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新书--幸福家庭成就孩子一生 牛琳著

正版新书--幸福家庭成就孩子一生 牛琳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琳著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家庭教育
  • 育儿
  • 儿童心理学
  • 幸福家庭
  • 教育方法
  • 牛琳
  • 成长
  • 沟通技巧
  • 家庭氛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麦点文化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17364
商品编码:2945852731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幸福家庭成就孩子一生

定价:26.00元

作者:牛琳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30231736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22kg

编辑推荐


人们常说:“婚姻中,当我们不懂得选择时选择了,当我们懂得选择时又失去了选择的机会。”本书会让围城内外的男女寻找到自我内心的真实需求,掌握爱的语言、提升爱的方法、学习爱的要素、达成爱的目标。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家长常常缺少三力:“精力、毅力和能力”。我们都希望生命的延续比自己,而现实我们经常是用错误的方法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方向错,结果很痛苦;方法错,过程很痛苦。本书会让你获得教子智慧,从而让孩子呈现鲜活的生命状态,心灵更舒展、生活更幸福。

内容提要


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然而,起跑线在哪里?作者认为,孩子的起跑线应该在父母那里。目前,各行各业都要培训上岗、持证上岗,而人们的恋爱、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却没有任何的培训学习。本书从寻找幸福、正确认识婚姻与家庭以及家庭的功能入手,让人们懂得并学会用智慧去爱所爱的人,用智慧去养育和教育子女。
作者希望通过本书给读者带去所在系统(家庭、职场、朋友)正面的影响和能量,从而获得幸福、圆融的人生。

目录


章 你幸福吗?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受
幸福是一种知足
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是一种创造
幸福指数评估
个人幸福指数评估
家庭幸福指数评估
说出心里话
改变影响我们幸福的三种心态
写下影响你幸福的事
给父母、爱人和孩子各写一封信
第二章 幸福家庭是孩子好的学校
为孩子培植爱的沃土
1 选择对的人
婚姻与家庭
爱情与激情
男人与女人
2 嫁给爱的人
有爱,还要学习爱
学习处理好三个关系
比翼双飞,共同进步
为孩子提供佳成长环境
1 在家庭中做爱的奉献者
建立幸福家庭
完成好妻子的任务
做美满婚姻的建设者
2 在家庭中做爱的使者
走出婚姻中的误区
注重婚姻中的沟通
化解婚姻中的冲突
为孩子擎起一片蓝天
1 在家庭中做爱的智者
认识家庭危机
应对家庭危机
2 在家庭中做爱的强者
勇敢面对不幸
妈妈是孩子生命中的一盏灯
第三章 做智慧型父母
自测:你是合格的家长吗?
我们如何做父母?
1 父母要树立六种家教观念
家庭观
家长观
家教观
成长观
成人观
成才观
2 父母要扮演好六个角色
生理照顾的角色
管教的角色
生命教练的角色
知心朋友的角色
精神营养师的角色
拉拉队长的角色
3 父母要完成好六个基本任务
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培养孩子的进取精神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四章 学会说话是成功教子的基础
父母应该怎样对孩子说话?
说话的重要性
说话的原则
明确你在对“谁”说话
明白你该怎样说话
不会说话的父母在说什么话?
说的话
说拒绝的话
说吓唬的话
说攀比的话
说“算账”的话
说“定位”的话
说“哀求”的话
会说话的父母应说什么话?
说表扬的话
说肯定的话
说接纳的话
说鼓励的话
说宽容的话
说引导的话
说理解的话
说道歉的话
说减压的话
说祝福的话
第五章 智慧地解决孩子成长中的60个问题
教育观念篇
001 家庭教育成功的奥秘是什么?
002 家庭教育中常见的不当做法有哪些?
003 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为什么总是急于求成?
004 当教育孩子的观点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005 怎样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
006 父母如何对孩子说“不”?
007 如何提高与孩子沟通的能力?
008 如何改变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
009 单亲母亲如何承担育儿重任?
010 怎样做一个称职的好父亲?
性格教育篇
011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012 孩子嫉妒心强怎么办?
013 怎样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014 怎样教育任性蛮横的孩子?
015 如何改变孩子过分依赖的毛病?
016 怎样克服孩子的羞涩和懦弱现象?
017 孩子性格孤僻怎么办?
018 怎样帮助孩子成为受欢迎的人?
行为教育篇
019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能力?
020 孩子爱顶嘴怎么办?
021 孩子爱吹嘘怎么办?
022 儿子总是丢三落四怎么办?
023 孩子逆反怎么办?
024 孩子为什么爱撒谎?
025 怎样矫正孩子的懒惰行为?
026 怎样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
027 如何管教不听话的孩子?
学习教育篇
028 怎样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
029 父母怎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030 孩子学习粗心怎么办?
031 孩子学习马虎怎么办?
032 孩子学习磨蹭怎么办?
033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034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035 怎样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
036 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
037 成就感对孩子的学习重要吗?
038 如何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039 孩子厌学怎么办?
心理教育篇
040 儿童心理健康包括哪几个方面?
041 怎样培养和维护孩子健康的心理?
042 怎样帮助孩子缓解心理压力?
043 父母怎样帮助孩子摆脱和控制抑郁情绪?
044 怎样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
045 怎样帮助女儿克服害羞心理?
046 考试焦虑该怎样进行调节?
047 如何调节高考落榜后的心理?
青春期教育篇
048 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应该注意什么?
049 为何有的青春期孩子不愿与父母交流?
050 青春期的女孩为何多愁善感?
051 怎样对待青春期男孩常见的攻击行为?
052 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特征有哪些?
053 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
054 中学生出现早恋,父母怎么办?
网络教育篇
055 怎样引导孩子安全上网?
056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
057 孩子迷恋游戏怎么办?
隔代教育篇
058 隔代教育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059 良好的隔代教育需要什么条件?
060 隔代教育的沟通方法有哪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牛琳
她是一位成功的母亲,她将东、西方教育有机结合,总结出适合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实践,使儿子十七岁以当地高考状元的好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直至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她是一位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知心妈妈”,一位深受家长欢迎的家庭教育专家。
主要著作:《教子有方》、《家长手册》(幼儿版、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国际婚姻家庭指导师教材》(初级版、中级版、高级版)、《家庭教育讲师教材》、《牛琳谈教子》(教子篇、学习篇)、《成功教子的方法与技巧》等。

