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妈妈,我不喜欢!
2.孩子总发脾气是有原因的
3.我也有尊严——过多的责备让孩子心情变坏
4.别总是命令我好吗?——命令让孩子感到压抑
5.妈妈请别着急——在孩子事情做不好时再多一点耐心
6.学习压力大——孩子感到紧张
7.缺少沟通让我孤独——明天我们一起出去玩好吗?
二、 做一个好脾气妈妈——从自己开始
1.让孩子不发脾气,首先就要改变自己
2.话要怎样说出口
3.让孩子明白道理
4.讲一个故事吧,故事能让我明白
5.不要与孩子“赌气”
6.冷静下来,想想问题的原因在哪里
7.勇于承担责任
8.改正错误,能让我们都快乐
9.孩子,从心底里我是爱你的
三、 不爱上学?——让孩子喜欢上学校吧
1.学校好枯燥
2.为什么每都要学习?
3.小朋友们都不喜欢我
4.老师太“吓人”,我不喜欢
5.学校的环境让我感到陌生
6.让孩子喜欢上学校
四、 事情做不好?——再给孩子一点时间
1.凡事不要着急
2.只有把小事情做好,才能够长大
3.有畏难情绪怎么办?
4.哭?把孩子“扔到一边”,试试不理他
5.冷静下来,重新开始
6.让我们一起想想该怎么做
五、 请别总是命令我——您让我做的事我不喜欢
1.我也有自己的想法
2.我只想玩橡皮泥,不想弹钢琴!
3.少来几节辅导课好吗?
4.请多给我一点时间和自由!
5.学习与休息同样重要
六、 多久我们没在一起了?——多与孩子沟通
1.你都遇到了哪些事?给妈妈讲讲吧
2.晚饭的时间让我们多说一会话
3.知道孩子为什么心情不好
4.减少批评,孩子反而能够接受
5.不发脾气,商量着解决问题
6.希望你也喜欢——让孩子也有“发言权”
7.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好吗?
8.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吧
9.多和孩子在一起
七、 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
1.任性固执
2.搞对立,闹情绪
3.暗地里淘气,就是不听爸爸妈妈的话
4.不想去上学
5.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吵架
6.上课故意捣乱
7.故意不好好写作业
八、 不能用这些方式去说孩子
1.这些都是给你准备的
2.我说的你就要去做
3.你怎么还没明白?
4.妈妈不理你了
5.到一边玩去,我没心情
6.我已经够耐心的了
九、 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
1.家里人都是爱你的
2.为了孩子,把坏脾气改掉
3.保持家庭的和睦比什么都重要
4.不要激起孩子的反感
5.别总是用我们的期望去要求孩子
6.与孩子一起成长与改变
给父母的建议:现在大多数是少子家庭。孩子都是在万般宠爱中长大,难免脾气暴躁,任性固执。和长辈说话没有礼貌,不懂得尊重别人。很多孩子也不懂得怎么交朋友,爱使小心眼,常常因为坏脾气被人排斥,性格也变得不讨人喜欢。遇到坏脾气的孩子,家长怎么办?在孩子的成长期,家长应该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表达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性格。
让我们为孩子列一个坏脾气清单吧!让他们对着“镜子”找找问题。
1.脾气暴躁,性子倔。 爱和大人顶嘴,说话爱生气,不如意爱哭闹。
2.心眼小,爱哭闹。
3.跟朋友吵架、闹别扭。
4.跟长辈顶嘴。
5.不守规矩。
让我们为家长列一个行为规范吧!让爸妈不要用这些方式对待孩子。
1.不要总是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
2.不要在没搞清状况的时候,先对孩子发火。
3.不要不理孩子,特别是他/她孤单的时候。
4.不要喊叫和打骂,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观察记录孩子言行。
我必须承认,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的理解还停留在报各种兴趣班、学各种技能的层面,总觉得孩子的“优秀”是靠外在的培养堆砌出来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功利性思维。它强调的素质培养,核心竟然是建立在孩子稳定的情绪基石之上。作者巧妙地将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与日常生活的场景无缝对接,让我明白,一个情绪稳定、内心有力量的孩子,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远超那些被过度填鸭式教育的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延迟满足”的讨论,书中提供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方法,教我们如何不以惩罚为手段,而是通过建立清晰的界限和预设的规则,引导孩子学会等待和规划。这不仅仅是让孩子“听话”,更是在培养他们的执行力和对规则的尊重感。读完后,我不再焦虑于孩子这周钢琴又没练,而是更关注他是否能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足够的韧性和耐心。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才是真正的素质提升,它关乎孩子未来面对复杂社会时的“心智成熟度”。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如何“学会控制情绪”时,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要哭/不要发火”,而是深入探讨了情绪的生理和心理机制。