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地理学素养是人类思维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旨在探索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空间规律。借助地理学,我们得以洞悉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认识并响应文化、经济、人口与城市的空间重组,观察并可视化变幻莫测的世界,建立完整的人地思想体系。
发现地理,读懂生活中应知晓的地理学常识:
透过地理视角,理解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变化。
培育人地素养,推开个人与世界的联结之门。
跨越空间界线,运用地理知识深度拓展生活。
经典之作 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获得者领衔编著。
全面覆盖 依照学科体系的脉络进行编排,系统介绍山海变迁、气候演化、全球资源、多样文化、经济形势、城市规划、区域传统及人与自然等精彩内容。
精美插图 450余幅图片,收录详实数据、跨时代摄影照片、代表性理论模型,辅以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
翻译 北京大学教授倾力合译,悉心勘校,读者窥探地理学的奥秘,从大千世界细入生活百态。
内容简介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起初仅指地球的绘图与勘查,但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
《地理学与生活》共十三章,分四篇,囊括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分支学科。全书以介绍地理学的发展、核心概念,以及四种系统性传统为开端,四大传统独立成篇。前三篇专门介绍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区域分析传统作为全书第四篇,通过相互参照的方式对前三种传统和主题进行综合。
相对于其他地理学书籍,本书特别突出了地理学与生活的相关性,并涉及对人体有害的天气现象、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城市垃圾与危险废物的处理等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平实、生动的文字与丰富的实例使本书可读性强,读者通过本书亦会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著者:(美)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 (美)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美)杰尔姆·D. 费尔曼(Jerome D. Fellmann)
阿瑟·格蒂斯(Arthur Getis),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与人合著多本地理学教科书和两本地图模式分析专著。任《地理分析杂志》(Journal of Geographical Analysis)联合主编和《地理分析》(Geographical Analysis)与《区域科学论文集》(Papersin Regional Science)编委多年,圣迭戈州立大学伯奇地理研究所所长。2002年,荣获美国地理学家协会杰出学者奖。
朱迪丝·格蒂斯(Judith Getis),获密歇根大学学士、硕士学位。她和丈夫阿瑟·格蒂斯是美国中学地理学计划的发起者。
杰尔姆·D. 费尔曼(Jerome D. Fellmann),获芝加哥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除了在韦恩州立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任客座教授外,主要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任职。教学与科研兴趣主要集中在人文地理领域,特别是城市与经济地理,以及地理文献和地理教育等方面。
译者简介
译者:黄润华 韩慕康 孙颖
黄润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教学和研究。参与的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与国家自然科学奖。主要译著有《重新发现地理学》《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和《美国环境科学百科全书》等。
韩慕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地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和地震地质方面的研究。参编专著和辞书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
孙颖,199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获得人文地理学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任讲师。曾参与翻译《当代地理学要义——概念、思维与方法》等著作。
目录
前 言
第1章 绪 论
第2章 地 图
第一篇 地球科学传统
第3章 自然地理学:地貌
第4章 自然地理学: 天气与气候
第5章 自然资源地理
第二篇 文化-环境传统
第6章 人口地理学
第7章 文化地理学
第8章 空间相互作用
第9章 政治地理学
第三篇 区位传统
第10章 经济地理学
第11章 城市地理学
第12章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篇 区域分析传统
第13章 区域概念
附录:地图投影
重要词汇
译 后 记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1.1 地理学是什么?
