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一无二的作品 出版人的艺术 [L’impronta dell’editore]

独一无二的作品 出版人的艺术 [L’impronta dell’edito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罗伯托.卡拉索(Roberto Calasso) 著,魏楠 译
图书标签:
  • 出版
  • 编辑
  • 艺术
  • 书籍
  • 文化
  • 意大利
  • 历史
  • 出版业
  • 创意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64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4453
品牌:后浪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L’impronta dell’editor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意大利著名出版人罗伯托·卡拉索的经验之作,其出版生涯就是一部浓缩的意大利出版史。罗伯托·卡拉索是意大利老牌出版社阿德尔菲的资深出版人,坚信出版是一门艺术,在其漫长的出版生涯中,主持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极高文学和思想价值的作品,出版的作家中不乏库宾、尼采、卡夫卡等熠熠生辉的名字。因此,他本人又被誉为“文学出版规范”。

◎ 该书是罗伯托·卡拉索给出版人的礼物,被誉为出版界的里程碑。书中通过对阿德尔菲出版社半个世纪以来文学出版的光辉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出版业的基本情况,譬如何谓出版,出版的基本流程,出版机构的运作模式等等,并以阿德尔菲的经典出版案例为例,分享了打造一部(永世流传)作品的出版策略。当然,书中对当代出版形势也不乏讨论,罗伯托花大篇幅分享了他对全球数字化思考。

◎ 该书不仅是一部经验分享之作,还是一部文字回忆录。书中,罗伯托·卡拉索回顾了一群创造出20世纪出版业光辉历史的杰出人物,同我们分享了要成为一名伟大的出版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他说,伟大的出版人既是独裁者,又是情圣!通过这些人物小传,我们有幸得以一窥出版业的黄金时代。


内容简介

该书出版于阿德尔菲出版社成立50周年之际,它汇集了罗伯托·卡拉索在1975年到2009年之间发表的11篇关于出版业的著作。罗伯托·卡拉索在书中回顾了阿德尔菲出版社半个世纪以来出版的光辉历史。在回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阿德尔菲出版社刚起步的时候,卡拉索谈及了他们不同于其他出版社的特点,以及出版一系列具有极高文学价值作品的策略。追忆往昔之余,他还博学地分析了政治、文化对出版业的影响。作者在书中写下了自己对出版行业入木三分的见解——从封面设计的重要性到数字化普及所带来的影响,并对二十世纪文学做出了综合评述。


作者简介

罗伯托·卡拉索(Roberto Calasso,1941—)出生于意大利托斯卡纳上层阶级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外祖父是佛罗伦萨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叔叔是教育部部长,父母均是学者。得益于良好的出身和家庭教育,卡拉索一直活跃在意大利文化圈。他于上世纪中期加入阿德尔菲出版社,并于1999年出任该出版社董事长,出版的作者包括尼采、卡夫卡、罗伯特·瓦尔泽等作家。此外他还是作家,出版过多部作品,其中有被卡尔维诺极力赞赏的作品,此外还有《卡德摩斯与哈莫尼的婚事》《文学与众神》等。


精彩书评


罗伯托·卡拉索是一名平易近人的思想家,知识渊博,眼光独到;他也是一名卓越的出版人,对翻译和出版意大利语版本的世界名著有着浓厚的兴趣。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罗伯托·卡拉索是当今世界引人入胜的文学评论家。

——《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

卡拉索记录了做书、交到读者手上的出版历程,其中满溢着学识和热情……爱书人的一席盛宴。

——《科克斯评论》(Kirkus Reviews)

这本薄书之所以令人难忘,正在于作者对书——纸书而非电子书,经由纸书,每一方面的设计都合而致力于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的纯粹热情。

——《卫报》(The Guardian)

名人推荐

卡拉索不仅极其博学,也是现今有原创性的思想家和作家之一。

——查尔斯·西米克(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桂冠诗人)


目录

第一章 

出版是一种文学体裁

第二章 

独一无二的作品

写给陌生人的一封信

第三章 

朱利奥·埃诺迪

卢恰诺·福阿

罗杰·斯特劳斯

彼得·祖尔坎普

弗拉基米尔·迪米特里耶维奇

第四章 

出版人应该取悦谁?

