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金 奥尼尔:四幕人生 (美)罗伯特M.道林,许诗焱

尤金 奥尼尔:四幕人生 (美)罗伯特M.道林,许诗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罗伯特M.道林,许诗焱 著
图书标签:
  • 尤金·奥尼尔
  • 戏剧
  • 美国文学
  • 传记
  • 文学批评
  • 戏剧史
  • 人物传记
  • 罗伯特M
  • 道林
  • 许诗焱
  • 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读者科技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199998
商品编码:28745235610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尤金 奥尼尔:四幕人生

定价:99.00元

作者:(美)罗伯特M.道林,许诗焱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3051999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尤金·奥尼尔,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四次获得普利策戏剧奖,迄今为止美国*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剧作家,谨以此书纪念尤金·奥尼尔诞辰130周年。

内容提要


目录


致谢
序幕:爱尔兰幸运儿,1916
引言:“人生是个悲剧——太棒了!”
幕 舞台入口处的幽灵
基督山的宝藏
叛教者在学校的日子
无主义者在热带
纽约驱魔
回到基督山
病(爱)中学习
在格林威治村成长
第二幕 “要么成为艺术家,要么什么也不是”
大地尽头,随波上岸
华盛顿广场以南
“让宇宙倒转”
“这里是你的天下”
撕下文明的面具
剧院弗洛伊德
第三幕 “百老汇秀场”
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
喝干苦酒
给三K党的字条
“上帝很严厉,不是那么好说话的!”
面具后面的小说家
疯人屋的“老博”
独白已死!什么——长存?
第四幕 五英寻深处
公海
普莱西的埃斯库罗斯
浪子归来
“得不偿失”
潘多拉的盒子
时代暴君
沉默的结尾
“关于死亡,一言难尽”
后记:驶入光明
附录:书中涉及的奥尼尔作品(附完成时间)
注释
中英文译名对照

作者介绍


关于作者

罗伯特·M.道林(Robert M. Dowling),康涅狄格中央州立大学英文系教授,国际尤金·奥尼尔学会主席,《奥尼尔评论》(Eugene O’Neill Review)期刊编委,在美国戏剧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尤其擅长撰写剧作家传记。他所创作的尤金·奥尼尔传记受到读者、评论家、学者和戏剧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入围2015年度《洛杉矶时报》图书奖,他也因此荣获“尤金·奥尼尔荣誉勋章”。他目前正在为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创作传记。


