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基本信息
| 书名: | 集团公司治理攻略 |
| 作者: | 朱长春 | 开本: | |
| YJ: | 39 | 页数: | |
| 现价: | 见1;CY =CY部 | 出版时间 | 2015-10 |
| 书号: | 9787302415299 | 印刷时间: | |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版次: | |
| 商品类型: | 正版图书 | 印次: | |
内容提要 作者简介 精彩导读
D一篇
文 章 赏 析
解构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究竟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才是科学、合理的状态呢?毋庸置疑,站在社会普遍共识的角度,那J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处于对等状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追求公道是人们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公道自在人心,或许指的也J是这个意思吧。
责任、权力和利益WQ处于对等状态是很难实现的,这只是人们因为追求公道的心理作用的一种永恒的期许!我们只能努力地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去追求这三者关系无限的接近对等状态。因此,我们必须很务实地看待这个问题。
不管您愿不愿意承认,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主体,作为心智正常的人都有D立的主体价值观,并且不同的主体价值观将会对其个人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自然人如此,企业作为法人主体,道理也是相通的。之于自然人而言,主体价值观直接表现为个人理想,之于企业而言,主体价值观直接表现为使命和发展愿景。D然,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尽管每个自然人或企业法人都可以有其D立的主体价值观,但是他们各自的主体价值观是否能够形成价值观体系,那J另D别论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如果不能够做到面对业已确立的主体价值观和与之对应的责任、权力和利益在系统化的基础上保持稳固性的话,主体价值观J可能限于孤立化、片面化的状态,沦为空洞的口号而已。
系统化?是的,任何一个人要做成功一件大事情,要成J一番像模像样的事业,都必须具备系统化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的付诸行动,才可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事半功倍;反之,您一旦偏执于孤立化、片面化地思考问题,功败垂成则是正常的后果。
责任、权力和利益,实质上是为主体价值观服务的。
如何解构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呢?很简单,它们之间有四种关系,分别是制衡关系、依次顺序关系、演进关系和对等关系。
1先,我们先来解构制衡关系。三角形是这个SJ上Z稳定的结构!自然人或企业法人基于实现主体价值观的需要而对责任、权力和利益做出结构性制度安排,这也J形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经济学模型,三角锥形体结构。怎么说呢?以主体价值观为原点,投射出处于制衡状态的三个互为D立的角位点,即责任、权力和利益,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主体价值观体系!这也J意味着,责任、权力和利益因为主体价值观为产生,这三者始终受到主体价值观的牵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一种稳固关系。
价值观体系解构图-1:
其次,是依次顺序关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众所周知的哲理,是建立在朴素情怀基础上的务实之道。做事情,干事业,1先要有机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譬如,D您获得一份工作的时候,1先是要对这份工作的质量负责任,这J要求您不仅要有负责任的心态,还要有负责任的能力,否则这份工作的机会凭什么属于您呢?机会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这也J意味着,只有您准备好勇敢地面对责任,准备好承担责任的能力,特别是能够承载来自他方赋予信托责任的专业能力,那么,他方在此基础上授予您相应的权力,以及确立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才是合乎情理的。否则,对于释放机会的他方而言,将会陷入风险与收益成反比的被动局面,是显失公道的。他方作为释放机会的一方,释放出来的工作机会其实是他方实现主体价值观进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他方作为释放机会的一方,也是实现其主体价值观的D然主人,客观上需要保障其在实现主体价值观的进程中处于ZD地位,这个基础J是其主体价值观体系里必须设定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是依次顺序关系。相对而言,D您接受他方释放的那份工作机会之时,也J意味着那份工作机会其实也是您实现主体价值观进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您与他方则体现了主体价值观与主体价值观之间相容相生的特征。我们都应D秉持健康的心态,理性的接受这样一个观点:只有收获,不需要耕耘的机会是J少的,绝大多数来自不可捉摸的运气,而且很多靠运气带来的不劳而获在法律上是被界定为不D得利的。
D三,是演进关系。之于每个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而言,主体价值观相D于政治学术语中的生产力,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制衡关系J相D于政治学术语中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存在着演进关系,同样,主体价值观作为价值观体系的原点,责任、权力和利益作为处于制衡状态的三个互为D立的角位点,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演进关系。主体价值观是颓废性质的,还是进取性质的,必然会引起责任、权力和利益三个角位点的位移,必然会导致负面效应状态或正面效应状态的出现。负面效应状态主要包括如下四种情形:
D一种,一旦三个角位点出现重合状态,J意味着这三者关系失去制衡状态,锥形体结构被打破,主体价值观体系自动处于被摧毁状态;
