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正版現貨郵.媽媽,謝謝你懂我:寫給孩子,也寫給大人的心靈詞典
定價:35元
作者:【韓】盧慶實
齣版社:北京日報齣版社(原同心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47720646
字數:60000
頁碼:16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8開
和媽媽吵架瞭,我是個壞孩子嗎?
女生一定比男生強嗎?
男生之間也會嫉妒嗎?
真的能從血型判斷性格嗎?
成績不好,將來一定會成為失敗者嗎?
……
這些發生在韓國四年級學生賢浩身上的問題,對中國學齡期的孩子們來說,一定也不陌生吧?
原來全天下的學齡孩子都一樣!都要麵對媽媽的各種嘮叨,都要奔波於各種補習班之間,也都對星座、血型以及男生女生之間的事兒感興趣呢!
原來全天下的父母也一樣,都要應對孩子的各種挑戰,都在為孩子的未來擔心,更為自己越來越進入不瞭孩子的世界而苦惱!
泰戈爾說過,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孩子天性的理解開始。
《媽媽,謝謝你懂我》是一扇窗,它以一個四年級男生身邊的故事為視角,讓我們窺見孩子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關係、情感方麵的問題和苦惱。
《媽媽,謝謝你懂我》也是一扇門,隻要我們學會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不再以愛之名去包辦孩子的一切,不再以教育之名去替代孩子成長,我們就有機會打開這扇門,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媽媽,謝謝你懂我》還在每個故事的結尾都設置瞭“心靈詞典”欄目,從兒童心理學的專業角度告訴孩子和父母們,這種心理現象是什麼,的兒童心理學傢們對它有怎樣的認識,孩子該如何對待這種現象,如何化解心結並從中獲益,健康成長。
01 用0.6 秒消除陌生感
02 和媽媽吵架瞭,我是個壞孩子嗎?
03 女生注定比男生強嗎?
04 打小報告的人真是討厭
05 男生之間也會嫉妒嗎?
06 真的能從血型判斷性格嗎?
07 你從父母身上遺傳到瞭什麼?
08 我們小學生也會為經濟煩惱
09 小狗狗也會得抑鬱癥呢
10 好孩子是揍齣來的嗎?
11 暴力傾嚮會像怪物一樣慢慢長大!
12 光集中注意力就能提高成績?
13 成績不好,將來一定會成為失敗者嗎?
14 轉學是你的業餘愛好嗎?
15 總是忘事,怎麼辦纔好?
16 哭不是丟人的事情
17 身體健康,纔會漂亮
18 心靈受創傷,身體也會受影響
19 沒錢給爸媽買禮物怎麼辦?
20 碰到壞脾氣的同學該怎麼辦?
21 連麻雀都會集思廣益,我們呢?
22 有趣的人更吸引彆人
23 悲觀與樂觀隻在一念之間
24 我玩遊戲是為瞭變聰明
25 分享會讓人更幸福
《媽媽,謝謝你懂我》是寫給孩子,也寫給大人的心靈讀本。
作者以四年級學生賢浩的視角,將孩子上小學之後可能遇到的各種煩惱和睏惑,用講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小學生賢浩每天都會遇到各種煩惱和睏惑,還好有懂他的爸爸媽媽,所以他會放心地將煩惱嚮他們傾訴,將睏惑與他們討論。很多問題爸爸媽媽也無法解答,但他們一傢始終保持著一種自由、開放的氛圍,幾乎可以無話不談。通過這樣的聊天,爸爸媽媽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為他們提供堅定的心理支持。
這本書讓我們明白,接納孩子的感受是子溝通很重要的一步。隻有學會從孩子的視角看問題,不再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一切,我們纔有機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盧慶實,韓國作傢協會的副理事長,兼任國立中央圖書館“分音坊”的副委員長。主要作品有《脫掉玻璃鞋的灰姑娘》《上溪洞的孩子們》《請換掉我的搭檔》《十四歲是開始闖蕩世界的年齡》等。
金英坤,畢業於弘益大學的美術係,現任南首爾大學插圖講師,曾為《周刊朝鮮》《科學東亞》等雜誌提供過插圖,主要作品有:《兒童科學通話》係列。
一切教育都是從我們對孩子天性的理解開始。
——泰戈爾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錶達卻沒有語言。
——《愛的安德烈》
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他們發現,自己說齣來的話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對自己說過的,發現他們正在用一種自己不喜歡的語氣跟孩子說話,他們原本沒打算這樣的。溝通中發生這種不幸,常常不是因為缺乏愛心,而是缺乏對孩子的理解;不是因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識。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
接納孩子的感受,是子溝通重要的一步。
——《讓我們一起讀懂孩子》
父母讓孩子把所有的感情——積極的和消極的——都錶達齣來,是送給孩子好的禮物。
——《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樣聽孩子纔肯說》
01.用0.6秒消除陌生感
“賢浩!”
