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品展示 |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新周刊 生活太重让我飞一会儿+和生命里的美好击掌相笑 套装全2册 |
| 作 者: | 《新周刊》杂志社 |
| 定价: | 110.00 |
| ISBN号: | 9787540784119 |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 开本: | 16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8-3-1 |
| 印刷日期: | 2018-3-1 |
| 编辑推荐 |
| 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源自二十一年如一日的品质守护
《新周刊》,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 《新周刊》,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 《新周刊》,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 《新周刊》,商家及投资人眼中不可忽视的“智囊”和“思想库”。 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新周刊》年度佳作集结了一年中、有价值的文章,图文并茂,给读者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 |
| 内容介绍 |
| 中国92一代,将以更超脱的姿态、更稳定的情趣和更广阔的世界观宣誓他们的主权。 (《’92四无青年》)
共享是个“筐”,啥都能往里装,在资本与故事的合谋下,一群“猪”在风口上漫天飞舞。 (《共享主义社会来了》)
2017年,青年人被追捧,老年人被呵护,“尬中年”身处时代夹缝,被挖苦“油腻”,被“枸杞”与“保湿杯”调戏。 (《尬》)
世事纷乱,但阅读者清醒。时代越是速朽,阅读者越能保持从容和安全感。 (《越读越性感》)
唐诗里有上至皇帝下至贩夫走卒的五万种活法。 (《生如唐诗》)
的小鲜肉,也有成为老戏骨的潜质。时间是鲜肉的大敌,却能滋养和成就老戏骨。 (《人民需要老戏骨》)
2017《新周刊》,记录着2017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
| 作者介绍 |
| 《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很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
| 目录 |
| 生活太重,让我飞一会儿》
2017生活趋势报告 马拉松新中产的广场舞 哪座城市值得歌唱? 县之荣耀——中国县城贡献榜 '92四无青年 我们怎样做子女 共享主义社会来了 世界是轻的 嘻哈现实主——2017中国视频榜..
《和生命里的美好击掌相笑》
古典范儿 越读越性感 生如唐诗 见信如晤——云中谁寄锦书来 人民需要老戏骨 小姐姐传 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哪座城市值得歌唱? 加拿大之魅.. 。 |
|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
| 马拉松是中产无声的广场舞 文/蒋方舟
我不敢看人长跑后的照片,是对受苦的一种回避。看到大汗淋漓的身体,我并不觉得性感,只觉得好惨。
说实话,我很害怕在朋友圈看到人晒长跑之后的照片,直视镜头的脸面色潮红,全身汗湿,裹在紧身衣里。我有一个朋友是马拉松(一种在野外环境里长达100公里甚至300公里的马拉松)跑者,我每次看他的朋友圈都很紧张,晒伤的身体,起泡的双脚,皮开肉绽的肩膀。 我是青春期受张爱玲影响的文艺女青年,对于文明世界有着畸形的向往,贪图享乐,喜欢吃奶油蛋糕,喜欢包裹在华丽的袍子里——即使袍子上长满了虱子,也胜过青筋毕露的身体。 我仔细想了想,我不敢看人长跑后的照片,就和张爱玲抱着牛奶瓶面无表情地穿过病人呻吟的病房一样,是对受苦的一种回避。看到大汗淋漓的身体,我并不觉得性感,只觉得好惨。
戒糖,戒油,戒一切因为过于幸福而让灵魂出窍的食物。在跑步这个近乎受苦的单调运动中,把过剩的能量呕吐出来,中产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为什么中产爱跑步?因为跑步是一种苦修。而苦修,是对过剩的回应。 食物过剩,糖分过剩,卡路里过剩。而互联网创业的热潮中,很多人的很多努力,都是为了让别人更懒一些,人和食物之间的距离被缩短了,食指一动,就等着外卖小哥敲门。 我们的社会充盈而饱和,由一个肥胖者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厌食症的社会。 中国胖起来的一代诞生于饥荒之后,饥饿的记忆告诉他们的大脑要不断储存热量,因此对于食物有着穷凶极恶的热情。肥胖者说:“我什么都缺,所以我什么都吃。”而新型的城市中产说:“我什么都不缺,所以我什么都不吃。” 戒糖,戒油,戒一切因为过于幸福而让灵魂出窍的食物。在跑步这个近乎受苦的单调运动中,把过剩的能量呕吐出来,中产再次掌握了自己的身体。 受苦对于中产是陌生的身体经验,对于富人阶层更是。跑马拉松的潘石屹和登珠峰的王石是中产看齐的对象,我相信潘石屹和王石并不是为了作秀以及为了征服的虚荣而运动,而是真的享受这种对于他们的日常生活来说遥远而陌生的身体痛苦,痛苦放大了人对身体的知觉,痛苦让人感觉到自己正在活着。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其说“解放了身体”,倒不如说“剥离了身体”,工具代替了身体的功能,中产要借助马拉松找回自己的身体。所以,你很难想象一个重体力工作者或一个快递小哥在结束了的工作之后决定在城市公园跑个步。