D二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高度为零,即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处于同一平面状态,同样导致锥形体结构被打破,主体价值观体系自动处于被摧毁状态;
D三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变小,或者三个角位点之间的距离值变小,导致锥形体结构体系逐步变小,主体价值观体系则处于逐渐消融状态;
D四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的高度值处于负数状态,则主体价值观质变为恶意状态,这也是Z为可怕的状态,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制造罪恶状态。
前三种属于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被摧毁状态情形,也J意味着主体价值观业已背离系统化状态,演变为孤立化、片面化的状态。
正面效应状态是在确定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处于正数状态前提下产生的,主要包括如下三种情形:
D一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变大,三个角位点位置不变,促使锥形体体积变大,意味着通过主体价值观的提升而充实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实力;
D二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不变,三个角位点之间位移距离变大,促使锥形体体积变大,意味着通过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机制的强化而充实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实力;
D三种,原点和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三角形平面之间的高度值变大,三个角位点之间位移距离变大,意味着不仅通过主体价值观的提升,而且通过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机制的强化,多维并举,充实了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实力!
D四种,对等关系。我们必须系统化的解构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处于Z优化状态的关系,J是对等关系。这种对等关系存在如下两个递进特征的层次:
D一个层次,是责任、权力和利益作为处于制衡状态的互为D立的角位点,这三个角位点之间处于等距离状态,即等边三角形状态,意味着这三者关系处于对等状态,主体价值观体系表现为“底部等边三角锥形体”;
D二个层次,是在D一个层次的基础上,主体价值观作为原点,与三个角位点之间形成的等边三角形平面的重心处于垂直状态,意味着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三者之间处于对等状态,主体价值观体系表现为“WQ等边三角锥形体”。
无论是在整个社会大系统环境里,还是在某个组织内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观体系其实存在着一种天然法则,那J是D主体价值观与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等状态之时,容易促使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处于正面效应状态,反之,则容易导致自然人主体或企业法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处于负面效应状态。这是人性使然,也是天性。
综上所述,主体价值观作为原点,责任、权力和利益作为处于制衡状态的三个互为D立的角位点,它们之间的位移值是影响主体价值观体系的变量。无论它们之间哪一个点发生位移,只要是偏离对等关系的,或者是导致锥形体体积变小的,对于主体而言,是不利的;反之,则是有利的。
很多人把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与企业文化相混淆,这是J为严重的错误。企业文化是主体价值观的附庸品,对主体价值观体系具有修饰作用,相对于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在经济学模型表现为“三角锥形体结构”而言,企业文化则带有圆融的特色,使“三角锥形体结构”演进为“圆锥形体结构”,因此,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和企业文化是主次有别、泾渭分明的。譬如说,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引用儒学、佛教、道教、基督教等方面的思想,但是企业文化JD不能取代企业的主体价值观,更不能喧宾夺主,否则企业J可能陷入萎靡不振,体质J可能逐步脆弱,丧失市场竞争能力,也J是这个道理。
价值观体系解构图-2:
如果企业文化与企业的主体价值观形成多维圆融格局,则进一步演进为“不规则圆体结构”“椭圆体结构”,甚至是“正圆体结构”。在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非WQ等边三角锥形体结构”模型为基础的情形下,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主体价值观形成多维圆融格局,演进为“不规则圆体结构”或“椭圆体结构”;在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处于“WQ等边三角锥形体结构”模型为基础的情形下,则演进为“正圆体结构”。不管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主体价值观体系形成多维圆融格局的演进模型是“不规则圆体结构”“椭圆体结构”还是“正圆体结构”,其实质内核都是“三角锥形体结构”,决不能因为表面体现为“圆形”而忽略实质内核结构,出现企业的员工因为对企业文化的高度认同,而忽略企业的主体价值观,忽略自身在职务岗位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也J是进入信仰迷失的困境,那J糟糕透了。
注:本文以企业作为法人主体,作者本人认为也同样适用于政府、社团等组织机构法人,道理是相通的。
朱长春
2014年元月6日于上海
目录 目 录
D一篇 文章赏析
解构责任、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关系 3
论集团公司治理攻略 10
D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 10
D二节 公司治理介质 13