许多人从“地理学”一词只是联想到事物位处何处。例如,缅甸和乌拉圭等国家、廷巴克图(现名通布图)或阿拉木图等城市,或者石油或铁矿等自然资源,它们都位处何方?有些人以自己知道哪些河流最长,哪些山脉最高,哪些荒漠最大而自鸣得意。这些关于世界的实际知识是有价值的,它可以让我们把当前的事件放在应有的空间位置。当我们听说土耳其的一次地震,或者在某处的一次袭击时,我们至少能够想象它们发生在什么地方。然而,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在那里则重要得多。
地理学要远比地名和位置丰富得多。地理学是研究空间变化的学科,是研究地球表面的事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如何不同和为何不同的学科。更进一步说,地理学是研究所观察到的空间格局是如何随着时间而逐渐形成的学科。正如知道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名称和位置,并不能使一个人会做心脏外科手术一样,知道事物的位置,只是走向了解事物为什么会在那里,以及是哪些事件和过程决定或改变了它们分布的第一步。为什么地震通常发生在土耳其,而不是发生在俄罗斯?为什么山地在美国东部是浑圆的,而在美国西部是高峻而崎岖的?为什么讲法语的人在加拿大集中在魁北克省,而不是加拿大其他地区?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地理学家集中注意力于人类的相互作用和社会群体彼此之间,以及它们同环境-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寻求了解自然与文化的空间格局“怎样”和“为什么”随着时间而变化,并且持续发生变化。因为地理学家既研究自然环境,也研究人类对这种环境的利用。地理学家对于影响一个地方的各种力量,以及这些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敏感的。例如,为了解释巴西人为什么每年燃烧大片热带雨林,地理学家们利用了以下方面的知识:亚马孙河流域的气候与土壤,人口压力,失地现象,巴西农村对更多农业区的需要,国家外债状况,中纬度地区市场对于木材、牛肉和大豆的需要,以及巴西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了了解焚烧森林的环境后果,在其他方面还需要了解以下的知识:地球上氧和碳的平衡,焚烧对于温室效应的贡献率,酸雨,臭氧层损耗,以及砍伐森林、土壤侵蚀和洪水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地理学是研究空间和空间所容纳事物的学科。我们在思考和反映一个地方时所持的立场,不仅是它位于哪里,更为重要的是了解那里有什么,或者我们认为那里有什么。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区域,往往使我们联想起那里的自然特征,或者那里的人们在干什么,这通常表明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联想起那些自然事物和活动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例如,提起孟加拉国,就会联想到“农耕”和“洪水”,或者提到科罗拉多州,就会联想到“山地”和“滑雪”。也就是说,一个区域所包含的事物,既有自然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而地理学始终涉及对二者的探讨(图1.2)。
1.2 学科的发展
即使在古希腊地理学家——正是他们最先提出这个学科的结构——的著作中,也可以明显看到地理学是各种兴趣的结合。“Geography”这个词汇,据说是2200年以前由希腊科学家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拟定的。其中,“geo”意指“地球”,而“graphein”意指“描述”。从一开始,描述的重点就是地球的自然结构和性质,以及居住在当时人们所知世界的各地人民的活动。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4—公元24)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描述人类居住的世界的各个部分……描述对世界各国的评价,并探讨国家之间的差异”。甚至在更早时期,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已经发现,作为了解波斯战争原因与过程所必需的背景,在其著作中需要用大量篇幅描述波斯帝国各部分的土地、人民、经济和习惯。
希腊(和稍后的罗马)地理学家量度了地球,发明了地球的纬度线和经度线网格(标识经纬度之用),对他们所知道的世界画出了令人惊奇的精致的网格化地图(图1.3)。他们探索了气候在纬度上的明显变化,在许多著作中描述了他们所熟悉的地中海盆地和比较遥远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传说中的北欧、亚洲和法属赤道非洲的土地。他们应用接近现代的概念,描述河流系统、探索侵蚀循环和沉积模式、引述砍伐森林的危险、描述自然景观、指出滥用环境的后果。在那种自然背景上,他们集中研究家乡和遥远地区人们的行为——他们怎样生活,他们在语言、宗教和习惯上有什么明显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他们怎样利用、改变或者破坏所居住的土地。斯特拉波甚至提出了警告,认为人类的本性和活动决定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他观察到,人类在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中是积极的要素。
指引早期希腊和罗马地理学家的兴趣是长久而普遍的,现在也是如此。例如,虽然在他们之间没有交流,但古代的中国人同西方人一样,将解释性的观点引入到地理学中。此外,当欧洲基督教在公元800—1400年之间进入中世纪,丧失了希腊和罗马地理学著作的知识时,保存着那些知识的穆斯林学者却着手从自然、文化和区域变化等方面描述和分析他们所知道的世界。
