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爱读书的孩子,不会变坏 |
| 作者 | 宋怡慧 |
| 定价 | 3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724132 |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教育做不到的,就交给阅读! 用一本书,柔软孩子的心。 用一本书,燃起孩子的行动力。 通过阅读,让孩子学会迎战未来的27种关键能力。 人际关系、外表、友谊、爱情、挫折、自我与梦想,甚至网络发言等,这些课本没教,家庭也很少谈论,但却是我们的孩子每一刻都可能面对的困扰与问题。在阅读推广方面获奖无数的怡慧老师,不但以耐心、同理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还陪伴孩子们一起面对困难和挫折。同时,她精选出300本足以让孩子、父母或师长阅读的好书。她希望在成长的路上,书会温暖陪伴孩子们,既为他们解惑,更能培养出未来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 |
| 作者简介 | |
| 宋怡慧 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政治大学国文教学研究所。2006年,她接下新北市立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一职,而接下这份职务的初衷是她心系着学校的图书室。她希望能帮发霉、无人闻问的图书室大改造,以及在改造后积极推广她一辈子的信仰──阅读。 于是,在她带领下,丹凤高中获得了诚品文化艺术基金会五大阅读学校、《亲子天下》晨读十分钟乐读学校、新北市满天星五星阅读学校等荣耀。 曾任《亲子天下》翻转教育创意教师、《联合线上》专栏作家、诚品书店“文学背包客,出发!”阅读营营队老师、海峡两岸语文教育教学观摩会台湾地区代表等。 著有《爱读书:我如何翻转8000个孩子的阅读信仰》《大阅读:让孩子学会27种关键能力》。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带着一点怀疑来读这本书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如何培养好习惯”的书籍多如牛 পাখির,大多是把成功案例包装得光鲜亮丽,忽略了背后的鸡毛蒜皮和反复的挫败。这本书的妙处就在于,它毫不避讳地谈论了“失败”和“反复”。作者很坦诚地分享了她自己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滑铁卢”时刻,比如孩子固执地想要读同一本书一百遍,或者在公共场合因为阅读被打断而产生的激烈情绪。正是这些真实的、未经修饰的细节,让我倍感亲切和真实。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阅读倦怠期”的处理。我家的“阅读小达人”前段时间就突然对书失去了兴趣,我当时急得团团转,生怕他从此与好书绝缘。书里提出的“暂时放手,转移阵地”的策略,简直是雪中送炭。她建议,当孩子对阅读产生抵触情绪时,不要强行灌输,而是可以尝试将故事元素融入到其他活动中,比如一起动手制作书中的道具,或者根据故事情节进行角色扮演。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而不是一套僵死的教条。它教会我更灵活地看待孩子的成长节奏,理解孩子内心的波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好孩子”形象。这种由内而外的理解,比任何技巧都要宝贵得多。
评分与其他强调“阅读效率”和“识字量”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视角显得更为宏大和具有前瞻性。它讨论的重点已经超越了“识字”这个初级目标,直指“心智的构建”和“健全的人格塑造”。我读到其中关于“批判性思维萌芽于提问”的那一章时,深有感触。作者鼓励家长不要急于为孩子解答所有问题,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甚至鼓励他们对书中的情节提出质疑。这与我过去那种“家长是知识的终极来源”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提问模板”,比如“你觉得主人公为什么会这样做?”或者“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处理?”这些开放性的问题,真的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尝试在晚餐时和孩子玩了一个“故事辩论赛”,让他为书中一个不合理的角色选择进行辩护。一开始他很懵懂,但渐渐地,他的逻辑思维就被激活了。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不仅打开了孩子的书本,更开启了他们思考世界的路径,让我明白了,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独立思考的成年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更多体现在它对于“亲子关系”的润滑作用上。很多时候,我们推行教育计划,往往是以“我要求你”为出发点的,这自然而然地会在亲子间制造出一种对立感。而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似乎是“我们一起探索”。作者反复强调,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被书本滋养的人”,然后才能自然而然地感染孩子。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我承认,在有了孩子之后,我的阅读时间被挤压得所剩无几,大多时间都在处理琐碎的家务和工作邮件。这本书像是一个温和的提醒者,告诉我,高质量的陪伴,有时只需要十分钟沉浸式的共同阅读,而不是一小时敷衍的“你在看书,我在玩手机”。书中有一些关于如何利用碎片时间进行亲子共读的建议,比如在排队等待时,用手机里提前保存的绘本照片给孩子讲故事,这种“将阅读融入生活缝隙”的理念,对我这种忙碌的职场父母来说,是极其实用的指导。读完之后,我感觉我和孩子的关系不再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更像是一起探索知识海洋的同船伙伴,这份理解和放松,是任何教育技巧都无法替代的收获。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温暖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淡淡的鹅黄色,配上几个手绘的小插画,立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亲切。我本来对这类教育类的书籍总是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道理说得头头是道,却难以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落地。但翻开第一页,作者的叙述方式就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她没有采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分享她带孩子的点滴心得。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阅读仪式感”的那一部分。她详细描述了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专属的阅读角落,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布置,更是心理层面的引导。比如,她提到在孩子每次阅读前,可以一起做一段简短的放松练习,这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细想之下,这其实是在帮助孩子的大脑切换到接收和沉淀信息的状态。我试着在家里的阳台上实践了其中一个小小的建议——把所有电子设备都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只留下几盏暖光灯和一叠精选的书籍。效果出奇地好,我那原本只爱抱着平板的小家伙,竟然主动拿起了一本他以前总是忽略的故事书。这说明,好的引导远比强迫有效得多,这本书在这方面给出的建议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启发性,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不再是“管束”,而是“赋能”。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更像是在听一位富有激情的大学教授在做专题讲座,知识点丰富,但又不失幽默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观点时,会穿插引用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片段,这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她的论点,更像是在为读者做一次高质量的“图书导读”。比如,当她谈到阅读如何构建孩子的同理心时,她引用了某个经典名著中关于友谊与背叛的描写,那种文字的张力,立刻将抽象的“同理心”具象化了。这对我触动很大,我意识到,我们常常只关注“读了什么书”,却忽略了“书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什么”。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文学的深度和日常育儿的实践。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给孩子选书的标准,不再仅仅关注是否“适合年龄”,而是更深层次地去思考,这本书能否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埋下一颗有价值的种子。书中的排版也设计得很用心,重要的观点用醒目的字体标识出来,旁边的空白处留有思考和笔记的空间,这种设计明显是鼓励读者进行深度互动,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非常人性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