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攝影師之眼:數位攝影的思考、設計和構圖
作者:麥可.弗里曼
出版:大家出版
语种:繁體中文
页数:192 页
装帧:平装
ISBN:9789868508811
出版日期:2009-04-08
在攝影時,你用的是另一雙眼睛。
拍照時,透過取景器看到的世界,與肉眼所見會有些微妙且影響重大的差異;而攝影師在創作時,或基於自身經驗,或基於創作意圖,或基於構圖原理,也是用另一雙眼睛,觀看眼前的世界。
本書透過攝影師的眼睛,讓你知道如何拍出意涵豐富、出色、具有意圖的畫面,也知道怎麼運用攝影師的眼睛,去解讀攝影作品。
一幅畫面應該怎麼構圖? 本書從基本的構圖元素和攝影技巧開始,解釋照片的大小和比例對畫面的影響、設計基本要素的應用(例如圖形結構、線條圖案的配置、斜線曲線暗示的張力、明暗對比,到如何平衡視覺重量等),及色彩色調和構圖的關係。
這樣構圖才漂亮!但是為什麼? 作者提出美學的運作原理,包括人眼閱讀畫面的習慣、視覺心理學,如此,若資深攝影師或玩家已經玩膩了基本攝影和修圖技巧,也可以在掌握美學原理之後,變化出更豐富的風格和表現手法。
臨場攝影的決定性瞬間 攝影師面對的,經常不是靜態、可以所心所欲擺置的場景。作者以實例講解,在街頭拍攝時,如何觀察、歸納、預測景物的變化,以捕捉到決定性的瞬間、高潮的一刻。
照片只有一張,卻能呈現不同效果 照片完成之後,攝影師還可以藉由Photoshop等圖片處理軟體,把同一張照片詮釋出不同味道。透過裁切,畫面能呈現不同的感覺和意圖;明暗、對比、色彩的調校,也會影響畫面的效果和表達的意涵。
認識攝影大師 作者同時介紹許多攝影大師或藝術家出場(例如布列松、安瑟.亞當斯、羅伯.法蘭克等),帶我們進入大師的世界,一窺他們拍攝時的想法及心理狀態。
這不只是一本關於攝影構圖、影像設計的工具書,也是帶你進入攝影創作、攝影藝術的進階攝影書。
本書章節:
1. 景框:探索景框的動線、裁切、接合、擴大、水平線等要素。
2. 設計基本原理:對比、圖案、結構、平衡感和視覺重量等。
3. 繪畫和攝影要素:水平線、垂直線、斜線、曲線、運動、焦點、曝光等。
4. 光影和色彩的構圖:關於光線、色彩、色調的解說,包括黑白攝影。
5. 意圖:帶領攝影者停下來思考拍攝的內在動機和意圖,你的目的是要取悅大眾,還是要與眾不同、出人意表?
6. 過程:是直覺,還是精心的構思?直覺又有什麼基礎?攝影呈現怎樣的藝術語法,又為何比繪畫更難分析?