文摘





序言



《穿越时代的旋律:一部关于音乐、记忆与身份构建的深度研究》 作者: 艾米莉亚·凡尔纳 出版社: 黎明之光文化传播 装帧: 精装,附赠高清数字音频资料库链接 定价: 128.00 元 --- 图书简介: 在声音的迷宫中,我们如何定义“我们是谁”? 《穿越时代的旋律》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音乐史著作,它是一部深入探讨声音景观、集体记忆与个体身份建构之间复杂关联的跨学科研究。作者艾米莉亚·凡尔纳,一位在声音人类学和文化心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据,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百年时空的听觉之旅。 本书的核心议题聚焦于:特定的音乐形式(从早期留声机的机械回响,到战后爵士乐的即兴革命,再到数字时代算法推荐的无形之手)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个时代群体的集体情绪、社会结构乃至个体自我认知系统的。 第一部分:机械时代的耳语——声音的物质性与权力的初次交锋 凡尔纳将研究的起点置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她并未将留声机简单视为一种娱乐工具,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声音的容器和分发器”。在这一部分,作者细致剖析了声音记录技术对“真实性”概念的冲击。当现场性(liveness)被固化在蜡筒或唱片上时,音乐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从瞬间发生、即时消散的公共仪式,转变为可被反复消费、私密占有的商品。 本书特别关注了早期民族志录音的伦理困境。凡尔纳通过解构十九世纪探险家和人类学家留下的录音档案,揭示了这些“异域之声”是如何被编码、过滤,并服务于殖民叙事与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例如,她详细分析了某个太平洋岛屿部落的祭祀音乐在被记录后,如何被重新语境化为“原始的样本”,从而在欧洲的音乐厅中扮演了“他者”的角色,这直接影响了当时听众对“文明”与“野蛮”的划分。 第二部分:共鸣的频率——集体创伤、怀旧与文化断裂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社会。凡尔纳认为,在社会剧烈动荡、传统信仰崩塌的时刻,音乐成为了情感的“替代性记忆载体”。 她引入了“听觉的创伤回声”概念,研究了特定曲目(如某些进行曲或哀歌)如何在潜意识层面与重大历史事件绑定,成为一代人挥之不去的集体心理阴影或情感慰藉。她以大萧条时期美国乡村音乐的演变为例,展示了音乐如何从娱乐转变为一种低保真的、易于传播的“社会新闻”和“情感互助网络”。 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怀旧之声”的深度解构。怀旧并非简单的“美好回忆”,而是一种主动的文化建构。凡尔纳展示了流行文化工业如何精准地利用特定年代的音色、编曲风格(如颤音、特定乐器的使用)来触发目标群体的怀旧反应,从而驱动消费行为和社会认同的巩固。这种对怀旧的“工程化”应用,是理解当代文化市场运作的关键。 第三部分:无形之手——数字洪流中的身份重塑与注意力经济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凡尔纳将目光投向了二十世纪末至当代的数字革命。她认为,互联网和流媒体服务的出现,标志着听觉体验的又一次根本性断裂——从“稀缺性”到“无限可得性”的转变。 作者批判性地审视了算法推荐系统。她指出,当音乐的获取不再依赖于实体唱片的物理限制或电台的编辑选择时,个体的“音乐品味”开始被数据流重塑。算法倾向于强化用户的既有偏好,这虽然带来了便利,却也带来了“听觉回音室效应”——听众越来越难以接触到那些打破常规、挑战现有审美范式的声音。这直接威胁了音乐作为一种促使社会反思和文化对话的媒介的功能。 此外,本书还探讨了“身份的碎片化”在音乐中的体现。在流媒体时代,人们不再拥有“同一张专辑”的集体经验,而是拥有由无数单曲、播放列表和“心情BGM”构成的“个体声景档案”。作者通过对年轻一代社交媒体上“音乐人设”的分析,阐释了声音如何成为展示自我、构建虚拟人设的精细工具。 本书的独特性与价值: 《穿越时代的旋律》的价值在于其极强的跨学科视野。凡尔纳巧妙地将声学物理、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媒体理论熔于一炉,提供了看待音乐的新视角。 1. 对“物性”的关注: 不仅仅分析音乐内容,更关注声音载体(唱片、磁带、数字文件)的物理属性如何影响我们的聆听习惯和社会关系。 2. 伦理反思的深度: 对历史录音的采集、编辑和使用过程进行了严肃的伦理拷问。 3. 前瞻性的批判: 对数字时代声音的“无限供给”如何导致“意义的稀释”提出了深刻的警告。 本书适合所有对文化史、媒体研究、声音设计以及身份构建理论感兴趣的读者。它将迫使你重新审视那些你日夜不离耳畔的旋律,并意识到:我们听到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 --- 作者简介: 艾米莉亚·凡尔纳(Emilia Varna),出生于布鲁塞尔,是国际文化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她拥有巴黎索邦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双重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文化研究系终身教授。她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声音技术对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的影响。著有《寂静的语法:无线电时代的私人空间重构》等,广受学界好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琳琅满目,真正能打动人心、提供切实可行方法的却不多。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封面上那种温馨而充满力量的设计吸引了,仿佛预示着一段关于如何构建和谐幸福家庭的旅程即将展开。作者牛琳,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亲和力,让人觉得她是一位有经验、有智慧的长者,能够娓娓道来她的人生感悟和教育心得。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朴实而真诚的文字所打动。她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描绘了一个个鲜活的家庭画面。我尤其喜欢她对“幸福”的定义,不是那种物质堆砌的富足,也不是表面上的其乐融融,而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之上的情感连接。她强调,幸福家庭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用心去经营,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努力,更需要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书中有很多关于沟通技巧的探讨,比如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爱,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和命令。这些细节之处,都让我觉得作者真正站在了家长的角度,理解了我们在育儿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困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教育孩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作者牛琳在书中反复强调“成就孩子一生”,这几个字的分量很重,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过往的一些教育方式。我一直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就是对他们最大的负责。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就”,是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拥有懂得爱与被爱的能力。书中关于原生家庭对孩子影响的论述,更是让我醍醐灌顶。我开始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经历,以及它们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现在的行为模式,也包括我与自己孩子的互动方式。作者提倡的是一种“看见”的教育,看见孩子的内心需求,看见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也看见他们的脆弱和不安。她鼓励我们放下焦虑,停止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是专注于自家孩子的成长轨迹,找到最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这种“看见”,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也需要父母自身不断地成长和蜕变。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不是一本“鸡汤”文,也不是一本“速成指南”,而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叩问书”。作者牛琳以一种非常平和但又充满力量的方式,不断地向读者提出问题,引导我们去探索内心深处的答案。例如,当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我们往往会急于指责和纠正,但作者却引导我们去思考,孩子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需求?是渴望关注?是表达不满?还是在模仿某种行为?这种由“行为”到“需求”的转变,是教育思维的一次重大升级。书中对“规则”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很多家长认为规则就是为了约束孩子,但作者认为,规则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石,是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感和责任感的工具。她强调,制定规则要与孩子共同协商,并且要言出必行,才能让规则真正发挥作用。我尤其欣赏她对“榜样”作用的强调,父母的行为比说教更有力量,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塑造着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评分

