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都是爸爸妈错—教师对父母的忠告
定价:18.00元
作者:陈山原,张健丽
出版社:学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5-01
ISBN:9787507719208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爱孩子的父母很多,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很少。很多父母可以以为孩子做任何事情,却独独不能为孩子而去读一本书, 仍想当然地去行使父母的权力。你可知道:错误的教育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伤害!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是天才,他们的成长潜力是巨大的。但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却渐渐地把他们禁锢在一个笼子中,甚至是病态地发展。
不要以为给孩子找个好学校,或花了很多钱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要始终担当起教育的主要角色。不要以为自己学历高就好父母,不要以为自己文化就无法教育孩子……太多的父母在教育上存在着太多的误区,这每一个误区都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陷阱。
目录
辑 根本的误区
根本的错
不知所措的父母
孩子是自己的好
盲目的投资
面子问题
借口
出卖原则
苦果
你是什么样的父母
第二辑 做人的准则
爱的能力
真实的谎言
“穷爸爸,富爸爸”
如何确定目标
小朋友
传统道德过时了吗
诱惑
第三辑 不幸的孩子
“不良家庭”
“独言宣言”
不听话的孩子
消极的对抗
老师没有错
没有坏孩子
心理残疾
管与教
第四辑 素质的培养
智力与能力
创新
青春期的烦恼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超常的记忆
“意志障碍”
没有失败
健康
第五辑 教育的方法
“ 我们不一样”
从何时开始
方法与效率
教育的一致性
并不简单的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
后天“遗传”
第六辑 错误的理念
难以奏效的大道理
一念之差
正不压邪
神奇的力量
孩子的长相
没有错误的错
艺术之门
第七辑 父母的原则
你真的了解孩子吗
第三教室
付出与回报
奖励与惩罚
孩子的错误
第八辑 潜在的误区
孩子很乖
不想练琴
一定要上大学
负责任的妈妈
是谁让孩子厌学
青春期的烦恼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更喜欢那种语言流畅、逻辑严密的叙事风格。我希望这本书不是一堆零散的经验总结,而是一个有体系的理论构建。我希望作者能清晰地梳理出,从孩子婴幼儿期到青春期,不同发展阶段,父母的“错位”行为是如何一步步累积,最终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的。比如,对“规矩”的建立和执行,到底是应该坚持强硬到底,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成熟度进行动态调整?这种深层次的理论支撑,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昨天有效的管教方法,今天就失灵了。此外,作者如果能适当地穿插一些自身的教学反思和感悟,让读者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无数次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提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说教,那么这本书的感染力会倍增。我需要的是一种能让人醍醐灌顶,看完后能立刻改变自己行为模式的强大驱动力。
评分说实话,我对市面上大多数育儿指南都持保留态度,因为它们往往太理想化,脱离了中国家庭的实际国情和压力。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直面冲突、探讨矛盾根源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陈山原和张健丽,能用一种极其坦诚甚至略带尖锐的笔触,剖析当代父母普遍存在的焦虑和误区。比如,在“过度保护”和“放养”之间摇摆不定的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拿捏分寸?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完美父母”情结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我希望能读到一些颠覆性的观点,比如某些被社会普遍认为是“美德”的教养方式,实际上可能正在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如果这本书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我们自以为是的“爱”,暴露其下的控制欲和恐惧感,那才算得上是真正有深度的作品。我更关注的是,它如何引导我们理解,教育的本质是“放手”,而不是“紧抓”。
评分这本关于亲职教育的书籍,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深思了。“都是爸爸妈妈的错”,这种略带挑衅的标题,反而激起了我探究的欲望。我希望能从中学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关于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的技巧,而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多陪陪孩子”之类的空泛建议。我尤其关注那些处理“问题行为”的章节,毕竟在实际育儿过程中,面对孩子的任性、顶撞或者学习上的困难时,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基于心理学原理的、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哪怕只是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方式,那都将是巨大的收获。我期待它能揭示一些隐藏在日常冲突背后的真正动因,帮助我们摆脱那种一味指责自己或指责对方的无效循环,真正将焦点放回到如何建设性地引导孩子成长上来。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提供一套“思考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很有“批判性”,但这批判性必须建立在深刻的同理心之上。我希望作者在指出父母“错”在哪里时,也能理解父母的出发点往往是出于爱和恐惧。真正的教育者,不会只抛出问题,更会提供治愈的良方。我期待在探讨完“错误”之后,能够看到如何修复被伤害的亲子关系。比如,当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过度控制造成了孩子的自我怀疑时,他们应该采取哪些具体的、重建信任的步骤?这种“修复性教育”的策略,往往比单纯的“预防性教育”更为迫切和困难。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如何进行有效道歉、如何重建安全依恋关系的实用指导。最终,一本好的育儿书,不应该让人感到内疚和压力倍增,而应该让人感到被理解,被赋能,充满希望地走向下一次与孩子的互动。
评分我拿起这本书时,最大的期待是它能提供一种与学校教育体系有效联动的模式。我们常说“家校合作”,但现实中,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是互相指责的——老师抱怨家长不配合,家长则觉得老师不理解孩子。这本书既然是以“教师的忠告”为视角,我非常期待它能搭建起这座沟通的桥梁。它应该清晰地阐明,在哪些关键节点上,家庭的配合至关重要,以及教师在观察孩子时,能比父母更早发现哪些潜在的成长问题。我尤其想知道,面对那些在学校表现出明显情绪困扰或学习障碍的孩子,教师和家长应该如何放下各自的立场,达成一致的干预方案。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供教师和家长共同研讨的案例分析,那无疑会极大地增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它不应该只是写给父母看的,它更应该成为老师手里的一份“沟通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