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素质教育探索手记 主编/作者 李镇西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 9787540770570 版次/印次 2014年5月第1版 定价 32.80元 《爱心与教育》,一个永葆童心的教师和一群孩子的爱的故事。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畅销20多万册,2014年*新修订。
30年前,李镇西领着一个“未来班”, 写下了一个永远美丽的教育童话。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传播,时至,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序言:我们为什么要办教育?
引言:高扬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旗帜
——我的教育思想历程
手记一:爱心和童心
——关于爱心和童心的随想
当一个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我们把您气病的”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学生们的“神密行动”
我这是在还债啊
生日的祝福
我给学生送生日礼物
为学生举行生日晚会
“祝李老师生日快乐”
宁玮:祝你一路平安!
每星期只吃一次肉
“阿姨,你吃鸡蛋吧!”
高考落榜……
宁玮,好人一生平安
爱的升华
《 爱心的教育 》与帮助伍建
爱的升华与教育的*高境界
爱的教育与诚实品德
手记二:与顽童打交道
——“后进学生”的转化
教育呼唤民主、科学与个性!——转化“后进学生”的指导思想
“后进学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后进学生”教育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后进学生”教育要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
——我对“后进学生”认识及转化
“后进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学校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
我和万同的故事
我当了一回福尔摩斯
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
——“学生”的培养
对“优生”培养的思考
“优生”特点的两兼性
“优生”教育不能只注重学习分数
程桦:让思想飞翔
杨嵩:在顺境中不断战胜自我
黄金涛:日记中的心路历程
王铜:男子汉的追求!
手记四: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青春期教育的尝试
重负的心灵向谁求救
“老师讲的不是我们想的”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途径与形式
心理辅导通信选
心灵,是这样打开的
细心呵护心灵的幼芽
手记五:沉重的思考
——对一位女中学生心路历程的剖析
她给教育者留下什么“遗产”?
曾经是朵“小红花”
孤独的思考者
一颗纯洁而又痛苦的心
——宁小燕日记选评
“纸船”破碎了
不仅仅是“宁小燕”的悲剧
德育观念的十大碰撞
手记六:生死两地书
——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
杨守丰: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
“我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和幸福”
“这是一本震撼我心灵的书”
“我走过一条特殊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有必要告诉您一条不幸的消息”
“她在别人心中树起了巍巍丰碑”
“她有一颗与人为善的高尚心灵”
“她应该被称作英雄”
闻春晓:我的朋友,我的同志
“我为守丰拥有你这样的朋友而感到欣慰”
“李老师,请原谅我对你文章的拙见”
“我非常想得到你的帮助”
冯珉娟:从少女到法官
“我很渴望您能理解并且帮助好您班里的女同学”
“李老师,您是第*个知道我内心秘密的人”
“李老师,非常感谢您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好羡慕您手下的每一个同学”
“生命列车”继续前行
手记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关于“爱”的见面礼
教学生捕捉幸福
拨动心弦的《凤凰琴》
爱,意味着对人的尊重
感受父母如山的爱
手拉手,同在一片蓝天下
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后记:我的感谢
附一:善良的宁玮来到我的学生中间
附二:提高师生素质的有效途径/查有梁
附三:我为什么写《爱心与教育》
附四:共同的情怀共同的爱
——写给我的读者朋友 是的,我没有把握我对学生的赤诚能够被所有人理解,相反,那时年轻幼稚的我生怕别人说我“假得很”…… 1983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这年春天,我因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常常连续几夜不能人睡,*后,医生不得不决定让我住院治疗休养。
我本不打算告诉学生,想悄悄离开学校,以免学生们感情受到震动。可临时代我做班主任的冯老师却在她上体育课时告诉了学生们,于是,在离校那天下午我为学生上*后一堂课的时候,教室里哭成了一片! 放学后,许多学生又含泪来到我的宿舍,韩军、李松、张红霞等几个孩子天真地问我联系好医院没有,如果没有的话他们愿意帮我找“*好的医院”。
一批学生走了,又一批学生来了,就像我永远不会再教他们似的。
天色已晚,我的头也有些昏沉沉的,便准备回我母家了。可又来了几位女同学:许艳、毛利、黄慧萍、杨红、耿梅。
她们一进屋,就“呜呜”地哭了起来,我一时真不知该怎么劝她们,但又不能让她们这么老哭下去,便用开玩笑的口吻对她们说:“谢谢你们来参加李老师的追悼会!” 但她们并没有被我逗笑,不过哭声渐渐小些了。
过了很久,几位同学抽泣着说:“李老师,以前我们惹您生气了,做了对不起您的事。请您原谅!” 我说:“哪儿的话?你们从来没有对不起我,别哭了!你们都是非常非常可爱的孩子,是我*喜欢的学生!” 谁知听了我的这句话,她们竞又哭得厉害了:“ 呜呜……是我们把您…… 气病的……呜呜……” 于是,我装出真的很生气的样子,说:“你们怎么不听李老师的话呢?叫你们别哭,可你们老哭!这才是真对不起李老师!” 她们终于控制住了自己,只有许艳和黄慧萍还在抽抽搭搭的。
