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361] 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

[B361] 爭論中的莊子主體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詹康 著
图书标签:
  • 莊子
  • 主體論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思想史
  • 形而上學
  • 爭論
  • 文本詮釋
  • 先秦哲學
  • 道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际图书快线专营店
出版社: 學生書局
ISBN:9789571516073
商品编码:23474467152
包装:平裝
出版时间:2014-10-01
页数:635
正文语种:中文繁體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Quentin Skinner曾說:「現今在思想史中的混亂,其本質不僅表明了我們需要另一種研究取徑,且還指出我們需要採用何種研究取徑才能避免那些混亂。」莊子主體論的研究現在也空前豐富,需要尋出條理,更急需新的取徑來終結混亂。

 作者癖好莊子三十年,積學冥思,將一百四十餘位學者之研究歸納為十七類型,詳加介紹與點評,在此基礎上就莊子的主體性問題提出綜合而獨特的見解。各章彼此獨立,分別閱讀,可通一說,而合成全璧,迄今關於莊子主體論之研究,即遍覽無遺。

 書中也摘論大量莊子文句,並對原文附以註釋,不只化除閱讀古文之障礙,且莊子的各種立場思路經過精心呈現後,彷彿一冊分類菁華選本,便於研讀而得到自己的體會。


作者簡介

 

詹康,民國五十五年生於臺北市,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與碩士班、哈佛大學東亞語言暨文明學系博士班,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學研究興趣為先秦哲學、中西政治哲學史、經典閱讀,生活興趣是騎車四處長征。本書為其第YI本書,是未曾計劃的意外,不過拿破崙說:「世上無意外,意外是對命運喚錯了名而成。」常人謂為意外,至人識之為不測之必然。


经典重塑:<春秋>诸子新探 作者: 佚名(当代思想史研究者) 出版社: 华夏文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4年秋 --- 内容概要 本书并非对既有先秦哲学的简单复述或梳理,而是以一种高度的批判性视角,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去经典化”的重构性解读。我们摒弃了将先秦思想视为一个静态、封闭的知识体系的传统做法,转而将其置于当时复杂、流动的社会政治剧变之中,探讨其思想的生成逻辑、流变轨迹及其对后世知识生产的隐形影响。 全书共分为七个主要部分,围绕“权力、知识与存在”三大核心母题展开。重点关注的并非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已被过度阐释的文本段落,而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边缘化或扭曲的关键概念。 第一部分:历史的断裂与思想的萌芽——早期“道”范畴的物质基础 本部分深入考察了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社会背景下,“道”这一概念是如何从一种带有祭祀和血缘色彩的社会秩序原则,逐渐转向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论探寻的。我们着重分析了先秦时期青铜器铭文、礼制文本与早期卜筮记录中关于“天命”、“德行”的记载,揭示了早期“道”的实践性与权力依附性。 探讨了孔子所处的时代语境,并非仅仅关注其“仁”的主张,而是细致剖析了其思想中对“旧秩序的怀旧”与“新秩序的构建”之间的内在矛盾。特别关注了《论语》中那些关于政治实践和日常伦理的片段,将其置于春秋各国诸侯的权力斗争实景中进行定位,而非抽象的道德说教。 第二部分:稷下学宫:思想的竞技场与知识的商品化 本部分聚焦于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运作模式。传统观点多将其描绘为百家争鸣的理想化殿堂,本书则将其视为一种由君王资助、具有高度“知识商品”属性的意识形态生产中心。我们通过对《史记》、《汉书》中关于稷下先生的记载进行细致的比对,探讨了纵横家、阴阳家等思想流派如何根据不同诸侯的需求进行“定制化”的理论包装。 重点分析了法家思想的崛起,并非简单归因于其对“效率”的追求,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针对特定社会结构(如新兴地主阶级和郡县制)的“技术性”解决方案。书中对商鞅变法中的法律条文和韩非对“势”的论述进行了严谨的文本分析,强调了其反传统、去人治的内在逻辑。 第三部分:辩论的艺术与逻辑的陷阱——名家思想的结构性困境 名家,常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逻辑学先驱”,本书则试图挖掘其在实践层面的局限性。我们聚焦于公孙龙、惠施等人的辩题,指出他们的论证过程往往陷入了一种“语言的自指性”循环,即他们试图用语言来界定语言的边界,最终却无法有效指导现实的政治行动。 本书认为,名家的贡献在于暴露了早期“名”与“实”之间的张力,但其本身无法提供解决这种张力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其思想最终未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个体在宇宙中的位置——墨家伦理的严苛性与普及化尝试 墨家的“兼爱”、“非攻”常被理解为早期的人道主义宣言。本书则着重分析了墨家组织内部的严密结构和高强度的纪律要求,认为其伦理实践是建立在一种近似于军事化的社群管理之上的。 详细考察了墨家在工程技术和军事防御上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与他们的伦理主张联系起来,探讨这种“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形态,如何试图取代传统的宗法血缘关系,实现一种基于功利主义和契约精神的社会建构。 第五部分:技术理性与政治权谋的交织——黄老思想的实用主义底色 针对黄老思想,本书采取了与传统“无为而治”解释相悖的立场。我们认为,黄老思想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高度成熟的、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它主张统治者退居幕后,让制度和自然趋势自行运行,这恰恰是对君主权力进行精细化操控的最高境界。 书中对《黄帝四经》中的“经法”和“十大经”进行了细致比对,揭示了其在早期法制构建中的技术指导意义,并探讨了其如何与儒家在“治理的路径”上产生根本性分歧。 第六部分:文本的“失语”与思想的“缺席”——早期道家文本的非线性阅读 本书对老庄文本采取了“反叙事”的解读策略。我们质疑“老子”和“庄子”作为单一作者身份的可靠性,并倾向于将这些文本视为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学派思想汇集的“文本堆叠”。 重点分析了《庄子》中的“寓言”结构,认为其并非是帮助理解深奥哲理的工具,而是故意制造意义的断裂,迫使读者脱离线性思维的惯性。对“逍遥”和“齐物”的解读,侧重于其在特定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寻求自我庇护与精神独立的一种生存策略,而非形而上的宇宙论。 第七部分:思想的遗产与知识的重构——先秦学派的后世影响链条 最后一部分,本书探讨了先秦思想在秦汉之后的转化。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为什么以儒家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吸收了法家和阴阳家部分理论之后,依然保留了其对先秦其他学派的压制? 通过分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揭示了这种改造如何系统性地消解了先秦思想中的批判性、多样性和底层关怀。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新的框架,用于理解我们今日所继承的“先秦遗产”是如何被筛选、裁剪和建构的。 --- 本书特点: 去魅化处理: 彻底剥离先秦思想的“神圣光环”,将其还原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社会和认知产物。 文本细读: 采用历史语境分析和批判性修辞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经典文本进行微观解构。 跨学科视野: 借鉴了社会学、政治学理论,重新审视了早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与思想动机。 目标读者: 对先秦思想史有基础了解,但希望深入探究其复杂性、矛盾性及历史命运的研究者、历史学专业学生,以及所有对中国知识体系的根源持有批判性兴趣的严肃读者。本书旨在引发一场关于“我们究竟继承了什么”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刚到手,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期待。封面设计简约又不失古朴,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很能体现东方哲学的韵味。我通常喜欢先快速浏览一下目录和前言,试图捕捉作者的写作脉络和核心关怀。从目录的结构来看,作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梳理了庄子思想中那些看似纷繁复杂的概念,试图构建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这种整理工作的价值在于,它能为初学者提供一个可靠的地图,让他们在面对庄子那跳脱的、充满了隐喻和悖论的文本时,不至于迷失方向。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齐物”、“逍遥”以及“道”的探讨章节,这些无疑是理解庄子的关键节点。作者的叙述风格似乎偏向于严谨的学术梳理,这对于深入理解哲学文本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意味着阅读过程可能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去消化那些概念的细微差别。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那些我自以为已经掌握的庄子智慧,看看它是否能为我目前思考的某些当代困境提供新的启示。这本书的装帧和用纸都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让人感到这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器物。