出版人的隐身

奥尔德斯·马努提乌斯的广告传单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出版是一种文学体裁

我想谈一些人们认为是理所当然、但表现得并不那么明显的事情—那就是书籍出版的艺术。首先,我想谈谈出版的概念本身—因为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存在着诸多误解。如果你去问人们:“出版社是干什么的?”最普遍也最合理的回答一定是:这是行业的一个小分支,靠出版书籍赚钱。那么一家好的出版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不嫌啰唆的话,我们认为一家好的出版社应该尽可能只出版好书。由此下一个概括性的定义—好书就是会让出版人感到骄傲而不是羞愧的书。就此而论,从经济上来看,一家好的出版社不太可能令人产生特别的兴趣。因为出版那些好书,并没有让谁变得特别富有。或者,至少跟那些卖矿泉水、芯片或者纽扣的市场大亨们没法比。显然,只有当好书被不同档次的东西淹没时,出版事业才能获得可观的利润。而一旦你被“淹没”,就很容易被“淹死”——然后就彻底消失。

同样值得记住的是,出版本身常常呈现为一种挥霍金钱的快速方法。有些人可能会补充说,除了俄罗斯轮盘和高级交际花,让一个贵族青年花光钱的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创办一家出版社。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出版机构几个世纪以来吸引了这么多人?为什么时至今日,虽然有时候有些神秘,但是出版机构依然保持着迷人的吸引力?比如,我们不难见到,某些企业大亨并不渴望某种头衔,因为他们往往用高价(当然这只是字面意思)得到这些头衔。如果这种人宣布他们能够出版冷冻蔬菜(而不是生产),他们也许很乐意这样做。因此我们能够得出结论,除了作为行业分支以外,出版往往与声望有关,而这正是因为这是一个关乎艺术的行业。这是一门所有意义上的艺术,而自从金钱成为实践这门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后,它就变得非常危险。由此看来,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个行业自谷登堡那个时代以来,并没有改变多少。