我便给她们提希望,鼓励她们在我走后要听冯老师的话,要努力学习…… 天已经完全黑了,我便劝她们:“你们该回去了,不然会让爸爸妈妈在家里等得着急!” “李老师,让我们给您唱支歌吧!”许艳擦擦眼泪说道。
另外几个女生也说:“对!李老师,让我们为您唱支歌吧!” “好!”我同意了,“不过等等,我把录音机打开,把你们的歌声录下来。” 唱什么呢?她们讨论了好一会儿,决定唱“李老师*喜欢听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于是,在我的口琴伴奏下,简陋狭小的房间里飘出了世界上*美的歌声: 我们欢乐的笑脸. 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鲜艳: 我们清脆的歌声. 比那百灵鸟还要婉转! 我在住院的整整一个月里,每天都在想念学生;学生们也随时在想念我,来看我的学生络绎不绝,使其他病友羡慕不已。
早晨,我偷偷地从医院溜了出来,和冯老师一起带着学生去峨眉山玩了整整!虽然,晚上回病房时被护士长狠狠批评了一顿:“还是当老师的,这么不听话!”但那天晚上却是我住院以来睡得*好的一夜…… 于是,我经常在想:怎样才能报答学生对我的厚爱?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1987年8月31日,是高90*(1)班的新生进校第*天报到的日子。
当天夜里,我刚上床准备入睡,忽听有人敲门。
披衣开门一看,是上午报到时才认识的宁玮。
她神情紧张而急促地对我说:“李老师,周慧病了!” 周慧?我脑子里闪出一张清秀但苍白的脸,忙问:“什么病?” “不知道。她肚子疼得厉害。” 我一看表:已近12点。但我没有犹豫,马上跟宁玮来到女生宿舍楼下,几个女生已把周慧扶了出来。
看她弯着腰捂着肚子,显现出十分难受的样子,我决定立即送她到医院。但医院离学校非常远,现在公共汽车早已停开,只有用自行车送她去医…… P15-16 本书是教育专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学生汪斌的父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煮上一个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父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建—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李镇西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爱的回报,让成千上万的读者——教授、学者、公务员、学生及其家长感动流泪。很多教师读了本书后,深为震撼和自省,从此改变态度,因而改变了人生。
1999年,本书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教育学会“东方杯”科研成果一等奖,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传播,时至,因为广大教师的追捧,《爱心与教育》已成为教育新经典。 李镇西,教育家,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语文教师、班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教育事迹震动了中国教育界。 所获荣誉 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教师”、“全国语文教师”、“成都市十大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等称号,2003年获得四川省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图书大奖。
《教育的温度:一个教育者的人生跋涉》 卷一:看见每一个孩子 教育,从来不应是冰冷的程式,而是温热的情感连接。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遇到的,是鲜活的生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本书,便是这样一份源自肺腑的呼唤,一份对教育本真面貌的深切追寻。它不拘泥于理论的象牙塔,也不沉溺于技巧的纷繁,而是将目光投向最朴素也最深刻之处——看见每一个孩子,理解他们的不安,洞察他们的闪光,陪伴他们的成长。 作者,一位行走在教育一线多年的实践者,用质朴而充满力量的笔触,记录了他与孩子们相遇、相知、相伴的点点滴滴。这些故事,不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戏剧,而是时光沉淀下的真实回响。这里有孩子因一次失败而黯然神伤的眼神,有他们因一次微小的进步而绽放的笑容;有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懵懂好奇,也有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脆弱与坚韧。作者没有居高临下的审视,而是俯下身去,用同理心去感受,用耐心去倾听,用爱去回应。 他分享了如何打破“分数至上”的藩篱,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发现那些“不起眼”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瞬间。他笔下的孩子,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模具,而是拥有各自色彩、各自节奏的生命个体。有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却心思细腻的学生,有调皮捣蛋、屡屡触碰“红线”却内心渴望被理解的孩子,也有在学业上暂时落后、却在艺术或体育方面拥有独特天赋的少年。作者用他丰富的教育经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用多元的视角去评价和引导,如何为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他们的土壤,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舒展生命。 他深入探讨了“差生”现象背后的复杂成因,不简单地归咎于个体,而是剖析了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学校教育模式等诸多因素。