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030283191 医用物理学实验指导 科学出版社 但汉久,仇惠

9787030283191 医用物理学实验指导 科学出版社 但汉久,仇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但汉久,仇惠 著
图书标签:
  • 医用物理学
  • 实验指导
  • 医学物理学
  • 物理学
  • 科学出版社
  • 汉久
  • 仇惠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实验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83191
商品编码:294523581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医用物理学实验指导

定价:29.80元

作者:但汉久,仇惠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0302831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21世纪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根据医用物理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高等医药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本着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对独立的教学特点,本书在参考已有的其他同类医学物理学实验教材的基础上,保留了一部分传统实验,增加了新的医学物理类实验;保留了一部分基础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全书精选了基础物理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以及医学物理实验共36个,实验理论除了介绍误差与数据处理外,还增加了实验方法论和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方法的指导,突出物理方法和思想的教学。
  本书可供医药类的本科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教学及研究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篇 实验理论基础知识
 一、医用物理学实验的目的和任务
 二、误差及其来源
 三、有效数字及其处理方法
 四、实验方法论
 五、设计性实验的设计方法  
第二篇 基础实验
 实验1 长度测量
 实验2 液体黏滞系数的测定
  2.1 用奥氏黏度计测量乙醇的黏度
  2.2 用斯托克斯法(落球法)测量液体的黏度
 实验3 液体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
  3.1 用拉脱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3.2 毛细管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3.3 用传感器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实验4 密度的测量
  4.1 流体称衡法测物体的密度
  4.2 用力敏传感器测物体的密度
 实验5 万用表的使用
  5.1 指针式万用表的使用
  5.2 数字式万用电表的使用
 实验6 示波器及其使用
  6.1 示波器的原理和使用
  6.2 利用李萨如图像测量交流电的频率
 实验7 静电场的描绘
  7.1 导电玻璃电流场描绘静电场
  7.2 空气中静电场的模拟
  7.3 用火花打点法描绘静电场
 实验8 霍尔效应及其应用
 实验9 旋光仪的使用
 实验10 用热敏电阻测量温度 
第三篇 综合性实验
 实验11 声速的测量
  11.1 用共鸣管测声速
  11.2 驻波法相位法测声速
 实验12 用驻波法测电振音叉的振动频率
 实验13 分光计上的实验
  13.1 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
  13.2 用衍射光栅测光波波长
  13.3 用分光计观察明线光谱
 实验14 液体折射率的测量
  14.1 用阿贝折射仪测量液体的折射率
  14.2 用分光计测量棱镜的折射率
  14.3 用掠入射法测量液体折射翠
 实验15 用双棱镜干涉测光波波长
 实验16 光具组基点的测定
 实验17 菲涅尔全息摄影
 实验18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实验19 用光电比色计测溶液浓度
 实验20 单透镜像差的观察  
第四篇 设计性实验
 实验21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22 电流计的改装与校正
 实验23 自组显微镜和望远镜并测量其放大率
 实验24 用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实验25 牛顿环的应用 
第五篇 医学物理学实验
 实验26 人体阻抗特性的实验研究
 实验27 身高体重的回归分析
 实验28 人耳听阈曲线的测定
 实验29 多普勒效应综合实验
 实验30 心电图机的使用
 实验31 心电图机技术指标的测定
 实验32 非正常眼的模拟与矫正
 实验33 A型超声诊断仪的原理和使用
 实验34 CTS-285B超声诊断仪的基本原理及声像图观察
 实验35 X-CT计算机模拟实验
  35.1 X-CT图像重建模拟实验
  35.2 窗口技术
  35.3 几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比较
 实验36 (脉冲)法测量驰豫时间
附录
 附录一 国际单位制
 附录二 基本物理常量
 附录三 在20℃时常用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附录四 固体的线膨胀系数
 附录五 在20℃时某些金属的弹性模量
 附录六 在20℃时与空气接触的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附录七 不同温度下与空气接触的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附录八 不同温度时水的黏滞系数
 附录九 某些物质的比热容
 附录十 某些金属和合金的电阻率和温度系数
 附录十一 常温下某些物质相对空气的光的折射率
 附录十二 常用光源的谱线波长
 附录十三 不同湿度时干燥空气中的声速
 附录十四 在海平面上不同纬度处的重力加速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基础医学影像学》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医学生、临床医生以及医学影像学专业人员提供一本全面、深入且实用的基础医学影像学教材。内容涵盖了医学影像学的基本原理、常用成像技术、主要脏器系统的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以及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治疗等。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丰富的临床实例,力求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取得最佳平衡,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医学影像学知识体系,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第一部分:医学影像学基础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医学影像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成像原理以及影像的形成与评估。 第一章:医学影像学概述 1.1 医学影像学的定义与范畴: 详细阐述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医学影像学涵盖的成像方式,包括但不限于X射线成像、CT、MRI、超声、核医学成像等,并简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1.2 医学影像学发展简史: 回顾医学影像学从X射线发现至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如CT、MRI、PET等技术的发明和临床应用,以及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在影像学领域带来的变革。 1.3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地位: 强调医学影像学在疾病早期发现、定性诊断、疗效评估、手术规划以及微创介入治疗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1.4 医学影像学专业术语与常用缩略语: 建立规范的术语体系,便于读者理解和交流。 