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钳工基本技能杨志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2180395

正版钳工基本技能杨志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全新考研教材97875621803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志福 著
图书标签:
  • 钳工
  • 基本技能
  • 杨志福
  • 考研
  • 教材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9787562180395
  • 技术类
  • 职业教育
  • 正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一碧万顷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180395
商品编码:29417212145
页数:190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钳工基本技能
丛书名:  
作者/主编:杨志福  
出版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9787562180395  
出版年份:2016年10月     
 
版次:  第1 版
总页数:  190
开本:  16
图书定价:  28
实际重量:  0.45k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项目一 认识钳工
任务 认识钳工场地的设备
项目二 划线
任务一 划落料凸模平面上的线
任务二 划轴承座表面上的线
项目三 锯削工件
任务 锯削六 面体工件
项目四 錾削工件
任务 錾削弯曲模具的凹模工件
项目五 锉削工件表面
任务一 锉削落料凸模固定板
任务二 锉削冲孔凸模工件上的曲面
项目六 加工孔
任务一 钻钳口铁工件的孔
任务二 锪、扩、铰钳口铁工件的孔
项目七 加工螺纹
任务一 攻六 角螺母的内螺纹
任务二 套双头螺柱的外螺纹
项目八 研磨工件
任务 研磨刀口形直尺的平面
项目九 锉配
任务 锉冲孔凸模、凹模的配合
参考文献

《钳工基本技能》根据国家职业鉴定规范的要求,以项目式教学法为主线,突出以任务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遵循实用、实效的原则,旨在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本专业(工种)知识且达到相应技能要求。全书共九个项目,详细介绍了包括划线(机械行业术语,不是“画线”)、锯削、錾削、孔加工、螺纹加工、研磨等钳工的基本技能,各种零件型面的加工原理及方法,在内容上尽量做到详略适当,深浅结合,以实际的零件加工技能培训为主线,辅以对理论知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读者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实践:面向工程应用的高级教程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于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前沿技术与核心实践,旨在为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工程技术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份深入且实用的参考指南。它摒弃了对基础概念的冗余阐述,直接切入复杂制造工艺的原理、参数优化、质量控制以及新兴制造模式的应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先进材料加工到智能制造集成的多个维度,理论深度与工程适用性并重。 第一部分:先进材料的精密加工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在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中面临的特种材料(如高温合金、难加工钛合金、高性能陶瓷及复合材料)的加工挑战与解决方案。 第一章:难加工材料的切削机理与建模 详细分析了高镍基高温合金在高速切削、深孔加工中的残余应力形成机制与微观磨损规律。引入了基于有限元分析(FEA)的切削力预测模型,重点讨论了切削热在刀具寿命和工件表面完整性中的耦合效应。研究了新型涂层与刀具几何形状对降低摩擦系数和提高加工稳定性的作用。 第二章:电火花加工(EDM)的精细化控制 超越传统EDM的粗略描述,本章侧重于超精密电火花加工(Micro-EDM)的工艺窗口优化。讨论了脉冲参数(如开/关时间、电流、电压)与放电能量密度对材料去除率(MRR)和表面粗糙度(Ra)的非线性影响。特别关注了在微米级公差要求下,如何通过优化电极材料选择、介质控制(如使用低粘度或添加纳米颗粒的介质)来抑制二次熔融层(RML)的形成和改善其微观结构。对多孔电极和旋转电极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三章:激光加工技术的深度集成 本章着重于高功率激光在材料移除和表面改性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飞秒、皮秒超快激光在冷加工、微纳结构制造中的优势,对比了其在亚微米精度下对光学元件和生物医疗器械制造的影响。在激光熔覆(Laser Cladding)方面,讨论了粉末输送系统、激光光斑形状控制以及熔池动力学模拟,以实现高性能梯度材料层的制备。 第二章部分:增材制造(AM)的工艺优化与后处理 本部分将增材制造视为一种与传统减材制造并行的重要技术,关注其从设计到成品的全流程控制。 第四章:选区激光熔化(SLM)与电子束熔化(EBM)的工艺窗口 深入探讨了增材制造中的“缺陷”工程,包括孔隙率的形成机理(如气孔、未熔合)及其对机械性能的降低作用。建立并验证了基于过程监控(如红外热像仪数据)的实时反馈控制模型,用于动态调整激光扫描策略和预热温度。对比了SLM和EBM在处理高反射率材料时的能量耦合效率差异。 第五章:增材制造件的残余应力管理与结构完整性 分析了增材制造过程中快速加热和冷却导致的复杂热循环,如何引发显著的内应力。提出了应力释放的后处理技术,包括热等静压(HIP)、退火工艺的参数设计。结合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评估了增材制造零件的晶粒取向、位错密度及其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第六章:增材制造的设计与仿真 侧重于增材制造特有的拓扑优化(TO)和点阵结构设计。讨论了在保持功能要求的同时,如何通过迭代算法生成轻量化、高性能的几何模型。详细介绍了与制造约束(如最小壁厚、悬垂角限制)相结合的逆向设计流程,以及用于预测制造失败的仿真工具链。 第三部分:智能制造与质量保证系统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工厂建设,强调数据驱动的决策制定和质量控制。 第七章:基于机器视觉的在线质量检测 阐述了高速、高精度工业相机在检测机加工表面缺陷(如刀痕、微裂纹)和增材制造层间缺陷中的应用。重点介绍深度学习(CNN, GAN)在复杂背景下对异形特征的自动识别与分类,以及如何集成到生产线上实现实时报警与工艺参数的自动修正。 第八章:制造过程中的多源数据融合与数字孪生 探讨如何将来自传感器(力、振动、温度)、CAD/CAM软件、ERP系统的数据进行有效清洗、同步和融合。构建制造过程的数字孪生模型,用于虚拟调试、工艺验证和预测性维护。关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在识别加工过程中的异常状态和磨损趋势中的作用。 第九章:面向高可靠性的参数化建模与验证 针对航空航天、汽车等高可靠性行业的需求,本章强调从经验化转向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介绍如何建立涵盖材料、工艺、结构响应的统一参数化模型,并通过严格的实验验证(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来量化模型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设计裕度(Margin of Safety)的精确评估。 附录:现代制造工艺的经济性分析与可持续性 提供了对不同制造路线(减材、增材、混合制造)的成本-性能评估框架,包括单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LCC)分析和能耗模型,指导工程师做出更具经济效益和环境责任的工艺选择。 目标读者: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先进制造技术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在精密机械、航空航天、模具、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工作的资深工程师和研发人员。本书要求读者具备扎实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和基础制造工艺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装配工艺的介绍,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非常全面的实践指南。我从中学习到了许多关于配合公差、过盈配合以及间隙配合的原理和应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零件的尺寸精度和功能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合方式,并通过计算和图表说明了如何确定公差等级。例如,在讲解轴承的安装时,书中不仅阐述了轴承与轴、与座孔的配合要求,还强调了安装前的清洁检查和润滑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压装设备,避免对轴承造成损伤。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紧固件的选择和安装技巧,包括不同螺纹规格的识别、扭矩扳的使用以及防止松动的措施等。书中对于一些常见装配缺陷的分析也非常到位,比如配合过紧导致的发热、配合过松导致的不稳定等,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对于实际操作中解决突发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精密的机械装配有了更系统、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这本钳工教材的内容详实,我从其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基础操作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划线操作时,书中不仅列举了常见的划线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还详细阐述了不同工件表面材质对划线精度可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划线方法和刻痕深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画圆”这一基础技巧的细致讲解,它不仅介绍了圆规的使用,还深入剖析了滚圆器以及靠模等辅助工具在精确绘制大直径圆时的应用。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环节,比如如何避免划线时产生毛刺,或者在粗糙表面上如何保证划线清晰可见,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和技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此外,书中对不同类型划针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了解到原来不同形状的划针在精度和适用性上有着如此大的差异。这本教材真正做到了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工具认知到复杂的技巧运用,都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对钳工技能的学习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和更扎实的信心。

