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娜·阿伦特移居美国后的著作中,随处可见基督教哲学家奥古斯丁思想的影响。本书在阿伦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是阿伦特早期及后期与奥古斯丁之间持续的思想对话;这部早期作品在阿伦特思想建构中的重要性不容低估,她日后所达成的独创性思想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编者J.V.斯考特和J.C.斯塔克在阿伦特本人修订版的基础上,为这本书提供了精心的导读和研究文本,构成一部非常完备的学术著作。
##以现象学的方式对奥古斯丁进行诠释,问题在于奥古斯丁不同的“爱”之间的张力。爱是一种渴求,是指向被渴望之物的意向性活动,对象也决定了爱的种类。贪爱是对世界被造物的爱,圣爱是对造物主的爱,因此人必须抵抗世界,并在对死亡的恐惧中意向作为永恒的造物主;而圣爱也会折返到爱者本身,因此爱者“自身成为一个问题”,从而引导爱者回忆自己的开端(引出人的“诞生性”),并且在开端处同样发现作为永恒的造物主,由此圣爱因其意向的、作为双重“之前”的造物主而成为永恒的、合适的爱,而记忆作为将过去和未来衔接的能力使得双重“之前”的发现得以可能。由此“邻人之爱”不是世界中的他人,而是在同为亚当后人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中(即同作为有罪的人)爱上帝所爱,这样的爱又引导他人朝向圣爱。最后返回世界的人们以其圣爱和邻人之爱建立新社会。
评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8/31/%e7%88%b1%e4%b8%8e%e5%9c%a3%e5%a5%a5%e5%8f%a4%e6%96%af%e4%b8%81/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12/30/%e7%88%b1%e4%b8%8e%e5%9c%a3%e5%a5%a5%e5%8f%a4%e6%96%af%e4%b8%81-2/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阿伦特把奥古斯丁解释成了一个现象学者、一个存在主义思想家,一个为“世上的人”寻找意义(那便是“永恒”,那便要通过“爱”)的行动者,这一点很特别。阿伦特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尤其是“诞生性”,它串联起生与死、“尚未”和“不再”,将世界解释为一个有待众人去发掘和爱的场所,为自己、邻人以及人类共同体的融合提供可能。这番解读,和她的犹太人身份是不是也有些关系?
评分##本书是汉娜·阿伦特在海德堡大学的博士论文,期望过高,内容一般。
评分 评分##行文易懂,翻译通篇流畅,给译者点赞,再说文本,我们如何理解圣爱,如何求得存有的至高福份,面对死亡,人不能不恐惧,回归本质的至高存有,归于有序,不是生命之内所能言的。在世期待让人对所有物充满了爱意不能割舍,天地荒漠是爱的,人的属世界也是爱的,贪婪与至高的爱是活着的人最高的祈愿,因为这就是爱的最爆裂的瞬间,即对于贪婪的最高,同时也是对至高存有的最强烈的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