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

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向葵著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教育理念
  • 儿童心理
  • 沟通技巧
  • 家庭教育
  • 问题解决
  • 成长
  • 育儿
  • 行为分析
  • 正面管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妙语书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38572865
商品编码:2940472155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

定价:29.80元

作者:张向葵著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857286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这是中国首部由儿童心理学专家针对解决中国儿童的心理问题打造的“宝典”。就当下关于儿童热点的心里问题,张向葵教授以*的视角进行剖析;就目前家长迫切想解决孩子心理问题的心情,张教授用贴近生活的语言从中点拨。《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是张向葵以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基础,将多年来与儿童交往的经验整理成册,是以全中国儿童普遍出现的心理问题为视角,全方位的进行分析与解答,真正做到了“想儿童之所想,解家长之所急”。

目录


作者介绍


  张向葵教授,1979—1983年就读于东北师大教育系,1983—1986年,在东北师大教育系攻读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1986—1890年,在东北师大教育系任教,1990—1995年,在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哲学院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12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在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荣获“吉林省普通高校巾帼教师”称号,2002年,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002年,荣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江”,2006—2007年,在美国加利亚福尼亚大学访问,2006—2012年,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0—2012年,全国幼儿教育园长培训首席专家,2011年,吉林省高级专家,2011年9月,荣获第式六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

