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曾国藩,学生李鸿章

老师曾国藩,学生李鸿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辉 著
图书标签:
  • 曾国藩
  • 李鸿章
  • 晚清
  • 历史人物
  • 师生关系
  • 政治
  • 传记
  • 人物传记
  • 近代史
  • 名家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悦读时代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工人出版社
ISBN:9787500846475
商品编码:2872251123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老师曾国藩,学生李鸿章

定价:27.00元

作者:李辉

出版社: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5-01

ISBN:9787500846475

字数:

页码:23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曾国藩和李鸿章,是中国晚清历史天空中闪耀着熠熠光辉的双子星座,无人能出其右。
曾国藩、李鸿章都拥有一套为人处世、做事为官的绝学,这使得他们能从芸芸众生之中脱颖而出,成就其丰功伟业。如今他们做人做事的绝学仍然是我们走向成功、走向的处世瑰宝,为那些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指明了一条达到内圣外王的道路。
本书曾国藩,治国安邦的名臣,为您讲述其为人处世的绝学;李鸿章,走向世界的舵手,为您讲述其做事为官的绝学!

内容提要


曾国藩,被称为“封建社会的后一尊道德偶像”,其道德、学问、为官、做人,不仅在晚清中国,甚至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体制历史长河中,皆为士大夫的不二楷模;李鸿章,曾国藩的得意门生,自谓大清帝国的“裱糊匠”,执掌晚清洋务、外交、军事大权三十余年。
曾国藩、李鸿章二人,既为师徒,又为同僚,承前启后,皆为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倚为肱股大臣。面对内忧外患,他们是早一批自我觉醒的士林精英,“曾国藩试图以人格事功,而李鸿章因事功而淹没了人格”,他们的言行做派,今天已经不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因为都根植于几千年传统中华文化的沃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喜剧,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个人的意义。

目录


作者介绍


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梁启超

文摘


事业、功名、学问、金钱、官位,无论把哪一样当做人生的追求,其实都无可厚非,无谓对错,只要取之有道。而能否取之有道的前提,是做人的态度。
曾国藩,被誉为“封建社会的后一尊道德偶像”,他的一生,做学问、做官、做事,均达到了“人皆欲师之”的境界。而且他还教给子孙后代做人的操守秘诀,让他们也受益匪浅。
做学问,曾国藩不仅为晚清的理学大师、“湘乡派”鼻祖,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可以留下自己浓重的一笔。其学问体系堪称庞杂博大,蔚为壮观。
做官,为“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直隶总督(领大清王朝督抚之首),一等毅勇侯(堪称清代汉族文人封侯人)。
做事,则创立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又发轫开启洋务自强运动。
在教育上,亲自栽培的弟弟官居显要,子侄中多有朝廷栋梁,弟子门生、幕僚亲信,则是官居督抚者遍布神州,出将入相,得意门生李鸿章更是承其衣钵,实为具体操办晚清洋务运动的旗手性人物。《曾国藩家书》传于后世,因其理念根植于数千年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继往开来,源远流长,即便百年、数百年之后,仍可被同胞后人奉为家教圭臬。至于其家教理念对错与否,后来人认同与否,都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对于曾国藩个人来说也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他的家训已是研究、吸纳中国家族文化不可绕开的一座高山、一条大壑。
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皆建立在曾国藩成功做人的基础之上。
人生当激。改名明志
古人云:“天下事或激或逼而成者居其半。”
人皆有惰性,如果没有外力的刺激或震荡,许多人都会四平八稳、无声无息地走完一生。
曾国藩深谙其理。在曾国藩看来,君子立志,应有包容万物之胸怀,有“内圣外王”之勇气和决心,然后方对得起父母的生育教养,不枉来此世上走一遭。他生于湖南湘乡县白杨坪一殷实地主之家,为长子长孙。其父曾麟书四十三岁方中秀才,之前落第十六次。曾国藩自小被家族寄予厚望,自己也继承了祖父辈百折不挠、不气不馁的顽强意志,于第七次考中秀才,仅比其父中秀才晚一年。
……

