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编写着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力求反映国内外鸟类科学的新进展以及与保护、利用有关的实践经验。全书分为4编,即鸟类的形态与功能,鸟类的起源、进化与分类,鸟类的生态生物学以及鸟类学212作方法。这个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注意对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也能从工作方法方面反映当前的进展和热点,这在已有的国外《鸟类学》教科书中尚未见到,是一个新的尝试。要达到上述目标有很大难度,不能仅靠参阅已有的教材,还必须大量查阅文献,而且是从事过有关领域研究.才能做到精选内容。此外,一本好的教科书应力求反映出我国鸟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年轻读者知道我国鸟类学研究领域的现状,以便筹划未来,同时也让国外同行更好地了解中国。本书邀请的一些编写者侯连海、李福来、张晓爱、陆健健、毕宁等先生,都是长期从事有关领域研究的少数专家之一,由他们参加撰写,显然会提高教材的质量。其余的中、青年编写者大多曾是我的学生,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有些还到国外深造,青出于蓝。在写作中我们共同拟定编写大纲,稿成之后复经逐字逐句修改补充,后统定。斗转星移,多年之后作为同行一起工作、切磋学艺,倍感亲切。我想这也是加速人才成长的厂种途径。
第一编鸟类的躯体结构与功能
第1章体被
1.1皮肤
1.2羽毛
第2章骨骼及肌肉系统
2.1骨骼系统
2.2肌肉系统
2.3鸟类的飞行
第3章消化系统
第4章呼吸系统与发声器官
4.1呼吸系统
4.2发声器官
第5章循环系统
第6章泌尿生殖系统
6.1泌尿系统
6.2生殖系统
第7章神经系统、感官和内分泌
7.1神经系统
7.2感官
7.3内分泌
第二编鸟类的起源、进化与分类
第8章鸟类的起源与进化
8.1鸟类的起源
8.2鸟类的辐射与进化
8.3鸟类飞行的起源假说
第9章分类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9.1分类阶元
9.2分类学特征
9.3种的形成与系统发育
第10章现存鸟类类群
10.1常用分类鉴定术语
10.2现存鸟类分类
第三编鸟类的生态生物学
第11章鸟类的繁殖系统
11.1鸟类的婚配系统
11.2性选择
11.3婚外父权
11.4巢寄生
11.5合作繁殖
第12章领域与领域行为
12.1领域及其功能与类型
12.2鸟类领域的形状与大小
12.3领域的建立与维持
12.4鸟类领域行为的利弊分析
第13章鸟巢与筑巢行为
13.1鸟巢的功能与结构
13.2鸟巢的类型
13.3筑巢活动
13.4集群营巢与联合营巢
第14章鸟卵及孵卵行为
14.1鸟卵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14.2卵 期
14.3窝卵数
14.4鸟类的孵卵行为
第15章雏鸟的生长和发育
15.1鸟类发育的一般模式
15.2雏鸟的生长模式
15.3 影响生长率变异的因素
15.4身体各组成部分的变化
15.5体温调节的发育
第16章鸟类种群数量及调节
16.1概述
16.2鸟类种群的结构与空间分布
16.3鸟类种群数量及其变动
16.4鸟类种群数量的调节
第17章鸟类群落
17.1鸟类群落的构成与动态
17.2种的多样性
17.3竞争
17.4生态位与集团结构
第18章鸟类的分布
18.1陆地鸟类的地理分布
18.2主要栖息地类型的鸟类
18.3鸟类的扩散
第19章鸟类的迁徙与定向
19.1概述
19.2鸟类迁徙的起因
19.3迁徙前的生理准备
19.4鸟类迁徙的机制
19.5鸟类迁徙的路径
19.6气候对鸟类迁徙的影响
19.7迁徙停歇期生态学
19.8鸟类迁徙的定向和导航机制
第20章鸟类的谱系地理学
20.1谱系地理学简介
20.2 谱系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20.3谱系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0.4谱系地理分布格局
第21章鸟类的鸣声
21.1鸣声的功能
21.2鸟类的呜唱学习
21.3鸣唱多样性
21.4鸟类鸣声的变异性
第22章鸟与人类
22.1鸟与人类生活
22.2鸟类在自然界的作用
22.3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
22.4鸟类资源的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
22.5鸟害与鸟害的综合治理
22.6鸟类疾病与人体健康
第四编鸟类学工作方法
Ⅰ.一般工作方法
Ⅱ.鸟类的野外辨识
Ⅲ.鸟类栖息地的调查方法
Ⅳ.陆地鸟类数量调查方法
Ⅴ.鸟类行为监测方法
Ⅵ.鸣声的记录和分析方法
Ⅶ.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鸟类学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索引
这本《鸟类学(第2版)》简直是为我们这些狂热的鸟类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典!我第一次翻开它时,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就让我肃然起敬。郑光美主编团队的严谨态度在每一个章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从鸟类的系统发生到形态结构,再到生理机能,简直是面面俱到。尤其是关于鸟类飞行力学的那几章,图文并茂的解释,配上精确的数学模型推导,让我这个非专业出身的人都能茅塞顿开。以前总觉得鸟类的迁徙是个玄之又玄的谜团,但这本书里详细阐述了磁场感知、太阳定位等机制,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详尽的“鸟类百科全书”,里面收录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即便是老鸟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点。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鸟目分类的细致划分和特征描述,精准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们扎实的田野功力和实验室研究深度。