本書翻譯成多國語言,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的亚*逊上都名列前茅。它不僅是藝術攝影的教學書籍,也跨足電腦網路的數位攝影。
本書特色
容易閱讀,知識密度又高:提供攝影、美學的知識基礎,拿來休閒閱讀可以進一步認識攝影世界,要作為教學教材也綽綽有餘。
提供技術性的指引,也啟發對意義的探索:本書有實用的攝影指導。不僅僅分析美學要素和攝影原理(比例、構圖、色彩)、提供可行的取材選項和範例(如何裁切、怎麼取景、怎麼預測景象的變化等),也告訴觀影者如何去找出照片背後的想法,以及讓攝影者思索自己拍攝的意圖。它不僅傳授成為攝影玩家所需的技巧,也傳授成為一位攝影師所需的心靈鍛鍊。
提供客觀的美學運作原理,也開放主觀選擇的可能性:例如他說明清晰對焦的重要,但也提出清晰對焦的偏執是一種迷思。他說明亮度和色調對視覺的影響,而對同一張照片則可以運用亮度和色調的調整來呈現不同的主觀感受。
对于那些沉迷于最新器材规格的“机身党”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清醒剂。作者以一种非常克制和理性的笔触,将“工具”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划得非常清晰。它并没有回避数码技术,但强调了技术始终是为创意服务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摄影的限制性”的探讨,正是这些限制——比如取景框的边界、曝光时间的固定——才迫使摄影师去做出更有意识的选择,从而产生艺术张力。书中对于“时间感”的捕捉有着独到的见解,它不仅仅是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更是对事件发展脉络的预判和截取。阅读时,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派导师,没有冗余的废话,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箴言,直击摄影创作的核心痛点。它没有提供任何快速成功的捷径,而是要求读者付出耐心去观察、去思考,去忍受那些不完美的瞬间,直到找到那个最能代表你想法的角度。
评分翻开这册装帧精美的书籍,我立刻被其散发出的那种对光影的敬畏感所吸引。它没有落入当代数码摄影过度依赖后期修正的俗套,而是坚定地站在了“摄影本质”的立场上。作者对不同光照条件下色彩的细微变化有着近乎偏执的捕捉和解析,这让我对自然光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过去总觉得阴天光线“不好”,但书中通过几组对比强烈的黑白影像展示了漫射光下纹理和形态的极致表现力,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观念。它细致地剖析了“视觉重量”的概念,探讨了物体在画面中所占的心理分量,而不是单纯的面积大小。这种深入到心理层面的分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画面平衡的理解。读完关于景深和焦点的章节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去控制观众的视线流向,让画面中的元素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碎片,而是共同服务于一个中心主题。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视觉叙事的哲学著作。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将看似枯燥的透视原理和构图法则,融入到了对人类视觉习惯的心理学分析中。作者似乎拥有读心术,能够精准地预测观众在面对一张照片时,目光会先落在哪里,然后被什么元素吸引,最终停留在何处。这种对“观者体验”的深度模拟,使得学习构图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模板套用,而变成了精心设计的一场引导之旅。书中对于“背景处理”的篇幅尤其值得称赞,很多初学者往往只关注主体,却忽略了背景的杂乱会如何稀释或破坏主体传达的信息,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巧妙地利用背景的虚化或对比来烘托情绪。读罢,我拿起过去拍摄的照片重新审视,才惊觉自己过去是多么肤浅地停留在表象,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对“视觉信息有效传递”的理解深度。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内省的旅程,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它不断地引导我审视自己的“观看习惯”——我们是如何被现代媒体环境训练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倾向于接受即时的、高饱和度的刺激,从而错过了身边那些微妙而永恒的美。作者对“减法”哲学的推崇令人印象深刻,它强调了留白的力量,以及如何通过剔除不必要的元素来增强画面的纯粹性。特别是关于“叙事性构图”的讨论,它不再局限于单一事件的记录,而是引导我去思考如何通过一系列并置的影像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有张力的故事线。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优雅且富有节奏感,即使是探讨最严谨的几何布局,也能读出一种艺术的韵律。它让我意识到,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思想的结晶,是技术被完美地隐藏在光影背后,成为表达心灵的无形之手。
评分这本关于摄影理论与实践的书,简直是为那些渴望从“按快门”的机械动作中解脱出来,真正开始“看见”世界的摄影爱好者量身定制的指南。作者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一种更具洞察力的视觉思维,这远不止于技术参数的堆砌。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意图”的阐述,它提醒我们,每一张照片的诞生都应该承载着创作者明确的表达欲望。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构图原则(比如黄金分割、引导线)与实际光影的互动、情感的投射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论焕发出生命力。它不像许多入门书籍那样急于教授后期软件的技巧,而是把重心放在了前期思考的打磨上,这对于想要建立个人风格的摄影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拿起相机去实践书中提到的观察角度,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是终于找到了通往更高阶摄影殿堂的暗门钥匙。它不是教你如何拍出“漂亮”的照片,而是教你如何拍出“有话要说”的照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