聽到民植聲音的一刹那,賢浩垂下的肩膀馬上提瞭上來,臉上也露齣瞭喜色。
“賢浩,你被分到三班瞭吧?我被分到七班瞭。”
“是啊……”
賢浩的肩膀又垂瞭下來,說話的聲音也變小瞭。
是開學di,但是賢浩並不開心。民植是他在白石小學zui好的朋友,可這次他倆被分到瞭不同的班級,而且,民植所在的七班在三層,自己所在的三班在二層。
“下課之後,一起去補習班好嗎?”
賢浩的語氣略帶乞求,民植聽完之後笑瞭。
“知道瞭。倒是你,彆因為分到不同班級瞭就背叛我們的友情哦。”
站在教室門前,賢浩有些害羞,不好意思推開門進去。
新學期一開始,學校就把班主任的名字刻在瞭教室的門牌上。看著“盧燕京”三個字,賢浩想,新班主任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應該是位女老師吧!希望不要像可怕的老巫婆,不要像隔壁的神經質大嬸。如果是位像天使一樣善良的人該多好,對學習成績不好和淘氣的學生也不打不罵就更好瞭!
丁零零零零零……
賢浩輕輕地推開瞭門,雖然他試著不弄齣任何動靜,但同學們的目光還是齊刷刷聚集到瞭他身上。賢浩發現新的班主任還沒有到,於是用目光搜尋熟悉的麵孔。
“呼……”
看到幾張熟悉的麵孔之後,賢浩安心地舒瞭口氣。
可是他發現,幾個熟悉的同學已經各自分瞭組,懶洋洋地嚮賢浩打瞭個招呼,又埋頭私聊瞭起來。
“唉,這可怎麼辦纔好呢……”
賢浩無奈地走嚮瞭一個空位置,臉上掛著尷尬的微笑,用很小的聲音嚮同桌的男孩子打瞭個招呼。賢浩本來想說“你好”,可不知為何詞不達意地問道:
“這裏有人坐嗎?”
賢浩發現,這位同學的頭發有三分之一染成瞭黃色,還穿著一件胸口上印有碩大骷髏頭的夾剋。或許是因為賢浩不夠熱情,對於他的提問,這位同學隻是搖瞭搖頭。賢浩把書包放在書桌上,然後坐瞭下來。他覺得自己就像偷坐瞭彆人的椅子一樣,似乎有一股寒氣從臀部開始蔓延全身。
“哎呀,好涼!”賢浩心想,“這傢夥怎麼迴事,莫非是不良少年?我沒辦法和這傢夥成為好朋友……”
賢浩左思右想,心裏很不舒服。陌生的教室,陌生的同學,陌生的書桌和椅子,陌生的氛圍……接下來登場的就是陌生的老師瞭吧。為瞭安定情緒,賢浩深吸瞭一口氣,憋瞭一會兒之後纔吐齣來。
“炳國和宗哲,還有洪柱和東秀真是不講義氣。美美和智英,還有海麗和秀珍也一樣!你們這些傢夥就算成雙成對坐下瞭,那也應該過來打個招呼吧?我可是和一個奇怪的傢夥同桌瞭呢……”賢浩覺得這幾個三年級時的同班同學很是討厭。
此時此刻,賢浩感覺自己孤身一人被扔在瞭遍布狼群的森林,十分不自在。賢浩想大吼發泄,甚至想衝齣去跑迴三年級的教室。
“和大傢不熟,感覺十分尷尬,渾身不自在。我快要瘋瞭!”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異的詩意和哲學深度,讀起來完全沒有一般育兒書的刻闆和說教感。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學習愛”的成人散文集。作者似乎對人性的弱點有著深刻的洞察力,特彆是關於“完美父母”執念的剖析,非常到位。我記得書中提到,我們越是害怕孩子失敗或犯錯,就越是會不自覺地剝奪他們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這種反嚮操作的邏輯,非常具有顛覆性。它鼓勵的不是無條件的溺愛,而是一種基於信任的“放手”。這種信任感需要父母先建立在自己身上——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好那些不完美,纔能給予孩子同樣的安全感去麵對世界的復雜性。整本書的基調是溫柔而堅定的,它沒有提供“靈丹妙藥”,而是提供瞭一種“心法”,讓父母在麵對挫摺時,能迅速調整迴愛的頻道,而不是陷入自責和指責的泥沼。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溫暖又深沉的色調,初次翻開時,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那種老生常談的育兒指南,充斥著各種“你應該”和“絕不能”的教條。然而,閱讀的過程卻像是在和一個經驗豐富、眼神裏充滿瞭理解力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夜的長談。它最觸動我的地方在於,作者似乎完全跳脫瞭傳統教育框架的束縛,沒有急著去“改造”孩子,而是首先聚焦於“理解”這個核心。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情緒流動的探討,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描繪瞭孩子內心世界裏那些我們大人常常忽略的、轉瞬即逝的微小波瀾。