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遗珠 一幅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人生拼图 精装典藏新善本 梁实秋文学生涯的补白

雅舍遗珠 一幅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人生拼图 精装典藏新善本 梁实秋文学生涯的补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梁实秋
  • 散文
  • 回忆录
  • 文学
  • 传记
  • 文化
  • 经典
  • 新善本
  • 精装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21035
商品编码:26712957892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雅舍遗珠

定价:38.00元

作者:梁实秋 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6-01

ISBN:9787214121035

字数:202000

页码:28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


梁实秋雅舍全集精装典藏新善本,收录完备、选编、校订严谨!
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先生经典的散文作品全集,他的散文集曾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纪录。
梁实秋先生曾以笔名发表了很多作品,散见于各报纸杂志,我们将之汇编成册,以飨读者。
本书罗象,其中的文章篇篇自有其趣。既已重逢,希望你不会再与这些文字擦肩而过。

目录


《雅舍遗珠》目录:

亦知柴贵

n

钱的教育 | 002 |
钱 | 005 |
信用卡 | 009 |
小 账 | 011 |
吸 烟 | 014 |
沙 发 | 018 |
电 话 | 021 |
门 铃 | 024 |
牙 签 | 026 |
生病与吃 | 028 |
花钱与受气 | 030 |
散 步 | 032 |
麻 将 | 035 |

n

第二辑
时闻鸡犬鸣

n

狗 | 040 |
一条野狗 | 042 |
小 花 | 045|
一只野猫 | 047 |
猫 | 049 |
猫的故事 | 053 |
猫 话 | 056 |
黑猫公主 | 062 |
白猫王子九岁 | 065 |
相 鼠 | 067 |
骆 驼 | 068 |
鹰的对话 | 070 |
蚊子与苍蝇 | 073 |

n

第三辑
行到水穷处

n

南游杂感 | 076 |
动物园 | 083 |
忆青岛 | 088 |
华清池 | 094 |
六朝如梦 | 096 |
美国去来 | 101 |
唐人自何处来 | 106 |
火山!火山! | 108 |
尼亚加拉瀑布 | 112 |
拔卓特花园 | 115 |
手 杖 | 122 |
福特故居 | 124 |

n

第四辑
坐看云起时

n

群芳小记 | 128 |
四君子 | 143 |
山杜鹃 | 146 |
哀枫树 | 149 |
寒梅着花未 | 152 |
盆 景 | 155 |
虹 | 158 |
求 雨 | 159 |
雷 | 163 |
如 意 | 166 |
清华的环境 | 168 |
老憨看跳舞 | 186 |
雅人雅事 | 187 |
赛珍珠与徐志摩 | 189 |
感情的动物 | 191 |

n

第五辑
清福出小语

n

记诗人西湖养病 | 194 |
好容易过了端午节 | 196 |
是热了 | 198 |
忙什么? | 199 |
挤 | 200 |
丹康 | 201 |
麻 雀 | 202 |
阴 历 | 203 |
打 架 | 204 |
小德出入 | 204 |
半开门 | 205 |
缠 足 | 206 |
束 胸 | 207 |
虎烈拉 | 208 |
铅角子与新角子 | 209 |
铜 板 | 210 |
哀 挡 | 211 |
乐户捐 | 212 |
撒 网 | 213 |
信纸信封 | 214 |
名 片 | 215 |
招 聘 | 215 |

n

第六辑
寂寞生滋味

n

家 世 | 218 |
父母的爱 | 220 |
母节 | 222 |
晒书记 | 224 |
火 | 226 |
让 座 | 227 |
钥 匙 | 228 |
奖 券 | 231 |
计程车 | 234 |
健 忘 | 237 |
制 服 | 240 |
职 业 | 242 |
孔诞日与教师节 | 246 |
市场 | 249 |
初的一幕 | 251 |
苦雨凄风 | 255 |
谜 语 | 262 |
公 理 | 269 |

内容提要


《雅舍遗珠》将梁实秋先生以诸多笔名发表的作品汇编成册,这些作品涉及的题材广泛,有草木动物,也有寂寞清福,都写得趣味盎然、清新隽永。阅读时,我们很容易感受到这些文章中透出的风雅、情趣和智慧。

