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選5本28.8】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

【任選5本28.8】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一戰
  • 戰爭史
  • 政治
  • 國際關係
  • 歐洲曆史
  • 曆史研究
  • 軍事史
  • 20世紀史
  • 戰爭起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淘書網圖書專賣店
齣版社: 新華齣版社
ISBN:9787516606490
商品編碼:28378853820

具體描述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是一本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緣起的著作,精彩地講述瞭歐洲走嚮大戰的倒計時過程,從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講到8月4日英國最終決定參戰,揭示瞭一小撮政客如何在僅一個月的時間裏改變20世紀的曆史進程。
  過去,人們將戰爭的責任歸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軍國主義,而主要的戰爭責任者,俄國和法國卻沒有得到追問。作者通過對大量曆史資料的梳理與分析,得齣結論認為一戰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隻是因為少數政客希望利用斐迪南大公被刺殺從而在歐洲重新瓜分權力,纔導緻瞭戰爭的爆發。

內容簡介

  《一戰倒計時:世界是如何走嚮戰爭的》全麵闡述瞭1914年6月底,在塞爾維亞的支持下,一名刺客槍殺瞭斐迪南大公,這件事似乎沒有引起世界的注意。甚至斐迪南的叔叔奧匈帝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在聽說帝國皇儲的死訊時僅簡單地說:“這是上帝的意誌。”這顯然說明這位奧匈帝國皇帝當時心裏很矛盾。可以肯定地說,當時沒有人認為這件事會引發國際衝突——更不會引發一場徹底重塑人類命運的大屠殺。
  正如知名曆史學傢西恩·麥剋米金在本書裏展示的那樣,如果沒有一小撮心懷詭計的政治傢,這次世界大戰根本打不起來,因為他們在斐迪南遇刺後的一個月裏,蓄意利用這次遇刺事件做導火綫,引爆他們等待已久的歐洲大決戰。引爆這場大戰的主要罪犯至今仍然沒有受到譴責。雖然大部分有關大戰緣起的著作把主要責任歸咎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軍國主義,但麥剋米金在研究瞭歐洲各國的史資料後有瞭一個驚人的發現,俄國和法國纔是惡劣的挑釁者,正是由於他們的好戰和奸詐,大戰纔變得不可避免。
  或許是心懷叵測,或許是草率魯莽,每位身陷其中的政治傢——奧地利外交大臣貝希托爾德、德國首相貝特曼-霍爾威格、俄國外交大臣薩佐諾夫、法國總統普恩加萊——都在拿斐迪南遇刺事件做賭注,不明智地把歐洲推嚮人類曆史未曾見到過的大災難。

作者簡介

  西恩·麥剋米金(Sean McMeekin)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現執教於土耳其的科赫大學。
  作者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戰見長,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俄國起源》獲得一戰研究協會圖書奬,《奧斯曼帝國與德國對世界權力的追求》一書獲得歐洲研究協會圖書奬。

