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学(第2版) 郑光美主编 生物学 鸟类研究 动物学 鸟类研究参考书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鸟类学(第2版) 郑光美主编 生物学 鸟类研究 动物学 鸟类研究参考书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鸟类学
  • 动物学
  • 生物学
  • 鸟类研究
  • 参考书籍
  • 郑光美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第二版
  • 科普
  • 自然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139477
商品编码:28572431449

具体描述

本书的编写着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力求反映国内外鸟类科学的新进展以及与保护、利用有关的实践经验。全书分为4编,即鸟类的形态与功能,鸟类的起源、进化与分类,鸟类的生态生物学以及鸟类学212作方法。这个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注意对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也能从工作方法方面反映当前的进展和热点,这在已有的国外《鸟类学》教科书中尚未见到,是一个新的尝试。要达到上述目标有很大难度,不能仅靠参阅已有的教材,还必须大量查阅文献,而且是从事过有关领域研究.才能做到精选内容。此外,一本好的教科书应力求反映出我国鸟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年轻读者知道我国鸟类学研究领域的现状,以便筹划未来,同时也让国外同行更好地了解中国。本书邀请的一些编写者侯连海、李福来、张晓爱、陆健健、毕宁等先生,都是长期从事有关领域研究的少数专家之一,由他们参加撰写,显然会提高教材的质量。其余的中、青年编写者大多曾是我的学生,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有些还到国外深造,青出于蓝。在写作中我们共同拟定编写大纲,稿成之后复经逐字逐句修改补充,后统定。斗转星移,多年之后作为同行一起工作、切磋学艺,倍感亲切。我想这也是加速人才成长的厂种途径。

第一编鸟类的躯体结构与功能 
第1章体被 
1.1皮肤 
1.2羽毛 
第2章骨骼及肌肉系统 
2.1骨骼系统 
2.2肌肉系统 
2.3鸟类的飞行 
第3章消化系统 
第4章呼吸系统与发声器官 
4.1呼吸系统 
4.2发声器官 
第5章循环系统 
第6章泌尿生殖系统 
6.1泌尿系统 
6.2生殖系统 
第7章神经系统、感官和内分泌 
7.1神经系统 
7.2感官 
7.3内分泌 
第二编鸟类的起源、进化与分类 
第8章鸟类的起源与进化 
8.1鸟类的起源 
8.2鸟类的辐射与进化 
8.3鸟类飞行的起源假说 
第9章分类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9.1分类阶元 
9.2分类学特征 
9.3种的形成与系统发育 
第10章现存鸟类类群 
10.1常用分类鉴定术语 
10.2现存鸟类分类 
第三编鸟类的生态生物学 
第11章鸟类的繁殖系统 
11.1鸟类的婚配系统 
11.2性选择 
11.3婚外父权 
11.4巢寄生 
11.5合作繁殖 
第12章领域与领域行为 
12.1领域及其功能与类型 
12.2鸟类领域的形状与大小 
12.3领域的建立与维持 
12.4鸟类领域行为的利弊分析 
第13章鸟巢与筑巢行为 
13.1鸟巢的功能与结构 
13.2鸟巢的类型 
13.3筑巢活动 
13.4集群营巢与联合营巢 
第14章鸟卵及孵卵行为 
14.1鸟卵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14.2卵 期 
14.3窝卵数 
14.4鸟类的孵卵行为 
第15章雏鸟的生长和发育 
15.1鸟类发育的一般模式 
15.2雏鸟的生长模式 
15.3 影响生长率变异的因素 
15.4身体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15.5体温调节的发育 
第16章鸟类种群数量及调节 
16.1概述 
16.2鸟类种群的结构与空间分布 
16.3鸟类种群数量及其变动 
16.4鸟类种群数量的调节 
第17章鸟类群落 
17.1鸟类群落的构成与动态 
17.2种的多样性 
17.3竞争 
17.4生态位与集团结构 
第18章鸟类的分布 
18.1陆地鸟类的地理分布 
18.2主要栖息地类型的鸟类 
18.3鸟类的扩散 
第19章鸟类的迁徙与定向 
19.1概述 
19.2鸟类迁徙的起因 
19.3迁徙前的生理准备 
19.4鸟类迁徙的机制 
19.5鸟类迁徙的路径 
19.6气候对鸟类迁徙的影响 
19.7迁徙停歇期生态学 
19.8鸟类迁徙的定向和导航机制 
第20章鸟类的谱系地理学 
20.1谱系地理学简介 
20.2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0.3谱系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0.4谱系地理分布格局 
第21章鸟类的鸣声 
21.1鸣声的功能 
21.2鸟类的呜唱学习 
21.3鸣唱多样性 
21.4鸟类鸣声的变异性 
第22章鸟与人类 
22.1鸟与人类生活 
22.2鸟类在自然界的作用 
22.3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22.4鸟类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 
22.5鸟害与鸟害的综合治理 
22.6鸟类疾病与人体健康 
第四编鸟类学工作方法 
Ⅰ.一般工作方法 
Ⅱ.鸟类的野外辨识 
Ⅲ.鸟类栖息地的调查方法 
Ⅳ.陆地鸟类数量调查方法 
Ⅴ.鸟类行为监测方法 
Ⅵ.鸣声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鸟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索引


