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样吃,宝宝聪明又健康》
定价:36.00元
作者:滕越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01
ISBN:97875127116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由海淀妇幼保健院营养学专家滕越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编写而成。告诉初为父母的家长不同月龄的宝宝该吃什么,如何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并附上简单易做的健康美食,让宝宝有规矩地爱上吃饭。
内容提要
依据现代科学的理论,结合美味和营养,介绍岁宝宝营养饮食的制作方法。书中针对岁宝宝的每一个发育过程中的身体特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营养食谱,并介绍了每个时期需要注意的育儿问题,帮助宝宝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宝宝对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合理均衡地进行营养膳食。
目录
章 新生宝宝怎么喂前准备
母乳喂养有哪些好处
母乳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改变营养成分和分泌量
母乳是宝宝的天然食物和饮料
母乳有利于宝宝脑细胞的发育和智能发育
母乳含有多种免疫抗体
母乳为宝宝的生理食品,经济方便,不易引起宝宝过敏
母乳喂养有利于宝宝的心理健康
母乳的珍贵营养成分
初乳
过渡乳
成熟乳
前奶与后奶
为什么要让新生儿吃初乳
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
哺乳前的准备
次哺乳宜采用侧卧位
让新生儿正确含接乳头
用两侧乳房哺乳
缓解乳房肿胀
怎么判断宝宝是否吃饱了
从宝宝入睡的时间判断
从妈妈乳房的变化判断
从宝宝的吞咽声判断
从宝宝的体重增加情况判断
从宝宝的大便情况判断
从宝宝的小便情况判断
从宝宝的脸色和精神状态判断
母乳喂养的时间怎么安排
母乳不足的常见原因
饮食
精神因素
急性疾病
月经
其他因素
新生儿不吃母乳的原因
没有吸吮能力
宝宝可能生病了
宝宝用过奶瓶
新生儿和妈妈分开过
妈妈限制哺乳次数
妈妈做了让宝宝不开心的事
特殊情况的母乳喂养
乳头凹陷时的母乳喂养
乳头皲裂时的母乳喂养
患炎时的母乳喂养
患感冒时的母乳喂养
混合喂养的方法
人工喂养应注意的问题
用具的清洁和消毒
奶嘴的孔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喂奶时手持奶瓶的姿势要正确
逐步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
奶瓶的选择与消毒
防止新生儿打嗝、吐奶
早产儿的喂养
母乳是早产儿的佳选择
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哪些早产儿要延迟开奶
为什么早产儿会喂养不耐受
如何判断早产儿是否能耐受喂养
如何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什么时候给早产儿换奶合适
足月低体重儿的喂养
剖宫产儿的喂养
尽早给新生儿哺乳
减轻剖宫产切口的疼痛
缓解紧张情绪
选择合适的哺乳姿势
第二章 2~个月,宝宝怎么喂
宝宝为什么会厌奶
需要给宝宝添加果汁吗
如何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怎样判断宝宝是否缺钙
补钙吸收是关键
怎样为宝宝选择钙剂
第三章 4~个月,宝宝吃什么
~个月宝宝的营养需求
~个月宝宝吃的本领
妈妈上班后怎样进行母乳喂养
怎样挤奶和保存母乳
开始添加辅食啦
什么时候添加辅食
为什么要添加辅食
宝宝的辅食有哪些
如何添加辅食
添加辅食的原则
辅食添加方法
添加辅食后,宝宝出现便秘怎么办
如何给早产儿添加辅食
预防宝宝缺铁
宝宝为什么容易缺铁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缺铁
加喂蛋黄预防贫血
如何避免宝宝过敏
米汤、米糊类辅食制作方法
果菜汁类辅食制作方法
泥糊类辅食制作方法
第四章 7~个月,宝宝吃什么
~个月宝宝的营养需求
以辅食为主的早、中、晚餐
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不要错过宝宝味觉发育敏感期
辅食多样化
~个月可以添加的辅食
添加肉末
添加含蛋白质多的食物
添加固体食物
增加含铁量高的食物
晚上睡前可加次米粉
学习吃的本领
让宝宝练习咀嚼
学习捧杯喝水
让宝宝学会拿勺子
泥糊类辅食制作方法
肝泥、鱼泥和虾泥的制作要领
蛋羹类辅食制作方法
粥面类辅食制作方法
第五章 10~个月,宝宝的断奶餐
个月宝宝的营养需求
~个月可以添加的辅食
个月不宜添加的食品
刺激性太强的食物
含脂肪和糖太多的食物
不易消化的食物
太咸、太腻的食物
小粒食品
带壳、有渣的食品
未经卫生部门检查的自制食品
易致胀气的食物
变辅食为主食
不要强迫宝宝进食
膳食的合理烹调
与父母同桌进餐
主食类辅食制作方法
主菜类辅食制作方法
第六章 1~岁,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期
~岁宝宝的营养需求
能量
主要矿物质
主要维生素
水
教宝宝使用餐具
用杯子或碗代替奶瓶
每天保证喝量的奶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在餐桌就餐
定餐定量
愉快进餐
以身作则
注意饮食安全和卫生
注意饮食安全
注意饮食卫生
春季饮食要则
多吃富含钙的食物
注意补水
避免吃刺激性食物,饮食宜清淡
多摄取维生素
夏季饮食要则
饮食宜清淡
白开水是夏季好的饮料
夏季要注意补盐
冷饮不可多喝
秋季饮食要则
冬季饮食要则
饮食要均衡
保证摄入充足的热量
多吃应季蔬菜和水果
多炖煮少生冷
多吃润燥食物
宝宝偏食、挑食、厌食怎么办
宝宝偏食的应对方法
宝宝挑食的纠正方法
宝宝厌食的应对方法
让宝宝爱上蔬菜
养成饮水的好习惯
营养烹饪小窍门
宝宝菜肴烹制方法
烹调蛋白质食物小常识
美味主菜大搜罗
营养主食大搜罗
第七章 2~岁,像大人一样吃饭
~岁宝宝的营养需求
能量
主要矿物质
主要维生素
水
练习用筷子
作者介绍
