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跟大师一起做创意胎教
:39.80元
作者:刘春梅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641551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
它是一本艺术胎教书。书中有许多艺术大师的作品,让胎宝宝倘佯其中,是*好的艺术胎教。
它是一本艺术创意书。书中有艺术大师的作品,更有充满趣味的艺术创作。相信孕期中的您一定会在大师作品的激发下,发挥自己的创意,动手创作自己的作品。
它也是一本幼儿艺术启蒙书。宝宝出生后,您可以时时带他翻阅这些的作品,让他得到*初的审美训练。
它还是一本亲子共读书。有什么比带着宝宝一起完成书中的手工作品更好的亲子活动呢?
目录
说说这本书/06
家庭/08
动动手:用纸袋子完成家族树/10
脸/12
动动手:用树叶制作不同的脸/14
出游/16
动动手:松塔光盘烛台/18
四季/20
动动手:剪来雪花装点冬天/22
花朵/24
动动手:亲手制作爱的花朵/26
鱼/28
动动手:剪条鱼儿养起来/30
有颜色的几何图形/32
动动手:熔化的蜡笔画/34
母与子/36
动动手:用“心”连接母与子/38
舞蹈/40
动动手:跳舞吧/42
住所/44
动动手:温暖的家/46
艺术胎教小叮咛/48
内容提要
胎教是父母与宝宝心灵沟通的步,胎宝宝可以通过妈妈感知这个世界,我们希望能够把艺术的想象力和吸引力贯穿到日常生活中,使孕妈和胎宝宝共同到美的熏陶。
本书所选取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并没有专注于某类艺术,希望胎宝宝的趟艺术课是用容的胸怀,观看艺术的所有种类,感受艺术难以抗拒的魔力。书中选取的作品都是倾向于明快的、柔和的,希望胎宝宝能够接收到妈妈传递的快乐,拥有乐观、开朗的心态。同时,书中选择的手工与大师名作都有高度的关联性,放弃了过往读者只能看不能有更多参与的单线编排形式,让您和宝宝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一起来创作,也期待你们通力合作,一起创造出比书里还漂亮的作品。
文摘
作者介绍
刘春梅:医学博士、胎儿医学博士后,北京和睦家医院妇产科专家,副主任医师。1997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医学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妇产科生殖内分泌专业并获医学硕士和医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人口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重点为出生缺陷、不良妊娠结局与环境和基因之间的紧密关联。博士后研究期间,她曾受邀前往英国国王大学医院胎儿医学研究中心工作,成为世界的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博士后,同时还获得了该机构报告超声师执照。
她在妇产科领域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以及扎实的基础医学研究经验,从医近20年,尤其在产前筛查、诊断以及病理妊娠的监护管理有较深的造诣。
她的专长为产前胎儿染色体异常和畸形的筛查诊断;高危妊娠、高危胎儿的诊断、监测及处理;优生优育咨询;妇科生殖内分泌紊乱、不孕、不育的诊疗等。
坦白说,我以前总觉得“创意胎教”这种概念听起来有点玄乎,不接地气,直到我读了这本书才明白,这里的“创意”绝不是指那些复杂的艺术创作,而是指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这本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将生活本身变成游乐场”。它教导父母如何用最普通的居家物品,比如厨房里的勺子、客厅里的抱枕,来构建一个充满学习机会的微环境。书中提供了一系列极具启发性的“重新定义”物品的玩法,比如把纸板箱想象成火箭飞船,或者把不同颜色的餐巾纸当作“魔法药水”进行调配实验。这些活动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们不需要昂贵的教具,只需要父母投入时间和一点点想象力。它真正教会我的不是如何“做”某个具体的创意活动,而是如何养成一种“看待世界”的眼光——永远在平庸中发现趣味,在简单中挖掘无限可能。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我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放松和激活。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我是一个视觉动物,如果一本书的内容再好,封面和内页的审美跟不上,我可能翻两页就放下了。但这一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和谐,每一页都像精心构思过的画作。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具体活动时,那种近乎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描述。比如,当描述一个亲子烘焙活动时,文字会聚焦于面粉在阳光下飞舞的颗粒感,孩子小手沾满面糊时露出的得意表情,以及香草精那股温暖人心的气味。它不是干巴巴的步骤说明,而是将整个过程编织成了一段值得珍藏的家庭记忆。更妙的是,很多插图都不是那种程式化的卡通形象,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写实风格,让人感觉这些场景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家里。这种对美学细节的执着追求,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提升生活品质的典籍。它让我意识到,即便是日常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被赋予高雅的仪式感。
评分天哪,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书籍,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亲切,就像是邻家学识渊博的阿姨在跟你娓娓道来,没有那些高深的理论术语,全是实实在在、可以立刻上手操作的建议。我尤其喜欢它对“玩中学”的深度剖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玩耍很重要,而是细致地阐述了不同阶段的玩具对孩子认知、情感、社交能力发展的具体影响。比如,它提到了一种用家里常见材料制作的感官箱,光是描述如何搭配不同纹理的豆子、米粒和沙子,就已经让我跃跃欲试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非常生动的家庭小故事,讲述了父母在实践这些方法时遇到的趣事和挑战,这让我感到非常踏实,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探索育儿的未知领域。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和深深的爱意,让人读完后心里暖洋洋的,充满了积极的能量去面对每天的育儿任务。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在于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死记硬背,这点我深表赞同,毕竟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这些“软技能”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评分从结构逻辑上讲,这本书的编排是极其严谨且具有前瞻性的。它摒弃了简单的年龄分段,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能力模块”来组织内容,比如“专注力培养”、“情绪韧性建立”和“空间感知探索”等。每一个模块都会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简单解释这个能力在儿童大脑发育中的重要性,然后立即过渡到针对性的游戏和活动。这种“理论支撑——实践操作”的无缝衔接,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我特别喜欢它对“延迟满足”这个概念的处理。它没有直接要求家长去“管教”,而是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游戏,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练习等待和自我控制。比如一个“魔法沙漏游戏”,教会孩子观察时间流逝,从而理解“稍等一下”的价值。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来得自然和深刻,它让学习本身变成了一种有趣的探索,而非枯燥的训练。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引导父母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方面,有着一套非常独到的见解,这一点比我之前看过的任何育儿书都要深入和实用。它没有停留在“多听少说”这种老生常谈的口号上,而是提供了一套基于“情绪命名”和“共情回应”的实操框架。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释了孩子不同哭闹声背后的情绪代码,比如区分是“挫败感”还是“需求未被满足”。最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关于“选择权”的探讨。作者指出,给予孩子有限且安全的选项,能极大地减少权力斗争,比如,不是问“你现在要不要洗澡”,而是“你想穿带恐龙图案的睡衣还是小汽车图案的睡衣?”这种微小的语言转换,瞬间让孩子从被动的执行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这种基于心理学底层逻辑的指导,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靠猜测和运气来应对孩子的日常挑战,而是掌握了一套可以预测和引导行为模式的工具箱。读完这部分,我感觉和家人的交流质量有了质的飞跃,冲突明显减少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