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82110
条码:9787511882110
图书名称:政策抑或法律:民事诉讼政策研究
定价:58
作者:张嘉军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5-10-01
内容:
序
张卫平
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副会长。
民事诉讼政策一直是民事诉讼法学界许多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民事诉讼政策的实施将直接影响民事诉讼法规范的适用,也就必然影响民事诉讼的运行。郑州大学法学院张嘉军教授也是关注这一问题的学者之一。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对民事诉讼政策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项研究。该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的支持。作为两个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政策抑或法律:民事诉讼政策研究》也即将出版,在此,作为民事诉讼研究的同行,对此表示衷心的祝贺。
张嘉军教授等人的这一研究成果,首先对民事诉讼政策的概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和界定。研究者对公共政策、法律政策、民事诉讼政策三者的联系进行了整理和分析,概括了三者的共性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民事诉讼政策的功能、民事诉讼政策的形成、民事诉讼政策与民事诉讼法规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透彻的考察和分析。在对民事诉讼政策的基础理论、宏观架构分析的平台之上,进一步对民事诉讼政策的具体形态及其运行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分析。这些分析和认识对我们正确理解民事诉讼政策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助于推动民事诉讼政策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准确地把握民事诉讼政策与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解释与适用的辩证关系,使得民事诉讼能够在符合民事诉讼运行自身规律之下公正、效率地运行。
目录
上篇民事诉讼政策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论题的意义
第二节研究现状
第三节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民事诉讼政策的概念界定
第一节政策的内涵
第二节公共政策的内涵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三、公共政策的分类
第三节法律政策/司法政策的内涵
一、法律政策
二、司法政策
第四节民事诉讼政策的内涵
一、诉讼政策
二、民事诉讼政策
第三章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政策形成模式
第一节法院功能的转化与创制司法政策功能
第二节法院创制司法政策
第三节创制司法政策的具体模式及我国民事诉讼政策创制模式的选择
一、两大法系创制司法政策的模式
二、我国创制民事诉讼政策的模式选择
第四章民事诉讼政策的功能
第一节政策/公共政策的功能
第二节民事诉讼政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规范功能
三、调控功能
四、促进功能
五、弥补功能
第五章民事诉讼政策的合法化
第一节民事诉讼政策合法化的路径
第二节民事诉讼政策司法解释化
第三节民事诉讼政策“良法化”
下篇民事诉讼政策的具体形态及其运行
第六章民事诉讼受理政策
第一节民事诉讼受理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受理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受理政策运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两大法系民事诉讼受理政策
一、受理条件“低阶化”
二、受理阶段“调解化”
第三节我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主要形态
一、传统社会
二、现代社会
第四节当下中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的具体表现、功能及其成因
一、当下中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主要形态
二、当下中国受理政策引发的问题
三、受理政策的功能
四、原因
第五节我国民事诉讼受理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理念/理论的改革
二、具体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三、配套措施的建构
第七章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研究
第一节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特征
第二节我国古代和近代社会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一、古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二、近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第三节两大法系国家或地区民事诉讼调解“二元化”政策
一、诉讼调解与诉讼和解的辩证关系
二、民事诉讼调解的“强制化”政策
三、民事诉讼调解的“社会化”政策
四、两大法系民事诉讼“二元化”调解政策的原因
五、两大法系民事诉讼调解“二元化”政策的理论困境
第四节现代中国社会民事诉讼调解政策
一、现代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形态
二、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对调解结案率的影响
三、当下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形成的过程解读
第五节当下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实施的现状、问题与未来走向
一、当下中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实施的现状
二、当下民事诉讼调解政策实施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民事诉讼调解政策的未来走向
第八章民事诉讼再审政策
第一节民事再审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再审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再审政策运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两大法系再审政策
一、再审启动主体单一化
二、再审启动严格化
第三节我国民事再审政策主要形态
一、传统社会
二、现代社会
第四节当下中国再审政策的主要形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当下中国再审政策的主要形态
二、当下中国民事再审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五节当下中国再审政策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并未得到最终确立
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指导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当事人的权利救济渠道不畅通
第六节我国民事再审政策的未来改革
一、理念的改革
二、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三、配套措施的建构
第九章民事诉讼执行政策
第一节民事执行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民事执行政策的概念
二、民事执行政策运行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两大法系民事执行政策的主要形态
