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阳波从1969年开始研究张仲景《伤寒论》,直至1986年1月29日,经历了17年才将张仲景“五苓散”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并完成《伤寒论》的注释。
李阳波在注释《伤寒论》的过程中,发现张仲景著书过程中运用了“运气学理论”,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他发现历代中医大师们在研读《伤寒论》时,之所以没能作出全面而正确的注释,是因为他们均被“运气学说”里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魔变性所吞没,难怪清代医学家叶霖感叹:“运气之学,白首难穷!”
李阳波在发现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运气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后,认为只有彻底搞清楚运气学理论,才能全面而正确地注释《伤寒论》。岐伯天师将奇门、六壬、太乙风角、九宫诸式合治为一,成运气学说,仲圣复将运气学说裁为六经之辨。国粹博大精深,其根基在于神明奇器,苟不能摒绝后学,精一神明,化身奇器,非可谓导人于登峰造极,直可指诱人于欺世盗名也!《内经》重谈理论,强调规矩之道,而仲圣首次为理论规矩如何具体应用到临床上作出了示范。《伤寒论》主要谈方剂的应用,而仲圣的示范作用就在于:每个方剂的使用都体现了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理论。李阳波对《伤寒论》的112条原文都一一进行了药与病的图像表达,建立了药图、命图、病图、时图,通过这个方法的训练,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并熟悉阴阳术数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对于中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李阳波在注释张仲景的《伤寒论》时,只是完成了部分注释,他希望读者能用他的方式方法完成自己的注释,从而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及应用。
李阳波在研究《老子》、《周易》、《内经》过程中,发现了圣人们是如何进行思辨的,从而建立了“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方法论,在对易、道、医等相关概念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宇宙生物观”的认识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对太极、河图、洛书作出了一种还原性的解释,产生了“时相”这个新的概念,它包容了传统文化里的相关概念,也包容了现代科学里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思想是:一个守恒量是跟一个相位因子不变性密切相关的。李阳波认为,《伤寒论》是“时相医学”的经典之作。近2000年来真正通晓仲圣“神机妙算”的,唯有李阳波!
内页插图
目录
引子
五运六气
中医的方
伤寒论
1-6条文分析
谈第七条原文
谈桂枝汤的“解肌”作用
六经病,欲解时
药物的性味定位及其数字表述的缘由
桂枝汤用药味数及药量分析
14-25条文药症分析
从治、逆治
从标、从本、从乎中
小柴胡汤用药,用量分析
本药、标药、中药
开、合、枢
辨表证、里证
判营卫
谈合病
106等条文药症分析
临床病案
后记
附录
李阳波所用1963年版《伤寒论》影印版
前言/序言
李阳波从1969年开始研究张仲景《伤寒论》,直至1986年1月29日,经历了17年才将张仲景“五苓散”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并完成《伤寒论》的注释。
李阳波在注释《伤寒论》的过程中,发现张仲景著书过程中运用了“运气学理论”,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他发现历代中医大师们在研读《伤寒论》时,之所以没能作出全面而正确的注释,是因为他们均被“运气学说”里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魔变性所吞没,难怪清代医学家叶霖感叹:“运气之学,白首难穷!”
李阳波在发现张仲景的《伤寒论》是运气学理论的具体应用后,认为只有彻底搞清楚运气学理论,才能全面而正确地注释《伤寒论》。岐伯天师将奇门、六壬、太乙风角、九宫诸式合治为一,成运气学说,仲圣复将运气学说裁为六经之辨。国粹博大精深,其根基在于神明奇器,苟不能摒绝后学,精一神明,化身奇器,非可谓导人于登峰造极,直可指诱人于欺世盗名也!《内经》重谈理论,强调规矩之道,而仲圣首次为理论规矩如何具体应用到临床上作出了示范。《伤寒论》主要谈方剂的应用,而仲圣的示范作用就在于:每个方剂的使用都体现了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理论。李阳波对《伤寒论》的112条原文都一一进行了药与病的图像表达,建立了药图、命图、病图、时图,通过这个方法的训练,能够使我们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了解并熟悉阴阳术数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方法,对于中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李阳波在注释张仲景的《伤寒论》时,只是完成了部分注释,他希望读者能用他的方式方法完成自己的注释,从而加深对《伤寒论》的理解及应用。
李阳波在研究《老子》、《周易》、《内经》过程中,发现了圣人们是如何进行思辨的,从而建立了“阴阳术数构造体系”的方法论,在对易、道、医等相关概念的研究过程中建立了“宇宙生物观”的认识论。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对太极、河图、洛书作出了一种还原性的解释,产生了“时相”这个新的概念,它包容了传统文化里的相关概念,也包容了现代科学里的一个基本思想,这个思想是:一个守恒量是跟一个相位因子不变性密切相关的。李阳波认为,《伤寒论》是“时相医学”的经典之作。近2000年来真正通晓仲圣“神机妙算”的,唯有李阳波!