文摘


《雅舍遗珠》精彩书摘:

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着俗。其实钱本身是有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有斑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舍之间诚然大有道理,不过贪者自贪,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像和峤那样的爱钱如命,只可说是钱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只可说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n

有人喜集邮,也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戏报子,也有人喜集鼻烟壶,也有人喜集砚、集墨、集字画古董,甚至集眼镜、集围裙、集三角裤。各有所好,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钱不嫌多,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人也一样想积财。

n

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西京杂记》:“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北平叫卖小贩,有喊“小盆儿小罐儿”的,担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扑满,全是陶土烧成的,“形状不雅,一碰就碎”。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储蓄的道理了。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以打开的,多半做猪形,名之为“猪银行”。不晓得为什么选择猪形,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n

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干旱水涝,所以养成一种饥荒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各阶层。我从前认识一位小学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区区三十余元,她省吃俭用,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面洒上几滴香油,二十年下来,她拥有两栋小房(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做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做了一个自耕的小地主。这些可敬的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而且他们常是量入为储,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两成作为储蓄,然后再安排支出。就这样,他们爬上了社会的阶梯。

n

“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话虽如此,横财逼人而来,不是人人唾手可得,也不是全然可能泰然接受的。“腰缠十贯,骑鹤上扬州”,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暴发之后,势难持久,君不见:显宦的孙子做了乞丐,巨商的儿子做了龟奴?及身而验的现世报,更是所在多有。钱财这个东西,真是难以捉摸,聚散无常。所以谚云:“积财,不如薄技在身。”

n

钱多了就有麻烦,不知放在哪里好。枕头底下没有多少空间,破鞋窠里面也塞不进多少。眼看着财源滚滚,求田问舍怕招物议,多财善贾又怕风波,无可奈何只好送进银行。我在杂志上看到过一段趣谈:印第安人酋长某,平素聚敛不少,有带了一大口袋钞票存入银行,定期一年,期满之日他要求全部提出,行员把钞票一叠一叠地堆在柜台上,有如山积。酋长看了一下,徐曰:“请再续存一年。”行员惊异,既要续存,何必提出?酋长说:“不先提出,我怎么知道我的钱是否安然无恙地保存在这里?”这当然是笑话,不过我们从前也有金山银山之说,却是真确的。我们从前金融界执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庄掌柜的几乎一律是老西儿。据说他们家里就有金山银山。赚了金银运回老家,溶为液体,泼在内室地上,积年累月一勺一勺地泼上去,就成了一座座亮晶晶的金山银山。要用钱的时候凿下一块就行,不虞盗贼光顾。没眼见过金山银山的人,至少总见过冥衣铺用纸糊成的金童玉女、金山银山吧?从前好像还没有近代恶性通货膨胀的怪事,然而如何维护既得的资财,也已经是颇费心机了。如今有些大户把钱弄到某些外国去,因为那里的银行有政府担保,没有倒闭之虞,而且还为存户保密,真是服务周到极了。

n

善居积的陶朱公,人人羡慕,但是看他变姓名游江湖,其心理恐怕有几分像是挟巨资逃往国外做寓公,离乡背井的,多少有一点不自在。所以一个人尽管贪财,不可无厌。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能罢手时且罢手,大可不必“人为财死”而后已,陶朱公还算是聪明的。

n

钱,要花出去,才发生作用。穷人手头不裕,为了住顾不得衣,为了衣顾不得食,为了食谈不到娱乐,有时候几个孩子同时需要买新鞋,会把父母急得冒冷汗!贫窭到这个地步,一个钱也不能妄用,只有牛衣对泣的份儿。小康之家用钱大有伸缩余地,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有人爱买书,有人爱买衣裳,有人爱度,各随所好。把钱集中用在一点上,便可比较容易适度满足自己的欲望。至于豪富之家,挥金如土,未必是福,穷奢极欲,乐极生悲,如果我们举例说明,则近似幸灾乐祸,不提也罢。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的泰蒙,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也吃尽了世态炎凉的苦头,他了解金钱的性质,他认识了金钱的本来面目,钱是人类的公娼!与其像泰蒙那样疯狂而死,不如早些疏散资财,做些有益之事,清清白白,赤裸裸来去无牵挂。

