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除内热:无病到天年 薛磊 9787557621780

祛湿除内热:无病到天年 薛磊 97875576217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薛磊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养生
  • 祛湿
  • 除湿
  • 内热
  • 体质改善
  • 健康长寿
  • 预防保健
  • 薛磊
  • 传统文化
  • 养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睿智启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7621780
商品编码:2607583581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祛湿除内热:无病到天年 作者 薛磊
定价 36.80元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 9787557621780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湿热二毒,对健康影响甚巨,患者不胜其扰,常在不知不觉间危害健康,当发现它的存在时已是疾病缠身。因此,要想健康养生,要预防湿热对身体的侵袭。只要清除掉体内的湿邪、热邪,很多疾病都会远离我们。本书全方位解读如何祛除湿热二毒,防治湿热袭身,可以得到一劳永逸的效果。针对都市人的“湿气病”,方法易操作,材料易获得,对症,简单有效。


   作者简介

薛磊: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现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治医师。把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利用中医理论指导患者强身健体。出版了《养脾胃就是养寿》《千万不要忽视疾病的前兆》《养肾就是养寿》《健走,人人都能做到的健身运动》《医生秘而不传的养生秘籍》《癌症病人的饮食保健指导书》等作品。


   目录

章 湿热伤身有预警,读懂身体的讯号

依起床感觉,辨湿热 / 002

看皮肤,辨湿热 / 003

看眼睛,辨湿热 / 004

看嘴唇,辨湿热 / 005

看舌头,辨湿热 / 007

闻口气,辨湿热 / 008

看粪便,辨湿热 / 009

其他信号,辨湿热 / 010

第二章 湿热发生有缘由,别因大意伤身体

经常熬夜,肝胆郁结化成热 / 014

盲目用药,伤及正气生湿热 / 015

烟酒过度,毒气入体生湿热 / 016

春风春雨易化湿热 / 018

夏季贪凉易生湿热 / 019

秋季燥邪易生湿热 / 020

冬季大补特补生湿热 / 021

第三章 湿邪不祛除,百病常缠身

湿热易生,祛除却难 / 024

湿热不除,相貌受损 / 025

湿热缠身,人没精神 / 027

湿热侵扰,痤疮来找 / 028

湿热内蕴,女人受苦 / 030

湿久生热,热必伤阴 / 033

饮食清淡,避免湿热 / 035

适当运动,排除湿热 / 036

保证睡眠,远离湿热 / 038

湿热体者,重在养生 / 040

合谷穴:清热化湿,解表消炎 / 043

气海穴:补气升阳,防治湿热 / 045

阴陵泉穴:疏肝利胆,利水除湿 / 047

第四章 辨别体质类别,除湿热对症下方

平和体质,注意保养 / 050

阴虚体质,补足 / 052

阳虚体质,扶正阳气 / 053

气虚体质,补足元气 / 055

气郁体质,畅通气机 / 057

痰湿体质,健康饮食 / 059

血瘀体质,适量运动 / 061

特禀体质,预防过敏 / 062

第五章 湿热始起三焦,援之正气小病自消

湿热发病先伤三焦 / 066

扶正三焦胸部按摩操 / 067

清热利湿郁金汤 / 069

宣展气机杏仁霜 / 070

利窍去湿茯苓粥 / 071

提神解郁薄荷饮 / 072

葛根菊花汤,清热去头痛 / 073

三君子汤,清湿热去头痛 / 075

第六章 湿热源于脾胃,呵护脾胃湿邪自退

肥胖,恐是脾湿惹的祸 / 078

脾胃虚弱,湿热易生 / 080

思虑过度,诱发湿热 / 082

夏季吃生姜,祛脾胃之湿 / 083

薏仁:健脾益胃,清热解毒 / 085

马齿苋:清热健脾,利水除湿 / 087

陈皮:调养脾胃,通调三焦 / 088

清暑益气汤:益气生津,养阴清热 / 090

脾湿生眼袋,就喝红枣汤 / 092

救必应煲猪瘦肉,解除湿热胃脘痛 / 093

竹笋西瓜皮鲤鱼汤,缓解脾湿哮喘症 / 095

蜂蜜绿茶,调治湿热口腔溃疡 / 097

半夏山药粥,祛湿消暑除胃热 / 099

清热莲栀茶,调治胃热牙龈痛 / 101

痰湿内阻脾胃不和,就找二陈汤 / 102

荷叶薏米粥,调治脾胃湿热长痘痘 / 103

