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言对比概论

汉英语言对比概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文国,赵金铭,齐沪扬 等 编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对比语言学
  • 汉英语言学
  • 英语语言学
  • 汉语语言学
  • 语言对比
  • 语言研究
  • 应用语言学
  • 语言教学
  • 语料库语言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1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0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1
正文语种:中文,英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英语言对比概论》是普通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学生和汉英语言对比爱好者使用、参考。“汉英语言对比”是一门为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专业拓展课程。《汉英语言对比概论》即该课程教材。
  《汉英语言对比概论》主要介绍汉英语言对比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系统地分析汉语和英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和语用、修辞和语言文化方面的异同。
  《汉英语言对比概论》既注重为学生将来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参考,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汉英对比的方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翻译研究和汉语本体研究的能力。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汉英语言对比的意义
第二节 汉英语言对比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汉英语言对比的内容
第四节 汉英语言对比的方法和步骤
第五节 汉英语言对比课程的学习要求

第二章 汉英语音对比
第一节 语音系统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音位系统对比
第三节 超音段音位对比
第四节 节奏与韵律对比

第三章 汉英文字对比
第一节 表意性质的汉字和表音性质的英文
第二节 汉语的字法与英语的词法
第三节 汉英文字的发展和改革

第四章 汉英词汇对比
第一节 词汇的输入与输出
第二节 构词法对比
第三节 词义对比
第四节 近义词、反义词对比
第五节 熟语格式对比

第五章 汉英语法对比
第一节 基本语法特征对比
第二节 语言基本单位对比
第三节 、句子结构对比
第四节 语序的宏观对比
第五节 虚词对比

第六章 汉英篇章与语用对比
第一节 意合与形合
第二节 汉语的主体意识与英语的客体意识
第三节 语篇粘连性对比
第四节 语篇连贯性对比
第五节 言语行为对比

第七章 汉英修辞与语言文化对比
第一节 常用修辞手段对比
第二节 颜色词对比
第三节 动植物喻词对比
第四节 委婉语对比
第五节 拟声词对比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设立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早在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北京语言学院在外语系内就设置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主要目标。不久,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专业。
  此后几年,该专业一直踽踽独行,没有名目。直至198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学科代码0501)下,设“对外汉语”(学科代码050103)二级学科,这一专业才正式确立。
  当初,设置这一专业,是为招收第一语言为汉语的中国学生,培养目标是将来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工作。故该专业特点是,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设计课程和确定教学内容。在1989年“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会议”(苏州)上,进一步明确了这个培养目标,并规定专业课程应分为三类:外语类、语言类和文学文化类。1997年召开“深化对外汉语专业建设座谈会”,会议认为,根据社会需要,培养目标可以适当拓宽,要培养一种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既要求具有汉语和外语的知识,又要求有中国文化的底蕴;既要求懂得外事政策和外交礼仪,又要求懂得教育规律和教学技巧。这一切只能靠本专业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教材以及特定的教学方法才能完成。
《汉英语言对比概论》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系统而深入的视角,探究汉语和英语这两种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在结构、功能和使用上的异同。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语言现象的孤立研究,而是致力于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学习者、研究者以及对语言现象本身感兴趣的读者,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语言系统运作的内在逻辑,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塑造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本书的出发点是承认并强调语言的独特性。每一种语言都是其背后文化、历史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承载着独特的认知模式和世界观。因此,汉英语言的对比,绝非为了评判优劣,而是为了揭示其各自的优势与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语言学习。本书将语言的对比置于一个宏观的框架之下,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维度展开,力求全面而细致地展现两种语言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在语音层面,本书将从音素系统、语音变化规律、语调模式等角度进行对比。我们会分析汉语言和英语在辅音和元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式上的差异,例如汉语特有的声调系统及其在区分词义中的关键作用,这与英语以重音和语调变化来表达语气和信息的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此外,还会探讨音节结构、语音连读、语流音变等现象,理解这些规则对于准确掌握目标语言的发音至关重要。例如,汉语的紧凑音节与英语中可能存在的开音节和闭音节在节奏感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对听力理解和口语流畅性的影响。 词汇层面是语言最直观的载体,本书将深入剖析汉英词汇的构成、语义、用法等方面的差异。我们将考察词汇的源头,例如汉语的象形、指事等造字法与英语的词根、词缀构成方式的对比。在语义方面,本书会关注词汇的“量化”与“非量化”差异,比如汉语中表示数量的词语,以及英语中丰富的冠词和介词系统如何精确表达数量、所有格和空间关系。此外,还会探讨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的使用范围和细微差别,以及某些在一种语言中存在的、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找到直接对应词的词汇(如“缘分”、“人情”等),分析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成语、俗语、固定搭配等语言的“精华”也是本书关注的重点,对比它们在两种语言中的产生机制、表达功能以及翻译上的挑战。 语法层面是本书的核心与重点。我们将从句法结构、词类划分、句子成分、时态语态、语态转换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汉语以其高度的灵活性和意合的特点著称,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往往通过语序和虚词来体现,而英语则更加依赖严格的词形变化和功能词来表达语法关系。