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做母亲36课:母亲的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
| 作者 | 李蔚红 |
| 定价 | 26.0元 |
| 出版社 | 山东画报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413852 |
| 出版日期 | 2015-05-04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母亲的书。从现实案例到养育理念,有作者作为一个母亲养育孩子犯过的错误、积累的经验,也有其作为母亲教育研究专家在长期研究中的思考和认知。 本书在传授个人经验以及基本养育知识的同时,也始终坚持更多理念的阐述,目的是教会大家面对复杂相悖的信息和知识,能够自己根据具体情境作出应有的判断和选择,而非僵化和盲从。 每一位母亲都是与孩子一起诞生与成长的。孩子的成长就是母亲生命的经历。要做好母亲,胜任母亲的职责,不仅要理解和深爱孩子,还需要更多交流与学习.但愿此书能够为那些正在辛苦养育孩子的母亲,提供实用且根本性的帮助。 |
| 作者简介 | |
| 李蔚红,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长期从事母亲教育研究及儿童读物编写工作,著有《做一个女人》《远逝的美丽》《相爱的岁月》《家教札记》《道德的指环》《就要身体棒:让孩子成为真正的“动”物》《心灵的养育》《作文的秘密》《母性》等文学与家庭教育纪实作品。作品入选外多种版本的图书,被各大教育网站转载。现居北京,从事母亲教育研究工作。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第 1 课 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 母亲的身体,是孩子的营养床,生命的种子将在此发芽并成为雏形。母亲的心里,已经充满了期望,她要拥抱一个小生命,并且带他穿越漫长的人生。 古埃及人认为,母亲是和大地一起诞生的,她们孕育了所有的生灵。 而一位具体意义上的母亲,是从孕育开始,同孩子一起诞生的。在我们想要一个孩子的时候,就是我们想做母亲的时候。这时候,应该做好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准备。母亲的身体,是孩子的营养床,生命的种子将在此发芽并成为雏形。母亲的心里,已经充满了期望,她要拥抱一个小生命,并且带他穿越漫长的人生。 “南美洲的西里奥诺人说,如果孕妇吃了某种动物的肉,她生下的孩子在行为和长相上就会相似于那种动物。他们还说,孕妇应该尽量不要生气,如果经常生气,她的孩子也会带着怒气来到这个世界。”(《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在世界各地,有很多这样的民间传说,它们在人类简朴的早期生活中,强调着孕妇的生理和心理对于孕育一个孩子的重要性。 苏苑研究生毕业,刚刚找到一份工作,但她已经三十岁了,她决定要一个孩子,并且把这个孩子看得比工作重要。如果由此失去了工作,她可以再找一份,但如果失去了这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要一个孩子就不容易了。她不再在应酬的场合喝酒,办公室里有一位吸烟的男同事,他吸烟的时候,她就走到外面,等他吸完了再回来。她也开始有规律地散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她想象着就要 来临的孩子,神情里满是喜悦和期望。母性仿佛为她镀上了一层光辉, 让她既温柔又坚强。 25 至30 岁,是女人做母亲的适宜年龄。25 岁以前,女性有学业要完成,然后需要找一份工作,还需要建立一个稳定的家庭。这个时期,也是生命成熟的高峰期。到了30 岁以后,身体内的生长激素开始减少,生命就开始衰落了。这时候,女性的质量便开始下降,而到了45 岁,就有90% 的不再正常。年龄越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患唐氏综合征的比例就越大。 苏苑顺利地怀孕了。她不再使用化妆品;在饮食方面她也很注意, 每天除了正常的饮食,她还吃一些海鱼、虾皮、牛肉、核桃等富含蛋白、 钙、维生素的食品。 一些含铅的化妆品,能够影响胎儿脑神经的发育,使他们出现智力方面的障碍。在确定自己怀孕以后,女人应该尽少地使用化妆品,以免它们影响到胎儿。孕妇的饮食也直接影响到胎儿,不要挑食,多吃一些水果、粗粮,有利于胎儿的发育。哈佛大学的研究者麦克玛洪在研究胚胎对人的作用中发现,母亲生育个孩子的年龄越小,她患癌的机率就越小。胚胎细胞能够产生一种抗体,增强母体的免疫能力。 怀孕以后,苏苑几乎就没有感冒过。她说就是感冒了也尽量不服用药物,至多服用一点中药,因为她担心药物会影响到胎儿。 怀孕增强了母亲的免疫力,所以她们会比其他时期更少患病,已经患有的一些慢性疾病也会受到抑制。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并且会导致孩子出生数十年以后的一些成长障碍。比如服用过人工激素的孕妇,她们的孩子有可能出现生殖障碍。而那些服用过的孕妇,她们的孩子在十岁左右,会出记忆障碍。长期服用的孕妇,可能会造成胎儿的供血血管收缩,形成死胎;那些有幸出生的孩子,通常也会身体短小、体重低,还会有呼吸系统的问题。 我们把能够影响到胎儿正常发育的药物、化学物质、病毒等等叫作致畸剂。它们存在于一些药品、化妆品和有污染的空气、水源、食物当中。如果你想要一个健康的孩子,要远离它们。 苏苑同我在一幢办公楼工作,她做图书的策划和宣传工作。怀孕以后,她依然去工厂看清样,或者出差约稿。她对工作更为细致和耐心了。她告诉我,她现在代表着两个人,她要把事情做得更好,还有责任保护那个小人儿。遇到困难的时候,她都会抚摸一下自己的肚子,在心里说:“咱不急,咱也不怕,咱什么都能做好的。” 为了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母亲还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过于急躁和焦虑,更不要有一些冲动的行为。我曾经在一家小饭店里,看到一个身怀六甲的女人为了一个座位,同另一个女人扭打在一起,她们互相揪着头发,谁也不肯让步。这是我见过的让人感叹的事情,她们都野蛮、粗鲁得丝毫没有考虑到那个未出生的孩子。 儿童心理研究者发现,母亲紧张、焦虑的情绪会影响到胎儿,使腹中的胎儿躁动不安。甚至父亲对于母亲的虐待,也会伤害到胎儿。所以,在确定已经怀孕以后,你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多想象一些美好的事物。在你不得已紧张或者气愤的时候,听一听音乐,或者暂时离开所处的环境,都是一些好办法。 经过漫长的孕期,分娩就要来临了。 对于母亲和孩子,这都是一个关键时刻。母亲将要以新奇和喜悦的心情,带她的孩子来到人世,次与她的孩子见面。 分娩以前,要选择一个能够放心生产的医院,并且联系好接生的医生。还要根据医生的要求,做确定胎位、验血等相关检查。 在一些医疗条件差、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的医院,有些分娩的母亲在难产时,可能会一时找不到接生的医生;或者一些脐带绕颈的新生儿,没有得到及时地处理,出现了缺氧症。