n

晒 书 记
《世说新语》:“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n

我曾想,这位郝先生直挺挺地躺在七月的骄阳之下,晒得浑身滚烫,两眼冒金星,所为何来?他当然不是在做日光浴,书上没有说他脱光了身子。他本不是刘伶那样的裸体主义者。我想他是故做惊人之状,好引起“人问其故”,他好说出他的那一句惊人之语“我晒书”。如果旁人视若无睹,见怪不怪,这位郝先生也只好站起来拍拍衣服上的灰尘而去。郝先生的意思只是要向侪辈夸示他的肚子里全是书。书既装在肚子里,其实就不必晒。

n

不过我还是很羡慕郝先生之能把书藏在肚里,至少没有晒书的麻烦。我很爱书,但不一定是爱读书。数十年来,书也收藏了一点,可是并没有能尽量地收藏到肚里去。到如今,腹笥还是很俭。所以读到《世说新语》这一则,便有一点惭愧。

n

先严在世的时候,每次出门回来必定买回一的书籍。他喜欢研究的主要是小学,旁及于金石之学,积年累月,收集渐多。我少时无形中亦感染了这个嗜好,见有合意的书即欲购来而后快。限于资力、学力,当然谈不到什么藏书的规模。不过汗牛充栋的情形却是体会到了,搬书要爬梯子,晒一次书要出许多汗,只是出汗的是人,不是牛。每晒一次书,全家老小都累得气咻咻然,真是天翻地覆的一件大事。见有衣鱼蛀蚀,先严必定蹙额太息,感慨地说:“有书不读,叫蠹鱼去吃也罢。”刻了一枚小印,曰“饱蠹楼”,藏书所以饱蠹而已。我心里很难过,家有藏书而用以饱蠹,子女不肖,贻先人羞。

n

丧乱以来,所有的藏书都弃置在家乡,起先还叮嘱家人要按时晒书,后来音信断绝也就无法顾到了。仓皇南下之日,我只带了一箱书籍,辗转播迁,历尽艰苦。曾穷三年之力搜购杜诗六十余种版本,因体积过大亦留在大陆。从此不敢再做藏书之想。此间炎热,好像蠹鱼繁殖特快,随身带来的一些书籍竟被蛀蚀得体无完肤,情况之烈。日前放晴,运到阶前展晒,不禁想起从前在家乡晒书,往事历历,如在目前。南渡诸贤,新亭对泣,联想当时确有不得不如此的道理在。我正在佝偻着背,一册册地拂拭,有客适适然来,看见阶上阶下五色缤纷的群籍杂陈,再看到书上蛀蚀透背的惨状,对我发出轻微的嘲笑道:“读书人竟放任蠹虫猖狂乃尔?”我回答说:“书有未曾经我读,还需拿出曝晒,正有愧于郝隆;但是造物小儿对于人的身心之蛀蚀,年复一年,日益加深,使人意气消沉,使人形销骨毁,其惨烈恐有甚于蠹鱼之蛀书本者。人生贵适意,蠹鱼求一饱,两俱相忘,何必戚戚?”客嘿然退。乃收拾残卷,拖入室内。而内心激动,久久不平,想起饱蠹楼前趋庭之日,自惭老大,深愧未学,忧思结,不得了脱,夜深人静,爰濡笔为之记。

n

让 座
男女向例是不平等的,电车里只有男子让女子座,而没有女子让男子座的事。但是这一句话,语病也就不小。听说在日本国,有时候女子就让座给男子;在我们这个上海,有很多的时候男子并不让座给女子,这不单是听说,我并且曾经目睹了。

