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
定价:29.80元
作者:张向葵著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85728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这是中国首部由儿童心理学专家针对解决中国儿童的心理问题打造的“宝典”。就当下关于儿童热点的心里问题,张向葵教授以*的视角进行剖析;就目前家长迫切想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心情,张教授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从中点拨。《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是张向葵以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将多年来与儿童交往的经验整理成册,是以全中国儿童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为视角,全方位的进行分析与解答,真正做到了“想儿童之所想,解家长之所急”。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向葵教授,1979—1983年就读于东北师大教育系,1983—1986年,在东北师大教育系攻读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86—1890年,在东北师大教育系任教,1990—1995年,在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院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在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荣获“吉林省普通高校巾帼教师”称号,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2年,荣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江”,2006—2007年,在美国加利亚福尼亚大学访问,2006—2012年,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0—2012年,全国幼儿教育园长培训首席专家,2011年,吉林省高级专家,2011年9月,荣获第式六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递进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高度浓缩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教育图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论述。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未竟之梦投射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对过程的享受和对失败的耐受力。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允许孩子平庸”的可贵。她指出,当父母不再以外在的成就(分数、奖状)来衡量孩子的价值时,孩子才能真正释放出内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它要求父母放下自身的焦虑和攀比心,回归到对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体”的欣赏上。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亲子教育范畴,它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绩效崇拜”文化对个体精神的压抑。读完全书,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因为我终于明白,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远比任何外部光环都要重要得多。
评分读完这本名为《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的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温柔却又无比坚定的笔触,描绘了现代家庭教育中那些看似棘手,实则蕴含着深刻成长契机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孩子“行为偏差”时的那种哲学思辨。她似乎总能透过那些表面的喧闹和不合作,看到孩子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需求和表达方式。比如,书中关于“为什么孩子总是在餐桌上捣乱”的分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必须纠正”的简单粗暴想法。作者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孩子“坐好”,而是深入探讨了餐桌这一特定情境下,孩子如何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微小的反抗,来试探家庭的边界、争取自主权,甚至是在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被看见。这种视角的转换,犹如拨开云雾,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却忽略了环境的设置、我们沟通的方式,乃至我们自身的焦虑感,才是真正的“催化剂”。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孩子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作为养育者的局限与潜力,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更具同理心、更少评判的育儿模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麻烦”的举动,都是孩子发出的、亟待我们去破译的信号语言,一旦理解了这种语言,所谓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方法论层面的启发性是颠覆性的。以往很多育儿书籍都强调“一致性”和“规则的不可动摇”,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引入了“弹性”和“情境适应”的概念。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于“情绪接纳”与“行为引导”之间微妙平衡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哭闹或愤怒,结果往往是把情绪压制了,却留下了怨怼的种子。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大发脾气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要用行动去“锚定”住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你现在很生气,这是可以的”,而只有当情绪的浪潮退去后,关于行为的讨论才有意义。这种“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逻辑,在我的实际生活中进行小范围试验后,效果立竿见影。它不再是简单的“对事不对人”,而是深入到了“先确认人,再解决事”的层面。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亲子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读罢此书,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耐心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引导工程”。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倾听”这一简单动作赋予了全新的定义。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听,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在“等待插话”或者“准备反驳”。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解析那些“未说出口的话”——孩子那些含糊不清的抱怨、突然的沉默、甚至是对抗性的肢体语言,其实都是在用非语言的方式,向我们发送强烈的求助信号。书中提到了一种“回音式倾听”,即不仅要听清孩子说了什么,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和确认,让孩子知道他的信息已经被完整接收,且被赋予了价值。例如,当孩子说“我讨厌学校”时,一个无效的回答可能是“有什么好讨厌的,快去做作业!”而一个有效的回应则是:“听起来你对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非常沮丧,是这样吗?”这种细微的措辞差异,却能瞬间拉近心理距离。它教会我,在教育中,效率从来都不是第一位的,有效连接才是。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不仅对如何与孩子相处有了更清晰的蓝图,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模式。它是一部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深刻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现场感。我读到关于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那段“沉默的战争”时,感触尤为深刻。作者没有用激烈的语言去渲染冲突的严重性,而是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观察,剖析了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构建过程中,对权威的必然疏离和对同伴群体的极端依附。她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父母对孩子“界限感”的每一次试探性突破,其实都在无形中加固了孩子建立自身“主权”的决心。书中举例的那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少年,与其说他是“沉迷”,不如说那是他在现实世界受挫后,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可控的、能获得即时满足感的堡垒。作者引导家长去思考的不是如何“拔掉电源”,而是如何重新构建一个足够吸引人的“现实入口”。这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描摹,让我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松手,是在恰当的时机,将信任的火炬传递给那个正在努力发光的个体。全书的文字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心服口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