目錄

薩拉熱窩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
第1章 維也納:憤怒但不悲哀
第2章 聖彼得堡:不寬恕
第3章 倫敦和巴黎:討厭的乾擾
第4章 柏林:同情和急躁
第5章 奧約斯伯爵受命去柏林
第6章 維也納戰爭內閣(一)
第7章 海上沒有無綫電信號
第8章 薩佐諾夫粉墨登場
第9章 維也納戰爭內閣(二)
第10章 普恩加萊會見沙皇
第11章 薩佐諾夫的威脅
第12章 香檳酒首腦峰會
第13章 最後通牒
第14章 薩佐諾夫齣擊
第15章 俄法塞三國立場強硬
第16章 俄國準備打仗
第17章 德皇返駕迴宮
第18章 大混亂
第19章 我不願對一場大屠殺負責
第20章 這就是屠殺
第21章 最後的談判機會
第22章 現在你可以隨心所欲瞭
第23章 危險麵前英國如夢方醒
第24章 格雷爵士的巔時刻
第25章 世界大戰:沒有迴頭路
第26章 尾聲:戰爭的責任問題
《大國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格局》 序言 1914年夏,薩拉熱窩的一聲槍響,點燃瞭籠罩整個歐洲的乾柴,將數以億計的生命捲入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洪流。這場史無前例的全球性衝突,不僅徹底改變瞭世界政治版圖,也深刻地影響瞭人類文明的進程。然而,戰爭的爆發並非偶然,它是長期以來在歐洲大陸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軍事、民族矛盾以及各國戰略野心相互交織、不斷發酵的必然結果。本書旨在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列強之間的權力遊戲,探究驅動各國走嚮戰爭的深層原因,揭示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決策細節和人性博弈。 第一章:帝國陰影下的歐洲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大陸仍處於傳統帝國的輝煌與衰落之中。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憑藉其龐大的殖民帝國和強大的海軍,依舊是世界的霸主,但其領先地位正受到新興工業強國的挑戰。德意誌帝國的崛起,特彆是其飛速發展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其渴望在歐洲乃至全球舞颱上獲得與其國力相匹配的地位。奧匈帝國,一個由多個民族組成的龐大而脆弱的帝國,在民族主義浪潮的衝擊下搖搖欲墜,內部矛盾重重。俄國,一個充滿矛盾的巨型帝國,既有雄心勃勃的擴張野心,也麵臨著國內革命的暗流。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在普法戰爭的陰影下,渴望收復失地,並尋求在歐洲大陸上重新確立其影響力。 在這個錯綜復雜的權力結構中,各國之間的關係充滿瞭猜忌、競爭和聯盟。傳統的均勢體係在新的現實麵前顯得捉襟見肘,而秘密的外交談判和軍事部署則在暗中加劇瞭緊張局勢。 第二章:民族主義的狂熱與地緣政治的角力 民族主義,這股席捲歐洲的強大思潮,在戰爭前夕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凝聚國傢力量的催化劑,也是挑起衝突的導火索。在巴爾乾地區,“斯拉夫民族主義”的勃興,與奧匈帝國統治下的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獨立訴求形成瞭尖銳的對立。塞爾維亞王國,作為斯拉夫民族主義的中心,夢想著建立一個統一的斯拉夫國傢,這直接威脅到瞭奧匈帝國在巴爾乾地區的統治。 與此同時,列強在地緣政治上的角力也日益白熱化。德國試圖突破英國的海上霸權,發展其海軍力量,並尋求“世界政策”以擴張其在海外的利益。這引發瞭英國的極大擔憂,並促使其與法國和俄國走得更近。法國對德國的持續警惕,使其不惜代價與俄國結盟,形成瞭一個對抗德奧同盟的潛在包圍圈。俄國則希望藉助斯拉夫民族主義的旗幟,擴大其在巴爾乾地區的影響力,並覬覦著通往地中海的航道。 第三章:軍備競賽的泥潭 為瞭應對日益加劇的國際緊張局勢,歐洲各國紛紛開始瞭規模空前的軍備競賽。德意誌帝國投入巨資擴充其陸軍和海軍,其海軍的快速發展,特彆是無畏艦的建造,直接挑戰瞭英國的海上統治權,導緻英德海軍競賽的白熱化。法國也在努力恢復其軍事實力,並與俄國展開軍事閤作。俄國則在改革其軍隊,並不斷增加其在歐洲東綫的部署。奧匈帝國雖然國力相對較弱,但也在竭力維持其軍事現代化。 這種軍備競賽形成瞭一個惡性循環:一國的軍事擴張會引起另一國的警惕,從而促使後者進一步增加軍費開支和軍事部署。各國政府都被軍方和民族主義情緒所裹挾,將軍事實力視為國傢安全的唯一保障,同時也成為瞭戰爭機器運轉的驅動力。 第四章:外交的失誤與聯盟的僵局 在應對國際危機的過程中,各國的外交政策充滿瞭短視和失誤。1914年7月,奧匈帝國在德國“空白支票”的支持下,對塞爾維亞發齣瞭苛刻的最後通牒,其真實目的是想要藉薩拉熱窩事件徹底解決巴爾乾問題,但其措辭和要求為戰爭埋下瞭伏筆。俄國在支持塞爾維亞的立場上錶現得異常堅定,認為這是其維護斯拉夫民族利益的必然選擇。而德國,雖然在戰爭初期也曾試圖緩和局勢,但最終選擇支持其盟友奧匈帝國,並采取瞭先發製人的軍事策略。 復雜的聯盟體係,如三國同盟(德、奧、意)和三國協約(英、法、俄),本意是為維持和平提供保障,但在危機爆發時,卻成為瞭將各國拖入戰爭的導火索。當奧匈帝國嚮塞爾維亞宣戰後,俄國進行動員,德國隨後嚮俄國和法國宣戰,並入侵中立國比利時,最終將英國也捲入瞭戰爭。聯盟的僵局,使得局部衝突迅速演變成瞭全麵的世界大戰。 第五章:輿論的鼓動與民眾的狂熱 在戰前,各國政府和媒體積極地通過宣傳和輿論來塑造公眾對國際局勢的認知。民族主義的宣傳,將國傢描繪成受害者,將敵國描繪成侵略者,激起瞭民眾的愛國熱情和對戰爭的潛在接受度。報紙上充斥著煽動性的言論和對敵國的醜化,而學校教育也強化瞭民族自豪感和對國傢榮耀的追求。 當戰爭終於爆發時,許多國傢都經曆瞭短暫的“八月狂熱”。民眾走上街頭,揮舞著國旗,為即將奔赴前綫的士兵歡呼。人們普遍相信戰爭會迅速結束,並且會帶來國傢的榮耀和勝利。然而,這種狂熱很快被殘酷的戰爭現實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苦難和犧牲。 結語 《大國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的歐洲格局》試圖通過對戰前歐洲政治、經濟、軍事、民族以及外交等各個層麵的深入剖析,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復雜根源。戰爭的爆發並非單一因素所緻,而是多種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激化的結果。帝國主義的擴張野心,民族主義的狂熱,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外交的失誤與僵局,以及輿論的煽動,共同將歐洲推嚮瞭毀滅的邊緣。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視角來理解這段沉重的曆史,以期從過去的錯誤中汲取教訓,警惕那些可能將人類社會推嚮衝突邊緣的因素,並認識到和平與閤作的珍貴。曆史的經驗不容遺忘,對戰爭原因的深刻反思,是我們走嚮更美好未來的基石。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感把握得極佳,閱讀體驗簡直像是在看一部結構精密的史詩級電影。作者在鋪陳背景時,那種步步緊逼的緊湊感讓人喘不過氣來。他不像有些曆史書那樣冗長地堆砌事實,而是巧妙地將那些復雜的國際關係、錯綜復雜的聯盟條約,通過一係列生動的人物側寫和關鍵事件的特寫鏡頭展現齣來。讀到某些轉摺點時,那種“曆史的必然性”與“偶然的命運交織”的張力感,簡直讓人手心冒汗。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讀上幾章,那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仿佛能聽到各國外交官在密室裏低語的緊張氛圍。文字的張力十足,沒有一句廢話,每一個段落的收尾都像是為下一章埋下的絕妙伏筆,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頁探尋後續,完全停不下來,這也是我為什麼能如此迅速地讀完它的主要原因。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太用心瞭,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作者和齣版方對曆史細節的考究。封麵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那個充滿年代感的字體,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風雲詭譎的時代。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些若隱若現的舊報紙邊緣剪影,仿佛能從中讀齣當時社會的躁動與不安。內頁的排版也處理得非常大氣,留白恰到好處,讀起來一點都不費眼。而且,這本書的裝訂工藝相當紮實,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擔心會散頁。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覺得能提升整個房間的文化氣息。我一個朋友是收藏傢,看到我的這本後,也強烈要求我幫忙留意是否有其他同係列的,他對這種注重細節和曆史氛圍感的齣版物非常青睞。從收到包裹的那一刻起,那種儀式感就讓人對內容充滿瞭期待,仿佛在開啓一場穿越時空的探險。

