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9787538199840 辽宁科学技术

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9787538199840 辽宁科学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辑 著
图书标签:
  • 辽宁省
  • 精细化农业
  • 气候区划
  • 农业气象灾害
  • 风险区划
  • 农业气象
  • 辽宁科学技术
  • 农业科技
  • 气象
  • 地图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99840
商品编码:2945222821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
作者 李辑
定价 150.00元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38199840
出版日期 2017-03-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精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气候资源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充分考虑各作物生产和农业气候特点,通过分析辽宁省气温、降水、日照等多种气候资源的基本特征,筛选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区划指标。在ArcGIS10.0平台上,对指标要素进行精细化分区,制作空间分辨率为100m×100m的栅格图,共形成区划图集246张,并进行分区评述。

   作者简介
李辑,男,辽宁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气候、气候变化、气候资源、农业气候灾害区划方面的研究。

   目录

目录

1 绪论………………………………………………………………………………………001

1.1 农业气候区划的概念………………………………………………………………001

1.2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概念……………………………………………………001

1.3 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的目的和意义…………………002

2 精细化区划技术方法…………………………………………………………………003

2.1 基础资料来源与预处理……………………………………………………………003

2.2 区划方法……………………………………………………………………………003

3 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区评述……………011

3.1 沈阳地区……………………………………………………………………………011

3.2 大连地区……………………………………………………………………………019

3.3 鞍山地区……………………………………………………………………………025

3.4 抚顺地区……………………………………………………………………………030

3.5 丹东地区……………………………………………………………………………033

3.6 锦州地区……………………………………………………………………………036

3.7 营口地区……………………………………………………………………………043

3.8 阜新地区……………………………………………………………………………048

3.9 铁岭地区……………………………………………………………………………054

3.10 朝阳地区…………………………………………………………………………064

3.11 盘锦地区…………………………………………………………………………078

3.12 葫芦岛地区………………………………………………………………………080

4 图集………………………………………………………………………………………084

4.1 沈阳地区……………………………………………………………………………084

4.2 大连地区……………………………………………………………………………099

4.3 鞍山地区……………………………………………………………………………109

4.4 抚顺地区……………………………………………………………………………119

4.5 丹东地区……………………………………………………………………………121

4.6 锦州地区……………………………………………………………………………127

4.7 营口地区……………………………………………………………………………139

4.8 阜新地区……………………………………………………………………………147

4.9 铁岭地区……………………………………………………………………………157

4.10 朝阳地区…………………………………………………………………………173

4.11 盘锦地区…………………………………………………………………………196

4.12 葫芦岛地区………………………………………………………………………201

5 指标集……………………………………………………………………………………208

5.1 作物农业气候区划指标……………………………………………………………208

5.2 作物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指标…………………………………………………216

参考文献………………………………………………………………………………………222__


   编辑推荐
本书为正度16开精装本,正文部分采用128g铜版纸,插页部分为特种纸,全书采用四色印刷精装本,印装质量上乘。附有基于GIS 技术、数学模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而生成的专题区划图246 幅。

   文摘

















   序言

好的,以下是根据您提供的图书名称《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所不包含该书内容的、一份详细的图书简介。 --- 《古蜀文明的兴衰:三星堆与金沙遗址考古新发现》 作者: 张立群 出版社: 巴蜀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3年 ISBN: 978-7-80770-888-9 字数: 约 45 万字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古蜀文明及其核心遗址——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最新考古发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的权威专著。全书以时间为轴,结合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成果,力求构建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古蜀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绪论与区域背景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的地理范围与理论框架。作者详细阐述了青铜时代长江上游地区多源文化交流的复杂背景,对比了同期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如石峁、良渚)的特征,突出展示了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独特地位。重点讨论了“蜀”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和文化共同体的演变过程,并对“古蜀国”的早期形态,如宝墩文化,进行了考古学上的梳理,为理解三星堆的崛起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三星堆遗址:神权与王权的交汇 此部分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聚焦于广汉三星堆遗址自1986年发现两个祭祀坑以来,尤其是2020年至2022年新一轮发掘的惊人突破。 章节详解: 1. 新发现的器物类型学分析: 详细描述了新出土的大型青铜神坛、精美的象牙雕刻、金面具残件,以及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宗教仪式用途的陶器和玉器群。这些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学界对三星堆“神树”崇拜、祭祀体系的理解。 2. 青铜冶铸技术与资源获取: 引入了对三星堆青铜器合金成分的同位素分析结果,揭示了其铜、锡、铅的来源地可能跨越了数千公里的地理距离,暗示了古蜀王朝强大的资源调控能力和广阔的贸易网络。 3. 文字与符号的探寻: 针对新出土的刻符陶片和青铜器上的微小符号,作者系统地整理了已有研究观点,并提出了关于这些符号是否构成早期文字系统的审慎论证,对比了周边区域的文字萌芽现象。 4. 都邑结构与社会阶层: 基于对一号、二号祭祀坑坑口堆积物和外围居址区的新勘探数据,重建了三星堆核心祭祀区域的功能分区和礼仪流程,探讨了早期王权如何通过垄断神圣物品的制造与使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 第三部分:金沙遗址:王朝的延续与转型 金沙遗址被学界公认为三星堆文明衰落后的延续与发展。本书深入分析了金沙遗址在年代上承接三星堆的关键性,以及其文化特征的显著变化。 章节详解: 1. 太阳神鸟的文化意蕴: 重点解读了标志性的金沙“太阳神鸟金饰片”的工艺特征、宗教含义及其与古蜀族群对太阳崇拜的关联。作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认为太阳神鸟的形象可能标志着古蜀王权从早期对天地神灵的笼统敬畏,向特定图腾崇拜的聚焦。 2. 丧葬制度的演变: 对金沙遗址贵族墓葬群(如M15、M20)的随葬品组合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探讨了玉璧、玉璋等礼器在权力象征体系中的地位变化,以及玉石资源的使用范围是否较三星堆时代有所扩大。 3. 生活世界的重构: 依托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稻作遗存、动物骨骼以及制陶遗迹,描绘了金沙时期古蜀人的日常生活、农业生产模式及其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 第四部分:古蜀文明的终结与影响 本部分试图回答“三星堆和金沙文明为何消失”这一核心问题,并评估其对后世巴蜀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影响。 作者详细对比了关于三星堆“毁弃说”的各种假说——包括环境变迁、内部战争、外部征服等,并结合长江上游的水文地质变化记录,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衰落模型。最后,本书回归到整体视野,论述了古蜀文明在青铜技术、神祇体系、审美趣味等方面对后世秦灭蜀前巴蜀文化留下的深刻印记,强调了其作为中华文明重要一极的历史价值。 --- 本书特色: 1. 前沿性强: 全面吸纳了2020年以来三星堆祭祀坑的最新发掘报告和数据分析,确保了信息的时效性和权威性。 2.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由考古现场测绘团队提供的精细三维重建图、文物高精度照片及微观分析图表,便于读者直观理解复杂的考古现场。 3. 跨学科整合: 首次将年代学、冶金学、动物考古学、水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系统地融入古蜀文明的解读中,拓宽了对古代社会认知。 适合读者: 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专业研究人员及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西南地区古代史感兴趣的广大历史爱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全新的视角。在阅读《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之前,我对于辽宁省的气候特点,尤其是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清晰而系统的认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仿佛置身于辽宁省广袤的农田之中,亲身感受着不同气候带赋予作物的独特生长环境。书中对于“精细化”的理解,贯穿于气候区划的每一个细节。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划分,而是基于对气象要素的精细分析,结合了土壤、地形等多种因素,最终形成的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区划图。我尤其欣赏书中在分析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时所采用的“多灾种叠加”的思路,它不仅仅考虑单一灾害的发生,更关注不同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和叠加效应,例如,连续干旱后遇上强降雨可能带来的严重洪涝灾害。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对灾害风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认识辽宁省农业气候的系统框架,帮助我理解了气候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为我提供了应对未来挑战的宝贵思路。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深入研究的优秀著作。