如果我们回顾五个世纪以来的出版史,并试图把出版当作一门艺术的话,就会立刻看到各种各样的矛盾。第一个矛盾可能就是: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一个出版人是否算伟大呢?在这一点上,用我的一个西班牙朋友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说就是—根本没有。我们可能读过对某些出版人的作品所进行的博学而详尽的研究,但是人们却很少评价出版人本身是不是伟大—而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在作家和画家身上。所以,到底是什么成就了出版人的伟大呢?我举几个例子。第一个例子(也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一个)带我们回到出版的起源。印刷术中的一种现象,后来因为摄影的诞生而被反复提起。我们能够接触到这些发明,似乎都是因为大师们无与伦比的灵光一现。要想了解摄影的精髓,你只需研究纳达尔的作品就行了;而要理解一家出版社的伟大之处,你就要研究奥尔德斯·马努提乌斯出版的所有书籍。他就是出版界的纳达尔。他是第一个设想“出版社”这种机构形式的人。在这里,“形式”这个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来诠释。首先,在出版标题的选择和排列上,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形式也和书中的文字有关,正如书籍作为物品而被展现的方式。因此,形式就包括了书的封面、插图、版面设计、字体和纸张等。奥尔德斯用信件或者书信集的形式写下的那些介绍性文字,它们往往既是今天简介、前言、后记,也是勒口、目录和宣传材料的雏形。这些文字第一次指出,由同一出版人出版的所有书籍、一系列书籍的所有组成部分,或一本书里的片段,彼此之间应该有所关联。很明显,这是五百年来出版人最难达到也最想达到的目标。如果你觉得这是一项不切实际的事业,你可能要记住:文学会失去它所有的魔力——除非在其深处尘封着某种不可能的元素。我认为,与之相似的一些事物可以称得上是与出版有关,或者至少是成为出版人的这种特定方式——在几个世纪中,这种方式很少有人实践,但是有时却会产出值得纪念的成果。为了让读者了解这种出版理念的产物,我会描述两本奥尔德斯 · 马努提乌斯出版的书作为例子。第一本是1499年出版的,有一个很晦涩的标题:《寻爱绮梦》。今天,它被称为“第一本长篇小说”。此外,这本书的作者身份未知(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全书用一种虚构的语言写成(类似《芬尼根的守灵夜》那种自创语言),混合了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则出现在木刻版画中)。你可能会说,这是非常冒险的做法。但是这本书长什么样子呢?它是那种对开本,装饰着瑰丽的木刻版画,相对于文字来说,这是非常完美的视觉补充——也更为冒险。在这里,我们要补充一点别的:绝大多数藏书家都会称其为有史以来印刷出版过的书里最美丽的一本。如果有幸遇到这本书的复制品(哪怕仅仅是高仿品也好),你就会明白。很明显,这本书是独一无二并且不可复制的天才之作。在这本书的制作中,出版人厥功至伟。但马努提乌斯的伟大之处,可不仅仅在于他为几个世纪后的藏书家们提供了无价之宝。我要举的第二个例子也和他有关,但是风格却大相径庭。1501—1502 年,借着出版维吉尔和索福克勒斯作品的时机,马努提乌斯发明了“能够拿在手里的书”,或者用他的话说,“小型书”。如果今天有人能够有幸拿到一本,很快就会发现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口袋书,也是最早的平装书。通过发明这种书,马努提乌斯改变了人们读书的方式,而阅读这种特定行为也被彻底改变。只是看一眼标题页,我们便要感叹在此处第一次使用的希腊式斜体字的优雅,而这对后世的启发也弥足珍贵。这样,马努提乌斯就做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贡献:先是做出了《寻爱绮梦》这样独一无二、无与伦比的一本书;然后,又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图书——可以印制上百万本的图书,直到今天都是如此。


前言/序言

后 记

罗伯托·卡拉索是意大利米兰阿德尔菲出版社的出版人,也是一名作家。除了母语意大利语之外,他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作为意大利出版业巨子,他被誉为独一无二的“文学出版规范”。

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与某个特定的场合有关,下面列出了它们第一次出现的场合。

1.《出版是一种文学体裁》是2001年10月17日在莫斯科休谢夫国家建筑博物馆举办的会议中发表的演讲。

2.《独一无二的作品》的第一部分发表于2006年10月27—28日的《共和报》;第二部分此前未发表;第三部分是1995年1月24日在“宗教与神话:阿德尔菲出版书目之旅”展览开幕式上的演讲。

