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卖点:
■教孩子用中华智慧来建设日常生活
■上一堂有情怀的语文课,培养真正具备理解、表达、思考能力的完整行为能力人
■用文化的、自由的、传承的台湾语文教育,重塑孩子的独立人格
■给现行语文教育的一剂“补药”
■真正的语文课,是让孩子学到的东西,在考试结束之后仍然对人生有着重要价值
■适合中国孩子的语文课 多位教育界人士强力推荐
内容简介
台湾一线新锐语文名师凌性杰,用一系列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他用有趣的方式教孩子们阅读,带领孩子遇见美的汉语,更让孩子们在快乐中阅读,更获得机会写出的生命故事。
本书精选17篇古典散文,由凌性杰导读赏析,理解什么是人之常情,同时向古代名家学习写作,对照自己的生活感受、阅读体验,与年轻的生命分享,是真正在用生命进行语文教育。全书分成四个单元──单元提升叙事能力;第二单元学习名家描写景物,及串连外在物象与思想情感的关联;第三单元介绍说明技巧;第四单元发现理性思辨。
作者简介
凌性杰
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国文科教师、作家。曾获台湾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多项大奖。著有《更好的生活》《有故事的人》《2008/凌性杰》《找一个解释》《有信仰的人》《爱抵达》。
目录
卷一
简洁的抒情——《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 003
一个有故事的人——《方山子传(节选)》 宋·苏轼 013
自己的看法——《读孟尝君传》 宋·王安石 023
更好的生活——《五柳先生传》 东晋·陶渊明 032
卷二
那一晚的月光——《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045
自然山水与生命情怀——《与宋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053
人格的彰显,精神的流动——《严先生祠堂记》
宋·范仲淹 062
无与伦比的美丽——《三峡》 北魏·郦道元 071
书写回忆的艺术——《西湖七月半(节选)》
明·张岱 081
卷三
人格的象征——《爱莲说》 宋·周敦颐 093
名字的意义——《名二子说》 宋·苏洵 102
遇与不遇的关键——《马说》 唐·韩愈 112
对人才的看法——《骡说》 清·刘大櫆 122
卷四
从下棋看人生——《弈喻》 清·钱大昕 133
明辨与判断——《朋党论(节选)》 宋·欧阳修 143
善用历史知识,提出批判——《辨奸论(节选)》
宋·苏洵 154
评价人物,立意新奇——《贾谊论(节选)》
宋·苏轼 163
附录/古文原文 172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书写回忆的艺术
——《西湖七月半(节选)》 明·张岱
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张岱
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客居杭州。他出身于官宦之家,早年生活富裕奢豪,自称为纨绔子弟。明朝灭亡后避居山中写作,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等书。
他的散文小品以回忆往事为主,文字清丽隽永,可以说是晚明小品的集大成者。《陶庵梦忆》可看出他的文学成就,其中有精彩的生活经历、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国破家亡的悲哀、繁华转眼成空的慨叹。《陶庵梦忆》的序文写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在苍凉的时代背景里,他用文字刻画了人生中的种种美好——因为珍惜而不想丢失的一切记忆。
西湖七月半(节选)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中略)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①,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②,列俟③岸上。一入舟,速舟子④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⑤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⑥,如魇如呓⑦,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⑧喝道⑨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⑩,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①近岸。断桥石磴②始凉,席③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④,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⑤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⑥。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⑦。
语译
七月半的西湖,实在没什么好看的,只可看看那些游湖的人。
……