鸟类行为生态学导论 本书旨在为对鸟类行为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入门指南。内容涵盖了鸟类行为研究的核心概念、经典理论以及现代研究方法,重点关注鸟类如何适应其独特的生存环境,以及它们在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基础与理论框架 第一章:鸟类行为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本章追溯鸟类行为研究的演变历程,从早期的博物学观察,到二十世纪的行为学革命,特别是对本能与学习的深入探讨。我们将介绍关键的历史事件和里程碑式的科学家,例如洛伦兹、蒂恩伯根和冯·弗里希的工作,并讨论这些早期理论如何奠定现代行为生态学的基础。同时,也会探讨动物行为学(Ethology)与更广泛的生态学、进化生物学是如何相互融合,形成今天的行为生态学(Behavioral Ecology)这一交叉学科。 第二章:进化视角下的行为起源 行为是适应性进化的产物。本章将深入探讨自然选择在塑造鸟类行为中的作用。我们将阐述适应度(Fitness)的概念,并解释行为性状如何像形态或生理特征一样,受到选择压力的筛选。重点讨论行为的遗传基础,以及如何区分由基因决定的刻板行为和通过经验学习获得的灵活行为。内容将涉及群体遗传学原理在解释行为变异性方面的应用。 第三章:行为生态学的核心原则:权衡与最优模型 行为生态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权衡”(Trade-offs)。本章将系统介绍最优模型(Optimal Models),例如觅食最优理论(Optimal Foraging Theory, OFT)。我们将详细分析生物体在获取资源、躲避捕食和繁殖投入之间必须做出的资源分配决策。通过数学模型和实地案例,展示鸟类如何进化出最大化其长期生存和繁殖成功的行为策略。 --- 第二部分:个体行为模块 第四章:觅食生态学与营养策略 本章专注于鸟类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食物资源。我们将分类介绍不同食性的鸟类(食虫、食谷、食肉、杂食)的独特觅食技术,如蜂鸟的取食机制、猛禽的捕猎战术。深入探讨环境异质性(如食物的分布密度和质量)如何影响鸟类的选择偏好和活动时间安排。此外,也将讨论微量营养素的获取以及食物储存行为(如松鸦的藏食行为)的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领地与空间行为 领地是鸟类生存竞争的核心。本章详细分析领地的定义、类型(繁殖领地、越冬领地、觅食领地)及其界定机制。重点讨论“领地大小的理想自由模型”(Ideal Free Distribution, IFD)以及“报酬-成本比”在决定个体是否捍卫领地上的作用。我们将考察鸟类如何利用听觉和视觉信号来标记和保卫其空间资源,并探讨领地质量与繁殖成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 第六章:繁殖生物学I:求偶与配对系统 本章是关于繁殖行为的开端。我们将探讨求偶展示的多样性,从复杂的鸣唱到炫目的视觉信号。详细解析不同配对系统(如一夫一妻制、多夫一妻制、多妻制)的进化基础及其对亲代投资模式的影响。特别关注性选择(Sexual Selection)如何驱动配偶选择和性二型性的形成,包括雌性选择(Mate Choice)和雄性竞争(Male Competition)的策略。 第七章:繁殖生物学II:亲代投资与育雏 讨论繁殖的后半部分——孵卵、孵化和育雏。分析亲代投资(Parental Investment)的分配原则,以及父母双方如何在育雏责任上进行协商或冲突。本章也将深入研究幼鸟行为的发展,包括对人类或特定物种印记(Imprinting)现象的生态学解释,以及雏鸟的乞食策略和对父母信号的辨识能力。 --- 第三部分:社会性与群体动态 第八章:社会性行为的进化:合作与冲突 鸟类生活往往是群居的,社会性行为的进化是行为生态学的核心议题。本章将集中探讨合作行为的进化,尤其是互惠利他主义(Reciprocal Altruism)和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通过汉密尔顿法则阐述)。我们将分析群体中的等级制度(Dominance Hierarchies)如何运作,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在减少内部冲突的同时,提升群体的整体生存机会(例如,集体警报)。 第九章:通讯与信号传递 高效的通讯是复杂社会行为的基础。本章将详细考察鸟类通讯的模式,重点放在鸣声(Song)和鸣叫(Call)的结构、功能及其生态学意义。分析鸣声的“信号成本”——例如,鸣唱的复杂性如何向潜在配偶或竞争者传递关于个体质量的信息(“诚实信号”理论)。此外,也将涉及化学信号和视觉信号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第十-十章:环境压力下的行为响应 本章探讨鸟类如何通过行为调整来应对环境挑战。讨论鸟类对极端温度和资源稀缺的应对策略,例如迁徙行为的决策机制(何时起飞、路线选择、导航生理学)。此外,也将分析鸟类如何识别和规避捕食者,包括学习警戒信号和模仿有毒物种的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行为。 --- 第四部分:研究方法与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鸟类行为研究的技术与工具 本章面向实践,介绍当前行为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定量方法。内容包括野外观察技术(如时间分配法、扫描采样)、动物追踪技术(如GPS/加速度计记录仪的应用)、以及行为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如激素水平与决策的关系)。重点强调如何设计严谨的实验来检验进化假设,并评估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十二章:行为生态学的前沿问题 本章展望领域内的热点研究方向。讨论气候变化对鸟类行为时间安排(Phenology)的冲击,以及行为的快速进化能力(如对城市环境的适应)在物种形成中的潜在作用。最后,探讨个体行为差异(Personality)在群体生态学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跨学科知识来指导鸟类保护实践。 参考书目与术语表 本书附带详尽的术语表,帮助读者理解行为生态学中特有的专业词汇,并提供一份精选的、涵盖不同主题的权威性学术文献列表,供有志于深入研究的读者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鸟类学(第2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狂热的鸟类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典!我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就让我肃然起敬。郑光美主编团队的严谨态度在每一个章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鸟类的系统发生到形态结构,再到生理机能,简直是面面俱到。尤其是关于鸟类飞行力学的那几章,图文并茂的解释,配上精确的数学模型推导,让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人都能茅塞顿开。以前总觉得鸟类的迁徙是个玄之又玄的谜团,但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磁场感知、太阳定位等机制,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鸟类百科全书”,里面收录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便是老鸟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点。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鸟目分类的细致划分和特征描述,精准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们扎实的田野功力和实验室研究深度。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出色,插图清晰锐利,为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鸟类世界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翻阅它带来的知识满足感,是其他任何泛泛之谈的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拿到这本“鸟类学第二版”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真是一部重量级的学术著作啊!我此前接触过几本国外的鸟类学教材,总感觉在本土化和案例的贴近性上略有欠缺,但这本书完全弥补了这一遗憾。它对中国特有鸟种的描述,那种深厚的地域情怀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倍感亲切。我尤其喜欢它对鸟类生态学部分的处理方式,不仅仅罗列了物种信息,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不同鸣声在种群交流中的复杂社会学意义。读到关于繁殖生物学的那一部分,关于求偶展示和亲代投资的策略分析,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仿佛透过文字看到了生命进化的鬼斧神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定,既有宏观的演化历史,也有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进展,使得整个鸟类学的知识体系得以完整而有逻辑地呈现。对于准备考研或进行相关科研工作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那些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极其权威和全面,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索指明了方向,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珍品。

