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世纪的世界--1900年以来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格局
定价:48.00元
作者:(美)科勒,王宝泉
出版社:群言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025615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99kg
编辑推荐
谁主宰20世纪,谁将领导21世纪。
内容提要
本书自出版以来,修订5版,是一部的国际关系史。书中分析了1900年以来美国、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和中东地区的现代关系史。全书分析框架独特——注重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关系而非其各自历史。这样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上一个世纪世界各国的关系。本版经过充分修订,并次增加了作者*的学术成果和50多幅历史图片。新版还增加了难民、无国籍人士、人权、环境,以及9·11事件等问题。增加了反恐战争、伊拉克军事行动、全球化的起因与后果,新版还补充了非组织作用的扩大、AIDS病对世界的威胁、非法交易、环境恶化等。本书除作为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的国际关系史与世界史教材外,也可以供对政治与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大众读者阅读,以真正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一世界。
目录
第5版序
前言 21世纪初国际关系的全球背景
上篇 三十年的战争(1914~1945)
章 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1914~1918)
大决战之路(哈米吉多顿之路)
整个战争的国内后果
僵局、杀戮和话语战争
俄国人退出战争的意义
美国干涉的意义
第2章 巴黎和平与国际新秩序
第3章 西方世界20年:幻觉时期
经济恢复的幻觉
欧洲大陆安全的幻觉
第4章 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灭
世界经济秩序的崩溃
欧洲安全体系的崩溃
第5章 德国第二次争取欧洲霸权(1939~1945)
第6章 美国在拉丁美洲确立霸权地位
直接支配时期(1914~1932)
间接霸权时期(1933~1945)
第7章 日本在亚洲霸权地位的确认
和平渗透阶段(1914~1930)
军事扩张时期(1934~1941)
亚洲的战争(1941~1945)
中篇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1945-1985)
第8章 杜鲁门?斯大林时代两极世界的形成(1945~1953)
欧洲的政治分化
西德的重新武装
第9章 共存与冲突(1953~1962)
艾森豪威尔的“新面貌
和平共存的时代
柏林的反常
危机年代的美国和拉丁美洲
0章 缓和与多极(1962~1975)
军备控制和战略均势
法国挑战两极世界
欧洲的政治安排
作为长期以来热点地区的中东
1章 中国崛起与亚洲冷战
中国党在内战中取得胜利
朝鲜战争和美国在远东重新卷入战争
苏联和中国:从伙伴到对手
美国和印度
中美友好的形成
2章 东西方紧张重新抬头(11975~1985)
多元主义和互相依存的前景
重新开始军备竞赛
南亚的混乱局面
中东的和平与战争
3章 拉丁美洲寻求发展与独立
4章 非洲:从独立到依赖
5章 远东:通往新共荣圈之路
日本神话
东亚小虎的兴起
邓在中国推行的革命
下篇 从冷战到新世界混乱(1985~2005)
6章 莫斯科、华盛顿以及苏联帝国的终结
7章 欧洲:融合与分化
欧洲观念的复兴
巴尔干悲剧
8章 处在十字路口的亚洲
东亚的经济增长与安全困境
南亚紧张局势
9章 孤立无援的非洲——民族冲突、政治、发展
第20章 中东:迷雾中寻求和平、繁荣与稳定
第21章 拉丁美洲:民主、自由市场和地区安全
第22章 从旧世纪到新世纪
冷战之后需要国际合作
全球经济管理
军控的复杂记录
国际非组织作用的扩大
全球化及其弊端
华盛顿的反恐战争
作者介绍
威廉·R·凯勒,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后获得芝加哥大学历史专业硕士与博士学位,波士顿大学历史与国际关系学教授。1988-2000年期间任历史系主任。现领导国际历史研究中心,还担任法国历史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史、美国外交政策史、欧美关系史、现代法
我必须承认,最初我对这套书抱有一点点怀疑,觉得“20世纪的世界”这个主题过于宏大,担心内容会过于碎片化。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强大的内在逻辑主线,让所有看似孤立的事件都能串联起来。这条主线似乎紧紧围绕着“权力转移与意识形态的竞争”这一核心。比如,它巧妙地将两次石油危机、越南战争的结局与全球福利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指出经济基础和全球资源分配如何重塑了地缘政治的版图。特别是关于全球化初期阶段的描述,作者不仅写了技术推动,更深入探讨了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重塑,这对于理解我们今天的世界格局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回顾,更像是一份解剖我们当下世界根源的诊断报告,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评分这套关于20世纪历史的书籍,光是看封面设计和排版就让人眼前一亮,透着一股沉稳的历史厚重感。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对复杂事件抽丝剥茧的叙事方式。比如,它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欧洲列强间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我以前总觉得那段历史像一团乱麻,各种条约、暗流涌动看得我头疼,但这本书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把那些相互制约又相互推诿的政治手腕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这个历史小白也能迅速抓住核心矛盾。而且,它不止步于宏大的政治军事层面,还穿插了不少当时社会思潮、科技进步对国际局势潜在影响的探讨,比如工业化对殖民体系的冲击,这种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整个20世纪的画卷一下子立体了起来,不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罗列,而是充满张力的人类群像剧。装帧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阅读体验非常舒适,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惫。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为我这种追求阅读乐趣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它完全摒弃了那种学院派的僵硬和刻板,行文流畅自然,读起来有一种如同聆听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的感觉。尤其在处理一些极其敏感和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时,作者展现出了罕见的克制与洞察力。比如,书中对某个关键历史转折点的描述,并没有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道德评判,而是细致地呈现了当时各方势力基于自身利益和认知局限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即便这些选择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种历史的“去道德化”处理,反而让读者更能沉浸其中,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而非简单地指责“谁是坏人”。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历史迷雾,那种清晰感和智力上的满足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比拟的。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全球冲突与秩序重塑的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史料挖掘深度令人叹服。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通俗读物那样只是浅尝辄止地介绍大家熟知的历史节点,而是深入到一些被主流历史叙事略微忽略的角落。举个例子,书中对于战间期美国孤立主义的成因分析,就引入了大量的国内政治文献和民间舆论,清晰地勾勒出美国社会在经历一战后的那种“不想再被卷入欧洲泥潭”的集体心理转变,这比单纯地归咎于几位总统的决策要深刻得多。尤其欣赏它在描述冷战格局形成时,不仅仅聚焦于美苏的对抗,而是花了相当篇幅来分析第三世界国家在两大阵营夹缝中如何努力争取自身利益、形成不结盟运动的过程。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边缘群体的经验结合起来的写法,让历史叙述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极佳的平衡,读起来让人感觉历史的脉络是如此的复杂而真实。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套书的编排细节做得极其到位,看得出出版方和作者团队对读者的尊重。首先,地图和图表的质量非常高,很多关键的战役部署图、势力范围划分图,清晰到可以立刻帮助读者在脑海中建立空间认知,避免了读文字时想象偏差的困扰。其次,书中的注释系统做得非常人性化,重要的名词解释和人物背景介绍被巧妙地放在了脚注或侧边栏,不会打断主干阅读的流畅性,需要时又能随时查阅。我尤其喜欢它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延伸阅读推荐”部分,这些推荐的书籍涵盖了不同国家的视角和研究流派,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这套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个高效的学习工具,它给予读者的不仅是信息,更是探索知识的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