杭州人游西湖,大约在巳时出城酉时回城(午前出发,入夜回城),好像仇人似的避着月亮。七月十五(农历)这晚,却附庸风雅,贪求赏月的美名,成群结队争相出城。他们犒赏门军酒钱,让轿夫举着火把排在岸上等候。游人一上船,就催促船夫直驶断桥,好赶上盛会。因此,二更以前,西湖的人声、乐声,如沸腾,如撼动,如惊魇,如梦语,如聋哑人乱嚷乱叫,大船小船一起靠岸,什么景致都看不见,只见船篙击打船篙,船碰船,人群肩擦肩,脸对脸,如此而已。不多久,游兴已尽,官府赏月的筵席散了,差役吆喝着开道离开。轿夫开始叫人上船上岸,恐吓说城门就要关了,灯笼火把像星光依序排列,人们一一簇拥离去。岸上的人也列队赶在关城门前回去,湖上人群渐少,一下子就散光了。
这时我们才拢船靠岸。断桥上的石阶才刚变凉,我们在上面铺席子,招呼客人一起纵情饮酒。此刻,月亮像刚磨好的铜镜,山峦重新梳妆,湖光重新洗面,先前那些浅斟低唱的人出现了,藏在树影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去打招呼,拉着同坐。风雅的朋友与名妓都来了,酒杯碗筷也安置好了,奏乐声、歌唱声一齐传出。直到月色苍凉,东方即将发白,客人才散去。我们任由小船漂流,酣睡在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扑人,做了一个非常惬意的梦。
我读我思
中元夜游西湖的五种人
《西湖七月半》收录在《陶庵梦忆》中,是一篇极为简洁的游记小品,里面记录了明代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风俗。那些中元夜游湖的人,张岱分为五类看待: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类人,乘坐大楼船,带着箫鼓,有歌妓奴仆陪侍在旁,说是在看月亮但实际上不是在看月亮。第二类人也坐着楼船,旁边是名媛、大家闺秀、俊美的男童,人在月下而实际上却不看月。第三类人也坐着船,一样有歌声乐声相伴,身边则有名妓和僧人,看月时也希望别人看他们赏月。第四类人,不坐船也不乘车,在喝酒吃饭后,与三五朋友挤入人群,在昭庆寺与断桥那儿高声呼叫,唱的歌不成曲调,月亮也是看的,赏月的人也看,不赏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人在看。第五类人,乘着有细薄帷幔的小船,与好友美人邀请月亮同坐。他们有时藏影于树下,有时躲在里湖逃避喧嚣,赏月时别人看不见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太在意那些看月的人。
起笔精简,暗藏雅俗之辨
张岱说,这些不同的人,不妨都看看吧。
农历七月半是中元节,根据杭州习俗,居民常夜游赏月。所以西湖在这个时候变得格外喧嚣拥挤、乌烟瘴气。张岱劈头便写下自己的美学观点:“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说是止可看看,意思却是看了之后一定会难过。原来美好的风景,往往因为游人喧扰而显得低俗了。从反面揭开题旨,可看与不可看之间,于是有了想象的余地。张岱选择独特的视角抒发感受,起笔两句至为精简,且不落俗套,并由此引出西湖月夜之热闹,暗藏雅俗之辨,拉开了回忆的序幕。
庸俗令人难耐,丑陋让人不舒服。张岱归纳出游人的类型,用身份地位来看,他们分别是:达官贵人、名娃闺秀、妓女和尚、市井无赖和文人雅士。他叙述这五类人的格调,描述这些人的举止表情,灵活生动,也表达了好恶。这五种人严格来说,可概括为两类。前四种人都是沽名钓誉、借名作态之徒,一种才是真情流露、能够体会天地之美的雅客。后一种人,或许就是张岱引以为同类的吧。这一段文字,以议论为主,毫不虚伪地说出自己的价值观。
他的品评判断,就聚焦在“看人”这件事上。连用了几次“其一……”“看之”的叙述结构,其实就是观看角度的表明,就是立场的确定。这样除了便于分类描述,也让文气得以连贯。张岱的行文策略是,先描述这些人的样貌行为,再说明这五类人看月的态度,颇能概括游人的诸多面向。卞之琳《断章》这首小诗或许也提供了类似的观看趣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观察风俗民情,世俗审美情趣
杭州人中元夜游西湖,大都是追流行、凑热闹,往往称不上格调与品味。正因如此,张岱文章回到自己的情绪,那种人散之后的情景,才能真正显现西湖月色之美。也唯有在清幽静谧之中,才能看见自己的品味与优雅。
当时一般人游西湖都选择白天,从午前玩到傍晚。依照中国人的传统,中秋赏月才是常例。张岱写七月半赏月,有一种异军突起之感。七月半是鬼节,这时要祭拜祖先,超渡孤魂野鬼。杭州西湖寺院林立,这时举行盂兰盆会,信徒络绎不绝,乃是理所当然。杭州人趁这时节去西湖夜游,也就不奇怪了。
张岱不写中秋赏月,却写中元鬼节,或许也是在独抒性灵。情有独钟于夜阑人散的西湖,这就展现了作家的个性,一种不与世俗同调的孤高。这也是他立意取材高妙之处,既观察了风俗民情,也多了一份世俗的审美情趣。
俗和雅、浓烈喧嚣与淡淡幽情,呈现鲜明对照
不过,若无俗世繁华,又怎能衬托出潇洒与高雅?张岱对俗人俗事冷眼旁观,甚至带点鄙夷不屑,却在细节上不厌其烦地交代了庶民生活之大观。这是他经历过的时代气氛,一种未经战乱流离的悠闲背景。彼时家国仍在,市井小民追求着世俗的幸福。附庸风雅之人,日暮时成群出城游赏。这些人大多有钱也有闲,于是西湖此夜嘈杂喧嚣,舟船往来,游人如织。
张岱用尽各种方式描写此间的声色刺激,记录湖上繁华的时候,同时也保留了社会的现象。即便喧闹中,听不到别人说话,别人也听不到自己说话。大船小舟挤成一团,只有船碰船,桨撞桨。人们肩膀与肩膀摩擦,脸和脸相对。这真是热闹极了吧。但这浮华喧闹是暂时的,一切一切,很快就要消散。
真正有品味的人,要在人群散去后才移舟靠岸,呼客纵饮。
张岱这时才大笔勾勒月色与湖光,讲出月夜的情趣。月亮被磨亮了,群山整饬了装扮,湖水洗净了脸面。懂得闹中取静的人终于现身,张岱一伙人前去和他们打招呼,同席而坐。等客人散去,张岱这些人就在十里荷花间安睡,梦中也许还有花香。明月照临,青山碧水,荷花送香,一切是那么美好。这就是张岱所以为的,生活中棒的享受吧。
短短篇幅中,俗和雅、浓烈喧嚣与淡淡幽情,呈现鲜明的对照。而张岱写作此文时,繁华都已成为往事。国家破灭,身世飘零,他的闲情逸致恐怕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以古观今
写出生活,写出个性,写出自己的生命情调
话说回来,一去不复返又怎么样呢?
