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停止吼叫,教育孩子请别任性
定价:36.80元
作者:文静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2011128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 打骂教育是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余毒,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不仅不会使孩子成才,而且还有可能酿成家庭悲剧。
* 本书提出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不仅能让父母们知道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也让他们能在行动中看清自己,并且在犯那种可能毁灭性的错误之前就预先修正自己的行为。
内容提要
本书没有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告诉家长如何“不吼不叫”培养孩子。本书以父母对孩子的正确教育为出发点,向广大家长介绍了不打不骂教孩子的新方法。给所有望子成龙的父母提供了一个个妙招。父母只有用恰当的方法来滋养和教育孩子,才能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目录
章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孩子没有问题,如果孩子有问题,那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是孩子的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如果孩子朝着错误的方向生长,那么可以肯定,这是因为父母本身出现了错误。
糟糕的家庭毁孩子 / 002
孩子一直在看着你呢 / 005
父母自私,孩子很自我 / 007
父母冷漠,孩子会冷酷 / 011
别让你的脏话污染了孩子 / 014
孩子爱撒谎,多半怪父母 / 017
好父母应该让孩子引以为荣 / 020
步调一致,才能教育好孩子 / 023
第二章 父母脾气坏,孩子毁一生
当孩子面对恶狠狠的你时,他们学到了什么呢?学到了粗暴,学到了坏脾气,学会了指责,学会了狡辩,还学会了胆小和自卑。这就是父母对着孩子大发脾气的后果。希望父母们在对着孩子发脾气之前多想一想,你希望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子?
骂孩子是一种畸形教育 / 028
不当斥责会令孩子变坏 / 031
把手中棍子轻轻放下来 / 035
家庭教育务必宽严相济 / 040
惩戒不可少,但要适度 / 043
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 / 047
在温和的探讨中点拨孩子 / 050
第三章 心灵施暴,这是家长极易忽视的软暴力
不打孩子,是不是就等于让孩子免受暴力侵害?不是这样的。很多孩子自闭、自卑、消极,都与家长的心理暴力有关。心理暴力是一种软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在精神和内心层面的,这种心灵的摧残以及情感的虐待,家长们要好好注意了,软暴力产生的心理影响深刻且严重。
持有偏见,不会有好的教育 / 054
孩子“不好”,也不能嫌弃 / 057
孩子的自尊心万万不可伤 / 061
别用消极比较“凌辱”孩子 / 063
当众揭短,孩子感觉很丢脸 / 065
孩子的不满,不能一味压制 / 068
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和肯定 / 071
注意!那些有意无意的心理虐待 / 074
第四章 家长精神,酿成“腐烂的脐带”
早在中国家长陶醉于“家长”的迷魂汤中不能自拔时,西方的哲人就已揭开了家长的画皮。康德称家长制为“可以想象的大的主义”。父母“唯我独尊”的高压,会使孩子产生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这让他们以后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呢?
