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精)
作者:《中国军事通信百科全书》编审委员会编著
ISBN:9787500081463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7月 第1版
印刷时间: 2009年7月第1次印刷
字数:3400000字
页 数:1104
开 本:16开
包 装:精装
重 量:3050克
定价:498元
目录
...
内容介绍
...
对于一本百科全书来说,易用性和检索效率也是衡量其质量的关键指标。我希望这本书的索引、术语表和分类编排是极其清晰和科学的。毕竟,当我们需要快速查询一个特定的通信术语或某个特定型号的电台时,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定位到准确信息,直接决定了它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我设想的理想状态是,不仅有按字母顺序排列的索引,还应该有按功能分类、按时间轴分类的导读系统,方便不同需求的用户快速定位。例如,一个研究频谱管理的专家和一个对二战通信史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都能通过不同的入口,高效地获取到他们所需的信息片段,并将这些片段整合到他们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去。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也给我的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厚实的纸张能更好地保护那些可能包含珍贵历史影像的插页。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厚重感和严肃性扑面而来,让人一拿到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我个人对历史和现代战争中信息传递的演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全面且深入。我特别期待能从中学到关于早期电报、无线电技术在战场上的应用,以及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通信系统是如何从简单的点对点连接,发展成为如今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的。比如,我想了解在特定历史时期,比如抗日战争或者解放战争中,我军在技术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是如何构建和维护起至关重要的战场指挥链的,这其中的智慧和牺牲是值得后人铭记的。一本好的百科全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应该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技术发展脉络,让人能够理解为什么某项技术会在特定的军事背景下被采用或被淘汰。从排版来看,似乎内容详实,如果能辅以丰富的图表和当时的设备照片,那无疑会大大增强阅读体验的沉浸感,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评分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我对那些“幕后英雄”式的技术细节总是充满好奇。很多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先进的武器平台和战略部署上,却忽略了支撑这一切运作的通信骨干网。我希望这本书能详尽地描述通信基础设施的韧性与冗余设计。想象一下,在遭受大规模毁伤的情况下,一个指挥系统如何能在几分钟内切换到备用链路,保证指挥命令不中断地传达到前线部队,这背后涉及到的网络架构设计和应急预案的精妙程度,才是真正体现工程学深度的所在。此外,对通信安全和密码学的论述,我希望能看到不仅仅是基础的概念介绍,而是更贴近实战需要的应用案例分析,例如历史上著名的密码破译战对战局的影响,以及我国在密码学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和出版社的背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暗示了其内容的严谨性,这让我对其中历史资料的准确性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尤其关注早期人民军队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那段历史往往充满了艰苦卓绝的自主创新。我想探究,在资源极度匮乏的年代,通信设备是如何通过“土法上马”和工程改造实现的,有哪些经典的“中国式”解决方案被应用在战场上,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通信体系风格。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介绍,更蕴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和文化印记。如果能将这些技术发展与特定的历史事件、重要的战役紧密结合起来进行阐述,那么这本书的叙事性就会大大增强,读者也能更立体地理解技术进步背后的社会和军事驱动力。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其内容的系统性和权威性。军事通信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从底层的物理介质(比如光纤、电磁波频谱管理)到顶层的加密与解密技术,再到应用于不同作战环境下的具体装备型号和战术手册,都需要极高的专业水准才能进行阐述。我特别希望能够找到一些关于现代信息战和电子对抗的章节。在当前这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优势往往等同于战场优势,如何有效窃取、干扰或保护己方通信,是现代军事理论的核心议题之一。如果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诸如跳频技术、抗干扰通信系统,甚至是未来量子通信在军事领域的探索,那它的价值就不仅仅是一部“百科”那么简单了,更像是一份前沿的技术综述。评估一本专业工具书的价值,其对最新技术和理论的覆盖深度是至关重要的考量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