脾胃湿热酒糟鼻,就喝三青汤 / 105

湿热消瘦,就喝除湿益脾汤 / 106

湿热致肥胖,就服荷叶山陈茶 / 108

脾胃湿热不用愁,试试白扁豆 / 110

竹茹藿香茶,缓解胃肠湿热致呕吐 / 111

燥湿运脾,就服平胃散 / 113

脾胃气虚兼痰湿,就服六君子汤 / 114

丰隆穴:沉降胃浊,祛湿化痰 / 115

手三里:润滑脾燥、清热明目 / 116

内庭穴:清除胃热,提升食欲 / 118

中脘穴:理气健脾,和中除湿 / 119

脾俞穴:补中益气,排除湿热 / 121

足三里: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 123

第七章 湿热犯上蒙心包,养好心脏湿热跑

平和心性,心不伤则湿热不伤 / 126

按摩心包经,养心除湿热 / 127

高丽参茶,清心除烦治心病 / 129

玉竹猪心汤,化湿除热去胸闷 / 130

酸枣薏仁汤,除邪安神助睡眠 / 132

丝瓜养心汤,补虚养心安神定惊 / 133

第八章 湿热犯上伤肺腑,养好肺脏湿自除

肺脏很娇气,怕湿热袭 / 136

经常按肺经,养肺防湿热 / 137

川贝母炖雪梨,清肺热止咳嗽 / 139

连翘败毒茶,清肺火去湿疹 / 140

枇杷清肺饮,解毒散结除痤疮 / 142

豆芽节沙丁鱼汤,调治肺燥咽喉痒 / 143

猪肺薏仁粥,补肺化痰不咳嗽 / 144

五行养肺汤,平衡阴阳防外邪 / 146

常饮柿子酒,去燥止咳嗽 / 148

加味百合汤,利湿清肺防哮喘 / 150

常用三仁汤,清肺化瘀止咳嗽 / 151

第九章 湿热伏中损肝胆,疏肝清胆免侵犯

肝胆湿热,务必当心 / 154

女人有异味,肝火惹的事 / 155

久视伤肝,养眼等于养肝 / 157

绿色食物,清肝泻火 / 158

泡脚通经络,排毒泻湿火 / 160

加味菊花茶,平肝降火除油腻 / 162

加味芦荟粥,清除肝热缩毛孔 / 163

夏枯草膏,清泻肝火散郁结 / 165

三花酒,疏肝解郁祛黄斑 / 166

菊花延龄膏,清除湿热驻容颜 / 168

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湿热 / 169

玫瑰柴果茶,退热疏肝平肋痛 / 171

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疸 / 173

玫瑰疏肝茶,柔肝醒脾平肋痛 / 174

按摩曲泉穴,清肝又祛湿 / 175

第十章 小肠湿热则失调,护好小肠湿热逃

按摩小肠经,补养小肠正气 / 178

腹部按摩,提升正气防湿热 / 179

双苓木棉花茶,祛除小肠实热 / 181

常喝红豆汤,祛除湿热又养生 / 183

第十一章 大肠湿热泄不畅,调养大肠便正常

定时排便,大肠不易生湿热 / 186

左右摇摆,刺激肠道排毒气 / 188

按摩曲池穴,改善气血除湿热 / 189

按摩大肠经,防治肠病御外邪 / 190

二黄汤,清除湿热止腹泻 / 192

马齿苋绿豆汤,平复湿邪止痢疾 / 193

二苓粥,整肠润肠治便秘 / 195

第十二章 湿热下行进犯肾,提升肾气邪不近

平衡肾之阴阳,让湿热无法靠近 / 198

按摩肾经补元气,阻挡外邪不入侵 / 200

玉米须汤,清热利尿消 / 201

莲子化湿补肾汤,调治湿热遗精 / 202

湿热下注患阳痿,吃上一碗泽泻粥 / 204

黑豆补肾汤,除湿除热治腰痛 / 205

第十三章 膀胱湿热人遭殃,疏通膀胱人无恙

推按膀胱经,湿热不易生 / 208

排尿习惯好,湿热不来找 / 209

扁蓄内服加外用,调治膀胱湿热 / 211

常吃绿豆芽,清热解毒利尿路 / 213

金针炒丝瓜,调治男性膀胱炎 / 214

荸荠煎汤,调治小便短赤 / 216

小便不利不用愁,常喝冬瓜粥 / 218

加味白茅根茶,有效治淋浊 / 219

湿热带下扰人烦,蒲公英茶能止带 / 220

清膀胱湿热,就用车前草 / 221

第十四章 经典名方,防湿祛湿保健康

白茅根,清五脏六腑之湿热 / 224

甘草,有效祛除湿热大毒 / 225

白术,可治疗五脏伤湿 / 227

豆蔻,湿温初起适用 / 228

龟苓膏,凉血解毒清湿热 / 229

忍冬膏,清热解毒除面疮 / 230

藿香,祛暑解表化湿脾 / 232

三黄汤,清除湿热除腹痛 / 233

藕芹汁,清热凉血除口苦 / 234

八宝茶,调治湿热脱发有良效 / 235

茉莉花茶,清火燥湿明双目 / 237

柴胡黄连茶,祛湿热止虚汗 / 238

枣菊清蒙茶,治疗湿热嗜睡之症 / 240

酸枣薏苡仁汤,祛湿热又安眠 / 241

绿豆甘草粥,清除湿热牙不痛 / 243


   编辑推荐

“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易与外邪勾结,是伤身的重要一邪。湿与热“勾结”,就形成了诸多疾病的直接或间接成因,湿热会涉及身体的十二经脉和全身每一寸。由湿热产生的各种疾病,对症调养才有效,深入调五脏、辨证调体质,药到病除。让你摆脱亚健康,远离疑难杂症!