现代地理学发源于17世纪开始的对学术的探求浪潮,这股浪潮也引发了我们今日所知的许多传统学科的诞生。在欧洲复兴时期,地理学从一开始——像曾经总是被认为的那样——就被公认是一项基础广泛的综合性研究。自然景观的格局和过程早就受到关注,而人类作为地球上因地而异的组成部分同样受到关注。18世纪末,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气候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加强了区域地理调查,增加了从学术方面和普及方面对于事物在空间和地方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的认识。在同一时期,对地球经纬度的精确测定和科学制图使得对地方信息的陈述更加可靠和全面。
地理学的分支
19世纪,全国人口调查、贸易统计和民族地理研究给人文地理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19世纪末,在整个欧洲和遵循欧洲学术模式的其他地区的大学里,地理学已经变成一门独特的和受尊敬的学科。专业地理学家的增长和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导致一系列专业学科分支的出现,其中许多分支学科已体现在本书的各章节中。政治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就是这些分支的实例。
地理学专门化分支并不彼此孤立,而是密切相关的。地理学所有分支的共同特点是有三个主要的兴趣点。第一,地球表面自然和人类现象的区域差异。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与人类所占据和改变着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关注地球上联结一个区域和其他区域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的系统。这两种兴趣相结合导致第三个恒久的论题:在特定的区位条件下,对人类-环境(或者生态)关系和空间系统的地理学研究进行区域分析。一些地理学家所从事的这种区域方向称为区域地理学。
另有一些地理学家选择某些特定的事物,而不是地球表面的某些区域进行界定,做专门化的研究。这些系统地理学家可能关注自然环境或者人口和社会的一个方面或是几个相关方面。在不同情况下,所选取的研究题目是考察它们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和区域格局。自然地理学关注的方向是人-环境结构中的自然环境方面。它关注地貌及其分布,大气状况和气候格局,土壤或植被组合等。系统地理学的另一个分支是人文地理学。它的重点是研究人类:他们住在哪里,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在空间上是怎样互动的,以及人类在其所占据的自然景观中建立了什么样的人文景观。
地理学的重要性
有三个充足的理由说明人们为什么要研究地理学。第一,地理学是唯一一个关注于了解不同地区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为什么不同和怎样不同的学科。本书每一章都旨在向读者提供塑造地球面貌的许多过程的基本知识。例如,第3章向读者介绍使地貌发生挠曲、褶皱和断裂、产生火山、引发地震和海啸的构造力;第7章对文化地理学的讨论,将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文化中技术、社会和意识形态成分的框架,以及认识到一个使文化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力量。
第二,对地理学和地理学论题的广泛关注,对于了解每日新闻报道中的国家与国际问题非常重要。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艾滋病和其他疾病的扩散,国际贸易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粮食供应和人口增长,非洲和中东地区的动乱,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其地理特点,而地理学有助于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有地理学的素养,不仅不会对当地问题和世界问题茫然无知,而且还能有机会对处理这些问题的政策制定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最后,由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是如此广泛,因此有极为多样的就业机会等待着投身该学科大学教育的人们。地理学的训练为就业领域开辟了广泛的渠道(见“地理学的职业”专栏)。地理学的分析技术被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判读,新企业最佳区位的确定,传染病传播的监测,选举区的划分,以及大量其他任务。
这本《地理学与生活》的第11版,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非常功利性的目的去的——准备应对一个与地理知识相关的考试。我主要关注的还是书里那些硬性的数据、地图的解读,以及全球气候带的划分这些“标准答案”部分。初看之下,它确实是个合格的参考书,知识点梳理得井井有条,从自然地理的基础元素,到人文地理的宏观格局,框架搭建得非常扎实。比如,它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阐述,配图清晰直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概念。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人口迁移模式时,引用的那些案例,虽然略显教科书式,但逻辑链条非常完整。不过,在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略显“宏大叙事”的倾向。它更像是在给你一张详尽的、高分辨率的卫星地图,告诉你“是什么”和“在哪里”,但在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的深层驱动力时,总觉得少了一点点鲜活的、贴近普通人日常体验的细节。这使得我在背诵完知识点后,尝试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时,偶尔会感到一丝知识与现实的“脱节”。总而言之,对于应试者而言,它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工具,但若期待它能像散文一样引人入胜地描绘地球的脉搏,或许需要更高的耐心去挖掘那些被严谨结构包裹住的“宝石”。
