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
定价:29.80元
作者:龙应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955015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推荐购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 亲爱的安德烈 目送》(布面典藏版) ★ —— 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授权《孩子你慢慢来》20周年经典新版。她的《野火集》有万丈豪气,34岁**次做母亲,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人生三书”系列,《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2014年简体字经典新版,海峡两岸,为读者**次汇拢。★ —— 两个德国版孩子,一位台湾版妈妈,孩子调皮,母亲教育,相互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用她的语言来说,是希望孩子成为“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全书精选28幅家庭照片,特别收入孩子视角的跋语2篇,哥哥华安(安德烈)19岁写的《放手》,弟弟华飞(菲力普)15岁写的《我这样长大》。★ —— 给华人世界无数读者、无数家庭带来感动和启迪。
内容提要
《孩子你慢慢来: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一》—— 20周年经典新版“母子之书” 妈妈50后 孩子80后 “家有二胎”的成长镜头……
作为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
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作深刻的思索,不思索的热爱。面对初生至童年、少年时期的两个孩子(华飞、华安),从出生,到开始说话、识字、逐渐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无法抑制的爱怜,也有母子的无奈和迷惑。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后来,15岁的“底笛”(弟弟)说:“有时候,妈妈带我们在草原上放风筝。草原那么大,草绿得出水,我们躺下来,看风筝在天空里飞。我觉得我可以一辈子躺在那里。”
后来,19岁的“葛格”(哥哥)说:“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而初,34岁的母亲(龙应台)说:“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目录
【妈序言】蝴蝶结/龙应台
初识
龙
那是什么
终于嫁给了王子
野心
欧嬷
写给怀孕的女人
他的名字叫做“人”
啊!洋娃娃
寻找幼稚园
神话迷信信仰
男子汉大丈夫
渐行渐远
读《水浒》的小孩
一只老鼠
葛格和底笛
高玩
放学
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触电的小牛
【孩子的跋语】
我这样长大/华飞(15岁的弟弟)
放手/华安(19岁的哥哥)
作者介绍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台湾甚至大陆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且至今未毕业——龙应台“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
文摘
序言
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家庭教育的范畴。它折射出的,是对现代社会节奏的一种深刻反思。在那个高速运转的洪流中,我们是否正在以牺牲“当下”为代价,去追逐一个模糊的“未来”?作者通过记录与孩子的相处,不动声色地批判了那种功利化、效率至上的价值观对个体生命力的挤压。她笔下的世界,仿佛有自己的时间刻度,那里容得下观察一片叶子的纹理,容得下一次不带目的地的散步,容得下单纯的“存在”本身。这种对“慢”的价值的坚守,在如今这个“内卷”横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它不是让你真的停下所有工作去虚度光阴,而是提醒我们,在生活的底色上,需要为那些看似“无用”却滋养灵魂的事物,保留足够的空间和敬意。
评分这本集子,初捧在手,便觉一股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像是清晨林间被露水打湿的草叶,带着一种不加雕饰的、真实的泥土芬芳。它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更像是邻家一位见多识广的长辈,坐在摇椅上,手里摇着蒲扇,慢悠悠地跟你拉家常,讲的都是那些你我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琐碎片段。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值得再三玩味的深度。我尤其欣赏那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敏锐洞察力,仿佛她能轻易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达人性的内核。读着读着,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被你匆匆略过的瞬间,那些你以为早已遗忘的情绪,都被温柔而坚定地拾了起来,放在阳光下细细审视。它不急着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邀请你一同进入那种沉思的状态,去体会那种“慢下来”的必要性。那种节奏感,让人在充斥着高效和碎片化信息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了一处可以安心停泊的港湾。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场文字的盛宴,充满了老派的韵味和新潮的锐气,二者在她手中拿捏得恰到好处,像是陈年的老酒,入口醇厚,回味却带着一丝清冽的果香。她擅长运用长句,但绝非堆砌辞藻,那些复杂的句式结构,反而像是一条蜿蜒的小溪,承载着丰沛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读起来,需要你调动起全部的注意力,去跟上她思绪跳跃的节奏。有那么几段,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对着屏幕或纸页,默默地把句子在脑海里拆解重组,以确保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微妙的转折。这是一种对阅读能力的挑战,更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犒赏。它拒绝了快餐文化的浅尝辄止,要求读者付出相应的“阅读劳动”,而最终的回报,是精神层面被彻底洗涤和拓宽的广阔空间。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其散发出的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担当感和悲悯情怀。它不只是记录了个人的育儿经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对时代精神的对话。字里行间流淌着对文化传承的忧虑,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捍卫。那种对“人性本真”的执着探寻,让整本书的立意拔高了不止一个层次。它像是一份饱含热情的时代备忘录,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我们这个时代为人父母者所面临的独特困境——既要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又要仰望星空,为孩子保留对美好世界的想象空间。每次合上书页,内心都会涌起一股暖流,那不仅仅是读完一个故事的满足感,更像是在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后,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勇气和清晰的方向感。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手册式的“育儿经”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它们条条框框,少了点人情味。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提供任何“秘籍”或“速成法”,反而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为人父母者自身的困境与成长。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极强的共情能力,她不粉饰太平,也不过度渲染焦虑,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在养育过程中那些真实的挣扎、欣喜、挫败与和解。每一次与孩子眼神的交汇,每一次看似无谓的争执,在她的叙述中,都成了一次深刻的生命教育。我读到许多情节时,会忍不住拍案叫绝,心想:“对,我也有过这样的时刻!”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理论指导都要来得有力。它告诉我们,成长是一场双向奔赴,父母也得跟着孩子一起,重新学习如何去看世界,如何去感受时间。那种对生命本质的追问,隐藏在那些温柔的叙事背后,沉甸甸的,却又让人心甘情愿地去承受这份重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