文摘


序言



《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未来》 序言 我们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社会结构在不断重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如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如何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上可靠的伙伴,成为了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最深切的关怀。这本书并非是一本探讨“问题孩子”的指南,也不是一篇指责父母“教育不当”的檄文。恰恰相反,它更像是一盏在育儿迷雾中指引方向的灯塔,一曲献给亲子关系温情脉脉的赞歌,一次对孩子成长本质的深刻探索。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情感、潜能和节奏。所谓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作为成年人,用固有的视角、预设的框架去审视孩子行为时产生的偏差。当孩子表现出与我们期望不符的行为时,与其将其定义为“问题”,不如将其看作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探索、表达和学习的信号。这本书的核心在于,如何真正理解这些信号,如何以一种更开放、更包容、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回应,从而帮助孩子,也帮助我们自己,共同跨越成长中的一个个“坎坷”,走向更辽阔的“星辰大海”。 《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未来》是一次关于如何构建健康、积极、充满爱的亲子关系的深度对话。它邀请我们放下评判,放下焦虑,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应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互动;不应是模式化的复制,而是个性化的培育。它关乎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学业成绩,更是他们的人格塑造,情感发展,以及面对未来挑战的内在力量。 第一部分:看见孩子,而非“问题”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破除对孩子固有标签的束缚,学会真正地“看见”孩子。 “问题”的起源:视角与期待的迷局 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标签:“他就是个胆小的孩子”,“她总是坐不住”,“他学习不够努力”。这些标签,往往源于我们观察孩子行为的局限性,以及我们对孩子在特定年龄段或特定情境下表现的预设期待。我们会不自觉地将孩子的某些行为放大,与同龄人比较,或者与理想中的“好孩子”形象对照,从而产生“问题”的认知。 然而,孩子们的行为,往往是他们当下需求、情感状态、环境影响以及成长阶段的综合体现。例如,一个在课堂上坐不住的孩子,可能是在通过肢体活动来释放过剩的能量,可能是在用观察周围环境来学习,也可能是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而寻求其他刺激。将其简单定义为“坐不住”并视之为“问题”,只会阻碍我们去探究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 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所谓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我们自身认知偏差的投射。我们会探讨如何识别和拆解这些预设的期待,如何放下对“完美孩子”的幻想,真正接纳孩子当下的样子。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将展示那些被成人视为“问题”的行为,在不同视角下如何被解读为成长的信号。 聆听孩子未说出口的声音:同理心的力量 孩子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往往不是语言,而是行为和情绪。当孩子哭闹、发脾气、退缩、沉默,甚至出现所谓的“不良习惯”时,他们可能是在表达委屈、恐惧、失望、愤怒,或者是在寻求关注、理解和支持。然而,我们常常因为自己当下的情绪、忙碌或者对孩子行为的误解,而忽略了这些潜在的呼唤。 同理心,是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桥梁。它意味着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们的世界,理解他们的情绪,即使我们并不认同他们的行为。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的同理心练习,帮助父母学会如何辨识孩子的情绪信号,如何用温和、肯定的语言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当孩子因为一件小事而大哭时,与其立刻制止或批评,不如先蹲下身,轻柔地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生气,妈妈/爸爸在这里陪你。” 我们还将探讨如何通过积极倾听,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这包括放下手机,给予孩子专注的目光,耐心地听他们讲述,并适时地用自己的话复述来确认理解。一个被认真倾听的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也更愿意与父母敞开心扉。 尊重孩子的节奏:个性化成长的智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和学习节奏。有些孩子可能在语言发展上更早,有些孩子可能在运动能力上更突出,有些孩子则在艺术或逻辑思维方面展现出天赋。我们常常会将孩子置于一个标准化的成长跑道上,用统一的尺子去衡量他们的进步,从而忽视了个体差异。 这本书将强调尊重孩子个性化成长的智慧。这意味着我们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同一时间学会某项技能,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同样的教育方式。我们将鼓励父母去发现孩子的独特天赋和兴趣,并根据孩子的特质提供支持和引导,而不是强行将他们塑造成我们期望的模样。 我们会分享如何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机会让孩子探索和发展自己的潜能,以及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比较,让孩子在轻松、支持的环境中自在成长。比如,当一个孩子对恐龙着迷时,我们不应只看到他“只玩恐龙”这一面,而是可以顺势引导他去了解恐龙的种类、生存年代、古生物学知识,这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学习过程。 第二部分:构建高质量的亲子连接 亲子连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也是父母育儿智慧的源泉。这一部分将聚焦于如何建立和深化父母与孩子之间牢固而温暖的关系。 高质量的陪伴:心在哪里,爱就在哪里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陪伴”常常沦为一种形式,而缺乏实质。我们可能在孩子身边,但心思却飘向工作、手机或家务。然而,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全身心的投入,是高质量的、有情感交流的陪伴。 本书将深入探讨“高质量陪伴”的内涵。它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在场,更是情感上的连接。我们会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父母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化地提升陪伴的质量,例如,每天抽出15-30分钟,放下一切,纯粹地与孩子玩耍、聊天,或者一同阅读。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游戏、阅读、户外活动、共同创作等方式,增进亲子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这些活动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孩子学习、探索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也是父母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绝佳机会。通过积极参与孩子的世界,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做出更恰当的回应。 有效沟通的艺术:倾听、回应与引导 沟通是亲子关系的核心。有效的沟通不仅能解决具体的问题,更能建立信任,化解误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沟通技巧,帮助父母与孩子进行更深入、更积极的对话。 我们将深入探讨“主动倾听”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通过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和提问来表达倾听的态度。同时,我们也会教授如何运用“积极反馈”和“同理性回应”,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话被认真对待。 在引导方面,我们将强调“启发式提问”而非“命令式指令”。