宇文所安《追忆》里说,张岱《陶庵梦忆》的眷恋之情包含了不同的内容,即眷恋的人和所眷恋的东西——“它可以是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或者是企求他的名字被后人回忆起来的期望。正是眷恋之情创造了历史,一部参与了过去又规划到未来的历史。眷恋之情无限期地延缓了死亡:在石匮中永远会有写不完的手稿。眷恋之情通过写作而颁布出来。”
晚明小品写作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随意、轻盈简洁、富有情趣。张岱此文写出了生活,写出了个性,写出了自己的生命情调,对后代产生极大的影响。不少现代散文作家受到他的影响,才能用现代话语写出细腻的生活观照。
① 巳出酉归:巳时出城,酉时返回。巳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
② 擎燎:举着火把。
③ 列俟:列队等候。俟,sì,等待。
④ 速舟子:催促船夫。
⑤ 二鼓:即二更,约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⑥ 如沸如撼:如水沸声,如震撼声。
⑦ 如魇如呓:好像人在梦中惊叫和说梦话。魇,yǎn,梦里惊叫。呓,说梦话。
⑧ 皂隶:衙役。
⑨ 喝道:古代官员出行,前面有差役喝令行人让路。
⑩ 怖以关门: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其早归。怖,恐吓。
① 舣舟:摆船靠岸。舣,yǐ,停船靠岸。
② 石磴:石阶。磴,dèng 。
③ 席:摆设酒席。
④ 颒面 :洗脸。指湖面光洁。颒,huì,洗脸。
⑤ 韵友:风雅的朋友。
⑥ 竹肉发:箫管与歌唱声相互谐和。竹,指管乐器。肉,指歌喉。
⑦ 惬:畅快,适意。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对“语文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词汇和语法,而是将视野放宽到整个中华文化和人生哲学。作者巧妙地将古代文豪的人生智慧,比如他们的乐观精神、坚韧毅力、人文关怀等,融入到写作的指导中,让孩子在学习写作的同时,也学习如何做一个有品格、有温度的人。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真情实感”的强调,它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文字,永远来源于最真实的情感。这让我反思,我们是否在过于追求技巧和华丽辞藻的时候,忽略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情感力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点。它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用最真诚的笔触去描绘世界。我期待着,我的孩子能够在这本书的引导下,不仅成为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更能成为一个懂得生活、热爱生活,并且能用中华智慧来滋养自己人生的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古朴的字体搭配写意的水墨画,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我一直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接触到更深层次的国学精髓,而不是停留在浅显的应试教育层面。这本书的副标题“我在台湾教语文”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台湾的语文教育一直以注重人文素养和经典阅读而闻名,能够将这些宝贵的经验带回大陆,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的孩子打开一扇了解古代文豪智慧的窗户,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健全人格。尤其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传承优秀文化,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我非常关注的。我希望它能帮助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乐趣,发现自己,并且能够用中华智慧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新一代。
评分我之前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动孩子内心,并且能够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的书,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我带来了惊喜。它的内容非常接地气,没有过多的理论包装,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案例,将古代文豪的智慧和写作方法融入其中。我惊喜地发现,我的孩子竟然被书中的某些段落深深吸引,甚至主动提出了想模仿书中某位文豪的风格来写一篇作文。这种主动性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孩子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孩子对文学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我看到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脸上的表情不再是“被迫”学习的呆滞,而是充满了好奇和专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任何强制性的要求都要深刻。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为我的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将“生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一直觉得,写作应该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而这本书恰恰是这么做的。它没有回避生活中的琐碎和挑战,反而鼓励孩子从日常的点滴中汲取灵感,用文字来记录、反思和解决问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章节,它引导孩子用一颗敏锐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事物,从而写出有深度、有见地的文章。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思维方式的重塑。它让孩子明白,写作不是考试中的一项任务,而是与世界对话,与自我对话的一种方式。我希望通过这本书,我的孩子能够养成热爱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且能够用中华智慧中的那些经典理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成为一个既有才华又有智慧的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刻板印象。它不是枯燥的说教,也不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作者以亲切的口吻,将那些遥不可及的古代文豪,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如同邻家大哥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作品,阐述着深刻的写作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的论述,它讲到写作不仅仅是技巧,更是情感的表达和灵魂的共鸣。这本书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语文的魅力,也让我看到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何通过感受和理解,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它不只是教孩子怎么写,更教孩子怎么去感受生活,去体会人情冷暖,去拥抱生活中的美好。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正是我们现在孩子所需要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写作指导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启蒙读物,让我和孩子都能从中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