n

据说让座一举,创自西欧,我曾潜心考察,恐系不诬。因为电车上让座的先生们,从举止言谈方面观察,似乎都是出洋游历过的,至少也是有一点“未出先洋”的光景。所以电车上让座,乃欧风东渐以后的一点现象。又据说,让座之风在西欧现已不甚时髦,而在我们上海反倒时兴,盖亦“礼失而求诸野”乎?一个年逾半而其外表又介乎老妈子与太太之间的女人,和一个豆蔻年华而其装束又介乎电影与大家闺秀的女人,这在男子的眼里,是有分别的。
对于前者,大半是不让座,即使是让,也只限于让座,在心灵上不起变化。

n

我们若把让座当作完全是礼貌,这便无谓;若把让座当作心灵上的慰藉,这便无聊。是看看有无让座的必要。譬如说,一位女郎上车了,她的小腿的粗细和你的肚子的粗细差不很多,你让座做甚?叫她站一会儿好了。又一位女郎上车了,足部占面积甚小,腰部占空间甚多,左手拉着孩子,右手提着一瓶酱油,你还不赶快让座?

n

健 忘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n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糊涂,我已经吃过了。”

n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骛,心不在焉而已。废寝忘餐的事例,古今中外尽多的是。真正患健忘症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小小的脑壳,里面能装进多少东西?从五六岁记事的时候起,脑子里就开始储藏这花花世界的种种印象,牙牙学语之后,不久又“念、背、打”,打进去无数的诗云、子曰,说不定还要硬塞进去一套ABCD,脑海已经填得差不多,大量的什么三角儿、理化、中外史地之类又猛灌而入,一直到了成年,脑子还是不得清闲,做事上班、养家糊口,无穷无尽的阘茸事又需要记挂,脑子里挤得密不通风,天长日久,老态渐臻,脑子里怎能不生锈发霉而记忆开始模糊?

n

人老了,常易忘记人的姓名。大概谁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蓦地途遇半生不熟的一个人,握手言欢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也不好意思问他尊姓大名,这情形好尴尬,也许事后于无意中他的姓名猛然间涌现出来,若不及时记载下来,恐怕随后又忘到九霄云外。人在尚未饮忘川之水的时候,脑子里就开始了的活动。范成大诗:“僚旧姓名多健忘,家人长短总佯聋。”僚旧那么多,有几个能令人长相忆?即使记得他相貌特征,他的姓名也早已模糊了,倒是他的绰号有时可能还记得。

n

不过也有些事终生难忘的,白居易所谓:“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当然相思的对象可能因人而异。大概初恋的滋味是永远难忘的,两团爱凑在一起,迸然爆出了火花,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感受,任何人都会珍藏在他和她的记忆里,忘不了,忘不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得意事,不容易忘怀,而且唯恐大家不知道。沮丧、窝囊、羞耻、失败的不如意事也不容易忘,只是捂捂盖盖的,不愿意一再地抖搂出来。

n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常听人说,忘恩负义乃是令人难堪的事之一。莎士比亚有这样的插曲——

n

吹,吹,冬天的风,
你不似人间的忘恩负义
那样的伤天害理;
你的牙不是那样的尖,
因为你本是没有形迹,
虽然你的呼吸甚厉……
冻,冻,严酷的天,
你不似人间的负义忘恩
那般的深刻伤人;
虽然你能改变水性,
你的尖刺却不够凶,
像那不念旧交的人……

作者介绍


梁实秋(1903-1987),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出版的纪录。梁先生的散文或描摹柴油盐,或探讨琴棋书画,于清雅诙谐的文字中透出无尽的悠然和智慧。