这些孩子会由于部分脑细胞的坏死,在以后的成长中出现认知缺陷。 有些孕妇可能会在深夜里生产,而深夜里,正是医护人员轮流睡觉的时候。所以在联系到接生的医生以后,还要记下她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寻求帮助。 母亲与新生儿见面以后,就成为了他的监护人。新生儿刚刚从来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气温、呼吸、血液循环、吮吸等等都需要适应。母亲除了要为新生儿哺乳以外,还要注意他是否正常和健康,有无感染。另外,母亲还要在照料、抚摸和亲吻新生儿时,把爱、温暖和安全也传导给他,让他的小生命在接触大地以后,也开始感受美好的生命之初。 在做好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准备以后,期望做母亲的女人还有一项重要的准备内容,就是知识方面的准备。我们身边的老人,还有那些已经做了母亲的女人,她们都有一些可取的经验。另外,建议大家去买两本相对科学、系统的关于孕期保健的书,认真地读一读,它们会对你孕育一个健康的孩子极有帮助。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柔和的色彩搭配,加上恰到好处的留白,立刻就给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那幅抽象的图案,它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母爱的复杂与深刻,不是那种俗套的温馨画面,而是更具思辨性,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这本书的内涵究竟能带给我怎样的启发。光是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清香,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常常在想,好的书籍不仅要内容有料,外在的呈现也同样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在众多出版物中脱颖而出,用一种艺术品的姿态,邀请读者走进一个关于成长的对话。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邀请函,邀请每一个被“母亲”这个身份所牵引的灵魂,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对话。
评分如果说阅读一本书是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么这本书带来的感觉,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之旅”。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某一节之后,会合上书本,走到窗边,盯着远方发呆许久,脑子里全是关于自己童年经历的回放和对当下行为模式的审视。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修复问题的“灵丹妙药”,这反而是它最珍贵的地方。它迫使读者直面自己那些不愿意承认的盲区和惯性思维。这种自我觉察的过程虽然有时会伴随着轻微的阵痛,但最终带来的却是清晰和力量。这本书的强大之处,在于它不光关注“如何教育孩子”,更关注“教育者本身是如何被教育的”,这种双向的、循环的视角,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固的育儿哲学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其流畅自然,让人几乎察觉不到阅读重心的转移。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外部资料时的克制与精准,绝不是那种为了显得有学问而堆砌引文的做派,而是每一次引用都像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入主题,为论点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但又不会喧宾夺主,让读者的注意力被分散。这种“少即是多”的设计哲学,贯穿了全书,使得厚重的内容变得轻盈可读。特别是那些需要重点强调的部分,作者运用了非常巧妙的字体粗细变化和行距调整,让人在浏览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聚焦于核心信息,这对于我这种时间紧张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让阅读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阅读体验的舒适度直接决定了知识的吸收效率,在这方面,这本书无疑是高分。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它没有使用那种矫揉造作的煽情词汇,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却是对生命和亲子关系的深刻敬畏。比如,书中描述孩子在面对挫折时,那种细微的表情变化,被作者捕捉得入木三分,让我立刻联想起我自己的孩子在相似情境下的反应,仿佛作者就站在我身旁,用一种温柔却又坚定的目光看着我。这种高度的共情能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温度,它提醒着我,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陪伴和理解。这种带着人性的温度的文字,远比冰冷的理论更有穿透力,它直达人心,让人在感动之余,更愿意付诸行动去改变。
评分我最近读到了一些关于“正面管教”的理论,这本书的某些章节的讨论方式,与我之前接触到的那些生硬的育儿手册完全不同。它没有居高临下地指导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场景描绘,引导你反思自己内心深处对“管教”的固有认知。比如,书中对“权威”这个词的解构,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放弃强硬,而是深入剖析了我们为何依赖权威,以及这种依赖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文字的张力十足,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反而像是在跟一位经验丰富却又充满智慧的长辈进行着一场深入的下午茶会,时不时地被其中某个精妙的比喻逗得会心一笑,但笑过之后,留下的却是沉甸甸的思考。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总能在你不经意间,将一个复杂的心理学概念,用最朴素的语言呈现出来,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受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