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编委会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汉字
  • 语言文字
  • 工具书
  • 学习
  • 参考
  • 教育
  • 词汇
  • 汉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华语教学
ISBN:9787513809566
商品编码:29457792035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出版社: 华语教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3-01
作者:本书编委会 译者: 开本: 64开
定价: 18.80 页数: 印次: 4
ISBN号:978751380956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一部适宜初、高中、大学生及其他中等文化层次读者使用的小型古汉语工具书。字头皆为古汉语常用字,同时收录部分双音连绵词,释义精赡,例证翔实。收录480余组“辨析”,包含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古今义辨析、读音、字形辨析等内容,提示相关诸字用法。正文后附有九种附录,资料性强,弥足珍贵。其中古汉语特殊词序中的定语后置,是编者多年研究的成果,受到业内学者大加赞誉。


《唐宋文宝鉴》: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 一卷在手,尽览大唐气象,直抵宋朝风骨。 本书记载的并非关于古汉语常用字的字义辨析或频次统计,而是聚焦于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两座高峰——唐代与宋代。我们旨在为热爱古典文学的读者,构建一座精美的“唐宋文学精品陈列馆”。 第一部分:盛唐气象——开阔、豪迈与浪漫的交响 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其文学成就之高,气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本卷致力于展现唐代文学的“全景式”风貌。 一、初唐奠基:宫廷与边塞的初探 本部分选取了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代表作,着重分析他们如何承接六朝宫体诗的绮靡之风,同时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题材,尤其是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浑意境,预示着盛唐气象的来临。同时,收录了初唐边塞诗的萌芽之作,探讨边塞题材如何从单纯的战争叙事转向对家国情怀的抒发。 二、盛唐辉煌:群星璀璨的艺术巅峰 这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分为诗、文两大部分。 1. 诗歌的多元宇宙: 浪漫主义的极致——李白的世界: 我们不进行简单的生平叙述,而是深入剖析李白诗歌中“仙气”的来源——道家思想、游侠精神与强烈的自我肯定。重点解析《将进酒》中情感的爆发点与节奏的跌宕,以及《蜀道难》中夸张手法的运用如何营造出山川的险峻与诗人内心的不平。 现实主义的丰碑——杜甫的沉郁: 杜甫的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本章节侧重于分析“三吏”、“三别”中白描手法的力量,以及杜甫如何将个体生命体验融入国家兴亡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关注其诗歌中蕴含的儒家“兼济天下”的情怀,以及对音律格律的精妙把握。 边塞诗派的雄浑: 高适与岑参是这一流派的代表。本部分着重比较二人处理边塞题材的视角差异:高适的沉稳、写实,与岑参的奇诡、浪漫(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想象力)。 山水田园的禅意: 王维和孟浩然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中对自然的回归与对禅宗思想的渗透。我们研究王维如何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分析其诗中“空”与“静”的美学境界。 2. 散文的革新——古文运动的先声: 虽然古文运动的高潮在韩愈,但本部分梳理了唐代散文的过渡。重点研读韩愈的散文,分析他如何继承并发展了“文以载道”的传统,其文章结构上的奇崛、词句上的雄肆,如何打破骈文的桎梏,为宋代散文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三、中晚唐的转折与回响 中唐后期,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体现了诗歌的社会责任感,其语言的通俗易懂与讽喻力量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晚唐的李商隐与杜牧,则将唐诗带入了更私密、更精致的意境中。李商隐的晦涩与典故的运用,构成了唐诗史上迷离而华丽的尾声,体现了对审美体验的极致追求。 --- 第二部分:宋代风骨——理性的光辉与世俗的温情 宋代(960年—1279年)的文学,相较于唐代的激昂,显得更为内敛、精微和富于思辨性。本卷力求展现宋代文学如何将个人的学识、理性的思考,融入到日常的审美体验之中。 一、宋词的全面繁荣:从婉约到豪放 宋代文学的标志性成就非“词”莫属。本部分将词的发展划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北宋前期:婉约的精致 以柳永为代表,词开始真正走向民间,成为宴饮和歌唱的主流形式。我们重点分析柳永如何拓展词的题材,将其从应制、闺怨扩大到都市生活与羁旅行役,以及他对“铺叙”手法的娴熟运用。 2. 北宋中期:开创豪放之境 苏轼是词史上的转折点。本部分深入探讨苏轼如何以诗为词,突破了词的传统藩篱,引入了哲学思考、历史咏叹与旷达的胸襟。分析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何将个人之感慨提升至对历史哲理的观照。 3. 北宋后期至南宋:格调的演变 李清照的“易安体”: 侧重分析李清照词作中对女性细腻情感的独到捕捉,以及国破家亡后词风的转变,从早期的清丽活泼到后期的沉郁顿挫,其用典的自然与语言的洗练堪称一绝。 辛弃疾的“稼轩体”: 辛弃疾的词是宋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本部分着重研究他如何将慷慨激昂的抱负融入典雅的词体之中,分析其大量运用典故、句法上“拗救”的技巧,以达到气势磅礴而又不失法度的效果。 二、宋代散文的鼎盛:唐宋八大家的新篇章 宋代散文达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第二个高峰。 1. 