关于译者

文摘


序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场不合时宜的革命 作者: [此处可填一个虚构的或真实的其他传记作者] 译者: [此处可填一个虚构的或真实的其他译者] 出版社: [此处可填一个虚构的或真实的其他出版社] 出版年份: [此处可填一个虚构的或真实的其他年份] --- 卷首语:灯塔的阴影与文字的火焰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在二十世纪文学天空中燃烧得最为剧烈,也最为易碎的灵魂。她并非生于喧嚣的战场,却在意识的疆域内发动了一场对既有形式的彻底颠覆。她的笔尖划破了维多利亚时代僵硬的叙事外壳,引入了流动的时间、幽微的情感和对“自我”边界的不断追问。 本书试图超越那些固定的、将她标签化为“现代主义的殉道者”或“女性主义的先驱”的扁平描述。我们深入探究伍尔夫生命中的肌理,剖析那些深刻塑造了她文字的内在冲突——那些从童年阴影中滋长出的敏感,从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智性狂欢中汲取的养分,以及她与丈夫莱纳德·伍尔夫之间既是爱情又是事业伙伴的复杂共生关系。 第一部:童年的回响与精神的碎片(1882-1904) 伍尔夫的童年并非田园牧歌,而是一座充满禁忌、死亡和知识诱惑的迷宫。本章聚焦于海德公园门外的肯辛顿寓所,那是她思想的熔炉。我们详细考察了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对她的智力熏陶,以及在母亲斯泰芬夫人去世后,家中那种压抑、情感缺失的环境如何成为日后她笔下“流动意识”的源头。 关键议题: 1. “双重教育”的悖论: 官方教育的缺失与非正式的家庭图书馆学习之间的张力。她如何在这种局限中,以惊人的速度吸收了整个西方文学的养分。 2. 早逝的阴影: 姐姐斯特拉的早逝以及母亲的离世对她精神状态的早期冲击。这些早期的创伤如何预示了她一生中不时出现的精神崩溃? 3. “我们姐妹俩”: 乔治·达克沃思(继兄)的骚扰事件,尽管被轻描淡写地带过,却是理解她后期对男性权威和性压抑主题的探讨的关键钥匙。 第二部:布鲁姆斯伯里:解放的剧场与智性的沙龙(1905-1919) 随着1904年迁居布鲁姆斯伯里区,伍尔夫的人生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觉醒”。这个章节着重描绘了围绕着她和她的兄弟姐妹(特别是瓦妮莎·贝尔)形成的,那个拒绝维多利亚式伪善、推崇诚实与美学的智识圈子。 重点考察: 1. “非正式的团体”: 布鲁姆斯伯里集团(Bloomsbury Group)不仅仅是一个社交圈,更是一种对既有道德、艺术和婚姻制度的反叛宣言。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公开的辩论和对艺术的共同追求,为伍尔夫提供了她急需的智力支柱。 2. 早期写作的挣扎: 从早期的《划一条线》(The Voyage Out)到《夜与日》(Night and Day),我们追踪了她在尝试“传统小说”框架时所感受到的窒息感。这些作品如何成为她最终转向“意识流”的铺垫? 3. 莱纳德的介入: 与莱纳德·伍尔夫的婚姻,不仅仅是浪漫的结合,更是一场关键的生存契约。莱纳德如何为她构建了一个既能保护她脆弱的心灵,又能提供经济和出版自由的堡垒?对“霍格斯庄园”(Hogarth House)的创建及其对文学出版界的微小但重要的影响进行剖析。 第三部:意识的浪潮:文学的革命者(1920-1931) 这是伍尔夫作为“现代主义大师”的巅峰时期。本部分将深入她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不仅仅是解读其主题,更是研究她如何系统性地解构了小说的时间观和叙事视角。 核心作品的深度剖析: 1. 《雅各的故事》(Jacob’s Room)与视角的“去中心化”: 分析她如何试图通过人物的碎片化观察,来捕捉一个生命的本质,而非通过全知叙事者的干预。 2. 《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 聚焦于“一天之内”的结构,以及过去(战争创伤)与现在(伦敦的喧嚣)如何在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内心世界中交织。对赛普顿角(Septimus Smith)的解读,不仅仅是关于战争后遗症,更是对社会压抑下异化个体的深沉哀悼。 3.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本书的最高成就之一。我们细致考察了莉莉·布里斯科的绘画活动与伍尔夫的写作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何通过对“瞬间”的捕捉(如“灯塔的摇摆”),来抵抗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消亡?对拉姆齐先生的复杂描绘,揭示了父权制魅力与局限性。 第四部:女性的房间与自我的锻造(1929至今) 本书的后半部分集中探讨伍尔夫对女性经验和身份政治的开创性贡献。她不再仅仅是描写女性的内心世界,而是开始构建一套批判性的理论框架。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1. 《一间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 这部作品的诞生背景——伍尔夫对女性在历史中被剥夺物质基础和智力空间的愤怒。我们详细探讨了她提出的“五百英镑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一论断的深刻经济和社会含义。她对莎士比亚“虚构的妹妹”的构思,是如何精准地揭示了父权社会对女性创造力的系统性扼杀? 2. 《自我之死与重生》: 《浪涌》(The Waves)作为她最实验性的作品,如何通过六个角色的独白,构筑了一个关于生命周期、性别流动性和集体意识的交响乐?我们在此探讨了伍尔夫如何模糊了“自我”的实体边界。 3. 政治的渗透: 随着二战阴影的逼近,她的作品(如《幕间》)开始更加直接地介入对法西斯主义和暴力的批判。我们探究了她内心深处对和平的渴望与对现实残酷性的清醒认识之间的拉锯。 终章:火焰与湖泊——伍尔夫的遗存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精神的重压与外界的政治动荡几乎将她吞噬。本章将以审慎的态度,回顾她最终选择与欧瑟河水融合的决定。这不是一个关于自杀的简单记述,而是一个关于一个对世界过于敏感的灵魂,在无法承受其重量时,寻求最终“完整性”的悲剧性结局。 尾声的思考: 伍尔夫的影响力并非在于她提供了清晰的答案,而在于她提出的问题——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声音、关于我们如何真正“感知”生活。她的文字如何成为后世女性作家、酷儿理论家和意识流探索者不可绕过的起点?她的灯塔,至今仍在照亮着现代人精神的迷雾。 --- 本书特点: 拒绝传记式的线性叙述: 结构上模仿伍尔夫的意识流手法,将重要的信件、日记片段与文本分析进行交织,力求重现阅读她作品时的那种心跳与跳跃感。 社会与文本的并置: 始终将伍尔夫置于她所处的爱德华时代末期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变革背景下,探讨她的创作如何既是时代的反映,又是对时代的超越。 专注于“感知美学”: 深入挖掘伍尔夫对于光线、颜色、声音的细致描摹,阐释她如何将这些感官体验转化为文学结构上的创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尤金·奥尼尔内心世界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和一位普通人的复杂性。罗伯特·M·道林以一种近乎于同情的笔触,描绘了奥尼尔生命中的种种挑战,包括他的情感纠葛、健康问题以及与家人的复杂关系。这些真实的细节,让奥尼尔的形象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个体。作者并没有试图将他神化,而是以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视角,展现了他作为一个凡人的挣扎与超越。 书中对奥尼尔与他作品之间联系的探讨,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道林先生巧妙地将奥尼尔的个人经历与他的戏剧创作相结合,揭示了后者是如何成为前者内心世界的外化。这种解读方式,不仅增强了我们对奥尼尔作品的理解,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是如何成为一个人宣泄情感、探索自我、寻求救赎的重要途径。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对艺术、人生和人性都有了新的感悟。