D三节 公司治理指令的承接与演绎 18
D四节 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23
D五节 公司监管体系配置策略的工作重点 27
D六节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29
D七节 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 37
D八节 集团公司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的服务立场 41
结尾语 43
D二篇 控股型集团企业构建公司
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工作指引
D一章 总则 47
D一条 宗旨 47
D二条 适用范围 47
D三条 条文表述意思的说明 47
D二章 权责界定 48
D四条 集团型企业与专业型企业的判定 48
D五条 控股型集团企业 49
D六条 运营状态判定 49
D七条 公司治理模式取向 49
D八条 公司治理指令 50
D九条 公司治理指令发布事项的辨析规则 51
D十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51
D十一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对分公司总经理和经营管理
层行使领导权和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52
D十二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52
D十三条 控股型集团企业与子公司之间的公司治理介质设计 54
D十四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对子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的
直接影响力 55
D十五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对子公司总经理和经营管理层
行使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56
D十六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控股型集团企业公司经营管理层附属
职能部门(或人员)对子公司总经理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
(或人员)方面的直接影响力 56
D三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57
D十七条 对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影响 57
D十八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监管体系的配置策略 58
DSJ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财务会计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的
工作重点 60
D二十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人力资源储备战略与监管体系的
工作重点 61
D二十一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运营与管理体系的工作重点 61
D二十二条 因应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之于公司法务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61
D二十三条 之于公司产品技术研发战略与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62
D四章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62
D二十四条 公司内设专业社团性质的议事机构 62
D二十五条 公司发展评议WY会 64
D五章 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事项 68
D二十六条 之于商业(盈利)模式安排 68
D六章 附则 68
D二十七条 解释权 68
D二十八条 修正 68
D三篇 论公司GJ管理人员的责任
D一节 解构责任 71
D二节 责任设计策略 79
D三节 公司高管合约设计 85
D四节 公司高管的任免 89
D五节 公司高管兼任职务申报制度 91
结尾语 92
D四篇 论建构系统化竞争力的企业方程式
D一节 主观能动性 95
D二节 公司产品(或服务)价格组成公式 96
结尾语 102
D五篇 论如何建构公司董事与监事的绩效考核机制
D一节 关键问题 107
D二节 绩效评鉴事项 108
D三节 表决权行使效应 111
D四节 述职 114
D五节 薪酬 117
结尾语 118
D六篇 公司董事与监事绩效考核工作指引
D一章 总则 123
D一条 宗旨 123
D二条 适用范围 123
D三条 条文表述意思的说明 123
D二章 与绩效考核攸关事项 124
D四条 绩效评鉴来源 124
D五条 绩效评鉴要素 124
D六条 之于董事行使表决权效应的评鉴机制 125
D七条 之于监事行使表决权效应评鉴机制 126
D三章 述职 128
D八条 述职对象 128
D九条 董事和监事向股东(大)会的述职内容 129
D十条 董事和监事向股东的述职内容 129
D十一条 董事和监事向特定提名权行使人的述职内容 130
D十二条 股东(大)会对董事和监事的述职评鉴 130
D十三条 股东对董事和监事的述职评鉴 131
D十四条 特定提名权行使人对董事和监事的述职评鉴 131
D十五条 特别提示 131
D四章 薪酬 131
D十六条 薪酬来源 131
D十七条 公司薪酬 132
D十八条 股东嘉许薪酬 133
DSJ条 特定提名权行使人嘉许薪酬 133
D五章 附则 133
D二十条 解释权 133
D二十一条 修正 133
D七篇 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攻略
D一节 公司治理模式 137
D二节 公司治理介质 140
D三节 公司治理指令的承接与演绎 145
D四节 商业银行总行针对分支银行的关键权力配置策略 151
D五节 商业银行总行针对子银行和被参股企业的关键权力配置策略 154
D六节 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之间特定的公司治理形态服务策略 159
D七节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167
D八节 商业银行总行之于子银行和被参股企业之间的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 175