第二章:X射线成像原理与技术 2.1 X射线的发现与基本性质: 介绍X射线的发现历史、物理特性(如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电离效应等),以及其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基础。 2.2 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深入讲解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时因物质密度、原子序数和厚度不同而产生的吸收差异,从而形成影像。介绍X射线成像的二维投影原理。 2.3 X射线成像设备与组成: 详细介绍X射线球管、滤线栅、影像接收器(如X光胶片、CR、DR)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 2.4 X射线成像技术(平片、透视): 阐述普通X射线平片和透视检查的成像流程、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2.5 X射线成像的图像质量评估: 介绍影响X射线图像质量的因素,如对比度、空间分辨率、噪声等,以及提高图像质量的方法。 2.6 X射线成像的辐射防护: 强调X射线成像的辐射安全问题,介绍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防护措施(如屏蔽、距离、时间)和质量控制。 第三章:计算机断层成像(CT)原理与技术 3.1 CT成像的产生背景与优势: 介绍CT相对于传统X射线成像的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其能够显示断层图像,克服了组织重叠的缺点。 3.2 CT成像的基本原理(旋转、探测、重建): 详细讲解CT的工作原理,包括X射线源和探测器围绕患者的旋转、连续采集不同角度的投影数据,以及通过数学算法(如滤波反投影算法)进行图像重建的过程。 3.3 CT设备的组成与类型: 介绍CT机的组成部分(X射线源、准直器、探测器、计算机系统、患者移动床等),以及不同类型CT(如螺旋CT、多层螺旋CT、能谱CT)的特点和优势。 3.4 CT成像的参数选择与图像显示: 讲解影响CT图像质量的参数(如层厚、重建算法、窗宽窗位),以及不同组织在CT图像上的密度表现(CT值)和显示方式。 3.5 CT增强检查(对比剂的应用): 阐述静脉注射CT对比剂的原理、作用,以及不同脏器增强扫描的流程、时间和观察要点。 3.6 CT图像的伪影及其消除: 介绍CT图像中常见的伪影类型(如金属伪影、运动伪影),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处理方法。 3.7 CT辐射安全: 讨论CT成像的辐射剂量,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检查方案来降低患者的受照剂量。 第四章:磁共振成像(MRI)原理与技术 4.1 MRI成像的物理基础(核磁共振现象): 深入讲解MRI成像的核心物理原理——核磁共振现象,包括质子的自旋、磁矩、在外加磁场中的行为,以及射频脉冲的激发和信号的产生。 4.2 MRI成像的基本序列与参数: 详细介绍常用的MRI脉冲序列,如自旋回波(SE)、梯度回波(GRE),以及影响图像对比度的关键参数(TR、TE、翻转角)。 4.3 MRI成像设备的组成与特点: 介绍MRI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计算机系统),以及其与CT成像在原理上的根本区别。 4.4 MRI图像的组织对比度与评价: 分析不同组织(如水、脂肪、肌肉、骨骼)在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上的信号强度差异,以及如何利用对比度来识别病变。 4.5 MRI增强检查(对比剂的应用): 介绍MRI常用造影剂(钆对比剂)的作用机制、应用方法,以及其在病灶显示中的作用。 4.6 MRI成像的特殊技术(如DWI、FLAIR、MRA): 介绍扩散加权成像(D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成像(FLAIR)、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特殊成像技术,及其在特定疾病诊断中的价值。 4.7 MRI成像的安全性与注意事项: 详细说明MRI的绝对禁忌症(如心脏起搏器、某些金属植入物)和相对禁忌症,以及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安全。 4.8 MRI相对CT的优势与局限性: 对比MRI和CT在成像原理、图像质量、应用范围、辐射剂量、经济性等方面的优劣,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成像方式提供参考。 第五章:超声成像原理与技术 5.1 超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介绍超声波的基本性质,包括频率、波长、声速,以及其在介质中的传播方式、衰减和反射。 5.2 超声成像的基本原理(回声定位、多普勒效应): 讲解超声成像如何利用声波在组织界面上的反射(回声)来形成图像。介绍多普勒超声在检测血流速度和方向方面的原理和应用。 5.3 超声成像设备与换能器: 介绍超声诊断仪的组成,特别是换能器(探头)的种类、频率选择及其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5.4 超声成像模式(A型、B型、M型、彩色多普勒): 阐述不同超声成像模式的原理、图像特点和临床应用。 5.5 超声造影: 介绍超声造影剂的作用机制和在肝脏、心脏、肾脏等脏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5.6 超声成像的优势与局限性: 强调超声无创、实时、经济、无辐射的优点,同时指出其受气体、骨骼、肥胖等因素的影响。 5.7 超声引导下的介入性操作: 介绍超声在引导穿刺活检、引流等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第六章:核医学成像原理与技术 6.1 核医学成像的基本原理(放射性核素、显像): 介绍核医学成像依赖于体内外引入的放射性药物,以及这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随后的伽马相机或PET/CT等设备进行成像。 6.2 常用放射性核素与放射性药物: 列举并介绍临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如99mTc、18F、131I)及其标记的药物,以及它们在不同器官和疾病中的显像特点。 6.3 SPECT与PET成像原理: 详细讲解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的技术原理、设备组成和图像重建过程。 6.4 PET/CT与PET/MRI融合成像: 介绍SPECT/CT、PET/CT、PET/MRI等融合成像技术,及其在解剖与功能信息结合方面的优势。 6.5 核医学成像的临床应用: 重点阐述核医学在肿瘤显像(如PET-CT)、心脏功能评估、甲状腺疾病诊疗、骨代谢显像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6.6 核医学成像的辐射安全: 强调核医学检查的辐射防护原则,包括源、屏障、时间等。 第二部分:主要脏器系统的影像学表现与常见疾病诊断 本部分将结合前述成像技术,系统讲解各主要脏器系统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学模态下的征象。 第七章:颅脑影像学 7.1 正常颅脑影像学表现(CT、MRI): 详细描述脑实质、脑室系统、颅骨、脑膜在CT和MRI图像上的正常解剖结构和信号特征。 7.2 常见颅脑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脑血管疾病: 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像学特征,包括CT、MRI(DWI、FLAIR、MRA)的应用。 颅内肿瘤: 脑膜瘤、胶质瘤、转移瘤等不同类型颅内肿瘤的影像学表现,以及增强扫描的作用。 颅脑外伤: 颅内血肿、脑挫伤、脑水肿的影像学诊断。 感染性疾病: 脑炎、脑脓肿的影像学特点。 退行性疾病: 脑萎缩、脑积水的影像学评估。 第八章:胸部影像学 8.1 正常胸部影像学表现(X线、CT): 详细描述肺野、胸膜、纵隔、心影、肋骨、胸壁在X线和CT图像上的正常解剖结构。 8.2 常见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感染性疾病: 肺炎(大叶性、支气管性、间质性)、肺结核、肺脓肿的影像学征象。 肺部肿瘤: 支气管肺癌(早期、晚期)、肺转移瘤的影像学特点,包括CT的薄层扫描和增强扫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的影像学表现。 弥漫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病(如肺纤维化)的影像学特点。 胸腔积液与气胸: X线和CT的诊断价值。 