《雅舍遗珠:梁实秋文学生涯的补白》 一幅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人生拼图,精装典藏新善本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梁实秋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为无数读者带来了心灵的慰藉与生活的启迪。他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愈久弥香,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然而,正如大海深邃,星辰繁多,即便是备受推崇的作家,其创作的脉络也并非尽善尽美,总有疏漏,总有待填补的空白。《雅舍遗珠:梁实秋文学生涯的补白》,正是这样一本致力于为梁实秋先生的文学版图添砖加瓦、填补遗珠的诚意之作。它并非对梁实秋已有的宏大叙事进行重复或模仿,而是以一种“补白”的视角,精心发掘、梳理并呈现那些可能被大众所忽略,却同样闪耀着梁实秋独特智慧与温情的文字片段,构建起一幅更加完整、更为立体的梁实秋人生图景。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补白”的创新视角。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早已深入人心,其对日常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对人情世故鞭辟入里的剖析,以及那份特有的平和冲淡、温暖和煦的文风,已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文字的海洋浩瀚无垠,即使是巨匠,也难免有遗珠散落。本书并非仅仅收录一些“未发表”的篇章,更多的是一种深入的挖掘和精心的梳理。它可能包含梁实秋先生在特定时期、特定语境下创作的,但未被广泛关注的杂文、短评、书信摘录、甚至是口述片段的整理。这些“遗珠”,虽不似“雅舍”那样家喻户晓,却同样承载着梁实秋先生的思考、感悟与情怀。它们如同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珍珠,一旦被串联起来,便能构成一幅更加细腻、更加丰富的个人画卷。 “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人生拼图”,是本书所呈现的梁实秋形象的精确描绘。在现代社会日趋浮躁的当下,梁实秋的文字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宁静。他的“平和”,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纷扰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与自持;他的“冲淡”,不是寡淡无味,而是洗尽铅华后的真淳与自然;他的“温暖”,不是故作姿态的热情,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关怀与体恤;他的“和煦”,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人在不自觉中感受到生活的温度。本书所收录的“遗珠”,将进一步放大并深化这一特质。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解读,读者将能更深入地理解梁实秋先生如何以一种淡然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如何从细微之处体悟生活的真谛,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与乐趣。它不是强求深刻的哲理,而是从日常的点滴中提炼出生活的智慧,从琐碎的事件中感悟人生的美好。 “精装典藏新善本”,是本书在物质呈现上的承诺。在内容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一本精美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本书的装帧设计,将力求与梁实秋先生作品的格调相契合——讲究质感,而非奢华;注重细节,而非浮夸。采用优质纸张,印制清晰,字体典雅,排版疏朗,力求在视觉和触觉上都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装订牢固,便于长久保存。每一处细节都体现出对经典文学的尊重,对读者阅读体验的重视。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是献给所有热爱梁实秋先生的读者的珍贵礼物。 梁实秋文学生涯的“补白”工作,其意义在于填补已知,丰富认知,深化理解。它并非对既有成就的否定,而是对其光辉的补充与延伸。通过对这些“遗珠”的梳理,我们或许能发现梁实秋先生在某些思想上的早期萌芽,或是后期对某个议题的更为深入的探讨。我们能看到他作为学者、翻译家、评论家的多重身份,在不同领域留下的独特印记。我们更能从这些零散的文字中,窥见其人生的不同侧面,理解其情感的微妙变化,感受其人格的魅力。例如,书中可能收录梁实秋先生早年的一些翻译随笔,探讨他在文学翻译中遇到的挑战与心得,这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他从求学到成为独立学者的心路历程。又比如,书中可能整理了他在某个时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评论,虽篇幅不长,却能展现他一贯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再者,一些写给亲友的书信片段,则能展现他生活化的一面,以及他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这些都是“雅舍”系列中较少触及的方面。 本书的编纂过程,无疑是一次对梁实秋先生文学遗产的深度勘探。它要求编者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文献鉴赏能力,以及对梁实秋先生作品风格的深刻理解。搜寻散落的文献,考证其真实性,整理其脉络,并以一种清晰、流畅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本书不仅是内容的集合,更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它为梁实秋研究者提供新的资料,为普通读者提供了解这位文学巨匠更全面的视角。 “人生拼图”的比喻,恰当地概括了本书的内在逻辑。梁实秋先生的人生,如同巨幅拼图,而“雅舍”系列散文无疑是其中最核心、最显眼的几块。本书则像是收集了那些散落在周边,可能被忽视,但却同样色彩斑斓、纹理清晰的碎片。将这些“遗珠”拼凑进原有的画面,我们看到的将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而是一幅细节丰富、色彩饱满、层次分明的完整人生画卷。这幅画卷,描绘的是一个在动荡年代里,依然坚持文化理想,懂得生活情趣,关照世道人心,最终找到属于自己那份平和与安宁的知识分子形象。它传递的,是一种历经世事,依然能够保持纯真与温暖的人生哲学,一种在平凡中见不凡的生命智慧。 总而言之,《雅舍遗珠:梁实秋文学生涯的补白》是一本充满诚意与匠心的图书。它不是对已有的经典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以一种“补白”的视角,为梁实秋先生的文学版图注入新的活力,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了解这位伟大作家的窗口。它是一幅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人生拼图,是一次精装典藏的新善本。阅读此书,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梁实秋先生未曾充分展现的文字魅力,更能从中汲取面对人生困境的勇气与智慧,感受生命中那份恒久不变的温暖与宁静。它将成为所有热爱梁实秋先生及其文学作品的读者,案头不可或缺的珍藏。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雅舍遗珠》,就被它那如诗如画的标题所吸引。“一幅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人生拼图”,这描述太贴切了,仿佛在描绘我一直以来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更是充满了古典的韵味,拿在手中,就能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与精致。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亲切感,仿佛他就是你身边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温和的笔触,为你讲述生活的百态。书中那些看似寻常的叙事,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他能从最细微的生活片段中,挖掘出人生的况味,让人在不经意间,获得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悟。这种“补白”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梁实秋,他的文学生涯,原来还有如此多值得珍藏的篇章。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初翻开这本《雅舍遗珠》,便被它那种淡淡的、却又无比扎实的温暖所包裹。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总是能感受到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仿佛一位老友在你耳边轻声讲述过往,没有惊涛骇浪,却能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触碰到最柔软的内心。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透着一股子沉静和雅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触感温润,像是捧着一段被时光精心打磨过的美好。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生活细节的描摹,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幅生动画面,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那种平和冲淡的意境。那些关于读书、交友、乃至衣食住行的琐碎,在梁先生笔下,都化为了可品的韵味,让人在喧嚣的世界里,寻找到一处安宁的港湾。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读物,不如说是一次心灵的漫步,一次对人生真谛的温柔回溯。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立刻心潮澎湃的书,但它会像一股细流,悄无声息地滋润你的心田,让你在不经意间,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手里捧着这本《雅舍遗珠》,感觉像是收到了一份来自远方的珍贵礼物。它的名字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而“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描述,更是精准地概括了阅读过程中内心的感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姿态。书中的篇章,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字里行间流淌着的生活智慧,却足以让人受益匪浅。我尤其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的道理,只是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最真挚的情感和最真实的观察。它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逐渐渗透到你的心灵深处。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一本能够让人沉静下来,去感受生活本身之美的书,显得尤为难得。它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不同维度,让我们审视自己的生活,是否有遗漏了什么同样美好的“遗珠”。