它用非常浅显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大脑中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的功能,让我这个对心理学一窍不通的普通家长也能理解,为什么孩子在情绪上头时,逻辑思维会完全“下线”。这种科学基础的支撑,让我的育儿决策不再是凭感觉或本能的应激反应,而是建立在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之上。例如,书中提到的“情绪冷却区”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心理暗示,帮助孩子在情绪失控的边缘及时“刹车”。当我按照书中的建议,与孩子一起设计了我们家的“暂停角”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在感到委屈或愤怒时,会主动走向那个角落,进行自我调节,而不是第一时间向我寻求外部的干预或安抚。这种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理”的转变,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宝贵的馈赠,它让我看到了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自控力的希望。
评分对于我这种“老母亲”来说,阅读育儿书籍往往容易产生一种“知识焦虑”,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能做到,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行?这本书最治愈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个体差异性”的尊重和强调。它没有贩卖一种“完美育儿模板”,而是清晰地指出,每个孩子的敏感度和情绪反应阈值都是不同的。我的孩子可能对噪音特别敏感,而另一个孩子可能对被忽视更敏感。这本书提供的是一套“诊断工具箱”,教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辨识自家孩子的独特“情绪密码”。它鼓励家长放下对“别人家孩子”的比较心,将焦点完全拉回到自己的亲子关系上。这种回归自我、关注当下的态度,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焦虑。我开始明白,解决问题不在于改变孩子本身,而在于优化我们之间的互动模式。这种细腻的体察和非评判性的视角,是市面上很多强调“速成”的指南所不具备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非常善解人意的长者在耳边细细道来。尤其欣赏它对“引导”和“控制”之间界限的探讨。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固执己见时,会不自觉地滑向“控制”,即用权威去压服。而这本书则花了大量篇幅论证,真正的引导,是先建立信任的桥梁,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然后在这个安全的基础上,温和而坚定地设定期望。我曾尝试书中一个“角色互换”的小练习,让孩子扮演“家长”,来处理我(扮演孩子)的“坏脾气”。结果非常出乎意料,孩子在扮演我的角色时,展现出了极大的同理心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了如何控制情绪,更重要的是,让他体验到了换位思考的魅力,这比任何说教都有力得多。这种从实践中汲取智慧的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和即时的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真是解开了我为人父母的许多困惑,尤其是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小宇宙爆发”时,我常常感到手足无措,甚至会不自觉地用指责和压制的方式来应对。这本书并非那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大量真实可感的案例和操作性极强的建议。我记得有一次,我的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大哭大闹,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让他安静下来,结果越哄越糟。读了这本书里关于“情绪命名”的那一章后,我尝试着蹲下来,用平稳的语气说:“我看到你现在非常非常生气,因为你的积木被拿走了,对不对?” 仅仅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承认和命名,孩子的情绪就像找到了一个出口,哭声明显减弱了,然后我们才能进入下一步的沟通。这种即时见效的技巧,让我深刻体会到,管理孩子的坏脾气,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反应。它教会了我,孩子的每一次情绪爆发,都不是单纯的“不乖”,而是一种未被满足的需求或一种尚未习得的表达方式的投射。我开始关注这些“坏脾气”背后的真正“语言”,而不是急于给它们贴上“负面”的标签。对于那些在育儿路上感到心力交瘁的家长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人重新找回掌控感和对亲子关系的信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