比如,書中探討孩子發脾氣時,成年人下意識的“製止”與真正深入地去探究那股怒氣背後的“需求”之間的區彆,這種反思讓我停下瞭很多次筆來做筆記。它不是教你如何快速解決問題,而是引導你如何優雅地、有耐心地,甚至帶著一點點自我解嘲的幽默感去麵對那些日常的“小災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卸下瞭一些不必要的盔甲,不再那麼急於扮演那個“全知全能”的父母角色,而是更願意做那個願意傾聽的“同路人”。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與其說是理論書籍,不如說是一係列精心編排的“情景再現”。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幾章對於“無聲的溝通”的解讀。我們總以為孩子需要的是滔滔不絕的說教,但這本書犀利地指齣瞭,成年人自身那些未被處理的情緒和姿態,纔是孩子接收到的最清晰的指令。作者用瞭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比如做飯時的嘆氣,看手機時的敷衍——來佐證觀點,這些場景真實到讓人拍案叫絕,因為那正是我傢每天都在上演的戲碼。它沒有提供萬能的公式,這一點我非常欣賞,因為生活本就充滿變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讓你看清自己作為父母的局限和盲點,然後鼓勵你去探索那條通往更深層聯結的小徑。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伴侶之間的互動模式如何投射到孩子的身上,意識到傢庭氛圍的構建,遠比我們掛在嘴邊的教育口號來得重要和有效。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革新,從父母的內心深處開始。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溫暖和慰藉的地方,在於它對“溝通的陷阱”的揭露。我們常常認為,隻要開口說話瞭,就是在溝通。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證明,很多時候,我們隻是在用自己的經驗和期待,去“填補”孩子語言中的空白。特彆是關於“傾聽的藝術”那幾章,它詳細解析瞭我們如何因為急於給齣建議,而錯過瞭孩子真正想錶達的那個微弱的聲音。它教會我一種新的對話模式,即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再處理“事件本身”。這種區分,是革命性的。它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修復師”,而是一個“容器”,一個可以安全地容納他所有復雜感受的空間。這種深度共情的能力,是需要刻意練習的,而這本書提供的正是練習的藍圖和勇氣。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不再那麼害怕和孩子麵對衝突,反而期待著那些能讓我們彼此更靠近的“挑戰時刻”。
評分作為一個在職場和傢庭之間不斷拉鋸的人,我總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情感投入是碎片化的、低效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用一種非常輕盈的方式,破除瞭“高質量陪伴”的神話。作者並沒有要求父母必須空齣整塊時間,而是強調瞭“專注的瞬間”的能量。有一段話描述瞭僅僅五分鍾的全身心投入,其效果遠超一個小時心不在焉的“陪玩”,這個對比讓我醍醐灌頂。它不是販賣焦慮,而是提供瞭一個切實可行的“減負”方案。我開始嘗試在那些瞬間,放下手機,真正用眼睛去追蹤孩子手中積木的結構,或者去感受他畫筆下顔色的情緒。這種細微的轉變,竟然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明顯地改善瞭我們之間的互動質量。書中的哲學是建立在“尊重個體差異”之上的,它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其實是幫助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理想中的翻版。這種解放感,不僅是對孩子的,更是對我自己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