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千万不要拦住他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
跑者很爱说的一句话是“跑步是一种宗教”。 我在东京居住时住在皇居附近,绕着皇居跑步一圈刚好是五公里,沿路有专门为跑者提供饮用水和休息的地方,是东京的跑步圣地,据说是村上春树爱跑步的地方。我为了偶遇村上春树,连续半个月每天去跑步。 跑步的人很多。他们白天是坐地铁的上班族,穿着米色或黑色的商务装,地铁门一开再一关,他们的疲惫和麻木又加深了一层。到了晚上,他们换上专业的跑步服,上百人的群体呼吸在同样的频率之下,在窄窄的跑道上连绵不绝,其仪式感就像参加弥撒。 波德里亚这样刻薄地形容跑者:“我们可以拦住一匹发狂的马,却拦不住一个正在慢跑的人。唇上泛着白沫,全神贯注于内心的,全神贯注于他进入反常状态的那一刻, 此刻千万不要拦住他问时间,他会把你吃掉。” 跑步具有这样一些特征:人群聚众,大脑中分泌出一种欢愉,因为聚众,这种欢愉又变得更为强烈。 中产急需这种欢愉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压力。中产的压力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是日常的琐碎,刘震云二十年前写的《一地鸡毛》依然没有被扫走,妻子、孩子、保姆、单位的是是非非确凿地存在于生活的每;另一方面是“均质”的焦虑,是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共享的,房价和养老,股票和医疗,它们既抽象又具体,如乌云般遥遥而至,压在每一个中产的头顶上。 跑步所带来的愉悦成为缓解这种焦虑的方式。关掉糟心的新闻,远离唠叨的妻子和讨厌的同事,把孩子的吵闹留在身后,关上房门,换上跑鞋,戴上耳机,美妙的协奏曲取代了嘈杂与抱怨,肉身与灵魂瞬间进入真空。 “运动让人产生愉悦”这一点似乎有科学的解释。在几年前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运动改造大脑》中,作者写到人的身体里有一个内在的止痛机制,效果就像吗啡。内啡肽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同时在心理上产生快感。 在剧烈运动的时候,内啡肽能够镇静大脑并且缓解肌肉疼痛。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马拉松选手在参加波士顿马拉松比赛时,在起跑线附近就被塑料袋绊倒,膝盖着地摔在人行道上,他爬起来继续跑,直到接近29公里时,肿胀的膝盖罢工,大腿骨折了,而跑者在此之前根本没有注意到,这是内啡肽的麻痹和镇定作用。 后来,也有科学家指出,长跑者的内啡肽是无法进入大脑的。无论如何,当一个人心情低落时,他大脑里产生“运动会让我心情好”的自我暗示,当他的双脚踏实而轻快地落在地面上,不管那种化学物质是否瞬间在他的大脑中绽放,跑者都认为它奏效了。
中产需要自己小群体的阶层认同。中产选择跑步而非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显然是因为跑步更像身份的象征。
所有的运动都能让人产生愉悦,比如打篮球、踢足球,再比如广场舞。为什么中产会选择长跑呢? 宣称“跑步是种宗教”的中产阶级并没有资格嘲笑跳广场舞的大妈。大妈除了装备不如跑者,背景音乐落后了二十年,两者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同样欢愉,同样缺乏对抗性,同样切割城市空间,参与者同样热情地伸出双手邀请你加入他们的队伍。 可鄙视链依然真实地存在着,大的原因就在于:广场舞不够中产。中产需要自己小群体的阶层认同。 当中产刚刚开始在俄国流行时,纳博科夫是这样刻薄他们的:“他们被两种相抵触的渴望煎熬着:一方面他想和所有人一样,用这个用那个,因为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这么做;另一方面他又渴望加入某个特殊团体,某个组织、俱乐部,成为某个宾馆的贵宾或者远洋航班的乘客,然后因得知某集团的总裁或欧洲的某伯爵坐在自己身边而欢欣雀跃。” 跑步不仅仅时髦,而且像某种成功人士的标配。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高层为了显示自己的追求,纷纷把马拉松的奖牌当作自己的勋章。中产选择跑步而非广场舞来锻炼身体,显然是因为跑步更像身份的象征。 乐观的人会把跑步的中产看作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 中产在财富以外,开始关注健康,并且以此为起点,开始关注一些大于自身的东西,比如大气环境、食品安全、医疗健康、公众权力、财富安全。跑步既是一种焦虑下的反映,也是一种自救。而跑者彼此抱团,更让人有一种集结号已经吹响的想象。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很多中产并不认为自己有着推动社会变革的责任,而仅仅是想通过长跑和吃秋葵把自己修炼得百毒不侵、水木清明。 然而,我们并没有办法指责中产的犬儒和自私。他们仅仅是无力,在无力与无力每天交替的缝隙中,大脑借助运动而产生内啡肽——那半真半假的愉悦与沉醉,变成了生活中大的安慰。 |
..............