评分

读完《尤金·奥尼尔:四幕人生》的传记,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作者罗伯特·M·道林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尤金·奥尼尔这位伟大剧作家生命的全景图。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叙述,更是对奥尼尔内心世界深刻的挖掘。从他充满挣扎的童年,到他作为一名海洋之子的漂泊生涯,再到他成为现代戏剧巨匠的辉煌,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道林先生并没有回避奥尼尔生命中的阴影,那些与酒精、疾病、家庭悲剧的缠斗,反而让奥尼尔这个人物更加立体,更加真实。 我特别被书中对于奥尼尔创作历程的描绘所吸引。在那个时代,戏剧艺术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奥尼尔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耀眼的先行者之一。书中详细阐述了他如何从模仿到创造,如何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那些极具震撼力的剧本之中。《琼斯皇帝》、《长日入夜行》等经典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灵感来源,在书中得到了详尽的解读,让我对这些作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入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饱受煎熬却又充满激情的天才。

评分

这是一部关于一位戏剧巨匠的沉思录,作者以深邃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尤金·奥尼尔跌宕起伏的一生。书中对奥尼尔创作生涯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他如何在中国戏剧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道林先生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到奥尼尔的内心深处,探寻他那些驱动他创作的激情、痛苦与哲思。从他早年的海洋生涯,到他与剧坛的碰撞,再到他成为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令人扼腕叹息的细节和振奋人心的成就。 我特别着迷于书中对奥尼尔那些经典剧作的解读。作者不仅仅是介绍剧本的内容,更是深入剖析了剧本背后的社会背景、哲学理念以及作者本人所处的生命阶段。这种多维度的解读,让我对奥尼尔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他如何通过戏剧的形式,对人性、社会和存在等宏大命题进行不懈的追问。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生命和艺术的深刻致敬。

评分

这是一次令人着迷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对戏剧艺术史的洞察和对人性深度的探究。书中关于尤金·奥尼尔的生平,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情感的传递和思想的启迪。我被作者对奥尼尔一生各个阶段的细致刻画所打动,从他早年的贫困潦倒,到他中年时的名扬四海,再到他晚年的孤独隐退,每一个转折都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道林先生的叙述,充满了智慧和洞察力,他能够抓住奥尼尔生命中最核心的冲突和最动人的瞬间,并将它们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奥尼尔创作风格演变的分析。他如何从早期现实主义的风格,逐渐走向更具象征性和表现主义的探索,这个过程的描绘,让我对现代戏剧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不仅介绍了奥尼尔的作品,更深入地探讨了他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考和艺术理念。这种深入浅出的解读方式,让即使对戏剧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并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对一位伟大剧作家的了解,更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深刻反思。尤金·奥尼尔的一生,充满了对真理的追寻,对人性的探索,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拷问。道林先生的叙述,如同潮水般涌来,时而激昂,时而低沉,将奥尼尔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看到了他如何从一个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一步步走向世界戏剧的巅峰,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他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孤独与痛苦。这种强烈的对比,让我对“伟大”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往往源于对生活最深刻的体验和最真挚的情感。 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奥尼尔笔下的人物,以及他自己的人生轨迹。他所塑造的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角色,无不映射着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渴望。这本书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审视一个天才的内心世界,了解他那些不为人知的困惑和呐喊。道林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他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奥尼尔的人生场景之中,感同身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