評分

這本書的史料運用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作者似乎擁有挖掘塵封檔案的魔法。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大量的私人信件、未公開的外交電報和高級將領的日記片段,這些一手資料的穿插使用,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現場感。它不是在“講述”曆史,而是在“重現”曆史的決策過程。例如,在描述薩拉熱窩事件的餘波時,那些外交官之間的火藥味十足的通信往來,比任何官方聲明都更能體現當時歐洲精英階層那種近乎兒戲的草率和對局勢嚴重性的低估。對於喜歡鑽研細節的軍事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這些微觀視角,絕對是金礦級彆的寶藏,遠超一般的通識性曆史讀物。

評分

我一直對那種從宏觀視角俯瞰曆史洪流的著作抱有敬意,而這本在處理“大國心態”的轉變上,展現齣瞭驚人的洞察力。它沒有將任何一個主要參與國塑造成純粹的“惡人”或“受害者”,而是深入剖析瞭各國在麵對自身利益衝突、國內政治壓力以及對“世界秩序”不同理解時,是如何一步步做齣那些看似理性實則充滿賭徒心態的決策。特彆是對威廉二世那段心理活動的描述,那種狂妄自大與深層不安全感的矛盾統一,刻畫得入木三分,讓人不得不思考,人類曆史上那些重大的災難,往往並非源於純粹的邪惡,而是源於傲慢和誤判。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那段曆史的認知,打破瞭我以往對“一戰爆發”簡單化理解的框架。

評分

說實話,作為一名資深曆史迷,我對市麵上大部分關於一戰的書籍都感到審美疲勞,總是在重復差不多的觀點和敘事路徑。然而,這本書卻提供瞭一種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構”方式。它沒有專注於宏大的軍事部署,而是巧妙地將焦點放在瞭那些被忽略的社會心理、媒體輿論和經濟層麵的細微變化上,這些“看不見的力量”是如何悄無聲息地腐蝕著歐洲大陸的和平基礎的。作者的文筆帶有明顯的批判性反思色彩,引導讀者去思考,在那個技術爆炸、信息開始加速傳播的時代,社會是如何集體性地被一種“戰爭狂熱”所裹挾的。讀完後,我感到一種深刻的警醒,那不僅僅是對百年前曆史的喟嘆,更是對當前信息時代下集體心智的深刻反思,非常具有現實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