坦白说,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还在想,又是“新周刊”,会不会又是什么探讨社会现象的报告文学?但事实证明,我这个想法真是太片面了。这两本书,尤其是《生活太重让我飞一会儿》,它其实是在用一种特别接地气的视角,去解构那些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生活压力。里面有很多小小的观察,比如关于“内卷”的吐槽,关于“内耗”的自嘲,都写得入木三分,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禁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这样?它并没有提供什么“灵丹妙药”,但它能让你在别人的文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后,也许就能找到一点点摆脱“重力”的方向。它就像一个好朋友,坐在你身边,拍拍你的肩膀,说:“嘿,我知道这挺不容易的,但你看,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而且,总会有办法的。”这种共鸣感,是很多空洞的鼓励无法比拟的。
评分总的来说,这套书给我的感觉就是“恰到好处”。《生活太重让我飞一会儿》就像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一个喘息空间,它用一种解构性的幽默,化解了那些沉甸甸的负担,让你觉得自己不那么孤单,而且,也许还能从中找到一些“偷懒”的智慧。《生命里的美好击掌相笑》则像是一剂温暖的抚慰,它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命中最动人的瞬间,让你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的信任。这两本书放在一起,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完整的闭环:它告诉你,生活确实很沉重,但也充满了值得拥抱的美好,而我们,可以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它没有给人一种“读完我就要改变世界”的豪言壮语,但它能让你在读完之后,内心变得更柔软,更懂得如何与生活和解,如何去爱自己,爱身边的人。
评分《生命里的美好击掌相笑》则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采摘之旅”。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改变世界的野心,只是静静地收集那些生命中微小而闪耀的瞬间。我记得其中有一篇写的是关于“平凡的幸福”,作者记录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日常,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平淡中的温情,却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意识到,幸福其实并不需要多么轰轰烈烈,它就藏在柴米油盐里,藏在相视一笑中,藏在每一次互相的支持里。这本书就像是在提醒我,不要总盯着远方的星辰大海,偶尔也要低头看看脚下的花朵,它们同样绚烂,同样值得珍惜。它教会我用一种更温柔的目光去打量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
评分这套书,其实我拿来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新周刊”这几个字,就意味着是那种严肃的、需要动脑子去啃的深度报道。结果打开来,第一本《生活太重让我飞一会儿》,真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不像那种直白的告诉你“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的鸡汤文,而是用一种特别轻松、甚至带点调侃的笔调,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让人觉得沉重、压抑的瞬间,用一种“啊,原来是这样”的释然来呈现。我记得里面有一篇讲的是关于“精致的穷”,当时我看得是哈哈大笑,又忍不住捏了把汗,因为写得实在太真实了,好像在照镜子一样。它没有批判,没有说教,只是把生活中的种种无奈和荒谬,用一种温和的方式抛出来,让你在笑声中,体会到一种“我也不是一个人这么苦逼”的慰藉。然后,它会巧妙地给你一点点“飞一会儿”的可能性,不是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基于现实的微小改变,一种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态度的小火花。读完之后,感觉心里的那个疙瘩,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地抚平了。
评分而《生命里的美好击掌相笑》,则完全是另一种味道,像是一杯温热的巧克力,暖暖地流进心田。它不像《飞一会儿》那样带着点疏离的观察,而是更加贴近人心,充满了人情味。书里有很多关于人与人之间连接的故事,有亲情的温暖,有友情的支撑,甚至还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善意。我尤其喜欢里面关于“告别”的部分,它写得不是那种撕心裂肺的伤感,而是带着一种对过去美好的珍视,和对未来放下的释然。读到那里,我突然想起我很久没联系的朋友,还有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觉得生命中能遇到这些人,真是太幸运了。这本书就像是在提醒我们,即使生活中有风雨,但那些闪闪发光的美好,依然值得我们去拥抱,去“击掌相笑”。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点点滴滴的小确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