例如,当孩子犯错时,与其直接说“你不应该这样做”,不如提问:“你觉得这样做会带来什么结果呢?”或者“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这样的提问方式,能促使孩子思考,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此外,我们还会探讨如何处理孩子表达不满或负面情绪时的沟通,如何避免在情绪激动时进行无效的争论,以及如何通过清晰、一致的表达,让孩子理解规则和界限。 情绪的流动与安抚:成为孩子情绪的港湾 情绪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也是许多“问题”的根源。无论是喜悦、愤怒、恐惧还是悲伤,学会理解和管理情绪,对于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至关重要。本书将关注如何帮助孩子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父母如何在孩子情绪波动时,成为他们安稳的港湾。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绘本、游戏、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情绪词汇,理解情绪的来源和表达方式。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我们不是压抑或忽视,而是鼓励他们用健康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通过绘画、写作、倾诉,甚至是通过适当的肢体宣泄(如摔抱枕)。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教授父母如何进行“情绪安抚”。这包括识别孩子情绪的信号,以平静、温柔的态度回应,并通过拥抱、轻拍、倾听等方式,帮助孩子恢复平静。我们会强调,父母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是安抚孩子情绪的关键。一个懂得自我情绪调节的父母,更能成为孩子的情绪榜样。 本书还将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情绪韧性”,即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能够积极调整,重新站起来的能力。 第三部分:陪伴孩子探索世界,学习成长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是为了探索、学习和体验。作为父母,我们的角色是引导者、支持者和同行者,陪伴他们勇敢地走向属于自己的未来。 学习的乐趣,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在教育观念日益功利化的今天,我们常常过分强调学习的“结果”,比如分数、名次,从而让学习本身失去了应有的乐趣。本书将回归学习的本质,强调过程的重要性,鼓励父母帮助孩子发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学习融入生活,让孩子在游戏、实践和探索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烹饪过程中学习数学和科学,在旅行中学习地理和历史,在阅读中拓宽视野。 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即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鼓励孩子从错误中学习,勇于接受挑战。这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更积极地面对学习过程中的困难。 本书会提供一系列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例如,如何利用好奇心引导学习,如何鼓励孩子提问,如何保护孩子的探索欲,以及如何在家庭环境中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独立自主的萌芽:放手与信任 独立自主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放手”与“信任”至关重要。过度的保护和干预,反而会阻碍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 本书将探讨如何在不同年龄段,逐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从选择穿什么衣服,到管理自己的零花钱,再到参与家庭决策,每一个小的自主体验,都能帮助孩子建立责任感和自信心。 我们将提供关于如何设置合理界限,以及如何平衡放手与安全保障的建议。父母需要学会信任孩子有能力处理自己事务的能力,并在他们需要时给予支持,而不是代替他们完成一切。 我们会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放手”的智慧。比如,当孩子第一次尝试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即使做得不完美,我们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即使失败,父母的支持也不会动摇。 面向未来的能力:适应、创新与协作 未来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培养孩子适应变化、创新思维和良好协作能力,将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本书将关注如何帮助孩子从小就具备这些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接受新环境,来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例如,在旅行中接触不同文化,在学校中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往。 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在于鼓励孩子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并尝试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会分享如何在家中创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例如,鼓励孩子“玩”出新花样,允许他们“捣鼓”和“发明”。 协作能力的培养,则体现在鼓励孩子与他人分享,合作完成任务,学习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家庭生活本身就是孩子学习协作的绝佳场所。 本书将通过丰富的故事和实践案例,为父母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指引,帮助他们陪伴孩子,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未来中,自信而有力地前行。 结语 《孩子的未来,是父母的未来》,这本书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邀请我们以更开放的心态,更深的理解,更温暖的情感,去陪伴孩子走过他们的童年,迎接他们的成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等待绽放的种子,而父母,便是那片最适宜他们生长的土壤。当我们用心去呵护,用爱去浇灌,用智慧去引导,便能看到他们最美的姿态,最耀眼的光芒。 记住,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充满惊喜的旅程,而父母的成长,也是这场旅程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篇章。让我们一同学习,一同感受,一同前行,共同创造属于我们和孩子的,更加精彩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也极具匠心,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递进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高度浓缩的案例分析,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教育图谱。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论述。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都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未竟之梦投射到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在追求“优秀”的过程中,反而失去了对过程的享受和对失败的耐受力。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述了“允许孩子平庸”的可贵。她指出,当父母不再以外在的成就(分数、奖状)来衡量孩子的价值时,孩子才能真正释放出内在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不仅仅是教育理念的转变,更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尊重。它要求父母放下自身的焦虑和攀比心,回归到对孩子作为“独立生命体”的欣赏上。这种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亲子教育范畴,它触及到了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绩效崇拜”文化对个体精神的压抑。读完全书,我感觉肩膀上的担子轻了许多,因为我终于明白,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远比任何外部光环都要重要得多。