李阳波生前没能将他的著作出版,甚为遗憾,定数所然。直到2004年8月,才由他的弟子刘力红整理出版了他的“运气学导论”——《开启中医之门》。此书问世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们希望能看到李阳波的后续著作问世。由此缘由,李阳波的弟子将陆续整理出版他的著作。
附录部分为读者献上李阳波所用1963年版《伤寒论》的影印本,其中记录有大量李阳波的笔记和心得等,有待读者进一步发掘和探究其中的奥秘。
《经方辨证的智慧:传承与创新》 本书并非是某位特定学者个人讲记的汇编,而是对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核心思想的一次深度挖掘与现代解读。它旨在为广大中医爱好者、临床医师及学生提供一个系统、清晰的学习框架,帮助大家回归中医的本源,领悟经方辨证论治的精髓,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将这一古老而宝贵的医学遗产发扬光大。 第一篇:溯源明理——经方思想的基石 《伤寒杂病论》的时代意义与学术价值 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的医学困境与社会需求。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标志着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成熟。 经方与时方:为何强调经方的临床指导价值?经方所蕴含的思维模式与辨证方法。 “伤寒”的范畴:不局限于外感热病,而是涵盖了杂病及许多内科疑难杂症的根本原因。 辨证论治的魅力:从“病”到“证”的思维飞跃,如何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因证施治”。 六经辨证法的核心要义 太阳篇:表证的演变与治则,风寒、风热、表虚、表实之辨。 阳明篇:里热证的辨识与治法,热盛、热实、热虚的鉴别。 少阳篇:半表半里证的特征与治则,枢机不利的理解。 太阴篇:寒湿内盛证的病机与治疗,脾阳虚衰的认识。 少阴篇: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的复杂证候,心肾阳衰的辨治。 厥阴篇:寒热错杂、阴阳互损的危重证候,肝脾血脉的病变。 六经提纲挈领:如何理解六经病证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传变规律。 辨证的层层递进:从宏观的六经到微观的脏腑、气血津液。 方证相对与药证合参 什么是“方证”:经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特定的证候紧密结合。 “辨证必及方,辨方必及证”:如何通过证候来指导方剂的选择,通过方剂来反证证候。 药证的深入理解:每味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药性与病证的契合。 仲景方剂的精巧与高效:君臣佐使的合理运用,配伍的奥妙。 学习经方的基本方法:熟读经典,背诵方剂,理解条文,结合实践。 第二篇:临床实战——经方应用的智慧 感冒、咳嗽、发热的经方化裁 从太阳风寒到表虚自汗: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等的应用。 从太阳风热到阳明实热: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承气汤等的辨治。 少阳枢机不利与寒热往来:小柴胡汤的精髓与化裁。 太阴寒湿与里虚腹泻:理中丸、四逆汤、真武汤的应用。 咳嗽的辨证思路:寒咳、热咳、痰咳、虚咳,如何选择合适的经方。 发热的动态观察:从恶寒发热到潮热盗汗,辨证的灵活性。 消化系统疾病的经方调治 胃痛、呕吐、腹泻的根本原因:脾胃虚寒、寒湿内阻、食滞肠胃。 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温中散寒,缓急止痛。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消痞除满。 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清热泻火,健脾和胃。 黄芩汤、黄连阿胶汤:清热解毒,养阴止血。 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峻下热实,通腑泄浊。 如何从“腹证”入手,精确辨识病机。 妇科杂病与男科疾病的经方思路 月经不调:血寒、血热、血虚、血瘀证的辨治。 痛经的经方治疗:桂枝茯苓丸、桃仁承气汤、温经汤等。 带下病:湿热下注、脾虚湿困、肾虚湿浊的辨治。 崩漏的经方止血:从寒、热、虚、瘀入手。 不孕症的经方调理:固本培元,调和冲任。 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的经方视角。 情志疾病与身心合一的经方观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五志化火、情志致病。 肝郁、心悸、失眠的经方治疗:逍遥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的临床应用。 焦虑、抑郁等现代心理疾病的中医辨治。 身心疾病的辨证要点:身体症状与心理状态的相互影响。 经方在调节情绪、改善睡眠方面的独特优势。 疑难杂症的经方探索 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炎症等现代医学难题的中医视角。 如何在复杂病情中抓住病机,运用经方进行调理。 经方在姑息治疗、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经验方与经方的结合:在经方基础上灵活化裁。 案例精析:分享临床上运用经方解决复杂病例的经验。 第三篇:传承与创新——经方医学的未来 经方学习的常见误区与纠正 照搬照抄,缺乏辨证:为什么不能简单套用方剂? 只重方剂,不重条文:为何要深刻理解原文? 忽视体质,一概而论:如何结合个体差异? 过分追求“特效方”,忽略整体调理。 对经典理解的僵化: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现代医学背景下的经方应用 如何结合现代检查手段,辅助辨证。 经方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协同增效。 经方在慢病管理和康复医学中的价值。 如何用现代科学语言解释经方的作用机制。 经方教育的推广与发展 如何构建系统、科学的经方教学体系。 培养更多具备扎实经方功底的临床人才。 促进经方研究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普及经方知识,提高公众健康素养。 经方医学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致敬历代医家,学习前人经验。 “不离仲景,又能发展”:如何在继承中创新? 个体化治疗的精进:精细辨证,灵活化裁。 鼓励临床实践,积累经验,勇于探索。 经方医学的未来展望:重塑中医发展格局,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 本书致力于提供一种严谨、务实、富有启发性的经方学习路径,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伤寒杂病论》的智慧,掌握经方辨证论治的技能,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超越,成为真正能用好经方、造福患者的中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