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苏霍姆林斯基之一 9787556402076 湖北教育出版社

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苏霍姆林斯基之一 9787556402076 湖北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永新著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教育
  • 家庭教育
  • 苏霍姆林斯基
  • 教育方法
  • 育儿
  • 儿童教育
  • 教育心理学
  • 沟通技巧
  • 亲子关系
  • 名家专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56402076
商品编码:294249921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师教你做父母——对话苏霍姆林斯基之一

定价:31.80元

作者:朱永新著

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556402076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新教育文库》丛书是湖北教育出版社与新教育研究院共同打造的一套系列图书,初步计划出版本,分批次逐年推出。

《新教育文库》丛书是一套总结、梳理、传播新教育人所行、所思、所得的系列图书,全套图书分为“通识书系”“萤火虫书系”“蒲公英书系”等三个书系,各个书系定位不同: “通识书系”是新教育理念与实践的结晶,阐述带有指导性、标杆性的教育理论与教育事例;“萤火虫书系”以家庭教育为主线,结合中外近现代教育理论专家的**理念,讲述如何构建家校沟通的平台,如何践行家庭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蒲公英书系”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讲述参与新教育实验的心得体会,总结新教育实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

新教育实验的宗旨: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的理念: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内容提要


原著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理论家

解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

点评网 友两年中六千万人次跟踪阅读、智慧互动

目录


章相信阅读:阅读是通向世界的窗口001

童年需要童话003

尽早让孩子阅读004

让低年级学生尽早学会阅读006

阅读是通向世界的窗口008

童话形象是思维、情操和志向的源泉010

儿童的思想翱翔于童话世界011

童话与美分不开013

童话是儿童完整的世界015

创作童话是趣味与诗意的创造016

为孩子的阅读做好充分准备018

为少年挑选好书020

要强调书籍的力量021

不使一本坏书落到孩子的手中023

使阅读成为孩子大的精神上的需求025

自我教育和精神生活从书本开始026

体验本民族语言的美028

让渴望知识的火花永不熄灭030

教师与第二大纲031

掌握第二大纲的重要途径是阅读033

为孩子读书035

让每个少年有自己心爱的书037

期待少年与他自己的书相遇038

让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藏书040

家庭重要的作业是阅读041

不会阅读就不会思考043

让学生学会阅读045

阅读点燃精神的火花047

一本好书宛如一位好友048

学会强迫自己每天读书050

阅读的力量052

与书打交道是美好的活动053

不阅读就无法自觉选择生活道路055

生活在书的世界中056

第二章学海泛舟:死记硬背是智慧和道德的敌人059

不做道德上的袖手旁观者061

一生有用的道德习惯062

用公民的眼光看世界063

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石065

你的孩子是否给人们带来快乐067

学会以德报德069

学会帮助别人071

努力不让少年无动于衷073

不要让知识的潮水淹没孩子074

儿童的思维体操076

创造的重要源泉是语言078

不要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079

不能用分数惩罚孩子082

让学习变得有趣味084

让新东西在儿童生活中逐渐出现085

如何看待家庭作业088

学前教育与小学不应该有鸿沟090

死记硬背只会使孩子变呆变傻091

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094

死记硬背是智慧和道德的敌人095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097

课堂教学的两个任务099

让每个少年都有自己喜爱的学科101

让孩子参加兴趣小组103

学习不要“紧急动员”104

自学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106

牢固记住基本的知识107

文学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力量109

鼓励孩子编童话故事110

每个孩子都是诗人111

诗歌是美的语言113

点燃孩子心灵的火花115

给孩子取得成绩的快乐117

教学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119

帮助孩子克服初的困难121

不要滥用分数123

珍惜生命125

健康,健康,再健康127

不要榨干孩子的智力128

体力劳动的智力效应130

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132

活动要动静结合安排有序134

美是不能够错过的136

艺术能舒展人的心灵137

每个孩子都是画家139

聆听大自然的音乐142

智力发展需要音乐的唤醒144

童年不能没有音乐146

音乐的美是思维的丰富源泉147

劳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149

在劳动中确立个性150

体验劳动之美152

儿童的能力和才干来自他们的指尖153

让每个人在劳动中找到自己155

训练少年做一些复杂而细腻的动作156

手是大脑的老师158

用劳动去获得快乐160

没有劳动就没有生活162

懂得劳动的乐趣163

体力劳动任何时候都不是终目的165

人和劳动是所有真理的父母亲167

第三章走向社会:没有战胜过困难不能成为真正的人169

让儿童成为发现者171

儿童是世界的发现者172

孩子生活在人们中间174

学会关心别人176

不要回避生活的阴暗面178

把孩子带到复杂的人际关系里180

从物的世界到人的社会182

不能把孩子与周围世界隔开184

活着就要天天关心人186

让孩子成为富有同情心的人187

让孩子懂得崇敬母亲189

培养母性的自豪感191

对待妇女的态度是衡量道德的尺度192

健康生活是抵御不良行为的关键194

让孩子学会与成年人交流196

不要扑灭心灵的次冲动198

理科学生也应该有人文情怀199

爱情的魅力是智力和美感的相互充实201

爱情之火需要不断添加好的燃料202

选择爱侣须慎重204

友谊是培养人的情感的学校205

爱情是灵魂的一面镜子207

没有战胜过困难不能成为真正的人208

自由首先意味着责任210

让祖国为你而骄傲211

附录新教育实验用书213

后记218

作者介绍


朱永新,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教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他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金项目并多次获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教育论文余篇;卷本《朱永新教育作品》等专著版权输出至美国、韩国、日本、阿拉伯等国家,是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输往海外人。

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懈追寻与执着行动,感动了千千万万人,屡屡被评选为“全民阅读代言人”、“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中国教育60年60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中国改革十大新闻人物、中华十大财智人物……

他于年发起的新教育实验,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吸引了全国各地余所学校实验,践行着新教育理念,以行动深刻改变了多万师生,正在积极影响着中国教育。