评分

翻阅《雅舍遗珠》,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书名本身就带着一股温润的气质,而“平和冲淡而温暖和煦”的概括,更是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精装典藏版的出现,无疑是对梁实秋先生文学生涯的一次重要梳理和补充,让读者能有机会接触到那些可能被忽略的“遗珠”。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梁先生那种超然物外,却又洞察世事的笔调所吸引。他笔下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戏剧性,却处处充满着细节的温度和人性的光辉。这种平和而温暖的叙述方式,让人在阅读时,心灵也随之平静下来,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安宁。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遗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反复回味,在日后的生活中,时时想起其中的某个片段,从中获得力量和慰藉。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如同在秋日午后,阳光透过窗棂洒下,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它并非以激烈的叙事或深刻的哲理来吸引读者,而是以一种极其平和、自然的方式,展现了梁实秋先生丰富而又充实的人生画卷。精装典藏的质感,更是为这份“遗珠”增添了珍贵感,每一页的翻阅都像是在触碰历史的脉络,感受文字的温度。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人情世故的洞察,那种洞悉却不尖锐,温和却不失力度。梁先生仿佛是一位旁观者,用他那双洞察一切的眼睛,不动声色地剖析着人性的微妙,却又始终保持着一份宽厚与理解。读他的文字,你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思考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这种“补白”式的梳理,让梁实秋的文学生涯更加丰满,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他更加真实、更加鲜活的一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