8.3 常见纵隔与胸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纵隔肿瘤、胸壁软组织病变等。 8.4 心脏与大血管的影像学评估(X线、CT、MRI、超声): 心影大小与形态、主动脉瘤、肺动脉高压等。 第九章:腹部影像学 9.1 正常腹部影像学表现(X线、CT、MRI、超声): 详细描述肝脏、胆囊、胆管、胰腺、脾脏、肾脏、输尿管、膀胱、胃肠道、腹膜后腔隙在常用影像学模态下的正常结构和影像特征。 9.2 肝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肝脏肿瘤: 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肝脏炎症与淤血: 肝炎、肝硬化、肝脓肿、Budd-Chiari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胆道系统疾病: 胆结石、胆囊炎、胆管炎、胆道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重点介绍超声、CT、MRI(MRCP)的应用。 9.3 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9.4 脾脏、肾脏、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脾脏肿大、脾梗死、肾结石、肾脏肿瘤、肾盂积水、膀胱肿瘤等。 9.5 胃肠道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肠梗阻、消化性溃疡的影像学评估,重点介绍钡餐、CT、MRI(MRenterography)的应用。 第十章:盆腔与骨骼肌影像学 10.1 盆腔脏器(子宫、卵巢、前列腺、膀胱、直肠)的影像学表现: 介绍妇科、泌尿外科、肛肠科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膀胱肿瘤、直肠癌等。 10.2 骨骼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骨折与脱位: 各部位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包括X线、CT的应用。 骨肿瘤: 骨的原发性肿瘤(如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和转移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 骨关节病变: 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评估。 骨感染: 骨髓炎、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 10.3 软组织与肌肉骨骼系统的影像学诊断: 肌肉损伤、肌腱病变、软组织肿块、关节病变等。 第三部分: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性治疗与新技术 本部分将介绍影像学在微创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以及新兴影像技术的发展。 第十一章:影像引导下的介入性治疗 11.1 介入性放射学的概念与发展: 介绍介入性放射学作为一种微创治疗手段的定位,以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11.2 常用影像引导技术: 详细介绍X线透视、CT、超声在引导下穿刺、置管、栓塞、消融等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11.3 常见介入性治疗术式: 血管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介入治疗(如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畸形栓塞、肿瘤供血动脉栓塞。 非血管介入治疗: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与取石、经皮肾造瘘与取石、经皮肝活检、经皮肺活检、脓肿引流、肿瘤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微波消融)。 11.4 介入治疗的优势、适应症与并发症: 强调介入治疗的创伤小、恢复快、痛苦轻的优点,并探讨其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 第十二章:医学影像学新技术与发展趋势 12.1 数字化成像与图像处理: 介绍数字成像技术(CR、DR)的优势,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如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融合)在提升诊断能力中的作用。 12.2 人工智能(AI)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 探讨AI在图像识别、病灶检测、辅助诊断、图像量化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其对未来影像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12.3 虚拟内镜与仿真技术: 介绍虚拟内镜(如虚拟结肠镜、虚拟支气管镜)的工作原理和临床应用。 12.4 其他新兴影像技术: 简要介绍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光声成像等前沿技术。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编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医学影像学学习平台,帮助读者理解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并认识到影像学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日新月异,本书的内容将不断更新,以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我们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勤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像学诊断和应用能力,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专业的气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出色,印刷清晰,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看起来也毫不费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匠心独运,阅读起来非常流畅,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书的开本适中,方便携带,无论是放在书包里还是放在案头,都显得恰到好处。那种油墨散发出的淡淡的油墨香,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知识的厚重与沉淀,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整体来说,从触感、视觉到嗅觉的体验,都营造了一种非常积极的学习氛围,让我在捧起它的时候,就充满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欲望。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对学习者态度的尊重和引导,让人倍感亲切和可靠。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内容的组织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上来就抛出晦涩难懂的概念,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层层递进,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耳边细细讲解。对于像我这样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设计至关重要。它巧妙地将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无缝衔接,使得抽象的原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可以触摸和感受的实体。特别是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读完前一节的内容,下一节的引入就已经水到渠成,完全不需要费力去“转换频道”。这种行云流水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和兴趣,让我深切体会到作者在编排上的深厚功力与对读者群体的深切体谅。