评分

这本《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虽然以“图集”为名,但我拿到手后,却被书中详实的文字内容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罗列图表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业气象专家的悉心教导。书中对于辽宁省不同区域的气候特点的分析,我感觉写得极为细致入微,从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到无霜期、日照时数,再到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非空泛的描述,而是紧密结合了辽宁省不同农业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介绍沿海地区的季风气候时,作者不仅仅停留于气象要素的描述,而是详细分析了这种气候特征对水稻、果树等主导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适应性耕作建议。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初入农业领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书中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也做得相当到位,涵盖了干旱、洪涝、低温、大风、冰雹等多种灾害,并对其发生规律、影响程度以及防御措施进行了详细的解析。我可以想象,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根据这份图集来制定防灾减灾预案,将能极大地提高农作物的抗风险能力,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指导我们农民朋友科学种田、规避风险的实用手册。

评分

对于我来说,一本好的图书评价,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内容并引发我的阅读兴趣。这本《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以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我展示了辽宁省农业气候的全貌。书中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探讨,我感觉写得十分前瞻,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历史数据的梳理,而是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可能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例如,书中在分析东北地区可能面临的冬季升温问题时,就详细探讨了这对越冬作物和病虫害传播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前沿和有启发性。同时,书中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区划,也让我看到了科学规划的重要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哪里有风险”,而是告诉你“风险在哪里”、“有多大”、“为什么”,以及“如何应对”。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风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制定更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气候和农业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利用气候知识来优化农业生产、降低风险的“智慧之书”。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我对辽宁省农业气候研究的空白。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关于气候的书籍,但很少有像《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这样,能够将气候特征与农业生产活动如此紧密地联系起来。书中对辽宁省不同区域的农业气候资源进行了系统性的评估,从光照、温度、降水等基础要素,到土壤水分、蒸发蒸腾等衍生要素,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气候区划”的解释,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地理划分,而是基于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适宜度的评估。例如,书中在划分某个区域时,会详细说明该区域的气候特点如何有利于某种作物的生长,又会警示哪些气候因素可能会对该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这种“有利”与“不利”的辩证分析,让我感觉非常实用。此外,书中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分析也做得十分到位,它不仅仅是列出哪些地方容易发生哪种灾害,而是深入分析了灾害发生的机理、影响范围以及对不同作物造成的具体损失,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御策略。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通过科学方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

评分

翻开这本《辽宁省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集》,我首先被其精美的版式设计所吸引,每一页都充满了严谨的科学气息。但真正让我沉浸其中的,是书中对辽宁省气候特征的深度剖析。它并非简单地将气候数据堆砌,而是通过精妙的叙事方式,将抽象的气候数据转化为生动的农业生产场景。例如,书中在探讨辽南地区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时,详细描述了夏季季风带来的充沛降水与可能出现的台风登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这对当地的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生长可能造成的双重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精细化”的理解,它体现在对气候要素的精细划分,比如将某个区域的气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亚类型,并对其差异化特征进行详细解读。同时,它也体现在对农业气象灾害的精细分析,不仅区分了不同灾害的类型,还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受灾的概率、强度和损失进行了量化估算。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让我对辽宁省不同区域的农业生产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为我将来选择种植品种、规划生产季节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本真正“懂”农业、也“懂”气候的书,它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