简单粗暴,亲子教育之殇 / 078
别要求孩子做顺从的羔羊 / 081
允许孩子发出自己的声音 / 083
给予孩子合理争辩的权利 / 086
尽量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 / 088
在家里为孩子设立“自治区” / 091
让孩子自己为自己编织一个梦 / 096
第五章 别压抑!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
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家长应该让孩子有机会把这些负面情绪宣泄出来。否则,孩子长期受到压抑,情绪得不到宣泄,就有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上的障碍。对待孩子的负面情绪,我们除了接纳、共情以外,更要积极地想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正确宣泄。
谨防不良情绪骚扰孩子 / 100
小小男子汉,有泪也要弹 / 103
别让孩子的烦恼积累成灾 / 106
将孩子的怒气恰当引导出来 / 110
大人说话,小孩可以插嘴 / 114
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 / 116
帮助孩子度过心理危险期 / 118
正确应对子女青春期怪异行为 / 121
第六章 父母蹲下去,孩子站起来
尽管家长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很多心血,但事实上,更多的家长并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不给孩子平等相处的机会。孩子失去尊重,只好将委屈和不满埋在心底,并由此产生与父母对抗的心理。父母应该经常蹲下去,与孩子面对面,平等地互相交流与沟通。
教养孩子需要有“三心” / 128
爱孩子就请放下高姿态 / 134
既有威严感,也有亲切感 / 136
与孩子进行美丽沟通 / 139
试着让孩子当你的老师 / 141
第七章 引导而非逼迫,孩子才能爱上学习
很多家长往往是只知道要孩子去学习,却不知道如何教孩子学习。显而易见,这并不能真正起到关心孩子学习的作用。成功家长的经验是:不要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分数、名次,而要“授之以渔”,在教会孩子学习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愿意学习,学得进去,学得轻松。
孩子厌学,家长有很大责任 / 146
孩子成绩差,父母要找原因 / 149
盯得越紧,孩子越不爱学习 / 152
诱孩子学,而不是逼孩子学 / 156
利用逆反心理巧治厌学症 / 161
激将法激发孩子好胜心 / 165
寓学于乐,让孩子边玩边学 / 168
第八章 调教而非控制,淘气孩子也能成才
世上从没有完人,要求孩子听话也不现实。俗话说“淘丫头巧,淘小子好”。很多情况下,“淘气”正是孩子聪明、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表现。因此,我们应该保护孩子的“淘气”,赏识孩子的“淘气”,甚至和孩子一起淘气,让孩子在淘气中学习,在淘气中进步。
淘孩子一样大有可为 / 172
孩子贪玩不是毛病 / 174
别怕孩子搞“破坏” / 178
不要扼杀孩子的猎奇心 / 181
支持孩子的异想天开 / 183
陪孩子一起去冒险 / 187
第九章 期望值适当,别把孩子压成侏儒
家长对孩子常有两种心理,都是非常有害的:一是忽视;二是希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期望值太高会使孩子觉得根本无望实现而放弃努力。若期望值太低,则不利于挖掘其潜能,有碍于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
望子成龙要尊重实际 / 192
高压会逼迫孩子逃离 / 195
以平常心对待升学问题 / 198
别以一次成败论孩子 / 202
不要把孩子夸到天上去 / 206
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明星 / 209
借助艺术为孩子减轻压力 / 212
第十章 放手去爱,别让包揽扼杀孩子的生存能力
父母包揽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一切,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孩子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为孩子自身的成长创造条件。结果是,扼杀了孩子作为权利主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父母需要认识到,在孩子人生的舞台上,他们才是主角。为了孩子独立地精彩展示,父母要退到幕后。
溺爱不是爱,是一种残害 / 218
别把孩子一直兜在襁褓中 / 222
适当放手让孩子做小主人 / 225
孩子的担当要从小培养 / 228
给予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 230
鼓励孩子直面人生挫折 / 233
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 / 236
孩子的胆识都是父母给的 / 239
参与进去,塑造孩子领导力 / 242
作者介绍
文静:心理学硕士,儿童教育讲师。自从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心理咨询以及儿童教育指导工作,对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学有着独到的研究,出版了《正面管教的孩子有出息》《谁说坏孩子不能》《好母亲培养女儿的63个要点》《孩子的趣味社交手册》《好妈妈对女儿说的66句私房话》等作品。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典型的“行为矫正手册”,期待里面能罗列出什么“三步法”或“五步口诀”来立刻制服那个像小恶魔一样的熊孩子。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极其流畅自然,更像是一篇长篇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深度访谈录。它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孩子“任性”背后的心理机制,比如他们对自主权的渴望,以及语言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导致的情感表达受阻。