评分

读完这本名为《孩子的问题不是问题》的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温柔却又无比坚定的笔触,描绘了现代家庭教育中那些看似棘手,实则蕴含着深刻成长契机的瞬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孩子“行为偏差”时的那种哲学思辨。她似乎总能透过那些表面的喧闹和不合作,看到孩子内心深处最原始的需求和表达方式。比如,书中关于“为什么孩子总是在餐桌上捣乱”的分析,完全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必须纠正”的简单粗暴想法。作者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孩子“坐好”,而是深入探讨了餐桌这一特定情境下,孩子如何通过身体的动作和微小的反抗,来试探家庭的边界、争取自主权,甚至是在寻求一种更高层次的被看见。这种视角的转换,犹如拨开云雾,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常常将“问题”归咎于孩子本身,却忽略了环境的设置、我们沟通的方式,乃至我们自身的焦虑感,才是真正的“催化剂”。这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管理”孩子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作为养育者的局限与潜力,引导我们进入一种更具同理心、更少评判的育儿模式。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看似“麻烦”的举动,都是孩子发出的、亟待我们去破译的信号语言,一旦理解了这种语言,所谓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在方法论层面的启发性是颠覆性的。以往很多育儿书籍都强调“一致性”和“规则的不可动摇”,但这本书却巧妙地引入了“弹性”和“情境适应”的概念。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于“情绪接纳”与“行为引导”之间微妙平衡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纠正孩子的哭闹或愤怒,结果往往是把情绪压制了,却留下了怨怼的种子。书中提到,一个孩子大发脾气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要用行动去“锚定”住孩子的情绪,告诉他“你现在很生气,这是可以的”,而只有当情绪的浪潮退去后,关于行为的讨论才有意义。这种“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的逻辑,在我的实际生活中进行小范围试验后,效果立竿见影。它不再是简单的“对事不对人”,而是深入到了“先确认人,再解决事”的层面。这种细腻的处理方式,让亲子关系中的权力斗争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读罢此书,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耐心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引导工程”。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倾听”这一简单动作赋予了全新的定义。我们总以为自己在听,但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在“等待插话”或者“准备反驳”。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去解析那些“未说出口的话”——孩子那些含糊不清的抱怨、突然的沉默、甚至是对抗性的肢体语言,其实都是在用非语言的方式,向我们发送强烈的求助信号。书中提到了一种“回音式倾听”,即不仅要听清孩子说了什么,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和确认,让孩子知道他的信息已经被完整接收,且被赋予了价值。例如,当孩子说“我讨厌学校”时,一个无效的回答可能是“有什么好讨厌的,快去做作业!”而一个有效的回应则是:“听起来你对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感到非常沮丧,是这样吗?”这种细微的措辞差异,却能瞬间拉近心理距离。它教会我,在教育中,效率从来都不是第一位的,有效连接才是。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心理按摩,不仅对如何与孩子相处有了更清晰的蓝图,更重要的是,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去审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互动模式。它是一部关于“看见”与“被看见”的深刻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现场感。我读到关于青春期孩子与父母之间那段“沉默的战争”时,感触尤为深刻。作者没有用激烈的语言去渲染冲突的严重性,而是用了一种近乎人类学家的冷静观察,剖析了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构建过程中,对权威的必然疏离和对同伴群体的极端依附。她提出了一个观点,即父母对孩子“界限感”的每一次试探性突破,其实都在无形中加固了孩子建立自身“主权”的决心。书中举例的那个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少年,与其说他是“沉迷”,不如说那是他在现实世界受挫后,为自己搭建的一个可控的、能获得即时满足感的堡垒。作者引导家长去思考的不是如何“拔掉电源”,而是如何重新构建一个足够吸引人的“现实入口”。这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描摹,让我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让我明白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松手,是在恰当的时机,将信任的火炬传递给那个正在努力发光的个体。全书的文字流畅自然,读起来毫无压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充满智慧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让人心服口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