9787501791095 时代与幸福 中国经济出版社 董崇山

9787501791095 时代与幸福 中国经济出版社 董崇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董崇山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时代发展
  • 幸福观
  • 董崇山
  • 经济学
  • 社会发展
  • 中国特色
  • 理论研究
  • 改革开放
  • 新时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经济出版社
ISBN:9787501791095
商品编码:294592187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时代与幸福

定价:28.00元

作者:董崇山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6-01

ISBN:9787501791095

字数:248000

页码:32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本书共分三篇17章。时代篇,揭示了时代的本质与特征,揭示了幸福与时代的关系;幸福篇,提出了幸福五定律:福因转折律、福财相关律、福欲相关律、欲望转折律和幸福转折律,揭示了幸福的秘密;修养篇,阐述了新时代实现幸福目标的基本途径。
为什么首先在发达国家、继而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而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随之提高呢?怎样才能使人们更幸福呢?这是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的时代课题。看了本书之后,这个时代课题从理论上就能基本上得到解决了,阐明了。

内容提要


从20世纪60年代,人类已经开始跨入一个的历史新时代,我们把这个新时代称为民明时代。
人类所以已经跨入到的民明时代,是因为人类社会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的时代特征。
,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人已经具有了基本生活条件,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基本生活条件。
第二,同时,在发达国家,人们已经具有了基本民主自由权利,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基本民主自由权利。
第三,资本主义已经由帝国主义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跨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资本主义阶段。
第四,从总体上说,世界已经由战争时代跨入到和平时代。
第五,世界已经跨入到经济全球化阶段。
第六,人类社会已经由生存阶段过渡到发展阶段。
第七,人类社会进入到德时代。
第八,人类社会进入到才时代。
于是,人类社会跨入到民明时代。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跨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所以,人类所追求的幸福才转折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精神幸福阶段。而且,精神幸福阶段又成为民明时代的重要的基本时代特征。
民明时代和精神幸福阶段是同一条“根”——基本生活条件。
基本生活条件,这是人类历*的革命者。它使人类跨入到新的历史时代——民明时代;它使人类跨入到新的幸福阶段——精神幸福阶段;同时,它还决定了人类通向新的幸福——精神幸福的基本途径。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接着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出现的关于幸福的种种问题,都是进入民明时代的过程中和之后的时代现象。
人类跨入民明时代,人们有了基本生活条件,这是导致出现幸福五定律的决定性因素。
幸福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生理幸福(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心理幸福)。
精神幸福区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差级幸福(差级精神幸福)、人际幸福(人际精神幸福)和价值幸福(价值精神幸福)。
幸福定律——福因转折律是说,随着人们从贫困状态过渡到有了基本生活条件,决定幸福的主要因素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从客观物质因素转折为主观精神因素。
福因转折律是幸福五定律中的根本规律,是决定其他幸福规律的规律。
幸福第二定律——福财相关律是说,在人们具有基本生活条件之前,人们幸福感的提高,与物质财富的增加成正比;在人们具有基本生活条件之后,人们的幸福感就与物质财富的持续增加相脱节。
幸福第三定律——福欲相关律,包括福欲相关律(A)和福欲相关律(B)。
福欲相关律(A)是说,人的欲望有一个度,在这个度之前,幸福与欲望的增加成正比;在这个度之后,幸福与欲望的增加成反比。
在这里,欲望是指物质欲望和差级欲望。
因此,欲望(物质欲望和差级欲望)要有度,要有节制。否则,就不会幸福。
福欲相关律(B)是说,人们的价值幸福的程度与价值欲望的程度成正比。
因此,对价值欲望不仅不应限制,而且还应当通过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价值幸福。
幸福第四定律——欲望转折律是说,人们的欲望区分为两个基本阶段——生理欲望阶段和精神欲望阶段。生理欲望阶段是以生理欲望为主的阶段,精神欲望阶段是以精神欲望为主的阶段。当人们从贫困状态过渡到有了基本生活条件,人们的主要欲望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从生理欲望阶段过渡到精神欲望阶段。
幸福第五定律——幸福转折律是说,人的幸福区分为两个基本阶段——阶段和第二阶段。阶段(低级阶段)是生理幸福阶段,第二阶段(高级阶段)是精神幸福阶段。随着人们有了基本生活条件,人们追求的主要幸福就发生划时代的重大转折,从生理幸福阶段跨越到精神幸福阶段。
物质条件能够满足物质欲望、生理欲望;精神条件能够满足精神欲望、心理欲望。因此,物质条件决定着物质幸福、生理幸福,精神条件决定着精神幸福、心理幸福。
在人们的生理欲福阶段,即以生理欲望和生理幸福为主的阶段,国家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从而达到人们的生理幸福。
在人们的精神欲福阶段,即以精神欲望和精神幸福为主的阶段,国家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经济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是应当追求精神文明的提高,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从而达到人们的精神幸福。
由于人类跨入到民明时代,由于人们有了基本生活条件,由于进入到精神欲福阶段,于是,人类社会就同时进入到德时代——品德修养时代,进入到才时代——才能修养时代。
在精神欲福阶段,在德时代,在才时代,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人生价值——提高品德、才能和性格修养,这是获得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价值因素——德、才、格,这是决定价值幸福的三大基本因素。随着人的价值因素的不断提高,人的价值幸福就会不断提高。
同时,价值因素也是决定人的人际幸福和差级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在精神幸福阶段,价值幸福是主要精神幸福。
美好心态是由优良的品德体系、优良的才智体系和优良的性格体系构成的美好的精神境界。
在民明时代,只要有了美好心态,就必然会有精神幸福。
在民明时代,在基本生活条件下,幸福就在你心中,美好心态是幸福之源。