本书将对比两者的词类系统,例如汉语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动词时态变化,而英语通过助动词和词尾变化来精确标记时间;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界限相对模糊,而在英语中则有明确的划分。句子结构方面,汉语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相对固定,但其灵活的省略和倒装现象;英语的SVO(主谓宾)语序则更为严谨,其复杂句的构建方式和从句的使用也与汉语有着显著区别。语态和情态的表达方式也是对比的重要方面,汉语的被动式常通过“被”、“叫”等词语实现,而英语有更系统化的被动语态形式。 语用层面则将语言置于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加以考察,关注语言的使用规则、策略以及文化语境的影响。本书将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委婉语、礼貌用语、问候语、感谢语、道歉语等的使用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畅性。例如,汉语中“客套话”和“直接表达”的微妙平衡,以及英语中“Please”和“Thank you”在不同场合下的使用频率和强度。同时,还会分析不同文化中提问、拒绝、同意等行为的语用策略,理解“言外之意”在两种语言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避免因语用失误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此外,本书还将涉及语篇层面的对比,即语言是如何组织成有意义的段落和文本的。我们将考察段落的组织结构、衔接方式、信息呈现的侧重点等。例如,汉语语篇中可能更侧重整体的“铺垫”和“烘托”,而英语语篇可能更倾向于开门见山,层层递进。主题句的出现位置、连接词的使用频率和功能,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故事叙述和论证方式的影响,都是本书探讨的范畴。 本书不仅限于理论的阐述,更注重实例分析。每一章节都会选取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汉英语言实例,通过直观的对比和详尽的解释,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语言规则。这些实例将涵盖日常对话、文学作品、新闻报道、学术论文等多种语料,力求反映语言在真实交际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汉英语言对比概论》的最终目标是提升读者的跨语言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汉英语言的深入对比,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身母语的特点,更有效地掌握英语的学习方法,更自信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本书适合语言学专业学生、汉语和英语的学习者、翻译工作者、对外汉语教师以及所有对语言现象和跨文化交际感兴趣的读者。它将成为您理解语言奥秘、拓展沟通视野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语境”和“使用”的强调,完全打破了传统语言学常常陷入的纯形式主义的窠臼。作者似乎有一双能穿透文字表象的眼睛,总是能敏锐地捕捉到语言在实际交际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和变异性。例如,书中对语用标记(Discourse Markers)的分析,就不仅仅停留在它们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如何在对话中起到构建人际关系、协商信息结构的作用,那些看似微小的词语,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被赋予了千钧之力。这种注重“能指如何服务于所指的动态过程”的视角,使得整本书充满了鲜活的气息,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语言并非是僵硬的规则集合,而是一个流动的、不断被使用者塑造的有机体。这对于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与和解,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理论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雅致的色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重感。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我特别欣赏扉页上那句引言,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题,却用一种非常文学化的方式勾勒出了语言作为思维载体的复杂与美妙,让人在正式进入正文之前,就已经对即将探索的知识领域充满了期待。不过,装帧的精美并不意味着内容一定是晦涩难懂的,恰恰相反,作者在排版和图示运用上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那些抽象的语言学概念,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表和对比矩阵,变得直观易懂,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物理形态上就为这本书定下了一个高品质的基调,让人愿意反复摩挲,仔细研读。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学术密度非常高,几乎没有一页是用来“凑数”的,每一个段落都承载着严谨的论证或细致的案例分析。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业余爱好者来说,初次翻阅时确实会感到一定的“智力门槛”。不过,作者似乎也预料到了这一点,书中穿插了一些精心挑选的、来自不同语种的“思辨性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用来佐证观点的工具,它们本身就是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通过这些具体的语言片段,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文化在处理时间、空间、身份认同等核心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微妙差异。这些对比案例的选取角度非常刁钻,常常能让人拍案叫绝,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在其他语言系统中竟是如此地“非主流”。这促使我不得不放慢速度,反复揣摩,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确保完全理解了其间的深层对比逻辑。

评分

这本书在梳理现有语言学理论脉络时,展现出一种近乎于“手术刀式”的精准与清晰。它并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各种学派的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根本性的哲学分歧。举例来说,在讨论句法结构生成模型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X-bar理论的公式,而是追溯了其思想渊源,将其置于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大背景下进行剖析,探讨了为何不同时代的研究者会产生出那样的理论模型。这种“追根溯源”的写作手法,使得读者在理解表层规则的同时,能够洞察到驱动这些规则背后的思维模式,避免了死记硬背的知识灌输。读完相关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健行,既锻炼了分析能力,又收获了对学科发展史的宏观把握,确实功力深厚。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内在激情的。它没有使用那种煽动性的语言来推销自己的观点,而是完全依赖于论据的无可辩驳性来赢得读者的信服。行文流畅中带着一种冷静的叙事节奏,每一个论点都是在层层递进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很少出现那种突兀的转折或夸张的结论。但正是在这种沉稳的笔调之下,我感受到了作者对语言科学探索的无比热忱——那种仿佛要穷尽一切可能去描摹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决心。合上书本的时候,我的感觉不是“学到了多少新知识”,而是“对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重构和升级”。它提供给读者的,不是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一套更优越的、更具穿透力的思考工具,是那种能够指导未来十年研究方向的奠基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