序言



师徒间的智慧交锋与家国情怀:《曾国藩与李鸿章:晚清中兴的幕后推手》 一、 引言:乱世之中的双星闪耀 晚清,一个风雨飘摇、内忧外患交织的时代。在无数英雄豪杰中,曾国藩与李鸿章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且影响深远的星辰。他们不仅是师生,更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并肩作战的战友与政治盟友。本书并非聚焦于二人私人的师徒情谊,而是深入剖析他们如何从儒家经典的熏陶中汲取治世安邦的智慧,并将其付诸实践,共同推动了晚清“中兴”的历史进程。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宏大而细致的图景,展示在那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两位湘军与淮军的缔造者,如何运用其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和深厚的学养,应对内乱(如太平天国运动)与外侮(如英法联军、甲午战争前的隐秘布局)。我们关注的重点在于他们思想的碰撞、策略的制定以及最终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复杂且深远的影响。 二、 曾国藩:内圣外王的儒家典范与湘军的缔造 曾国藩,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典范,他的一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诠释。本书首先将聚焦于曾国藩的“内圣”功夫。 1. 经世致用的思想根基: 曾国藩对理学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朱熹的“格物致知”如何转化为实践层面的“求实”精神,是理解其军事和政治决策的关键。我们详述他如何打破八股文的桎梏,将“义理”与“事务”相结合,强调个人的道德力量对组织凝聚力的影响。 2. 湘军的组织哲学——“团练”与“家法”: 湘军的崛起,并非单纯依靠军事胜利,而是建立在曾国藩独特的组织哲学之上。本书将详细探讨他如何将传统的宗族观念和儒家伦理融入军队管理,实行“将帅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制度,以及他如何平衡地方势力与中央权威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着重分析他如何依靠个人信誉而非朝廷俸禄来维持这支庞大军队的忠诚度。 3. 军事与政治的平衡术: 曾国藩的军事生涯充满坎坷,从初期的屡战屡败到后期的稳扎稳打,其战略思想的演变是本书的重要部分。更重要的是,我们探讨他如何在平定天京后,面对权力巅峰时的克制与隐退,这种“功成身退”的姿态,体现了儒家知识分子对权力的深刻认知。 三、 李鸿章:洋务运动的执行者与外交舞台的弄潮儿 如果说曾国藩是中兴的基石和精神导师,那么李鸿章则是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具体改革实践的“执行大师”。本书将着重展现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多面性。 1. 从幕僚到封疆大吏的蜕变: 李鸿章早年在曾国藩幕府中的经历,为其后来的独立领袖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分析李鸿章如何继承并发展了曾国藩的实用主义精神,尤其是在处理与西方列强的外交关系时所展现出的灵活手腕。 2. 淮军的建立与洋务实践的试验田: 淮军的建立是李鸿章对湘军模式的革新与继承。本书将重点分析李鸿章如何推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聚焦于他主导下的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和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局)的创建过程,分析这些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所取得的成就与遇到的体制性阻碍。 3. 外交的困境与“受气”的艺术: 晚清的外交舞台充满了屈辱与妥协。李鸿章作为主要的交涉人,其外交政策充满了无奈与权衡。我们将详细考察他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前后的外交博弈,探讨他如何在“弱国外交”的夹缝中,试图为国家争取最大的生存空间,以及这种外交策略在后世所引发的争议。 四、 师徒交融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师徒关系”的深层解读——这不仅仅是人际关系,更是一种思想的接力和政治遗产的传承。 1. 曾李关系中的权力张力: 尽管曾国藩是李鸿章的恩师,但在晚清政治格局中,二人也存在着区域利益(湘系与淮系)和改革路线上的微妙张力。我们探讨曾国藩对李鸿章“急于求成”的改革态度,以及李鸿章如何在新局面下,突破师父的某些保守限制,推动更具前瞻性的工业化进程。 2. 危机应对模式的对比: 在应对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军事危机中,二者的领导风格有所不同。曾国藩倾向于稳健的、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的动员;而李鸿章在处理地方冲突和对外事务时,则展现出更强的世故和效率导向。 3. 对近代化路径选择的深远影响: 两位中兴元勋的实践,共同塑造了中国近代化初期的基本格局。他们开创的“官督商办”模式,以及他们对中央集权与地方实权关系的平衡术,为后来的清廷决策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五、 结语:历史的复杂性与永恒的教训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故事,远非简单的“忠臣”或“改革家”标签可以概括。他们是身处历史巨变中的复杂个体,他们的成功与局限,都深刻地折射出晚清中国在传统与现代、内治与外交之间的艰难抉择。本书力求还原他们决策时的历史情境,审视他们如何背负起“挽狂澜于既倒”的重任,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关于领导力、道德实践与国家存亡的深刻历史教材。他们的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值得所有关注中国命运者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老师曾国藩,学生李鸿章》的书名,光是看到就让人心生好奇。曾国藩和李鸿章,这两个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的师生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纯粹,还是夹杂着政治博弈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这个充满张力的书名所吸引。总觉得,通过曾国藩与李鸿章之间的互动,我们或许能窥见晚清官场的运作逻辑,看到一代伟人是如何培养出下一代精英,又或者,是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师徒之间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影响、彼此成就,又或是分道扬镳。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颇具匠心,沉静的色彩和古朴的字体,都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两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希望能捕捉到他们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挣扎、抉择,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例如,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曾国藩是如何教导李鸿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李鸿章崭露头角后,曾国藩是欣慰,还是有所担忧?书中是否会穿插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是根据史实进行的合理推测,来填充那些空白的细节?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读到更多关于他们师生情谊的生动细节,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思想传承和人生指导。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研究一直很感兴趣。这两个名字,几乎是中国近代史的代名词。曾国藩的“以圣贤之道治军”,他的“劝学”、“劝诫”之语,以及他提出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而李鸿章,这位洋务运动的旗手,在晚清内忧外患之际,一手操办了诸多近代化事业,与列强周旋,为清廷续命。这本书的视角落在了他们的师生关系上,这一点尤其吸引我。我很好奇,在那个兵荒马乱、风雨如晦的年代,曾国藩是如何将他治学、治事、治人之道传授给李鸿章的?他是否会将自己一生积累的经验教训,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李鸿章又是如何看待他的老师的?他是将曾国藩视为亦师亦友的楷模,还是在学习其长处的同时,也看到了老师的局限性,并开始走出自己的道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他们之间的互动事件,而是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两人之间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甚至可能是理念上的分歧。我想看到,在那段波诡云谲的岁月里,师徒二人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中,相互扶持,又或许是各自为政,留下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独特印记。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叙事感,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关于传承、关于成长、关于历史的故事。