滕越,北京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副主任营养技师,主要从事孕期营养科研与咨询工作,尤其对孕期合并症很有研究。同时,对婴幼儿及青少年营养也有独到见解。曾出版《长胎不长肉》《长胎不长肉的孕期营养餐单》等作品。 有针对性的营养食谱,并介绍了每个时期需要注意的育儿问题,帮助宝宝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宝宝对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合理均衡地进行营养膳食。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食物安全非常敏感的家长,尤其是关于添加剂和重金属残留的问题,总是让我焦虑不已。这本书在处理食材溯源和自制调味品的部分,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的严谨与通俗的完美结合。它没有使用恐吓式的语言来制造焦虑,而是非常理性地分析了市售产品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然后立刻给出了替代方案。比如,它详细列出了如何用天然食材(如海带、干香菇)自制“零钠高汤”的全过程,步骤清晰到连我这个厨房新手都能轻松复制。更妙的是,它还加入了“食物的季节性选择指南”,教你如何根据当季的农产品特性来挑选最安全、营养价值最高的食材。我最欣赏的是它对“过敏原管理”的态度,不是一味地禁止,而是提供了一套科学的“引入与观察”流程,让父母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探索宝宝的食物耐受性,这种既谨慎又积极的引导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处理复杂喂养问题的信心。
评分从排版风格上来说,这本书的差异化处理做得非常到位。在介绍不同疾病的食疗辅助方案时,它没有采用那种严肃的医学术语,而是非常形象地用了一套“五脏调理小剧场”的比喻。比如,针对宝宝容易积食的问题,它把肠胃比作一个“繁忙的交通路口”,然后推荐了几种能帮助“疏通交通”的食物组合,读起来非常生动有趣,仿佛在看一个动画短片。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降低了食疗知识的学习门槛。而且,书中对“宝宝的偏食问题”提供了解法,不是强迫喂食,而是提供了一套“伪装大师”的厨房小窍门,比如如何用天然的红色蔬菜汁来改变米糊的颜色,或者如何将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切成宝宝喜欢的形状。我试着用它介绍的“迷你蔬菜饼干”方法,结果一向抗拒蔬菜的宝宝竟然自己抓着吃了大半,这种即时反馈的效果,比任何理论指导都来得实在,这本书无疑是把我从“喂养的泥潭”里解救出来的实用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很用心,封面色彩柔和,那种让人感觉很安心的米白和嫩绿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这个新手妈妈的眼球。我本来对育儿书那种密密麻麻的理论有点望而生畏,但这本书的排版简直是艺术品,字号适中,留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眼睛不会有疲劳感。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介绍食材选择的部分,用了大量的精美插图,那些水果蔬菜看起来水灵灵的,超级有食欲。我记得有一页专门讲“餐桌上的色彩学”,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如何通过不同颜色的食物搭配来保证营养均衡,那张图我特地拍下来存在手机里,每次买菜都对照着看。它不像那种纯粹的百科全书,而是更像一个走心的生活指南。翻阅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作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比如关于不同月龄辅食的过渡,它甚至考虑到了小勺子的材质和宝宝抓握的力度,这种对实际操作层面的关注,真的让我这个在厨房手忙脚乱的妈妈感到被理解和支持。整本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但内容却轻盈灵动,光是翻阅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让人愿意一遍又一遍地去翻看,去感受那种精心制作的温暖。
评分我之前买过好几本关于宝宝辅食添加的指南,大部分都过于强调“科学”和“标准”,搞得我每次做饭都像在进行化学实验,生怕多一克少一克就不行。但这本书的基调完全不同,它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邻家长辈在跟你拉家常。我特别喜欢它对“母婴厨房的效率哲学”那块的阐述。作者提到,妈妈的压力和焦虑会直接影响食物的味道和宝宝的接纳度,所以她提供了一套非常务实的“预处理”和“快速组合”的方案。比如,她分享了一个周末集中制作基础高汤和蔬菜泥的技巧,然后教你如何在工作日的早晨,用这些半成品在十分钟内搞定一顿营养餐。这种实操性极强的建议,直接击中了上班族父母的痛点。而且,书中对于“食物的温度和质地”的描述非常细腻,她不仅仅是告诉你要打成泥,而是描述了不同阶段的颗粒感对宝宝口腔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深入到感官发育层面的解读,让我对喂养这件事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不再只是机械地把食物塞进宝宝嘴里,而是把它视为一个重要的感官训练环节。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彻底打破了我对“聪明”这个定义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所谓的“聪明”就是吃一堆所谓的“健脑食品”,多吃核桃、多吃鱼油。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情绪滋养”和“餐桌互动”对孩子认知能力的影响。作者提出了一个“进食中的对话练习”模块,详细指导父母如何在喂饭的间隙,用提问、描述周围环境、引导宝宝发出声音等方式,来提升孩子的语言输入和表达能力。我尝试了其中一个“描述色彩和形状的游戏”,发现我平时只会说“吃青菜”,现在会改成“你看,这个西兰花像不像小树林?”效果出奇地好,宝宝盯着食物的时间明显变长了。这种将日常喂养行为转化为高质量亲子互动的理念,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让我意识到,食物不仅仅是能量的来源,更是建立早期亲子联结和促进大脑发育的载体,这种高度的综合性思维,远超了我预期的食谱书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