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1(启智珍藏版)——蒙台梭利的早起教育智慧与方法
定价:29.80元
作者:Montessori,M.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0543632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1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智慧与方法启智珍藏版)》为蒙台梭利教育精华合集,由教育专家云晓老师全新编译而成,是了解蒙台梭利、准确的读本。为了让父母们更轻松地了解并借鉴蒙台梭利的教育精华,我们特意将其著作进行了适当删减和整合,例如,我们删去了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枯燥论述,却*限度地保留了对教育有用的实际做法;我们分章分篇将她的多本著作整合成了一本,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将其教育精华展现出来。
目录
章 童年的秘密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
1 新生命是个的谜
2 孩子需要的环境
3 孩子佳的成长环境
4 3岁左右,孩子是如何成长和学习的——有吸收力的心灵
5 孩子早期的心理生活——精神胚胎
第二章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的重要发现
1 敏感期问题
2 不要错误地对待敏感期的孩子
3 敏感期的分析
4 秩序的敏感期
5 儿童的内部秩序
6 敏感期VS孩子的智力发展
7 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
第三章 孩子的成长蓝图
——智力及个性培养
1 儿童的语言发展(一)
2 儿童的语言发展(二)
3 智力与手
4 智力与独立
5 不干涉孩子的行为
6 智力与走路
7 3岁——神奇的新阶段
8 3—6岁——学习语言的佳时期
9 让孩子的性格正常发展
10 让孩子在错误中得以成长
11 服从的三个阶段
12 占有欲与破坏——智慧的萌芽
第四章 孩子成长的障碍
——成人不该阻碍的那些事儿
1 睡眠——满足孩子的需要
2 行走——理解并配合孩子的行走方式
3 手和脑——不说“不要碰”
4 不要打断孩子有目的的活动
5 不要替代孩子的行为
6 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7 接纳孩子的爱
8 正确看待孩子的无理取闹
9 不做虚伪的父母
10 别把孩子当成“软蜡”随意捏
11 孩子其实不累
12 孩子也需要工作
13 母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
第五章 儿童的精神世界
——蒙台梭利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探索
1 重复练习
2 自由选择
3 玩具
4 安静练习
5 精神的升华
6 尊严感
7 自发的纪律
8 识字
9 书写与阅读
10 纪律与自由
11 独立
12 奖励和惩罚
13 小小的总结
第六章 如何更好地教育
——蒙台梭利的方法
1 让孩子做他自己感兴趣的事
2 自然教育
3 童肌肉训练
4 感觉训练
5 感知觉训练
6 味觉和嗅觉训练
7 分辨声音训练
8 听觉敏感度的测试
9 触觉和重量训练——摸瞎游戏
10 认识几何图形
11 观察能力训练
12 泥塑手工
13 阅读
14 阅读句子的游戏
15 算术入门——数字教学
16 给孩子感觉的自由
第七章 影响孩子成长的那些不健康心理
1 怀疑癖——没有主见的孩子
2 神游——思绪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的孩子
3 依附——太过依赖成人的孩子
4 占有欲——贪婪和自私的孩子
5 自卑感——不够自信的孩子
6 恐惧感——胆子小的孩子
7 说谎——不诚实的孩子
8 娇生惯养——富养的孩子
作者介绍
玛利亚·蒙台梭利(1870-1952),当代教育*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安科纳省,就读于罗马大学,是意大利位女医学博士。她还精通哲学、教育学、实验心理学和人类学。1907年,她在罗马圣洛伦佐贫民区成功创办了所“儿童之家”,之后她的科学幼教理念迅速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蒙台梭利毕其一生献身儿童教育事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曾三次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教育和世界和平的象征”。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一股强烈的“复古”气息扑面而来,它的文字风格和叙事节奏,仿佛把我瞬间拉回了上个世纪的某个安静的阅读室,那种笔触的细腻和对细节的执着描摹,对于习惯了快节奏现代育儿信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 很多段落的推进极其缓慢,仿佛作者在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上都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打磨,使得信息密度极低,读起来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逐字逐句地消化。 书中描绘的场景和案例,虽然力求展现一种理想化的教育图景,但其脱离现实的成分也着实令人咋舌。 我在阅读那些关于“完美早晨程序”或者“绝对专注的学习时段”的描述时,不禁思考,在当今这个充满各种干扰和突发状况的家庭环境中,这些精细到分钟的规划究竟有多少可操作性? 这种过度理想化的描摹,非但没有提供实用的解决方案,反而可能给那些努力挣扎在柴米油盐中的父母增添不必要的心理压力,让他们觉得自己离那个“完美的教育者”的标准相去甚远。