文摘


序言



《智慧之光,爱之翼:引领孩子走向生命的高度》 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本具体的书籍,而是致力于为每一位渴望成为更优秀父母的读者,构建一座连接古今智慧与现代育儿实践的桥梁。它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教育的理解,引导我们穿越信息洪流,触及育儿的本质——如何真正理解并滋养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爱与智慧的土壤中,长成独立、善良、有能力的人。 一、 深刻理解孩子:看见那个独一无二的灵魂 我们常常以为自己足够了解孩子,却忽略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与微妙。真正的理解,并非停留于表面的行为观察,而是深入孩子的情感、思想和需求。 倾听,不仅是听见声音: 孩子的语言往往是含蓄的,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我们需要学会“听见”他们语言背后的情绪,理解他们未曾说出口的恐惧、渴望和困惑。放下手机,放下评判,用真诚的目光和耐心,去捕捉他们眼神中的光芒,去感受他们身体传递的信号。当孩子抱怨不公时,我们听到的不应只是“告状”,而是他们对公平感的初步认知;当孩子表达厌倦时,我们听到的不应只是“懒惰”,而是他们对挑战和成就感的探索。 同理心,共情孩子的世界: 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他们因为一次小小的失败而沮丧时,请回忆自己年少时的心境,用温暖的言语和拥抱去安抚,而不是用“这点小事有什么好哭的”来敷衍。同理心是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纽带,它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被珍视,从而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 尊重差异,珍视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宇宙间的独一无二,拥有自己独特的禀赋、兴趣和节奏。我们不能用同一个模子去塑造他们,也不能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他们。尊重孩子的个性,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标准”和“成功”。当孩子对某项事物表现出浓厚兴趣时,即使它在我们看来“无用”,也请给予支持和引导,这或许是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 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理上的需求,更有着对爱、安全感、自主性、成就感和归属感的强烈需求。当我们满足了这些内在需求,孩子的行为自然会变得更积极、更稳定。例如,一个总是惹是生非的孩子,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吸引父母的注意;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可能是在渴望更多的交流和陪伴。 二、 智慧的引导:点燃孩子内在的火焰 教育的目的,并非是灌输知识,而是唤醒智慧,激发潜能。我们的角色,是园丁,是向导,是点灯人。 培养学习的乐趣: 学习不应是枯燥的重复,而应是探索未知的激动人心的旅程。通过游戏、故事、实践,将知识融入生活,让孩子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当他们对一个问题刨根问底时,请鼓励他们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终身学习的起点。 塑造品格的力量: 品格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财富。善良、诚实、责任、担当、感恩、勇敢……这些品格的养成,需要父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日常的点滴中,引导孩子辨别是非,理解道德的边界,培养他们成为有良知、有道德的人。例如,在孩子犯错时,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的后果,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惩罚。 鼓励独立思考: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独立思考能力尤为重要。我们应鼓励孩子质疑,鼓励他们独立判断,而不是盲从。当他们面临选择时,引导他们分析利弊,权衡得失,做出自己的决定。培养批判性思维,让他们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引导情绪管理: 情绪如同潮水,有时汹涌,有时平静。教会孩子认识、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是他们情绪健康的关键。帮助他们找到表达情绪的健康方式,比如通过绘画、运动、倾诉等,让他们学会控制冲动,用理智面对困难。 播种梦想的种子: 梦想是孩子成长的动力。父母的责任,是发现孩子眼中的光芒,鼓励他们去追逐心中所爱。不要用成人的功利心去限制孩子的想象,而是给予他们广阔的天空,让他们自由地翱翔。 三、 爱与界限的平衡:搭建坚实的成长之梯 爱是教育的基石,但没有界限的爱,如同漂浮的浮木。智慧的父母,懂得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期待: 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成功还是失败,无论他们表现好坏,这份爱都不应动摇。然而,基于这份爱的,是我们对孩子行为和品格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强制,而是引导。我们期待他们成为更好的人,但我们理解他们的不完美,并愿意陪伴他们一同成长。 界限,是爱的守护: 界限并非限制,而是保护。清晰而坚定的界限,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秩序,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些界限,需要父母以温和而坚定的方式传达,并在执行中保持一致性。例如,“我们不能在客厅里踢球”,这是明确的界限;而不是“你不能这么做”,这种含糊的说法。 榜样的力量,润物无声: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们的行为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想让孩子拥有何种品格,父母首先就要践行。