3.《写给陌生人的一封信》是《写给陌生人的一百封信》一书的前言。

4.《朱利奥·埃诺迪》发表在1999年4月15日的《意大利晚邮报》上。

5.《卢恰诺·福阿》发表在2005年1月29日的《共和报》上。

6.《罗杰·斯特劳斯》发表在罗杰·斯特劳斯所著的《一次庆祝》中。

7.《彼得·祖尔坎普》发表在1975年10月19日的《意大利晚邮报》上。

8.《弗拉基米尔·迪米特里耶维奇》是1986年11月6日于洛桑在纪念人类时代出版社成立20周年的会议上发表的演讲。

9.《出版人应该取悦谁?》此前未公开。

10.《出版人的隐身》是2011年12月1日于巴黎在法国国际出版总署会议上发表的演讲。

11.《奥尔德斯·马努提乌斯的广告传单》是2009年11月3日于巴塞罗那在阿特兰蒂达出版社举办的论坛上发表的演讲。



《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 一场纸页与思想的穿越之旅 在浩瀚的书海中,每一本书都如同夜空中一颗闪烁的星辰,承载着作者的灵魂,传递着时代的脉搏。然而,有多少读者曾驻足思索,在星辰背后,那双精心雕琢、将无数思想凝结成触手可及的纸页的“推手”——出版人,他们的艺术又体现在何处?《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L’impronta dell’editore)并非一本直接讲述某个具体作品创作过程的指南,也不是一本罗列古今出版名人传记的流水账。它是一场深刻的、穿越时空的思想探索,一次对出版这一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的全面剖析,旨在揭示隐藏在每一本书背后的,那股决定其命运、塑造其风貌的独特“印记”——出版人的艺术。 这本书,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将带领读者走进出版行业的殿堂,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书籍。它抛开了对单一作品情节的执着,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宏观、更具普遍性的层面。在这里,我们不会读到某位主人公如何克服万难写出惊世之作,也不会被某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所吸引。相反,我们将一同探寻的是,在那最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书本背后,是否存在着一种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如何将分散的文字、概念、情感,转化为具有独立生命力、能够与读者产生共鸣的有机整体的? 《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首先会引导读者认识到,出版并非仅仅是将文字付梓的机械过程。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融合了远见卓识、商业智慧、审美判断以及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出版人,或者说,那些真正具备“出版人艺术”的个体,他们是文化的守望者,是思想的孵化者,更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关键桥梁。他们并非简单地“销售”书籍,而是“创造”书籍的价值,赋予其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生命。 书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出版人在书籍生命周期中所扮演的每一个关键角色。从最初的“发现”——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有潜力、有价值但可能尚未被大众所知的作者和作品。这并非易事,它需要出版人具备超越时代的眼光,能够识别出隐藏在朴素文字下的深刻思想,或者在喧嚣的浪潮中辨别出真正能引发持久共鸣的声音。这是一种如同艺术品鉴家般对“璞玉”的挖掘,对“星辰”的预见。 接着,出版人艺术的核心体现之一便是“塑造”。当一个作者完成了他的初稿,这仅仅是一个起点。出版人需要与作者紧密合作,理解作者的初衷,同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结构、语言、叙事节奏等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修改,而是对作品进行精雕细琢,使其更清晰、更具感染力、更能触动人心。这如同雕塑家在顽石上刻画,又如同建筑师在蓝图上规划,力求将作者的思想以最完美、最能传达其精髓的方式呈现。出版人如何平衡作者的原创性与市场接受度,如何引导作品走向其应有的艺术高度,这是他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其艺术性所在。 再者,出版人还扮演着“推介”的角色。一本再好的书,如果无人知晓,也无法实现其价值。《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将详细阐述出版人如何通过精准的市场定位、富有创意的营销策略,将书籍的力量传递给潜在的读者。这不仅包括传统的宣传方式,更包括了对书籍内涵的深度解读,通过各种渠道,让读者理解这本书为何值得阅读,为何能触动他们的心灵。这是一种对书籍“生命”的培育,让它得以在广阔的世界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重点并非罗列成功案例,而是深入分析那些“艺术性”的出版决策背后所蕴含的逻辑和哲学。它会探讨出版人如何理解时代的精神,如何回应社会的需求,如何在商业利益与文化使命之间找到平衡。例如,某些出版人可能会选择出版那些在当下并不被看好,但具有长远文化价值的作品,他们的决策并非基于即时的经济回报,而是基于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对未来读者的远见。这种“反潮流”的勇气和智慧,正是出版人艺术的独特之处。 《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还会触及出版的“形式美”。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字体选择、排版布局、纸张材质,乃至装帧工艺,都承载着出版人的审美取向和对读者的尊重。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元素,却共同构筑了书籍的整体气质,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出版人如何在这些形式上体现其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并将其转化为一种直观的吸引力,这也是其艺术功力的体现。例如,一本关于历史的书,其封面设计可能就蕴含着某种历史的厚重感或时代的沧桑感;而一本关于诗歌的书,则可能在字体的选择上流露出优雅与灵动。 更深层次的,这本书会探讨出版人如何通过自己的选择,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重要的思想传播,每一次文化思潮的兴起,都离不开出版人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将那些可能改变世界的思想,以书籍的形式呈现给大众。从启蒙时代的思想著作,到现代的学术研究,再到大众文学的普及,出版人的每一次选择,都在默默地勾勒着人类文明的版图。 《独一无二的作品:出版人的艺术》不是一本讲故事的书,而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邀请读者一同思考:当我们捧起一本心爱的书籍时,我们是否曾留意过,在那字里行间之外,存在着另一位“作者”——那位出版人,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赋予了这本书生命,使其得以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遇?这本书,将带领我们深入理解,每一本“独一无二的作品”,都凝聚着出版人的智慧、勇气、品味与情怀,这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艺术。它将刷新我们对书籍的认知,让我们在未来的阅读中,多一份对那些默默奉献的出版人的敬意,多一份对“出版人的艺术”的欣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低调而又不失品位的气质。初拿到手时,那种厚实的纸张触感,让人忍不住想要马上翻开一探究竟。我一直对出版行业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数字化浪潮席卷一切的今天,实体书的价值究竟在哪里?这本书似乎正是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钥匙。它不仅仅是关于书籍装帧的技艺,更像是深入剖析了出版人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与职业哲学。从排版布局到纸张选择,每一个细节都似乎隐藏着出版人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物”的尊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我期待着它能揭示出那些藏在印刷油墨和装订线背后的匠人精神,那种将文字转化为实体艺术的魔力。