   文摘

   序言

《脾胃健康:长寿之本》 引言 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中,脾胃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素有“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美誉的脾胃,其功能强健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消化吸收、营养供给、免疫力以及整体的健康长寿。反之,脾胃虚弱则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导致疾病缠身,影响生活质量。本书旨在深入浅出地阐释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系统介绍脾胃的功能、常见病因、损伤表现,并提供一套全面、科学、实用的脾胃调养方法,帮助读者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实现“无病到天年”的美好愿望。 第一章 脾胃:健康的基石 1. 脾胃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脾的功能 主运化:这是脾最重要的功能。运化包括了消化食物、吸收精微物质,并将这些物质输布到全身各脏腑组织。简而言之,脾是身体的“仓廪之官”,负责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的营养。 主升清:脾将吸收的精微物质向上输布,升发到肺部,再由肺布散全身,供给大脑、四肢等器官。同时,也包括将水谷中的清气向上输布。 主统血:脾具有控制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而不逸出的功能。当脾气虚弱时,可能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主肌肉四肢:脾通过运化精微物质,滋养肌肉,使四肢得以正常运动。脾虚则可能出现肌肉萎软无力、肢体倦怠等症状。 胃的功能 主受纳:胃像一个“容器”,负责接收和容纳食物。 主腐熟:胃将受纳的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分解,使其变得更易于脾的进一步吸收。 通降:胃将经过腐熟的食糜向下传输给小肠,完成进一步的消化吸收过程。 2. 脾胃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是气血生成的基础。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为精微物质,是生成气血的根本。气血充盈,身体才有活力,抵御外邪的能力才强。 免疫力的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直接影响身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这些营养物质是构成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重要原料。脾胃虚弱,营养吸收不足,免疫力自然下降,容易受到疾病侵袭。 情绪与脾胃:中医认为“思伤脾”。过度的思虑、忧虑会损伤脾气,导致脾胃功能紊乱。反之,脾胃不适也会影响情绪,使人出现烦躁、易怒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皮肤、毛发、口舌的健康:脾胃的精微物质输布全身,滋养皮毛、毛发和舌头。脾胃健康,皮肤红润光泽,毛发乌黑浓密,舌头色泽正常,口感适宜。脾胃虚弱则可能出现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口舌干燥或淡白等问题。 骨骼的生长发育:儿童的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的生长,离不开脾胃的运化供给。脾胃功能好,营养物质得以充分输布,骨骼才能健康发育。 第二章 常见脾胃损伤的病因与表现 1.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超出脾胃的消化能力,导致食物积滞,损伤脾胃。 偏食挑食:长期摄入单一或不均衡的食物,导致营养失调,影响脾胃对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 过食生冷寒凉:如冰镇饮料、生食海鲜等,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脾胃功能减弱,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 过食辛辣油腻:刺激脾胃,损伤津液,容易导致胃火亢盛、消化不良、便秘等问题。 饮食不洁:食入被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直接损伤脾胃,引起急性肠胃炎。 2. 情志失调 思虑过度:长期精神紧张、思虑过多,导致气机郁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 忧愁焦虑:负面情绪会消耗身体的阳气,加重脾胃的负担,导致消化不良、精神萎靡。 3. 劳逸失度 过度劳累:长时间体力或脑力劳动,耗伤气血,脾胃也随之虚弱。 饥饱无常:作息不规律,三餐不定时,打乱了脾胃的生理规律,影响其正常工作。 4. 外感邪气 寒湿侵袭:居住在潮湿寒冷的环境,或淋雨涉水,寒湿之邪容易侵犯脾胃,损伤阳气,导致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 暑湿侵袭:夏季暑热,湿气较重,容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5. 久病体虚 长期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年老体衰,身体正气不足,脾胃功能自然也随之减弱。 脾胃损伤的常见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食少、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大便稀溏等。 全身症状: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四肢不温、形体消瘦或肥胖(湿盛)、舌淡苔白或腻、脉象沉缓或弱等。 其他相关症状:口淡无味、口干、口苦、口臭、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不调、水肿等。 第三章 全面调养脾胃的实用方法 一、 饮食调养:温和滋养,均衡膳食 1. 选择温和易消化的食物 主食:小米、大米、燕麦、玉米等,煮粥、煮饭,避免粗糙、不易消化的谷物。 蔬菜:蒸煮熟的蔬菜,如南瓜、红薯、山药、胡萝卜、冬瓜、菠菜等。避免生冷、辛辣、油炸的蔬菜。 水果:温性水果,如苹果、葡萄、桃子、樱桃等。避免寒凉性水果,如西瓜、梨、香蕉(过量)等。 肉类:选择瘦肉,如鸡肉、鱼肉、牛肉等,炖煮、清蒸,避免肥腻、油炸。 豆制品:适量摄入,但需注意消化情况。 2. 遵循“细嚼慢咽”的原则 充分咀嚼食物,将食物磨碎,与唾液充分混合,有助于减轻脾胃负担,促进消化吸收。 3. 定时定量,规律饮食 一日三餐,按时进食,避免饥一顿饱一顿。晚餐不宜过晚、过饱。 4. 调理饮食,避开禁忌 忌生冷寒凉:少喝冰镇饮料,少吃冰激凌、生鱼片等。 