一、审执分离
二、执行行为行政化
第三节我国民事执行政策主要形态
一、古代中国
二、近代中国
三、现代中国
第四节当下中国民事执行政策主要形态及问题
一、当下中国民事执行政策的主要形态
二、当下执行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强制执行相关立法滞后
二、执行协调整体意识缺乏
三、“联动机制”部门利益化
四、“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理念的影响
五、对人执行理论的错误认识
六、检察机关过于重视权力监督
第六节我国民事执行政策的未来走向
一、理念的转变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或许有些微涩,但随着细细品味,其醇厚的底蕴便逐渐显现。作者对于民事诉讼政策的探讨,并非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的司法运作,揭示了政策是如何渗透到每一个诉讼环节,塑造着诉讼的流程和结果。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诉讼成本与效率的论述,作者通过详实的分析,勾勒出政策在平衡两者之间所扮演的关键角色。这让我深刻理解到,民事诉讼的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政策引导和实践检验。此外,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民事诉讼政策的比较研究,也展现了作者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那些具体的政策设计及其背后的逻辑,让我对“法律”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它并非僵化的规则,而是活生生的政策在具体情境下的体现。这种对政策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民事诉讼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期待未来能够看到更多行之有效的政策出台,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供更坚实的法治保障。
评分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政策”与具体的“民事诉讼”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得以窥见法律制度运作的深层逻辑。作者以其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原本可能枯燥的政策分析,转化为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案例和深刻的洞见。我特别对书中关于“证据规则”的政策解读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剖析了不同证据规则背后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案件的审判结果。这让我意识到,法律的每一次细微调整,都可能牵动着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此外,书中对“诉权保障”这一核心理念的阐释,也让我对民事诉讼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解决纠纷的工具,更是公民维护自身权益、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法律的生命力,也让我看到了政策在塑造法律生命力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心体味的优秀读物。
评分这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学术著作。作者在梳理民事诉讼政策时,并未拘泥于传统的法学理论框架,而是巧妙地融入了经济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的视角,使得整个论述更加立体和饱满。我非常欣赏作者在探讨“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关系时,所展现出的辩证思维。他清晰地指出,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往往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而这种平衡的艺术,正是民事诉讼政策研究的精髓所在。书中对不同诉讼模式的比较分析,也让我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民事诉讼政策上的差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比较研究,不仅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也让我反思我国民事诉讼政策在借鉴和创新方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阅读此书,让我深切感受到,民事诉讼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背后深思熟虑的政策设计。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让法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颠覆了我以往对民事诉讼“只有条文”的刻板印象。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隐藏在冰冷条文背后的政策逻辑一一展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成为了一名政策研究员,跟随作者的视角,深入探究每一个政策制定的初衷、实施的效果以及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便民利民”这一民事诉讼核心价值的阐释,让我对如何从政策层面优化诉讼程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例如,作者在分析一站式解决纠纷机制时,不仅关注其程序上的便捷性,更深入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治理理念。这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政策与实践的紧密互动,也看到了法律改革的巨大潜力。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即使是枯燥的政策分析,在作者的笔下也变得生动有趣,充满了思想的火花。这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民事诉讼政策研究的大门,更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公民,理解和关注政策,对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便被其厚重的分量和扎实的论述所吸引。作者的笔触严谨而又不失人文关怀,仿佛带领我在一片繁杂的法律条文和司法实践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我尤其赞赏作者在梳理民事诉讼的诸多理论流派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那些看似晦涩的术语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清晰易懂,让我得以窥探到民事诉讼背后更为宏观的政策考量。书中对不同司法判例的精妙分析,更是让我如同亲临庭审现场,感受法律的温度与力量。那些案例的选取,无一不体现着作者对当下民事诉讼发展现状的敏锐洞察,也让我对未来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演进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的引导,它鼓励读者跳出条文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理解和审视民事诉讼的每一次变革和每一次实践。作为一名对法律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知识的殿堂,每一个章节都是一次深刻的启迪,让我对民事诉讼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法治精神的信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