评分

翻开内页,那种排版的精致感扑面而来,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雕琢和布局。这不光是一本介绍出版艺术的书籍,更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娓娓道来,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用一种近乎自白的方式,讲述着出版人如何与作者、设计师、印刷厂之间进行一场场精妙的“对话”。他们如何平衡商业考量与艺术追求?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用视觉语言传达出文字的深层意蕴?这些都是我过去阅读过程中常常忽略的层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本好书的诞生,绝非仅仅是作者灵感的迸发,更是一群幕后英雄——出版人——精心策划与执行的结果。他们的“印记”无处不在,却又往往不为人知,这本书正是要将这些功绩公之于众。

评分

读到关于选书标准和编辑策略的部分时,我深有感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的文字内容如同洪水猛兽般涌来,如何筛选出真正有价值、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是每一位出版人必须面对的拷问。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不同出版人在面对类似困境时的思考路径和坚持的原则。我从中看到了他们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以及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力。这不仅仅是商业运作,更是一种文化担当。那种在市场回报与学术深度之间寻求平衡的挣扎与智慧,让我对这个行业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它让我反思,我过去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是否也应该更加审慎,去寻找那些真正具有“重量”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文学性与人情味。作者似乎有意地将叙述的节奏与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相契合,时而急促有力,仿佛正在与印刷机赛跑;时而沉静内敛,如同在深夜里反复推敲一个章节的遣词造句。这种叙事上的“体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特别是关于“失误与修正”的章节,坦诚地揭示了出版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挫折与妥协,这让整个行业形象不再是光环加持,而是充满了真实的人性光辉。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作品”背后,那些有血有肉的“出版人的艺术”。我感觉自己仿佛也参与了一次从手稿到成品的全过程,收获颇丰。

评分

合上书卷,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一张张清晰的蓝图和无数个深夜的灯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幕后”的职业,提升到了与艺术创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探讨。它让我明白,出版人绝非仅仅是文字的搬运工,他们是文本的“策展人”,是思想的“守门人”。他们对于美学的坚持,对知识的敬畏,最终塑造了我们手中的书籍的最终面貌。它不提供那种快速的知识获取,而是引导读者去品味“过程之美”和“媒介之美”。对于任何一个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启蒙,它拓宽了我对“阅读”这个行为的定义,让我对下一本拿起的新书,会抱持一种全新的、更加审慎和欣赏的目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