评分这本所谓的“启智珍藏版”读起来就像走进了一座布满灰尘的知识迷宫,让人不禁怀疑,作者是不是把所有能想到的育儿理念都粗暴地堆砌在一起,期待能砸中某个“智慧”的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觉自己像在试图理解一份多年前的、充满专业术语的教育报告,晦涩难懂的句子结构和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理论,让原本应该轻松愉快的育儿经验分享,变成了一场费力的解读会。 书里似乎花费了大量篇幅去论证一些基本常识,比如“孩子需要被关注”或者“环境对成长很重要”,但这些论述往往绕了十八个弯,最终才艰难地指向那个显而易见的结论。更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是,作者在不同章节之间似乎缺乏一个清晰的逻辑脉络,前一页还在强调自由探索的重要性,下一页可能又突然转向了对严格时间表的推崇,这种摇摆不定让作为读者的我,完全不知道该以何种心态去实践这些建议。 感觉就像是翻阅了一本厚重的工具书,里面塞满了各种标签和图表,但真正能指导日常操作的“操作指南”却少得可怜,最终,留下的更多是困惑和一种“我好像学了很多,但又什么都没学会”的空虚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直观感受是,它似乎更侧重于“理论的展示”而非“实践的指导”。 里面充斥着对某种教育哲学的宏大叙事和深情讴歌,文字充满了鼓动性和说服力,让人听起来仿佛拥有了点石成金的魔法。 然而,当真正将目光投向那些具体的、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执行的环节时,你会发现指导性的文字变得非常单薄和概念化。 比如,它会反复强调“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但对于如何在一个精力旺盛的三岁孩子面前,巧妙地引导他发现并保持这种驱动力,书中提供的具体“招数”少得可怜,或者说,那些招数本身就显得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真实的亲子互动场景。 结果就是,读者很容易被开篇的热情洋溢的宣言所感染,但在合上书准备去实践时,却发现双手空空,不知从何处着手,感觉像是被邀请参加了一场盛大的理论峰会,但散会时每个人都只带走了一张印刷精美的、但无法兑换现金的礼券。
评分坦白讲,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对特定时期教育思潮的回溯,而非一本实用的现代育儿手册。 它的论调中带着一种强烈的时代烙印,某些被作者奉为圭臬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或许已经不是最前沿或最适用的方法了。 更令人感到不适的是,书中某些段落流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绝对性,仿佛只要不遵循书中的路径,孩子的未来就岌岌可危。 这种“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后果自负”的潜台词,对于那些本就对育儿充满焦虑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种额外的精神负担。 此外,书中的引证和参考材料似乎也显得有些陈旧,缺乏对近十年儿童发展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对话,导致其理论基础在当今的学术背景下显得有些单薄和片面。 总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份历史文献,而非一份能指导当下具体行动的工具箱,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和高度的筛选能力去阅读,否则很容易被其陈旧的框架所束缚。
评分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突出的特点,那大概就是它在篇幅上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于“百科全书式”的野心,但遗憾的是,这种野心并未能转化为清晰的结构和易于吸收的内容。 它的内容像是一张被过度拉伸的地图,细节被稀释了,核心要点反而变得模糊不清。 尤其是在讨论到一些相对抽象的心理学概念时,作者倾向于使用大量晦涩的学术性语言进行堆砌,而不是用生动易懂的例子来辅助阐释,这无疑提高了普通父母的理解门槛。 读完一半后,我发现自己不断地在前面章节寻找之前提到的某个理论的源头,因为书中似乎没有一个清晰的索引或总结来帮助读者建立知识体系。 这种缺乏组织性的内容呈现,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支离破碎,每次拿起书都像是重新开始面对一个全新的、没有上下文的知识点,极大地削弱了知识的累积感和连贯性,让人觉得与其说是学习教育方法,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艰苦的考古挖掘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