忌辛辣油腻:减少辣椒、花椒、芥末、油炸食品的摄入。 忌暴饮暴食: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 忌烟酒:烟酒对脾胃有显著的刺激和损伤作用。 5. 利用药食同源的食物 山药:健脾益气,益肾固精。可煮粥、炖汤。 莲子:健脾止泻,益肾涩精。可煮粥、泡茶。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直接食用、煮粥、泡茶。 薏苡仁:健脾渗湿,清热排脓。适合湿气重的人食用,可煮粥。 生姜:温中散寒,止呕。适量食用,尤其适合脾胃虚寒者。 白扁豆:健脾胃,和中,化湿。可煮粥、煲汤。 二、 起居调养:顺应自然,规律作息 1. 保证充足睡眠 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机能的恢复和平衡。睡前避免剧烈运动和思考。 2. 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过度劳累会消耗身体能量,加重脾胃负担。 3. 避免久坐不动 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慢跑,有助于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脾胃蠕动。 4. 注意保暖,尤其腹部 腹部是脾胃所在,保持腹部温暖,可以有效避免寒邪侵袭。 三、 情志调养:心平气和,淡泊宁静 1.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避免过度思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舒缓情绪。 2. 学会放松和减压 练习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放松技巧。 四、 运动调养:适度锻炼,强健脾胃 1. 八段锦、太极拳 这些传统养生功法,动作舒缓,注重意念配合,对调理脾胃有很好的效果。 2. 散步、慢跑 饭后散步,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3. 腹部按摩 顺时针轻揉腹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腹胀。 五、 穴位按摩与艾灸:疏通经络,温补脾胃 1. 足三里穴 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侧。是健脾胃、补中益气的要穴。经常按摩或艾灸,可以改善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症状。 2. 中脘穴 位于肚脐上四寸。是胃的募穴,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 3. 关元穴 位于肚脐下三寸。能培补元气,温肾健脾。 4. 神阙穴 即肚脐。艾灸神阙穴,可以温阳散寒,健脾益气。 六、 中医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脾胃虚寒: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口淡不渴、食欲不振、腹泻腹冷。可选用温中健脾的方药,如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 脾胃湿热:症见胃脘痞满、口苦口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可选用清热利湿的方药,如葛根芩连汤、平胃散等。 肝胃不和:症见胃脘胀痛、嗳气频繁、食欲不振、情绪波动大。可选用疏肝健脾的方药,如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 结语 脾胃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也是长寿的“基石”。忽视脾胃的调养,就如同建造高楼大厦却忽视了地基的稳固。本书所介绍的饮食、起居、情志、运动以及穴位按摩等方法,都是基于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旨在从生活点滴入手,帮助读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温和而持久地调养脾胃。坚持实践,定能让您的脾胃功能日渐强健,身体焕发活力,为健康长寿打下坚实的基础。请记住,健康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持之以恒的呵护与关爱。愿您我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脾胃,无病到天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种素雅的风格,搭配上“无病到天年”几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种健康、长寿的生活状态。封面上的人物插画,虽然看不清具体细节,但整体给人的感觉是平和而充满智慧的,似乎预示着这本书会提供一些返璞归真的健康之道。我一直对中医的整体调理理念很感兴趣,总觉得它能从根源上解决一些身体不适。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仅凭这第一印象,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本书应该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温和而深刻的语言,引导我们去了解身体的奥秘,去寻找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健康密码。我尤其好奇作者薛磊先生,他能用怎样的视角来解读“湿”和“内热”这两个概念,以及如何将它们与“无病到天年”这样一个宏大的目标联系起来。这本书的装帧也比较精致,纸张的质感也不错,拿在手里感觉挺舒服的,这对于一本想要静下心来阅读的书来说,是很重要的加分项。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提出的“祛湿除内热”这个角度,感觉非常符合当下许多人的健康痛点。现代生活方式,比如经常熬夜、久坐不动、摄入过多生冷或油腻的食物,都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重,或者产生所谓的“内热”。这些情况往往表现为疲劳乏力、食欲不振、皮肤问题频发,甚至情绪上的烦躁。而“无病到天年”这个目标,更是直接触动了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普遍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操作性强的指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比如说,关于饮食上的禁忌和推荐,关于日常起居的调整,甚至是关于一些简单易行的运动或按摩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解释“湿”和“内热”在中医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身体健康的,以及最关键的,如何才能有效地将它们排出体外,从而达到一种长期的健康平衡状态。