目录


作者介绍


董崇山的主要著作: 《政体论》(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股份制与企业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成才方略》(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社会主义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劳动社会主义论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文摘


序言



历史的褶皱与人生的底色: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与个体命运的深度观察 导读: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史著作,也非聚焦于宏大叙事的政治分析。它以一种细腻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深入挖掘了自二十世纪后期至今,中国社会在剧烈转型中所经历的深刻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在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中留下复杂而真实的印记。作者通过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个体抉择的细致描摹,构建了一幅既有时代共鸣又富有个体温度的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变革洪流中的身份重塑 本书开篇,聚焦于一个核心议题:在“发展”成为最高指令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社会结构如何被解构与重建,以及个体身份的认同危机。 1. “单位人”的消亡与“原子化”的兴起: 作者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初期,那种以工作单位为核心的生活模式——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保障体系。这种模式虽然带有计划经济的刻板色彩,却也给予了集体一种强大的归属感和安全感。随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渗透,企业改制、下岗潮的冲击,使得“单位”的庇护伞迅速瓦解。本书详尽描述了这种瓦解过程对一代中年人的心理冲击,他们如何在一夜之间从被供养者转变为必须在市场中独立求生的竞争者。这种身份的骤变,不仅是职业上的丧失,更是生活意义和价值体系的崩塌。 2. 城乡二元结构的松动与新迁徙潮: 城乡户籍制度的松动催生了波澜壮阔的农民工大潮。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农民工视为廉价劳动力的符号,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作为“新边缘人”的复杂处境。他们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主力军,却往往被排除在城市公共服务的体系之外。书中通过对几代流动家庭的跟踪叙事,展现了“候鸟式”生活对亲子关系、代际传承乃至个体精神世界带来的长久影响。他们如何在“此处非我家”的集体潜意识中,努力为下一代争取一个“立足之地”的奋斗历程,构成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朴素也最沉重的注解。 3. 知识分子的角色错位与精神困境: 随着经济浪潮的兴起,知识的价值标准发生了倾斜。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知识分子群体在市场逻辑冲击下的精神转向。一部分人迅速实现了“下海”的价值转化,成为意见领袖或商业精英;而另一部分坚持人文理想的学者,则面临着与社会主流语境脱节的尴尬。作者探讨了这种“用钱衡量一切”的社会风气如何侵蚀了对纯粹知识探索的尊重,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商业化与理想主义的夹缝中寻找新的存在意义。 第二部分:价值体系的变迁与“幸福感”的悖论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幸福”这一核心概念的解构与重构,探讨了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景下,社会整体幸福感的微妙变化。 1. 消费主义的渗透与“比较的陷阱”: 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加速涌入。作者指出,这在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构建了一种基于相对剥夺感的社会评价体系。攀比心理不再局限于邻里之间,而是通过传媒和互联网被无限放大。本书特别分析了“面子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变形——从传统的体面,演变为对可见的、可量化的财富的追逐。这种永无止境的比较,使得“知足常乐”的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日渐稀薄。 2. 媒介环境的变化与集体情绪的流动: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的普及,是塑造当代中国人精神面貌的关键变量。作者详细分析了信息茧房的形成、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以及“情绪经济”如何影响公共讨论的质量。社会热点事件的爆发与消退速度,反映了一种集体注意力的碎片化。书中探讨了网络暴力、舆论审判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在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社区支持减弱的情况下,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宣泄焦虑、寻求即时正义的替代场域。 3. 代际冲突与未来预期的分歧: 聚焦于“70后”、“80后”与“90后”及“00后”之间的观念差异。