唐宋八大家中的宋代代表: 欧阳修的平易与冲和: 分析他如何提倡“古风”,文章风格追求自然平易,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的父子文章: 重点对比苏轼文章的奇气和苏辙的沉稳。苏轼的文章是其人格精神的直接流露,汪洋恣肆,充满辩证思辨。 曾巩的典雅与周密: 曾巩的散文以结构严谨、用词准确著称,尤其擅长政论和记叙文的铺陈。 2. 笔记与话本的兴起: 宋代市民文化的繁荣催生了大量笔记、杂著的出现,如沈括的《梦溪笔谈》等。本部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展现宋代士人对自然科学、民俗风情的广泛兴趣,以及他们运用散文记录时代百态的能力。 结语:理解历史的温度 《唐宋文宝鉴》并非枯燥的文学史梳理,而是力求通过对经典作品的精选与深度解读,让读者感受到唐诗的磅礴力量与宋词的细腻情思。我们旨在揭示:这两座文学高峰,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精神世界。阅读本书,即是与唐宋两代的伟大灵魂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个人的使用频率来看,这本书已经远远超出了“字典”本身的定义,它更像是我书桌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镇物”。无论是备课、撰写学术笔记,还是仅仅是闲暇时翻阅一篇古文时遇到的生疏词汇,它总能提供最可靠、最扎实的支撑。而且,这本书的耐用性和抗损性也做得非常好,经常翻阅,书脊和内页依然坚固如初,这对于经常需要携带和使用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次,因为不小心洒了一点咖啡在书页边缘,我当时心疼不已,但惊喜地发现,由于纸张质量的优良和油墨的稳定,污渍并未大面积洇开,擦拭后大部分痕迹都得以清除,这让我对其制作工艺更加钦佩。一本好的工具书,贵在持之以恒的可靠性,而这本字典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也经受住了我这位高强度使用者的反复检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色调,配上精致的烫金字体,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对文字的敬畏之情。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朴素而又不失格调的风格,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完全将焦点集中在了文字本身。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温润,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的排版更是体现了编辑的专业水准,行距、字距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一些生僻的古汉字,也能清晰辨识,这对于我们这些钻研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在深夜对着一块模糊不清的碑文拓片冥思苦想,最后还是翻阅了这本工具书,那清晰的释义和详尽的例证,如同拨云见日,瞬间解开了我的困惑。可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与传承,让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心情都会变得平和而专注。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史爱好者,我深知掌握常用古汉字的准确含义是多么关键,而这本工具书在收录和释义上的严谨性,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现代汉语的对应词,更深入地挖掘了每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流变,这一点处理得非常细腻。举例来说,对于一些兼具动词、名词甚至形容词属性的古字,它会清晰地标注出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侧重点,并配以来自《诗经》、《楚辞》乃至唐宋八大家的权威例句。我常常因为一个字在不同朝代用法上的细微差别而感到困惑,但只要查阅此书,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就立刻涌现。这种对语境的强调,使得我们在阅读古文时,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本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生硬翻译。这种深度和广度,绝对是市面上许多速成型工具书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相当人性化,这一点对于经常需要快速定位特定字词的人来说,简直是效率的保证。不同于一些工具书只依赖部首和笔画的传统检索方式,它还巧妙地加入了常见异体字和形近字的对照索引,这极大地弥补了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在面对复杂异体字时的抓瞎状态。我曾遇到一个古籍中的疑难字,形态与现代汉字相差较大,一般的字典查起来费时费力,但这本书的排版逻辑似乎预判了我们可能会遇到的障碍,提供了侧边栏的快速参考,让我只花了不到一分钟就锁定了目标字。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度洞察,体现了编纂者强大的实践经验。每一次顺畅的检索过程,都让我更加信赖它的权威性,它就像一位耐心且知识渊博的引路人,默默地引导我穿梭在浩瀚的古文海洋中,绝不让人迷失方向。

评分

我必须赞扬一下这本书在收录古语词汇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它并非盲目追求收录量,而是注重“常用”二字的内涵。在许多不常出现在主流文本,但偶有闪现的冷僻字上,它处理得非常得体——信息量适中,不过分冗杂,但又保证了必要的解释深度。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文化色彩或特定地域色彩的古字词的注释,常常会引用一些古典文献的批注,这无疑是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比如,对于一些涉及古代礼制或农耕的词汇,它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简要介绍了其背后的社会背景,这种知识的延伸性,对于提升我们对古代社会运作方式的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一本查字工具,更像是一部微缩的古代文化百科全书,让人在求知的同时,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