评分

收到这本书,看到“薛磊”的名字,让我想起了之前听过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讲座,也许是同一位老师。封面设计很朴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图画,反而给人一种沉静、专业的质感。“祛湿除内热”几个字,直指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我一直觉得,很多身体的不适,比如容易疲劳、肚子胀气、皮肤状态不好等等,都和体内湿气有很大的关系,但具体怎么“祛”却很少有系统性的介绍。而“内热”这个概念,也让我很好奇,它和我们平常说的“上火”有什么区别,又如何会影响到“无病到天年”这个终极目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解释得清楚明白,并且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食疗、生活习惯的改变,甚至是一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来达到调理的效果。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 holistic 的健康解决方案,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个症状。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祛湿除内热:无病到天年》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琳琅满目的养生书籍中,它精准地抓住了“湿”和“内热”这两个常常被提及但又容易被忽视的概念,并将其与“无病到天年”这一美好愿景紧密联系。我对作者薛磊先生的专业性充满好奇,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中医对于湿气和内热的独特见解。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多变,很多亚健康问题都悄然而至,我总觉得身体内部的“湿”和“热”是很多不适的根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易于理解和实践的调理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饮食禁忌与推荐、日常作息的调整、甚至是一些辅助性的运动或疗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通过辨别自身情况,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祛湿除内热的途径,从而真正实现健康长寿的理想。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被它标题里的“祛湿除内热”几个字深深吸引了。现代人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很多小毛病都反复出现,我总怀疑是不是体内有“湿气”或者“内热”作祟。虽然对具体医学理论不是非常了解,但“无病到天年”这个美好的愿景,真的是击中了所有人的心坎。我曾尝试过一些养生方法,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总是感觉治标不治本。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法,能够帮助我改善身体的亚健康状态。尤其是“祛湿”这个概念,在很多养生文章里都有提及,但往往说得比较笼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湿气的成因,以及不同体质的人如何针对性地祛湿。同时,“内热”的说法也让我很好奇,它和我们常说的“上火”有什么区别,又该如何调理。总之,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希望,仿佛找到了解决身体困扰的钥匙,我很想知道它里面究竟蕴含了多少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