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非常出色,插图清晰锐利,为理解复杂的解剖结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鸟类世界的读者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翻阅它带来的知识满足感,是其他任何泛泛之谈的读物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拿到这本“鸟类学第二版”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可真是一部重量级的学术著作啊!我此前接触过几本国外的鸟类学教材,总感觉在本土化和案例的贴近性上略有欠缺,但这本书完全弥补了这一遗憾。它对中国特有鸟种的描述,那种深厚的地域情怀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倍感亲切。我尤其喜欢它对鸟类生态学部分的处理方式,不仅仅罗列了物种信息,更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特定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比如不同鸣声在种群交流中的复杂社会学意义。读到关于繁殖生物学的那一部分,关于求偶展示和亲代投资的策略分析,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仿佛透过文字看到了生命进化的鬼斧神工。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定,既有宏观的演化历史,也有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进展,使得整个鸟类学的知识体系得以完整而有逻辑地呈现。对于准备考研或进行相关科研工作的同仁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是毋庸置疑的,那些参考文献的引用也极其权威和全面,为进一步的学术探索指明了方向,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珍品。
评分作为一名对鸟类行为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传统“动物学”教科书的范畴。它并没有将自己局限在枯燥的分类和解剖描述上,而是将行为学的视角融入到了对鸟类各个生命周期的阐述中。举个例子,书中对鸟类“发声器官”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鸣管的结构解析上,更进一步讨论了不同鸣声复杂性的进化优势,甚至涉及到了环境噪音对鸣唱频率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融合处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每一次翻阅,我都会被那些精妙的适应性设计所折服。例如,关于食性特化和喙部形态之间精确匹配的论述,配以大量的形态测量数据支持,让人不得不对自然选择的力量心生敬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严谨,但又不失科学的魅力,它总能在关键处点出最核心的科学问题,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它不是那种读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那种需要经常翻阅,对照实际观察进行验证和思考的“工作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于国内鸟类研究领域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我注意到,与上一版相比,第二版明显吸收了近些年分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飞速发展的成果。比如,在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分析这一块,作者们引入了许多新的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案例,这让原本偏向于形态和野外观察的传统鸟类学研究,增添了现代科学的硬核力量。我个人最欣赏它在保护生物学上的前瞻性论述。它不仅讲述了哪些物种濒危,更深入剖析了导致其衰退的驱动因素——栖息地破碎化、气候变化影响下的生理极限等等,并提出了基于生态学原理的保护策略。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基础研究的价值,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对于希望从事鸟类资源保护或生态修复的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全面的理论框架,绝对是工具箱里最重要的一件工具。它告诉我们,研究鸟类,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星球上最灵动、最脆弱的生灵。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篇幅和信息密度初看可能会让人有些望而生畏,但这恰恰是其价值的体现。它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导师,耐心地为你铺陈鸟类世界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各个鸟类科属时所采用的“关键特征对比”方法,通过对比如解剖学、行为学和分子证据,帮助读者快速抓住不同分类群之间的本质区别。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极大地提高了知识的辨识度和记忆效率。对于我这种常年在外观察鸟类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简直无可替代。当我在野外遇到一个难以鉴定的物种,或者对某个行为现象感到困惑时,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可以支撑我推断的科学依据。它不仅仅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种科学思维的训练场,它教会我们如何像一个真正的鸟类学家那样去观察、去记录、去提问和去解答。这本书的价值,只有真正沉浸其中,才能体会到它如涓涓细流般滋养学术成长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