他强调,真正的教育,不是要将所有孩子塑造成同一个模样,而是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挖掘出他们内在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他提出的“教育的底线是爱,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引导”的理念,贯穿于全书的始终。这份爱,不是溺爱,而是尊重,是理解,是发自内心对生命价值的肯定。这份引导,不是强加,而是启发,是激励,是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这本书,也大胆触及了教育改革中的困境与挑战。作者以恳切的姿态,反思了现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比如过度应试化的倾向、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以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忽视。他没有回避问题的尖锐,而是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认为,教育的改革,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政策层面,更应该触及每一个教育者的内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对教育理想的追求。他鼓励教师们勇敢地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地进行教育创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而非知识的传递者。 卷二:唤醒教育的灵魂 教育,不仅关乎知识的传授,更关乎灵魂的塑造。在这片充满探索与求索的土地上,我们不仅要点亮孩子的智慧之光,更要唤醒他们精神的火种。这本书,便是这样一场关于教育灵魂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教育本质的深情回溯。它聚焦于那些能够触及生命深处、塑造人格品行的教育力量,旨在唤醒每一位教育者心中那份对教育事业的敬畏与激情。 作者以其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教育的动人画面。他深刻反思了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批判了将教育仅仅视为获取社会资源的工具的狭隘观念。他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于塑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于点燃对真理的渴望,在于滋养对生活的热爱。他强调,教育应该是“唤醒”的过程,唤醒孩子沉睡的天赋,唤醒他们内心的良知,唤醒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书中,作者分享了许多关于如何进行“价值教育”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价值教育并非空洞的说教,而是渗透在日常教学的点滴之中。比如,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传递勇气与担当;通过引导学生讨论社会现象,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责任感;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播撒善良与爱心。他特别强调了教师在价值教育中的榜样作用,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充满正能量、充满爱心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最生动的教材。 他深入探讨了“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文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者认为,人文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一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一种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他鼓励教师们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去认识人类的共性与差异,去培养深沉的思考能力和广阔的胸怀。 书中,作者还分享了许多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他鼓励教师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理念,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地与同行交流,共同进步。他强调了教师的“自我成长”,认为教师的个人成长与学生的成长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当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以专业的素养引导学生时,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他笔下的教育,是充满智慧与温度的。他反对将教育变成一场冷冰冰的“训练”,而是倡导一种“滋养”式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成长为独立的、有思想的、有担当的人。他提出的“教育的理想,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的愿景,不仅是对教育者的呼唤,更是对教育事业最美好的期许。 这本书,不仅是写给教育者的,也是写给所有关心教育的人的。它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重新思考教育的价值。它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是爱的传递,是灵魂的共鸣,是生命对生命的唤醒。它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跋涉,是一次充满希望的探索。当我们怀揣着这份温度与深情,去践行教育的理想时,我们不仅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