评分说真的,这本书的插图部分才是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亮点,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地理数据“可视化”了。我是一个视觉学习者,过去翻阅其他地理教材时,常常被大段的文字淹没,感觉信息密度过高,大脑处理不过来。但这个第11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配图,而是将图表、照片和地图融合得恰到好处,形成了信息的互补。举个例子,当它讲解洋流系统时,书中呈现的不仅是箭头方向,而是结合了不同年份的海洋温度异常分布图,那种色彩的渐变和流动的视觉冲击力,远比单纯背诵“北大西洋暖流”要深刻得多。我记得有一张关于城市化进程的插图,它用时间轴的方式对比了不同大洲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变化,那种曲线的陡峭程度,能让人立刻感受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速度之快和压力之大。这种精心设计的视觉语言,让那些原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的概念,在扫视一眼之后就刻在了脑海里。虽然我对某些古老的地质年代划分不太感冒,但光是冲着它在“如何看懂一张复杂地图”这件事上的耐心指导和丰富的示例,这本书就值得放在手边随时翻阅,它真的降低了地理学的“入门门槛”,让知识变得可触摸、可感知。
评分坦白讲,作为一本长期修订的经典教材,它不可避免地带着一股“时代感”,这种“时代感”在某些现代议题的处理上显得有些滞后。我是在近两年才开始认真阅读的,它在处理全球化带来的冲击,特别是跨国公司供应链的重构、数字游民的兴起这些前沿话题时,叙事口吻和案例选择略显保守。例如,在讨论全球贸易格局时,书中引用的数据和分析模型,似乎更多地是基于十年前甚至更早期的经济结构来构建的。这让我在思考当前国际局势的热点,比如地缘政治对关键矿物开采的影响时,需要自己进行大量的“知识迁移”和“信息对冲”。我理解地理学的基础理论是相对稳定的,但生活本身是动态的,教材的更新速度如果跟不上现实世界变化的速度,就会在“应用”层面打折扣。我期望下一版能更积极地纳入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适应性研究、或者对虚拟地理信息技术(如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有更深入、更具操作性的讨论,而不是停留在概念介绍的层面。它是一部坚实的基石,但需要我们自己去添砖加瓦才能构建起理解21世纪复杂世界的“高楼”。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得客气点是“严谨细致”,说得直白些,就是有点“干燥”。它仿佛一位博学的、但情绪稳定的学者在向你讲解世界运行的规律,每一个论断都有理有据,旁征博引,但缺少了那种能点燃求知欲的激情。我尝试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咖啡,试图沉浸式地阅读关于“水文循环”的那一章,结果发现自己常常走神,思绪飘到了窗外的天气变化上,然后又不得不翻回去对照书中的专业术语。它更像是一部工具手册,而不是一本能激发你收拾行囊、立刻出发去探索书中所描绘之地的“旅行指南”。在描述自然灾害的成因时,那种冷静客观的笔触,固然保证了科学的准确性,却也削弱了对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共情。我个人更偏爱那些能将科学发现与人类情感、历史变迁巧妙融合的叙事方式。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的系统性,它能让你对地理学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谱系,但它在“感性连接”上做得不够,需要读者自己去弥补那份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恰恰在于它所占据的“中间地带”——它既不完全是晦涩难懂的纯学术专著,也不是那种只停留在风景介绍的旅游读物。它精准地卡在了一个“普及”与“专业”的交汇点上,这使得不同背景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阅读路径。比如,一个对环境议题有初步了解的高中生,可以直接跳到关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足迹的章节,快速吸收核心概念;而一个专业人士,也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快速回顾基础模型和定义的工具书。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文化景观”一章时所采用的比较视角,它没有简单地将文化特征归类,而是通过对比北美与东亚地区不同农业聚落的布局差异,来阐述环境压力如何塑造了人类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深层次的关联分析,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空间,意识到我们脚下的每一步,都烙印着历史与自然的复杂互动。它教会我的不是记住多少地名,而是学会提问:这个地方之所以是这个样子,背后有哪些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