前代人经历了物资匮乏,更看重稳定和积累;新生代则在相对富裕的环境中成长,更注重自我实现和生活品质的即时体验。这种差异体现在职业选择(“躺平”与“内卷”的辩论)、婚姻观念(晚婚、不婚主义的抬头)以及财富观上。作者认为,真正的代际鸿沟不在于技术差异,而在于对“成功”定义和对未来可预测性的根本分歧。 4. 道德松动与“契约精神”的重建: 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同步建设。本书审视了近年来频发的诚信危机、信任赤字问题。在社会契约尚未完全巩固、公共信任亟待重建的背景下,个体倾向于依赖人情网络而非制度保障。作者强调,真正的“幸福社会”不仅需要物质的丰裕,更需要建立在公平、透明的制度和普遍的社会信任基础之上。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安顿 本书最终落脚于个体如何在这种充满变数和高速运行的社会中,寻找精神的安顿与内在的平衡。它不是提供简单的药方,而是提出深刻的反思:在追求“时代速度”的同时,我们是否遗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节奏?它鼓励读者超越被制造出来的焦虑,重新审视何为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价值——或许,幸福的真正答案,并不在于能否追上时代的列车,而在于能否在喧嚣中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踏上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旅程。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数据和事件,而是试图去理解和解读那些看似遥远的时代背景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代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作者并非空泛地谈论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细微之处,那些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却又至关重要的个体经历,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们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体会到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逻辑和情感共鸣。

评分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温度。尽管探讨的是时代与经济这样宏大的主题,但作者却始终没有忘记普通人。那些在书中被提及的人物,无论是模糊的剪影还是鲜活的个体,都带着真实的温度,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喜悦,都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复杂与光辉。这让我明白,所谓的时代变迁,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是无数个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而“幸福”也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点滴之中。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静下心来读一本有深度、有温度的书,实属不易。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学会了用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历史,用更细腻的情感去体悟生活。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陷入沉思,思考那些过去与现在,思考那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人命运,以及那些在时代变迁中永恒不变的人类情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仿佛我的视野被拓宽了,我对“幸福”的理解也更加丰满了。

评分

我常常在想,经济发展与个体幸福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本书似乎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它不像那些过于理论化的学术著作,也不像那些流于表面的心灵鸡汤。作者以扎实的学识和独到的视角,将宏观的经济图景与微观的个体幸福紧密地结合起来,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读的过程中,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片段,在与书中描绘的时代背景对照后,似乎都有了新的解读和意义,仿佛解锁了我自身记忆深处的一些密码。

评分

这是一本沉甸甸的书,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不只是纸张的厚度,更是内容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封面设计虽然简约,却有着一种历久弥新的质感,仿佛能穿越时光,触碰到那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年代。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严谨的学术气息,但又并非枯燥乏味。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将那些曾经的时代印记、经济变迁,以及隐藏在这些变迁背后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都一一呈现在眼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