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恐怖主义如何终结:恐怖活动的衰退与消亡 |
| 作者 | (美)奥德丽·克罗宁(Audrey Kurth Cronin) |
| 定价 | 88.00元 |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514451 |
| 出版日期 | 2017-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近年,恐怖袭击事件频发,也呈现网络化、扁平化和碎片化趋势。全球反恐形势纷繁复杂,十分严峻。 了解恐怖运动如何被铲除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可以加速终结,减少不必要的恐惧与过度反应。因此,本书系统分析了历史上的恐怖活动和组织,归纳出六种终结模式: 一、斩首——群龙无首,混乱直至溃散; 二、谈判——组织被纳入合法政治进程; 三、成功——达成目标后,解体或停止暴力; 四、失败——自我挫败,陷分裂,失支持; 五、——遭国家运用武力打压、粉碎; 六、转型——转变为犯罪、叛乱、战争等。 全书还涉及恐怖主义概念的四大特征,恐怖活动的三种战略行为体,恐怖主义达成战略目标的四个条件,内部瓦解的四类情形,失去民众支持的三个原因,的五大战略手段,等等。 通过大量案例、数据和图表,本书远超个案研究和资料汇编,搭建了一个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的逻辑框架,是一部反恐经典之作。它曾获美国和平研究所、牛津大学费尔基金、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牛津国际研究中心等多家知名机构支持,被美国书评杂志《选择》评为“2010年杰出学术专著”,受全球核心学术期刊《国际事务》《战略研究杂志》《中东季刊》《军事评论》等高度赞誉。它既可供反恐官员、学者研读,也能为政治、军事、外交等行业参阅。 |
| 作者简介 | |
| 奥德丽·克罗宁(Audrey K. Cronin),牛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美国国会研究处反恐专家、牛津大学战争研究项目教务主任、美国国家战争学院系主任、乔治·梅森大学国际安全项目负责人,还曾服务于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海军部长办公室、驻莫斯科大使馆。在国际关系、国际安全、军事战略、政治科学、反恐研究等方面,学术建树颇多,实践经验极丰。现为乔治·梅森大学终身高级教授、美利坚大学国际安全教授。 |
| 目录 | |
| 前 言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战略威胁的发展演变术语范畴和词义概念框架案例选择章节安排章 斩首:或清除领导人斩首意味着什么高领导人或“定点清除”斩首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二章 谈判:转向合法政治进程为什么要谈判恐怖主义组织为什么要谈判谈判案例研究有希望的谈判环境和无望的谈判环境谈判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三章 成功:达成目标“成功”意味着什么成功的案例 成功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结论第四章 失败:内部瓦解,引起抵制,或被边缘化内部瓦解:犯错、斗志耗尽与崩溃边缘化:民众支持的减少失败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五章 :武力粉碎恐怖主义对恐怖主义战略的分析 关于的案例研究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六章 重新定位:向另一种方式转型犯罪和恐怖主义叛乱和恐怖主义恐怖主义作为大规模战争的催化剂过时的范式,现实的含义战争是如何终结恐怖主义的第七章 “基地”组织是如何终结的:历史的适切性与不适切性“基地”组织是的吗运用理论框架对“基地”组织历史的适切性与不适切性“基地”的衰退与消亡结 语透析恐怖主义是如何终结的附录:恐怖主义活动数据统计分析筛选与编码结论外国恐怖主义组织生存周期长的恐怖主义组织致 谢缩略语注 释部分参考书目词汇表 |
| 编辑推荐 | |
| 《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特色一:国家安全译丛008,西方反恐经典力作;用案例研究、数据分析和图表工具推导历史经验、规律和方法;美国和平研究所、牛津国际研究中心、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牛津大学费尔基金等多家知名机构支持研究项目;荣获美国2010年杰出学术专著称号,全球各大知名学术期刊一致高度评价。《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特色二:通过大量案例、数据和图表,本书远超个案研究和资料汇编,搭建了一个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的逻辑框架,是一部反恐经典之作。《恐怖主义如何终结》特色三:受到全球核心学术期刊《国际事务》《战略研究杂志》《中东季刊》《军事评论》等高度赞誉。既可供反恐官员、学者研读,也能为政治、军事、外交、国安等行业参阅。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结尾处理得非常高明,没有落入那种简单乐观主义的陷阱,也没有陷入无休止的悲观泥潭。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口吻,提醒我们“终结”并非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动态平衡的开始。他将恐怖主义的衰亡视为人类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一个侧面体现,强调了制度韧性、社会包容性以及国际合作的长期价值。