评分

读完《老师曾国藩,学生李鸿章》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晚清,亲身经历了那个时代两位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教诲与成长。书中的文字,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刻意煽情的桥段,却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曾国藩的严谨治学、深谋远虑,以及李鸿章的少年意气、锐意进取,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曾国藩作为老师的描写,他并非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在指导李鸿章的过程中,既有严厉的教导,也有温情的鼓励,更有对弟子未来道路的深切期盼。我仿佛看到了曾国藩在书房中,为李鸿章讲解兵法、经义的情景,又仿佛听到了他在战场上,对年轻的李鸿章进行战术指导的言语。而李鸿章,书中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追随者,而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独立思考者,如何在老师的教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事风格。书中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诸多决策,以及他与列强打交道的策略,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那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真谛,也让我看到了,伟大的导师和杰出的学生之间,究竟是怎样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老师曾国藩,学生李鸿章》,乍听之下,似乎是对两位历史人物关系的简单概括,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两位人物关系时的视角,既没有将曾国藩神化,也没有将李鸿章妖魔化,而是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贴近人性的方式,展现了他们之间亦师亦友、亦敌亦友的复杂情感。书中对曾国藩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挣扎,在承担着国家重任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的猜忌和外部的压力。而李鸿章,书中则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在乱世中求生存、谋发展的艰辛历程,以及他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迷茫与抉择。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他们思想交流的描写,曾国藩如何将自己的人生哲学、为官之道,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思考,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李鸿章,而李鸿章又是如何消化、吸收,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政治主张。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独特,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话的流畅,读起来丝毫不会感到枯燥,反而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充满变局的时代,两位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相互照亮,也相互砥砺,最终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老师曾国藩,学生李鸿章》这本书,让我对这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同于以往的史书,这本书更侧重于从“师生”这一独特视角切入,深入挖掘了曾国藩作为导师的影响力,以及李鸿章作为学生如何成长、如何超越。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曾国藩的刻画,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圣贤”,而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智慧也有困境的普通人,他对于李鸿章的教导,并非是刻板的灌输,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引导和适时的鞭策。书中可能描绘了曾国藩在深夜灯下,为李鸿章批改文章,或是与他彻夜长谈,探讨国家大事的场景,这些细节的描绘,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而李鸿章,书中则展现了他非凡的学习能力和政治敏锐度,他如何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政治家,又如何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超越老师的战略眼光和改革魄力。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更多两人之间的真实对话,以及他们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的相互影响,或许有赞同,也可能有分歧,但正是这些真实的互动,才构成了这段意义非凡的师生情谊。这本书,无疑为理解晚清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其有价值的切入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