希望孩子热爱阅读,父母就要拿起书本;希望孩子懂得感恩,父母就要常怀感恩之心。 允许犯错,拥抱不完美: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犯错,这是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关键在于,父母如何回应他们的错误。与其一味地指责,不如引导他们从中学习,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告诉他们,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意从错误中学习。 耐心与坚持: 育儿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它需要极大的耐心,更需要长久的坚持。孩子的成长,有着自己的节奏,不可能一蹴而就。父母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次付出,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记。即使当下看不到明显效果,也不要气馁,因为所有的努力,都在悄悄地发光。 四、 父母的成长:与孩子一同蜕变 成为优秀的父母,并非天生,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成长的过程。我们与孩子一同经历,一同蜕变。 自我觉察与反思: 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识别自己内在的模式,觉察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情绪和行为。通过反思,我们可以打破不健康的循环,用更智慧的方式去与孩子互动。 学习与求知: 育儿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积极阅读育儿书籍,参加相关的讲座和课程,与有经验的父母交流,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观念和方法。 寻求支持: 育儿之路并非孤单。与伴侣建立良好的沟通,与朋友、家人分享经验,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都能让我们获得更强大的支持系统。 照顾好自己: 父母是孩子的港湾,但港湾也需要被滋养。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去爱孩子,去引导孩子。 这本书所倡导的,是一种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它不提供速成的秘籍,不推崇僵化的模式,而是邀请每一位父母,回归内心,去倾听孩子的声音,去点燃孩子的光芒,去用爱与智慧,为孩子撑起一片广阔的蓝天,让他们自由地飞翔,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在生命的旅途中,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最坚实的依靠,最温暖的灯塔,最值得信赖的朋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不像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聆听一位真正热爱教育的先驱的心声。它对“集体主义”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平衡把握得炉火纯青。在强调个体成长的同时,它并没有忽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者提出,一个健全的人格,必然是能够与他人和谐共处,并为集体贡献力量的。这解决了我长期以来一个困惑:如何在培养孩子独立个性的同时,避免他们变得自私和孤立?书中提供的见解是,真正的独立,是建立在对他人的深刻理解和同理心之上的。这种将个体解放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教育哲学,展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前瞻性。我尤其赞赏它对“规则意识”的强调,但这种规则不是冰冷的枷锁,而是为了保护每个人自由的基石,读来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力量强大到让人震撼,它不像那些市面上的“育儿速成手册”,只会提供一堆操作性的技巧。它探讨的是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的塑造。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美育”的阐述,它不仅仅指艺术鉴赏,更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度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忙于追逐分数和名次,却忽略了滋养孩子精神世界的土壤。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即便是最简单的自然现象,比如清晨的露珠,傍晚的霞光,都蕴含着宇宙的奥秘,而引导孩子去发现这些,比背诵十本书都有价值。这种将生活本身变成课堂的理念,对我触动极大。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慢脚步,带着孩子去观察一片叶子的脉络,去感受风声的旋律,这种慢下来的教育,反而让我感觉更加充实和有效。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唤醒的钟声,把我从机械的应试教育的迷梦中拉了出来。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会迫使你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这过程并不轻松,但收获巨大。它没有提供任何捷径,反而要求父母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智慧。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次马拉松式的精神洗礼。其中关于“教师的疲惫与坚持”的描述,让我对那些在教育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场对心力的巨大考验。这本书教会我,不要期望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实践。它让我开始学着欣赏过程的美好,而不是只盯着最终的结果。读完之后,我拿起笔,给自己写了一封信,承诺要以更平和、更尊重的方式对待我的孩子。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这些做父母的,重新学习如何做一个更完整、更有爱的人。

