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选5本28.8】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

【任选5本28.8】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一战
  • 战争史
  • 政治
  • 国际关系
  • 欧洲历史
  • 历史研究
  • 军事史
  • 20世纪史
  • 战争起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淘书网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ISBN:9787516606490
商品编码:28378853820

具体描述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是一本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缘起的著作,精彩地讲述了欧洲走向大战的倒计时过程,从6月28日的斐迪南大公遇刺,一直讲到8月4日英国最终决定参战,揭示了一小撮政客如何在仅一个月的时间里改变20世纪的历史进程。
  过去,人们将战争的责任归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国主义,而主要的战争责任者,俄国和法国却没有得到追问。作者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的梳理与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一战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是因为少数政客希望利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从而在欧洲重新瓜分权力,才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内容简介

  《一战倒计时:世界是如何走向战争的》全面阐述了1914年6月底,在塞尔维亚的支持下,一名刺客枪杀了斐迪南大公,这件事似乎没有引起世界的注意。甚至斐迪南的叔叔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在听说帝国皇储的死讯时仅简单地说:“这是上帝的意志。”这显然说明这位奥匈帝国皇帝当时心里很矛盾。可以肯定地说,当时没有人认为这件事会引发国际冲突——更不会引发一场彻底重塑人类命运的大屠杀。
  正如知名历史学家西恩·麦克米金在本书里展示的那样,如果没有一小撮心怀诡计的政治家,这次世界大战根本打不起来,因为他们在斐迪南遇刺后的一个月里,蓄意利用这次遇刺事件做导火线,引爆他们等待已久的欧洲大决战。引爆这场大战的主要罪犯至今仍然没有受到谴责。虽然大部分有关大战缘起的著作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军国主义,但麦克米金在研究了欧洲各国的史资料后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俄国和法国才是恶劣的挑衅者,正是由于他们的好战和奸诈,大战才变得不可避免。
  或许是心怀叵测,或许是草率鲁莽,每位身陷其中的政治家——奥地利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法国总统普恩加莱——都在拿斐迪南遇刺事件做赌注,不明智地把欧洲推向人类历史未曾见到过的大灾难。

作者简介

  西恩·麦克米金(Sean McMeekin)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现执教于土耳其的科赫大学。
  作者以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见长,其所著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俄国起源》获得一战研究协会图书奖,《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对世界权力的追求》一书获得欧洲研究协会图书奖。