评分

这本书在金属切削原理的阐述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通过大量图示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切削过程变得形象易懂。我特别赞赏其中对切削参数选择的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深入探讨了切削速度、进给量以及切削深度对刀具磨损、加工表面粗糙度和切削效率的影响。书中举例说明,在加工硬质合金材料时,如果一味追求高效率而提高切削速度,可能会导致刀具过快磨损,甚至发生崩刀现象,这让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另外,关于切削液的选择和使用,书中也给出了非常详尽的指导,包括不同切削液的特性、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判断切削液是否失效等,这些细节对于保证加工质量和延长刀具寿命至关重要。我之前一直对切削过程中产生的切屑形状与加工状态的关系感到困惑,这本书通过对不同切屑形态的解读,让我能够直观地判断切削过程是否正常,从而及时调整工艺参数,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评分

本书对于测量工具的讲解,堪称是精益求精的典范。我通过阅读,对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等常用测量工具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刻度盘的读数方法,还特别强调了测量时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正确持握工具、如何施加适度的测量力,以及如何避免视差影响读数精度。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测量误差的来源及消除”部分的分析印象深刻,它系统地讲解了因测量工具本身、被测物体、测量环境以及测量者自身等因素可能引入的误差,并提供了相应的减少和消除误差的技巧,比如在使用千分尺时如何进行零点校准,或者在测量高温工件时如何考虑热胀冷缩的影响。书中还介绍了花样规、深度规等一些不常用的测量工具,拓展了我的测量工具知识面,让我了解到在不同场合下有更专业的工具可以选择。这本书让我明白,精确的测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偏差。

评分

本书在安全操作规程和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给予了我重要的启发。我了解到,作为一名钳工,不仅需要掌握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书中详细列举了在进行各种操作,如磨削、钻孔、锯削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佩戴防护眼镜、绝缘手套,以及在操作机床时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罩等。我还学习到了急救常识和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这对于应对突发状况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职业道德的强调也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尊重同事、爱护工具等,这些不仅是职业素养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优秀钳工的内在品质。它让我认识到,技术能力与个人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优秀的钳工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职业成长的指导书,让我对钳工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