这是一本读起来毫不费力,却能字字敲击心灵的书。作者牛琳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叙事风格,将深刻的教育理念融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经验丰富的长辈身边,听她娓娓道来,不时发出“原来是这样”的感叹。书中关于“情绪管理”的部分,让我深感共鸣。很多时候,我们作为父母,自己的情绪就如同“定时炸弹”,稍不留神就会引爆,伤害到孩子,也伤害到自己。作者给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如何进行情绪的自我安抚,以及如何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愤怒,而不是将负面情绪转嫁给孩子。她鼓励我们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允许自己有情绪,但要学会负责任地处理它们。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苛责,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焦虑的一种投射。此外,书中对“独立性”的培养也有独到的见解,她不是简单地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而是从心智成长的角度,引导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评分

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育儿焦虑”的怪圈,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自己的孩子却“差强人意”。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让我看到了焦虑背后的盲点。牛琳在书中并没有提供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一种“看见”和“陪伴”的教育哲学。她鼓励我们放下“望子成龙”的执念,而是去“成己”,通过父母自身的成长,来带动孩子的成长。这一点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意识到,与其花费大量精力去“改造”孩子,不如将这份精力投入到自我成长中。当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与伴侣沟通时,我的家庭氛围自然会变得更加融洽,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份安宁和幸福。书中关于“倾听”的技巧,更是让我反思了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在“听”,而不是在“倾听”,我急于打断,急于评判,却忽略了孩子真正想要表达的心声。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放慢脚步,用一颗平静的心去观察和感受,去理解孩子的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