评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心针,专门针对我们这些在教育焦虑中挣扎的父母。它用极富感染力的论述,拆解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成功”的狭隘定义。我过去总是担心孩子不够“厉害”,不够“出众”,总想把他们塑造成社会期望中的样子。而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它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教育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打磨出属于自己的光芒,而不是用统一的模具去批量生产。书中提到,如果一个孩子热爱泥土,那么就应该为他提供最好的园艺工具,而不是强迫他去学习枯燥的代数。这种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和纵容,让我感到无比的释怀。它教会我,真正的爱,是接受他们的全部,包括那些在我们看来“不那么有用”的兴趣。阅读过程中心情是跌宕起伏的,时而为自己的过去感到愧疚,时而又因为看到了希望的光芒而激动不已。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茅塞顿开,它完全颠覆了我对“教育”这个词的传统认知。我一直以为,做个好父母无非就是提供物质保障,然后在孩子犯错时及时纠正,保持严格的纪律性。可读了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真正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是一种灵魂的触碰。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如何在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环境中,引导孩子自主探索,发现自身的光芒。尤其是关于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那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我过去常常因为孩子问一些“幼稚”的问题而敷衍了事,现在想来,那无异于亲手掐灭了一颗潜在的星辰。这本书强调了教师(在广义上也是指家长)的榜样作用,要求我们首先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健全人格的成年人,才能真正配得上“教导者”这个称谓。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更像是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促膝长谈,每一次对话都充满了启发和温暖,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学着去倾听,去理解那份未言明的童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