目录

萨拉热窝1914年7月28日,星期天
第1章 维也纳:愤怒但不悲哀
第2章 圣彼得堡:不宽恕
第3章 伦敦和巴黎:讨厌的干扰
第4章 柏林:同情和急躁
第5章 奥约斯伯爵受命去柏林
第6章 维也纳战争内阁(一)
第7章 海上没有无线电信号
第8章 萨佐诺夫粉墨登场
第9章 维也纳战争内阁(二)
第10章 普恩加莱会见沙皇
第11章 萨佐诺夫的威胁
第12章 香槟酒首脑峰会
第13章 最后通牒
第14章 萨佐诺夫出击
第15章 俄法塞三国立场强硬
第16章 俄国准备打仗
第17章 德皇返驾回宫
第18章 大混乱
第19章 我不愿对一场大屠杀负责
第20章 这就是屠杀
第21章 最后的谈判机会
第22章 现在你可以随心所欲了
第23章 危险面前英国如梦方醒
第24章 格雷爵士的巅时刻
第25章 世界大战:没有回头路
第26章 尾声:战争的责任问题
《大国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格局》 序言 1914年夏,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点燃了笼罩整个欧洲的干柴,将数以亿计的生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洪流。这场史无前例的全球性冲突,不仅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然而,战争的爆发并非偶然,它是长期以来在欧洲大陆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矛盾以及各国战略野心相互交织、不断发酵的必然结果。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权力游戏,探究驱动各国走向战争的深层原因,揭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决策细节和人性博弈。 第一章:帝国阴影下的欧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仍处于传统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之中。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凭借其庞大的殖民帝国和强大的海军,依旧是世界的霸主,但其领先地位正受到新兴工业强国的挑战。德意志帝国的崛起,特别是其飞速发展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其渴望在欧洲乃至全球舞台上获得与其国力相匹配的地位。奥匈帝国,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庞大而脆弱的帝国,在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内部矛盾重重。俄国,一个充满矛盾的巨型帝国,既有雄心勃勃的扩张野心,也面临着国内革命的暗流。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普法战争的阴影下,渴望收复失地,并寻求在欧洲大陆上重新确立其影响力。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权力结构中,各国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猜忌、竞争和联盟。传统的均势体系在新的现实面前显得捉襟见肘,而秘密的外交谈判和军事部署则在暗中加剧了紧张局势。 第二章:民族主义的狂热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民族主义,这股席卷欧洲的强大思潮,在战争前夕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凝聚国家力量的催化剂,也是挑起冲突的导火索。在巴尔干地区,“斯拉夫民族主义”的勃兴,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南斯拉夫各民族的独立诉求形成了尖锐的对立。塞尔维亚王国,作为斯拉夫民族主义的中心,梦想着建立一个统一的斯拉夫国家,这直接威胁到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统治。 与此同时,列强在地缘政治上的角力也日益白热化。德国试图突破英国的海上霸权,发展其海军力量,并寻求“世界政策”以扩张其在海外的利益。这引发了英国的极大担忧,并促使其与法国和俄国走得更近。法国对德国的持续警惕,使其不惜代价与俄国结盟,形成了一个对抗德奥同盟的潜在包围圈。俄国则希望借助斯拉夫民族主义的旗帜,扩大其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并觊觎着通往地中海的航道。 第三章:军备竞赛的泥潭 为了应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紧张局势,欧洲各国纷纷开始了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德意志帝国投入巨资扩充其陆军和海军,其海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无畏舰的建造,直接挑战了英国的海上统治权,导致英德海军竞赛的白热化。法国也在努力恢复其军事实力,并与俄国展开军事合作。俄国则在改革其军队,并不断增加其在欧洲东线的部署。奥匈帝国虽然国力相对较弱,但也在竭力维持其军事现代化。 这种军备竞赛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一国的军事扩张会引起另一国的警惕,从而促使后者进一步增加军费开支和军事部署。各国政府都被军方和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将军事实力视为国家安全的唯一保障,同时也成为了战争机器运转的驱动力。 第四章:外交的失误与联盟的僵局 在应对国际危机的过程中,各国的外交政策充满了短视和失误。1914年7月,奥匈帝国在德国“空白支票”的支持下,对塞尔维亚发出了苛刻的最后通牒,其真实目的是想要借萨拉热窝事件彻底解决巴尔干问题,但其措辞和要求为战争埋下了伏笔。俄国在支持塞尔维亚的立场上表现得异常坚定,认为这是其维护斯拉夫民族利益的必然选择。而德国,虽然在战争初期也曾试图缓和局势,但最终选择支持其盟友奥匈帝国,并采取了先发制人的军事策略。 复杂的联盟体系,如三国同盟(德、奥、意)和三国协约(英、法、俄),本意是为维持和平提供保障,但在危机爆发时,却成为了将各国拖入战争的导火索。当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后,俄国进行动员,德国随后向俄国和法国宣战,并入侵中立国比利时,最终将英国也卷入了战争。联盟的僵局,使得局部冲突迅速演变成了全面的世界大战。 第五章:舆论的鼓动与民众的狂热 在战前,各国政府和媒体积极地通过宣传和舆论来塑造公众对国际局势的认知。民族主义的宣传,将国家描绘成受害者,将敌国描绘成侵略者,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和对战争的潜在接受度。报纸上充斥着煽动性的言论和对敌国的丑化,而学校教育也强化了民族自豪感和对国家荣耀的追求。 当战争终于爆发时,许多国家都经历了短暂的“八月狂热”。民众走上街头,挥舞着国旗,为即将奔赴前线的士兵欢呼。人们普遍相信战争会迅速结束,并且会带来国家的荣耀和胜利。然而,这种狂热很快被残酷的战争现实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苦难和牺牲。 结语 《大国博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欧洲格局》试图通过对战前欧洲政治、经济、军事、民族以及外交等各个层面的深入剖析,揭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复杂根源。战争的爆发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激化的结果。帝国主义的扩张野心,民族主义的狂热,军备竞赛的恶性循环,外交的失误与僵局,以及舆论的煽动,共同将欧洲推向了毁灭的边缘。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来理解这段沉重的历史,以期从过去的错误中汲取教训,警惕那些可能将人类社会推向冲突边缘的因素,并认识到和平与合作的珍贵。历史的经验不容遗忘,对战争原因的深刻反思,是我们走向更美好未来的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用心了,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封面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配上那个充满年代感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诡谲的时代。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些若隐若现的旧报纸边缘剪影,仿佛能从中读出当时社会的躁动与不安。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大气,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都不费眼。而且,这本书的装订工艺相当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会散页。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能提升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我一个朋友是收藏家,看到我的这本后,也强烈要求我帮忙留意是否有其他同系列的,他对这种注重细节和历史氛围感的出版物非常青睐。从收到包裹的那一刻起,那种仪式感就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在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感把握得极佳,阅读体验简直像是在看一部结构精密的史诗级电影。作者在铺陈背景时,那种步步紧逼的紧凑感让人喘不过气来。他不像有些历史书那样冗长地堆砌事实,而是巧妙地将那些复杂的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联盟条约,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人物侧写和关键事件的特写镜头展现出来。读到某些转折点时,那种“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的命运交织”的张力感,简直让人手心冒汗。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读上几章,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仿佛能听到各国外交官在密室里低语的紧张氛围。文字的张力十足,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段落的收尾都像是为下一章埋下的绝妙伏笔,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页探寻后续,完全停不下来,这也是我为什么能如此迅速地读完它的主要原因。