评分

读完前几章的感受是,作者的学识之渊博令人叹服。他并非仅仅停留在对经典文本的字面解读,而是巧妙地引入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历史背景进行参照和对比,这使得讨论的深度立刻提升了一个层次。比如,在阐述某个核心概念时,作者会追溯其在先秦诸子中的源流变化,然后又将其置于魏晋玄学的语境下进行考察,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内涵。这种多维度的审视,让原本可能显得有些晦涩难懂的古代哲学命题,变得具有了某种可触及的现实性。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回溯前面的段落,因为作者提出的论点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稍不留神就会漏掉关键的逻辑环节。这种阅读体验是充实而略带挑战性的,它要求读者拿出十二分的专注力,去参与到这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辩论之中。我喜欢作者那种既不盲从古人,也不轻视传统的平衡姿态,他像一个精明的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历史的尘埃,力求呈现出最接近原貌的思维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感非常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板着面孔,而是偶尔会流露出一种近乎散文式的流畅感,尤其是在引入一些引人深思的例子时。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现代的语言去转译那些古老的意象,使得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在脑海中能够形成清晰的画面。例如,在描述某种状态的转换时,那种文字的推演,仿佛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气韵的流动,这确实是哲学写作中比较难能可贵的特质。我发现自己很容易被这种叙事方式所吸引,它让原本艰深的理论讨论变得不再枯燥乏味,反而带有一种探索的乐趣。当然,这种风格的平衡把握是极其考验作者功力的,稍有不慎就会滑向故作高深的境地,但显然,这本书的作者成功地驾驭了这种张力。他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没有完全抛弃文学的感染力,这使得即便是对纯粹哲学研究不甚热衷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智识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触动。

评分

坦白说,对于这样一本深入探讨古代哲学家思想体系的书籍,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提供一种“活化”经典的能力。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古代典籍,总感觉它们被一层厚厚的时代滤镜所覆盖,难以与当下的生活产生真正的连接。然而,这本书在分析过程中,似乎非常注重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思辨,与现代人的存在困境进行巧妙的对接。作者在论证过程中,会适时地引用当代的社会现象或者心理学发现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种跨界的引用显得既自然又具有说服力。它揭示了人类一些根本性的精神需求和思维模式,或许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只是换了外在的表达方式。这种“古今互证”的写作策略,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和思考广度。读完某一部分,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自己日常的认知框架是否也存在类似的盲点或不自洽之处。这种被挑战和引导的感觉,正是我阅读严肃哲学著作所追求的核心体验。

评分

从排版和校对来看,这本书的水准无疑是顶级的。细节决定成败,尤其在涉及到大量专业术语和引文注释时,任何一个微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理解上的偏差。我仔细翻阅了注释部分,发现引用来源的标注极为详尽和规范,显示出作者在学术诚信和严谨性上所下的苦功。字体选择舒适,行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的深度阅读,眼睛的疲劳感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书来说至关重要。整体的印刷质量也十分精良,墨色均匀,装订牢固,给人一种可以长久保存的厚重感。一本好的学术书籍,其物理形态本身就是对内容严肃性的最好背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容器,也是阅读体验的载体。这本书在这些“硬指标”上的出色表现,让我更加确信,这是一部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重要著作,它的品质足以配得上其所承载的思想深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