D九节 商业银行总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针对子银行和被参股企业的
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的服务立场 179
结尾语 182
D八篇 商业银行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工作指引
D一章 总则 185
D一条 宗旨 185
D二条 适用范围 185
D三条 条文表述意思的说明 185
D二章 权责界定 186
D四条 公司治理模式 186
D五条 公司治理指令 187
D六条 公司治理指令发布事项的辨析规则 188
D七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188
D八条 领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对分支银行行长和经营管理层
行使领导权和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189
D九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公司治理指令承接与演绎 189
D十条 商业银行总行与子银行之间的公司治理介质设计 191
D十一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对子银行董事会和监事会的
直接影响力 192
D十二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对子银行行长和经营管理层
行使监管权的特别提示 193
D十三条 监管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商业银行总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或人员)
对子银行行长和经营管理层附属职能部门(或人员)方面的直接影响力 194
D三章 公司治理结构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194
D十四条 对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影响 194
D十五条 之于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银行的公司治理路线 195
D十六条 之于商业银行总行与分支银行的公司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197
D十七条 之于商业银行总行与子银行的公司监管体系配置策略 198
D十八条 之于公司财务会计与监管体系配置策略的工作重点 200
DSJ条 之于公司人力资源储备战略与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201
D二十条 之于公司运营与管理体系的工作重点 201
D二十一条 之于公司法务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201
D二十二条 之于公司产品技术研发战略与监管体系的工作重点 202
D四章 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之间的服务策略 202
D二十三条 商业银行与客户企业 202
D五章 特殊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配置策略 202
D二十四条 公司内设专业社团性质的议事机构 202
D二十五条 公司发展评议WY会 205
D六章 战略型利益分配机制事项 208
D二十六条 之于商业(盈利)模式安排 208
D七章 附则 209
D二十七条 解释权 209
D二十八条 修正 209
目录
。。。。。。。。。。
《集结智囊:现代企业领导者必备的战略思维与实践指南》 引言 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早已不再是单纯依靠产品、服务或市场份额的叠加。它更像是一场高超的艺术创作,需要洞察先机、整合资源、精准决策,并将这一切巧妙地编织成一条持续增长的坚实轨道。对于每一位身处企业决策核心的领导者而言,拥有一套系统、深刻且可行的战略思维框架,并将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是驾驭企业巨轮、穿越风浪的关键。本书《集结智囊:现代企业领导者必备的战略思维与实践指南》正是为致力于此的您量身打造。我们并非简单罗列管理工具或理论,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套立体化的战略认知体系,帮助您深刻理解企业战略的本质,掌握制定与执行战略的科学方法,并最终将战略思维融入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驱动企业迈向卓越。 第一章:战略思维的基石——洞察与愿景的铸就 成功战略的起点,在于对内外部环境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企业未来清晰而鼓舞人心的愿景描绘。本章将带领您深入探索战略思维的内在逻辑,破除迷思,建立正确的认知。 理解战略的本质与维度: 我们将从根本上厘清“战略”是什么,它与战术、运营有何本质区别。战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企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在复杂环境中,为了实现长远生存和发展的“方向盘”。我们将探讨战略的层次性(如企业整体战略、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以及它所涵盖的维度(如市场定位、资源配置、核心竞争力构建、风险管理等)。 环境扫描与趋势研判: 深度分析PESTEL(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法律)等经典分析工具的实战应用,并强调如何超越框架,捕捉那些隐匿的、可能颠覆行业格局的宏观趋势。我们将重点关注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交织等当下最关键的外部动能。 企业内功的自我审视: 深入剖析VRIO(价值、稀缺性、模仿难度、组织支持)等框架在评估企业资源与能力上的局限性,并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识别方法。这包括对企业历史沉淀、文化基因、人才梯队、创新能力、品牌资产等“隐形资产”的深度挖掘。 愿景、使命与价值观的重塑: 探讨如何超越空泛的口号,将愿景、使命与价值观转化为企业战略的行动指南。我们将提供具体方法,帮助您提炼出既能激发团队士气,又能引领企业长期发展的灵魂语句,并将其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与战略落地的全过程。 洞察力与决策智慧的培养: 强调数据驱动与直觉判断的辩证统一。