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别字大诠
定价:68.00元
作者:杨民生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534758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位教师心血的结晶,也是探索提高语言文字规范化效率的有益尝试。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和大学文科声生学汉字的工具书。实在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学生拥有,也是广大传媒工作者案头的工具书。 --语言学家李行健
内容提要
解释词条1513条,正字为什么正,别字为什么别。一网打尽错别字,为使用添功力,为考试加分数。从汉字神奇的因形定义、造字规律出发,以甲骨文、金文、篆书到楷书一脉相承的角度解说2500多个常用汉字。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厘清字的内涵,追本溯源,逐一辨析其读音与词义,揭示出其易误易混的原因,让人从理性到感性来进一步认识汉字。学习《别字大诠》能正确理解和使用汉字,有利于不写别字,阅读文言文,减少考试时的失误,提高语文成绩。学习《别字大诠》能了解大量灿烂的古文化信息,知道古代占卜、祭祀、命官、遣将、战争、狩猎、礼仪、建筑、农桑、天象、历史、宗法、制度、饮食、衣饰等方面的知识,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杨民生,1937年11月,安徽寿县正阳关人,祖籍浙江绍兴。1957年毕业于蚌埠二中,1961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院(今安师大)中文系。一直从事中等教育工作,并在大学兼课,1998年退休后教高考复读班,从教五十年。几十年来坚持大社会观施教,强调可操作教学,注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在省市以上专业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教学和科研获得多个奖项。是全国语文教研会课堂教研中心4至8届理事、研究员,安徽语言学会会员、安徽太白楼诗词学会会员。退休后,在原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钻研文字学,写出《别字大诠》一书。1982年出版《语基》(安徽教育出版社,与人合作)、2017年出版《别字大诠》(中国青年出版社)、另有《今古汉语自学一次通》待出等。
文摘
序言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看之下并没有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那种传统的线装风格,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古典的韵味,但放在如今这个追求视觉冲击力的时代,略显低调甚至有些朴实过头了。然而,一旦翻开内页,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沉淀下来的踏实。排版上,字距和行距的处理显得非常考究,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我们这些时不时需要对着屏幕眼睛干涩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温柔的体贴。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那些引文和注释部分的格式,处理得非常清晰,主文与旁注之间界限分明,使得阅读的逻辑线索非常流畅,不会因为信息的堆叠而感到混乱。装帧的细节处理,比如书签绳的材质和固定方式,都透露出一种“慢工出细活”的匠人精神,让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速成品,而是经过反复打磨的作品。整体而言,它以一种内敛的方式,默默地构建了一个舒适且专业的阅读空间,让人愿意沉浸其中,细细品味。这种对阅读体验本身的重视,已经超越了一般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结构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我原以为面对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作者可能会采用那种教科书式的、按部就班的线性展开方式,但事实证明,我的预判完全是多余的。作者在章节的划分上展现了高超的驾驭能力,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最恰当的切入点,将看似松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尤其是在主题过渡的部分,那种转折的手法非常自然,常常是在你以为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时,作者又巧妙地从上一个论述的某个细微之处引申开来,让人在不经意间完成了知识的跃迁。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摩他是如何做到这种“无缝衔接”的,这背后必然是极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对材料的了如指掌。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效率和乐趣,不再是枯燥地接受信息,而更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知识的迷宫中探索,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每到一处都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非线性的、却又高度统一的叙事逻辑,是这本书最值得称赞的骨架。
评分从语言风格上来说,作者的文字功力达到了令人叹服的境界。它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和精准,避免了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但同时又完全没有陷入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腔”。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精确的词汇,描绘出最复杂的概念。我欣赏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段子,而是隐藏在深层次的洞察力之中,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其论证的脉络后,才会会心一笑。这种文字的质感非常“耐嚼”,初读时可能只是理解了字面意思,但每每回味,总能从中咂摸出新的层次。书中引用的古典文献或历史故事,其转述也极为精彩,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风貌,又用现代的语言进行了精准的解读,使得这些陈旧的材料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这种平衡艺术,在很多专业书籍中是极其罕见的,它让专业知识的传播变得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而是面向更广阔读者的盛宴。
评分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操守和对读者的尊重。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各种原始材料时,标注的细致程度。它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页码或卷号,而是精确到篇章、甚至具体的段落,这对于任何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无价的指引。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并没有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绝对的权威,他在论证过程中,对那些存在争议的观点,往往会非常公正地呈现正反两方的论述,并清晰地阐述自己倾向的理由,而不是一味地否定他人。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构建了一种非常良性的学术对话环境。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在与一位谦逊且博学的学者进行平等的探讨。这种对学术边界的尊重,让这本书的份量瞬间加重,它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集合,更是一份对待学问应有的态度的教科书。
评分我尝试从一个完全非专业的角度来感受这本书的影响力。抛开那些深奥的理论不谈,光是书中那些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就足以令人受益匪浅。它就像一面魔镜,不是照出我的形象,而是照出了我思维中的一些固定模式和盲区。每当我遇到一个日常生活中看似寻常的问题时,这本书中的某种思维框架或分析角度,就会不自觉地跳出来,帮助我从一个更宏大、更系统化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些规律的总结,其普适性远超出了它最初讨论的领域,这说明作者触及到了某种深层次的通用原理。这种知识迁移的能力,是衡量一本好书的最高标准之一。它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做”,但却极大地拓展了我“如何思考”的可能性,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任何直接的指导都来得持久和有力,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境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