评分

作为一名对鸟类行为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传统“动物学”教科书的范畴。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枯燥的分类和解剖描述上,而是将行为学的视角融入到了对鸟类各个生命周期的阐述中。举个例子,书中对鸟类“发声器官”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鸣管的结构解析上,更进一步讨论了不同鸣声复杂性的进化优势,甚至涉及到了环境噪音对鸣唱频率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每一次翻阅,我都会被那些精妙的适应性设计所折服。例如,关于食性特化和喙部形态之间精确匹配的论述,配以大量的形态测量数据支持,让人不得不对自然选择的力量心生敬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科学的魅力,它总能在关键处点出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它不是那种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需要经常翻阅,对照实际观察进行验证和思考的“工作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鸟类研究领域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我注意到,与上一版相比,第二版明显吸收了近些年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飞速发展的成果。比如,在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这一块,作者们引入了许多新的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案例,这让原本偏向于形态和野外观察的传统鸟类学研究,增添了现代科学的硬核力量。我个人最欣赏它在保护生物学上的前瞻性论述。它不仅讲述了哪些物种濒危,更深入剖析了导致其衰退的驱动因素——栖息地破碎化、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理极限等等,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保护策略。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基础研究的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希望从事鸟类资源保护或生态修复的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全面的理论框架,绝对是工具箱里最重要的一件工具。它告诉我们,研究鸟类,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星球上最灵动、最脆弱的生灵。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和信息密度初看可能会让人有些望而生畏,但这恰恰是其价值的体现。它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耐心地为你铺陈鸟类世界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各个鸟类科属时所采用的“关键特征对比”方法,通过对比如解剖学、行为学和分子证据,帮助读者快速抓住不同分类群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辨识度和记忆效率。对于我这种常年在外观察鸟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简直无可替代。当我在野外遇到一个难以鉴定的物种,或者对某个行为现象感到困惑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可以支撑我推断的科学依据。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训练场,它教会我们如何像一个真正的鸟类学家那样去观察、去记录、去提问和去解答。这本书的价值,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到它如涓涓细流般滋养学术成长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