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谁在掩盖真相
:35元
作者:汤余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4-01
ISBN:9787511817204
字数:202000
页码:19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第1章 西方媒体的发展演变
1.1传媒开始成为一个产业
1.2媒介垄断寡头形成
1.3经济利益高度商业化
1.4世界媒体网络的形成
1.5新兴媒体主流化
1.6“冷战”后“软力量”——成为一种新统治工具
第2章 巨型新闻航母的扩张经营
2.1选择有效的目标国进入方式
2.2强行收购和兼并
2.3稳固的核心竞争力
2.4全球传媒战——整合营销
第3章 新闻自由的尺度
3.1媒体听谁的
3.2宣传的基本策略:“把公众蒙在鼓里”
3.3 国家安全和新闻自由哪个更受保护
3.4泄露政府情报有罪
3.5新闻必须提供消息来源
3.6《纽约时报》揭露布什政府操纵媒体美化伊战、阿战内幕
第4章 围剿发展中国家
4.1 全球扩张——利益的驱使
4.2“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
4.3霸占舆论主导权
4.4挑拨离间——污蔑中国在洲的援助
4.5第三世界媒体处境困难
4.6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第5章 圈子里的故事
5.1新闻采访的游戏规则
5.2传媒巨头——美国的“世界银行”
5.3贝卢斯科尼:富豪政客启示录
5.4个人慈善取代不了社会公正
5.5传媒帝国的阴影
5.6超级财团垄断传媒的年代
5.7气候分配的正义——哥本哈根大会龌龊纪实
第6章 一切以利益为主导
6.1抢滩占领新兴市场
6.2西方媒体对第三世界颠倒是的报道
6.3主权国家与美国媒体话语权之争
6.4独木难支:第三世界媒体处境困难
6.5颜色革命的急先锋
6.6金融寡头的大棒
第7章 真相的源头
7.1新闻自由的强大力量
7.2政府和军方对媒体持不信任态度
7.3媒体知情权和民众知情权
……
第8章 究竟掩盖了哪些真相
第9章 有压迫就有反抗
主要参考文献
内容提要
用什么来说话?当全世界的人们都在考虑这件事时,轻飘的纸张就变成了流光异彩的文字和沉甸甸的思想——这就是媒体,它首先从西方弥漫到全.世界。当世界对它产生高期望值时,它却显得那样放荡不羁。媒体帝国在威胁着本来就需要它的世界。
现在,我们都在谈论“一言堂”的好与坏。也许有一天,如果所有的“喉咙”放在同一个话筒上,我们将感到常危险。在西方,媒体塑造了它们的国家形象。这种进步并不可怕,但当它膨胀到极限时,每个人都感到西方媒体的消极影响力,以至于它们的国家层层被媒体裹,终感到没有自由的动力。
从前,美国被媒体装得健全有力;今天,美国媒体像个口无遮拦的妇人,让国家时时刻刻暴露在不安全的环境中。这是必然现象,还是可以避免的?其实,了解西方媒体的发展和整体情况更有利我们自身发展。起码,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引以为鉴。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汤余汤余是个热爱传统的作者,写作成长之路完全是一个传统文人所都经历过的。有时他琢磨自己的创意是否精卓,但从来没有怀疑过我的写作能力;有时他在思索自己的长期写作激情,但我从来没有质疑过我的大量写作的质量问题。作为一个有实力的作者,是可以应对任何一种写作中的棘手问题的,相信他就是那种作者。
习惯写作的汤余会将手写作为一种实力的见证,做好每个写作中的细节。终让我自己与合作单位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诚信桥梁,真正做到双赢与双满意。
这本书的内容实在太扎实了,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章,感觉脑子都被知识填满了。作者在解读法律条文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论述,而是娓娓道来,像是在给我讲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证据链的讲解,以前总觉得那是影视剧里才有的桥段,但这本书把现实中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举的一个案例,一个看似简单的盗窃案,因为一个微小的证据出现瑕疵,整个案件的走向就发生了惊天逆转。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简直是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正是这种“吹毛求疵”才让我们看到了真相的另一面,以及法律在追求真相过程中的不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观点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会详细列出支持某个观点的理由,也会清晰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让你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单一的答案。读完这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法律的敬畏感又加深了,也对“真相”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真的被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给惊艳到了!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很多法律普及读物那样,上来就是一大堆术语和理论。这本书完全是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用一种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一些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的法律问题拉近了。比如说,关于隐私权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直接跟你讲法条,而是通过描述一些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场景,比如个人信息被泄露、社交媒体上的言论自由边界等等,来引导我们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分析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案例,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他能从法律的层面挖掘出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而且,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画面感,读着读着,我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那些案件现场,亲眼见证着一切的发生。它让我明白,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法律背后隐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复杂性。我一直以为法律就是非黑即白,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在探讨一些模糊地带的时候,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太强了。他会让你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真相”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被层层包裹,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密的逻辑推理才能揭开。比如,书中关于“故意”和“过失”的界定,看似简单,但作者通过几个极其细微的案例,阐述了这两个概念在法律上的巨大区别,以及如何去判断。这让我反思,在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也过于简单地评判他人,缺乏对具体情况的深入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法律,更是关于如何理性地看待问题,如何不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深度,每一个论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作者在处理一些争议性话题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客观性。他不会轻易地站队,而是会详细地呈现正反两方的观点,并用扎实的证据和逻辑来支撑自己的分析。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正义”的理解,他认为正义的实现需要依靠严谨的法律程序和公正的司法判决,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和片面的认知。书中的一些关于程序正义的论述,让我对司法过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一个案件的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遵循了正确的程序。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像是在接受一次高级的法律思维训练,受益匪浅。
评分我太喜欢这本书的风格了!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法律类的书籍那样,要么枯燥乏味,要么故弄玄虚。这本书就好像你身边一个博学又风趣的朋友,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你讲那些关于法律的“冷知识”。作者的语言非常生动活泼,而且常常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让你在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东西。我特别喜欢他对于一些经典法律概念的解读,比如“疑罪从无”原则,他没有直接给你讲定义,而是通过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案件,让你深刻体会到这个原则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有时还充满了智慧和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