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延迟满足感”的培养,它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一个孩子想要一个新玩具,如果父母立刻满足,孩子得到的是短暂的快乐;但如果父母引导他用零花钱计划性地去储蓄,最终获得玩具时的成就感和对规则的尊重,是前者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极少使用“必须”或“不准”这样的强硬词汇,而是用一种近乎温柔的、邀请的口吻,引导父母去观察、去倾听。这种阅读体验非常轻松,就像是请了一位经验丰富的、极其理解人性的心理咨询师在你身边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你感觉“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那些挫败感是可以被理解和消解的。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还有点将信将疑。毕竟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籍汗牛充栋,能真正触及到灵魂深处的实在不多。我自己的孩子,正值那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我偏要”阶段,出门散步能因为一朵路边的野花停滞不前半小时,写作业更是上演“拉锯战”,稍微语气重一点,那眼泪说来就来,让你觉得自己像个十恶不赦的暴君。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朴素,没有那些花哨的口号,反倒是让人心头一紧,仿佛作者真的洞察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日常困境。我最欣赏的是它开篇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先花了好大篇幅去剖析“为什么我们会吼叫”。它没有指责父母的无能,而是将吼叫归因为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失控,这一点非常中肯。我记得作者提到一个概念,说我们很多时候吼叫的不是孩子本身的行为,而是孩子触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或者“旧有的创伤记忆”。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吼叫,可能并非因为他哭闹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害怕别人的审视,害怕自己作为父母的“失败”被放大。这种深层挖掘,让我的阅读体验从“学习技巧”转向了“自我疗愈”,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育儿书籍该有的深度。
评分与其他强调“父母完美”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安慰感在于它对“父母的不完美”给予了极大的宽容。作者坦言,没有人能做到完全不吼叫,关键在于“修复关系”的速度和质量。书中专门用了一章来讨论“吼叫后的道歉与修复”,这在我看来,是全书的“点睛之笔”。过去我吼完孩子后,碍于面子或者觉得多说无益,往往就此翻篇,心里却留下了一块阴影。这本书指导我们,在情绪平复后,一定要主动地、真诚地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是承认“你有错,但我不该吼你”,而是承认“我刚才用大声说话的方式处理问题是错误的,我很抱歉”。这种示范,不仅向孩子展示了什么是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孩子,即使是再亲近的关系,也需要及时的修补和维护。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卸下了沉重的“完美父母”的包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真实、更有力量的、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巧妙的,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案例”的刻板模式,而是像一部精心编排的连续剧,每一章都像是在揭开育儿困境迷雾的一角。在探讨完内在情绪管理之后,它紧接着深入到“界限的设定”这一关键议题。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不吼叫”就意味着“无底线迁就”,从而导致孩子更加变本加厉地任性。这本书旗帜鲜明地指出,温柔和坚定必须并存。它详细描述了如何使用“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来替代惩罚。比如,如果孩子坚持要在出门前穿错季节的衣服,父母不应该争吵,而是平静地让他穿上,并允许他在户外感受到寒冷(自然结果),而不是用说教的方式进行说教。这种强调体验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贯穿始终,显得非常成熟和具有远见。读完这部分内容,我才真正明白,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在安全的范围内,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评分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情绪的接纳”这一环节的处理上,达到了非常高的专业水准,但表达方式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它反复强调,父母的首要任务不是“停止孩子的情绪”,而是“接纳并命名孩子的情绪”。我过去的做法是,孩子一哭就赶紧转移注意力,生怕他沉浸在负面情绪里。这本书里清晰地阐述了这种“否认式处理”的危害,因为它教会了孩子压抑和逃避,而不是面对。我尝试了书中建议的一个技巧,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拿走而大哭时,我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平静地说:“我知道你现在非常非常生气,因为你很喜欢那个小汽车,现在它不见了,你感到很难过。”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在我完整地表达出他的情绪之后,他的哭闹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了,甚至带着哽咽问我:“你懂我吗?”那一刻,我体会到,语言的力量不是用来指责的,而是用来建立连接的桥梁。这本书对于如何具体操作“共情”这一理论,给出了大量可操作的场景剧本,非常实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