评分

我必须得夸赞一下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它收录的那些实践案例,都紧密围绕着当前医疗领域的前沿发展和临床痛点,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了如何操作,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操作背后的物理学原理和可能遇到的干扰因素,提供了多角度的分析框架。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在实际操作中感到困惑的地方,都能在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中找到清晰的解释和解决方案的思路。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良性循环,被这本书的作者构建得非常成功。它真的做到了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让人感觉手中的这本书,不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箱”,随时准备提供支持。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既严谨又带着一股子学术的“人情味儿”。它没有那种冷冰冰的、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反而能在关键概念的阐述中,使用一些非常精准且易于理解的比喻和类比。这使得那些原本被认为枯燥的物理定律,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读起来的感觉,不像是在啃一块硬骨头,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学术对话。作者在处理那些复杂的数学推导时,也极为克制和审慎,只保留了最核心、最有助于理解的部分,避免了不必要的符号堆砌带来的阅读障碍。这种平衡,恰到好处地满足了专业深度和可读性之间的永恒矛盾,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而非挫败感。

评分

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体现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地图”。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个分支知识点是如何嵌入到整个学科框架中的,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介绍基础理论的同时,还不忘引导读者去思考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这种对未来的关照,让这本书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单纯的“指导手册”的范畴。它激发了我对这个专业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更是为了参与到未来的科技进步中去。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未来如何做得更好”的视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