这种将安全问题提升到社会治理层面的升华,使得全书的格局豁然开朗。阅读完毕后,我没有那种“问题已解决”的错觉,反而多了一种“我们仍在路上”的清醒认识。这本书更像是一份精密的诊断报告,而非一剂速效药方,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有智慧地看待人类社会中难以根除的冲突现象。对任何一个希望真正理解现代冲突本质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深度文本。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的心得是,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相当老道,丝毫没有那种枯燥的理论说教感。他似乎很懂得如何将宏大的历史观融入到具体的事件分析之中,使得那些原本遥远晦涩的议题变得触手可及。尤其是在讨论某些特定组织衰落的案例时,那种对内部权力斗争和资源枯竭的描绘,细腻得近乎于一种社会学的微观研究。我惊喜地发现,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失败”的原因,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多维度的衰亡模型,其中包含了外部压力、内部腐化以及目标人群共鸣度的下降等多个变量的相互作用。这种复杂性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深度。它不再满足于告诉我们“恐怖主义正在衰退”,而是深入挖掘了“衰退”是如何发生的,以及这种衰退是否是永久性的,还是仅仅是蛰伏。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倾向,让我对后续章节充满了更高的期待,我希望看到更多关于“如何识别拐点”的实操性洞察。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叙事崩塌”这一概念的论述。我们通常关注恐怖组织的军事打击和财政链条的切断,但作者却把焦点放在了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土壤上。那种对意识形态吸引力的消解过程的细致剖析,简直是大师级的。他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对比手法,比如将过往的“光荣叙事”与现实的“窘迫处境”进行对照,展现了信仰的腐蚀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发生的。这种对“软实力”对抗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传统安全研究的范畴,更接近于一种文化人类学的考察。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一场对“信念”的解构实验,观察它如何在现实的重压下,逐渐失去其神圣光环。这种对非物质因素的强调,无疑是本书区别于其他同类作品的关键所在,它拓宽了我对反恐战略的理解边界。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在论证强度上略显不足,尤其是在涉及新兴技术对恐怖组织生存环境影响的分析部分。虽然作者提到了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但我总觉得那部分略显保守,仿佛对前沿的赛博空间威胁覆盖得不够深入。或许是受限于写作时效性,但我期待看到更具前瞻性的论断,比如关于去中心化通讯工具如何重塑“终结”的定义,或者人工智能在监测和预测“休眠”组织方面的潜力。即便如此,作者在梳理既有历史模式方面的功力依然毋庸置疑,他对冷战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串联和归纳,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脉络,让读者能将散落的碎片整合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宏观历史观。总的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分析基础,但对于未来十年的挑战,我希望能有更尖锐的预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深邃的底色配上那种略显粗粝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就对国际政治和安全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看到“恐怖主义如何终结”这个标题,心里那种强烈的求知欲立刻就被点燃了。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堆砌晦涩的学术术语,反而透露出一种直面核心问题的勇气。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构建了一个关于恐怖主义的复杂图景,充满了历史的纠葛和地缘政治的阴影。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跳出传统的反恐叙事框架,去探讨那些更深层次的、关于意识形态瓦解和组织结构枯萎的内在逻辑。那种将一个全球性威胁视为一个生命体,并试图描绘其生命周期终结的宏大视角,让人感到既振奋又深思。这本书显然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消化那些关于权力真空、社会演变与非对称战争的细微差别。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可供检验的理论模型,而非仅仅是零散的案例分析。光是这份野心,就足以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