评分

我一直对那种从宏观视角俯瞰历史洪流的著作抱有敬意,而这本在处理“大国心态”的转变上,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它没有将任何一个主要参与国塑造成纯粹的“恶人”或“受害者”,而是深入剖析了各国在面对自身利益冲突、国内政治压力以及对“世界秩序”不同理解时,是如何一步步做出那些看似理性实则充满赌徒心态的决策。特别是对威廉二世那段心理活动的描述,那种狂妄自大与深层不安全感的矛盾统一,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思考,人类历史上那些重大的灾难,往往并非源于纯粹的邪恶,而是源于傲慢和误判。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认知,打破了我以往对“一战爆发”简单化理解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史料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作者似乎拥有挖掘尘封档案的魔法。我注意到,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私人信件、未公开的外交电报和高级将领的日记片段,这些一手资料的穿插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现场感。它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重现”历史的决策过程。例如,在描述萨拉热窝事件的余波时,那些外交官之间的火药味十足的通信往来,比任何官方声明都更能体现当时欧洲精英阶层那种近乎儿戏的草率和对局势严重性的低估。对于喜欢钻研细节的军事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这些微观视角,绝对是金矿级别的宝藏,远超一般的通识性历史读物。

评分

说实话,作为一名资深历史迷,我对市面上大部分关于一战的书籍都感到审美疲劳,总是在重复差不多的观点和叙事路径。然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构”方式。它没有专注于宏大的军事部署,而是巧妙地将焦点放在了那些被忽略的社会心理、媒体舆论和经济层面的细微变化上,这些“看不见的力量”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腐蚀着欧洲大陆的和平基础的。作者的文笔带有明显的批判性反思色彩,引导读者去思考,在那个技术爆炸、信息开始加速传播的时代,社会是如何集体性地被一种“战争狂热”所裹挟的。读完后,我感到一种深刻的警醒,那不仅仅是对百年前历史的喟叹,更是对当前信息时代下集体心智的深刻反思,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