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三、中国政治思想的特点
四、学习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意义和方法
dy章 商代西周时期的政治思想
dy节 商代西周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中国早期guo家形成的道路及特点
二、西周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商代西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四、商代西周时期文化发展状况
第二节 商代的祖先崇拜与王权观念
一、商代占卜活动及其政治意义
二、甲骨卜辞中的商代神灵观念
三、从祖先崇拜到王权至上观念
第三节 西周初期的“敬天保民”思想
一、商周王朝更替对西周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周公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思想
小结
第二章 春秋时期的政治思想
dy节 春秋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王室衰微与社会秩序的动荡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
三、思想的活跃与私人办学风气的兴起
第二节 孔子的仁、礼学说与德治主张
一、“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
二、“仁”与修身
三、“礼”与德政教化·
第三节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一、老子的“道”论
二、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三、“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小结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
dy节 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兼并战争与统一的历史趋势
二、列国变法
三、郡县制的实施
四、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性善”论
二、“王道”论
三、君权天授论
四、施仁政的政治主张
第三节 荀子以性恶论为前提的礼治思想
一、“性恶”论
二、礼治与恢复三代之治
三、尚贤使能与富国富民
第四节 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一、兼爱与非攻
二、尚贤主张
三、尚同主张
……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宋元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 鸦片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章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 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十四章 五四时期的政治思想
结语
阅读文献
后记
书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政治思想史
作者:《中国政治思想史》编写组 编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5
版次:1
印刷时间:2017-8
印次:9
页数:506
字数:480000
开本:16开
装帧:平装
ISBN:9787040344684
定价:51.00
中国政治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政治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升华,它历经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始终没有中断,为人类政治发展提供了独特而丰富的思想资源。中国政治思想所包含的丰富政治经验、政治智慧、政治思维,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关怀、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政治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不仅是中华文明,而且是全人类政治文明宝库的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和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吸收借鉴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从有了政治活动,就有了人类对政治活动的认识。政治思想是人们认识政治活动的思想成果。
我国政治思想历史悠久,在《周礼·地官·遂人》中已有“掌其政治禁令”之说。一般来讲,中国古代“政治”一词有时指治民,“政以治民”,有时也指对guo家政事的治理,“政治然后民劝之”。
这部书的结构安排实在令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按照时间脉络堆砌史料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像是一部思想的“导览图”。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挖掘不同历史阶段中那些核心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观念是如何演变和相互渗透的。比如,他对“民本”思想的梳理,就不仅仅停留在儒家经典的字面解读上,而是巧妙地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背景下来考察,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仿佛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古代思想的迷宫之中,每一次转角都能发现新的洞见。特别是在探讨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时,作者的笔触犀利而精准,将那些晦涩的哲学思辨转化为了鲜活的论战场面,让人不禁思考,这些几百年前的争论,在今天依然有着怎样的回响。这种跳出线性叙事,直击思想内核的处理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趣味性。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复杂概念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克制与深刻。它没有试图将中国政治思想描绘成一个单一同质的体系,反而极其细腻地展现了其内部的张力与矛盾。例如,书中对“法家”与“道家”在治国理念上的微妙分野,以及它们在不同朝代是如何被选择性地采纳和实践的分析,就显得尤为精彩。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简单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的参照系,引导读者自己去拼凑历史的碎片。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原始文献时的严谨性,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注释,往往包含了大量的考据功夫,使得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触摸到历史的肌理。读完之后,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非来自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源于对思想复杂性本身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力堪称一流,它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古典的韵味,但绝不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节奏感和说服力。与某些严肃的历史著作常常流露出的那种冷峻和疏离感不同,作者的文字中流淌着一种对历史人物和思想家的深切关怀。当他描述那些古代的智者在面对国家存亡的重大抉择时,那种笔下的温度和共情,让人感觉这些沉睡的经典仿佛又被赋予了生命。这种兼具学术的严谨与文学的美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我常常会因为某一个精妙的比喻或是恰到好处的排比而停下来,反复品味。它成功地将“史学”提升到了“文学”的层面,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阅读的纯粹愉悦。
评分对于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持有一点点基础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宏大而又结构清晰的“思想地图”。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将各种思想视为孤立的实体,而是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演化网络。你会清晰地看到,某一时期对某个概念的修正,如何为后世的另一场思想运动埋下了伏笔。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政治层面的具体操作可能性与伦理困境的探讨,尤其值得玩味——它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永恒的张力。这种将思想置于历史的动态过程之中进行考察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将古代思想“僵化”的倾向。它迫使我们思考,我们今天所持的许多政治观念,其根源究竟可以追溯到何处,以及它们在传承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异。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地方性”与“普世性”这两种力量的平衡把握。它没有陷入盲目推崇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窠臼,也没有一味地用现代标准去苛刻评判。相反,作者极其坦诚地展示了这些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比如,在分析某个地方性的政治制度如何被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直指权力运作的底层逻辑。这种不带预设立场的审视角度,使整部作品散发出一种成熟的学术气质。它不是在歌颂,也不是在批判,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呈现,最终为读者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中国政治灵魂深处的坚实桥梁,其客观和深邃,值得反复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