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洞察?如何在高压和不确定性下做出最优决策?本章将分享一系列锻炼洞察力、培养战略家敏锐度的实践技巧。 第二章:战略制定的蓝图——框架、工具与创新路径 在清晰的愿景指引下,战略制定需要一套严谨的框架和灵活的工具,以勾勒出可行的发展路径。本章将聚焦于战略制定的核心环节,提供实操性的方法论。 波特五力模型与竞争战略: 深入解析波特五力模型在分析行业竞争结构上的经典价值,并重点探讨如何在不同竞争环境中选择成本领先、差异化或聚焦战略。我们将通过大量案例,展示战略选择如何影响企业的市场地位与盈利能力。 价值链分析与增值驱动: 讲解价值链分析如何帮助企业识别核心业务与支持业务,发现成本节约与价值创造的潜在机会。我们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通过优化价值链环节,构建竞争优势。 蓝海战略与颠覆式创新: 探讨如何通过“价值创新”打破现有市场边界,开辟新的市场空间。本章将详细解读“战略画布”等工具,帮助您识别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创造新的消费者价值。 安索夫矩阵与增长模型: 系统梳理安索夫矩阵在多元化经营与产品市场拓展上的应用。我们将结合市场扩张、产品开发、市场渗透和多元化经营等不同增长战略,探讨不同情况下的风险与机遇。 情景规划与风险应对: 认识到未来具有不确定性,情景规划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备的战略工具。本章将指导您如何构建多种可能的情景,并为每种情景预设应对策略,提升企业的韧性。 商业模式创新: 探讨从产品到服务的转移,从单边市场到平台经济,从订阅制到按需服务等多种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路径。我们将强调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载体。 第三章:战略执行的引擎——落地、协同与绩效驱动 战略的价值最终体现在执行的成效上。再完美的战略,如果无法落地,也只是纸上谈兵。本章将聚焦战略执行的关键环节,确保战略目标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成果。 战略分解与目标管理: 讲解如何将宏观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转化为各部门、各团队可执行的具体KPIs。我们将介绍OKRs(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等目标管理方法,强调目标设定的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 组织架构与资源配置的适配: 探讨如何设计与战略相匹配的组织架构,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跨部门协作。我们将分析资源配置的优先级原则,确保有限的资源投向最能驱动战略实现的领域。 领导力与企业文化的作用: 强调领导者在战略执行中的核心作用,包括激励、沟通、赋能与冲突管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塑造,构建支持战略执行的氛围,让战略理念深入人心。 绩效评估与持续改进: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及时监控战略执行进度。本章将重点阐述如何利用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进行战略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变革管理与利益相关者沟通: 战略的实施往往伴随着变革,如何有效地管理变革过程,减少阻力,争取支持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与员工、股东、客户、合作伙伴等关键利益相关者的有效沟通策略。 技术赋能战略执行: 探讨数字化工具,如项目管理软件、协同平台、数据分析工具等,如何在战略执行过程中提升效率、透明度和协同性。 第四章:战略的演进与创新——韧性、学习与未来导向 商业环境永远在变化,战略也必须与时俱进。本章将探讨战略的动态演进与持续创新,确保企业在长跑中保持竞争力。 敏捷战略与动态适应: 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下,僵化的战略将成为企业的枷锁。本章将介绍敏捷战略的理念,强调快速迭代、小步快跑、持续学习和适应变化的能力。 学习型组织与知识管理: 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鼓励学习、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使其能够不断从经验中汲取养分,优化战略。 颠覆性趋势的预判与应对: 聚焦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可能带来颠覆性变革的领域,引导读者思考企业如何在新兴技术和商业模式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甚至成为引领者。 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战略平衡: 在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如何制定既能利用全球资源,又能深入本土市场的战略,是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 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的整合: 探讨如何将ESG(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构建企业的长期价值。 战略复盘与经验传承: 强调定期进行战略复盘的重要性,从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学习,不断提炼战略智慧,形成组织的长期能力。 结语 《集结智囊:现代企业领导者必备的战略思维与实践指南》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著作。它不是一套可以照搬的模板,而是一套激发您独立思考、量体裁衣的思维工具箱。每一位企业领导者,都肩负着带领企业穿越迷雾、驶向未来的重任。掌握系统化的战略思维,并将其转化为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您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本书的每一次深入探讨,都旨在点燃您心中的战略火炬,助您在波澜壮阔的商业征程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赢得更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