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的故事

做书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昕 著
图书标签:
  • 书籍
  • 出版
  • 故事
  • 文化
  • 行业
  • 历史
  • 文学
  • 创作
  • 阅读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906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602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的经验和感受告诉我:李昕可真是好编辑呀!他不仅有“识”,而且有“胆”,可谓学胆识兼备。他不仅善于“策划”,而且有“策略”。他真的默默地做了许多好事,为国家为他人默默地做了许多“嫁衣裳”。——刘再复

内容简介

李昕先生笔头很勤,平日坚持写日记,攒下了大量细节丰富的材料。他退休以后,将积累的素材连缀成文,在杂志上登载,很受读者的欢迎。他为人比较宽厚,善于交朋友,做事有激情,因为职业的缘故,与很多出版人、作家、学者有持久的往还,围绕出书一事,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拨乱反正以后,出版业曾有过一个黄金时代,他们这一代出版人,开风气之先,有机会经手不少有影响的作品,如今看来,已成历史。这本书就写了他和杨绛、马识途、杨振宁、吴敬琏、李敖、刘振强、屠岸、王鼎钧、樊建川等人的交往,从中可以看出,出版人是怎样和作者打交道,当作者的知音,共同催生精神产品的。

作者简介

李昕,1952年生于北京清华园。初中毕业后作为知青在吉林省洮安县下乡。恢复高考后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曾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和社长助理。1996年被派赴香港,任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编辑,后任总编辑。2005年奉调回北京,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2010年任总编辑。2014年退休。从事编辑工作36年,是国内知名的出版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选为首届全国中青年优秀图书编辑,2013年被深圳读书月评选为年度“致敬出版人”。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开大学、河北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印刷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著有编辑学演讲录《做书:感悟与理念》(商务印书馆2015年),回忆录《做书的日子》(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7年),随笔集《清华园里的人生咏叹调》(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李敖登陆记》(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6年)等。

内页插图

目录

001 我对杨绛先生的三次道歉

014 历尽沧桑人未老——我眼中的马识途先生

035 再说杨振宁先生

042 我所知道的吴敬琏先生

069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李敖——我怎样写《李敖登陆记》

088 书界奇人刘振强

115 我眼中的学者杨义

136 君子屠岸

160 永远的微笑——记忆中的杨德炎先生

177 《巨流河》出版后的遗憾

182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出版始末

187 一场出版风波的追思

210 埃及七日

259 樊建川的记忆与梦想

265 罗雪村的文人缘

273 我的师傅毛承志

278 生活碎片中的当代历史

283 德国媳妇眼中的中国家庭

289 从电影想到小说《狼图腾》的出版

297 追梦者的境界——说说戴小华的《忽如归》

304 郑碧贤和她的《郑泽堰》

308 与历史和解的人和书

314 “保钓”学子的中国心——读刘大任小说《当下四重奏》

322 对话李昕:我赶上了一个最好的出版时代 魏沛娜

334 后记



《山海画卷:寻觅失落的文明》 内容简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文明如同一幅宏伟壮丽的画卷,在时间的长廊里徐徐展开。然而,在这幅画卷上,我们却能看见无数斑驳的色彩,那些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如今却只留下断壁残垣,或是只言片语的传说。它们如同沉寂在海底的古老遗迹,又或是在荒漠深处被风沙掩埋的宫殿,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去解读。 《山海画卷:寻觅失落的文明》正是这样一部关于探索、关于发现、关于追寻那些被遗忘在时光深处的文明的史诗。它不是对已知历史的简单梳理,也不是对某个特定文明的深入剖析,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更加具有穿透力的视角,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触碰那些曾经鲜活存在,却又因种种原因消逝于历史洪流的文明的脉搏。 本书将从地球上那些最神秘、最引人遐想的区域着手,例如: 玛雅文明的惊鸿一瞥: 那些在茂密丛林中拔地而起的金字塔,精准的历法,以及至今仍未完全破解的象形文字,无不诉说着一个曾经高度发达的文明。本书将聚焦玛雅人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构建起如此复杂的社会体系,他们在天文、数学、艺术领域的成就如何超越了当时的世界,以及他们突然衰落的原因,究竟是环境的剧变,还是内部的冲突?我们将通过对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佩滕盆地等地遗址的考察,试图还原这个失落的帝国曾经的荣光与谜团。 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与现实: 这个柏拉图笔下的黄金国度,是真实存在的海洋文明,还是仅仅是古希腊哲学家的一个思想实验?本书将深入探讨关于亚特兰蒂斯的各种传说,从海底巨石阵到冰岛的史前遗迹,搜寻蛛丝马迹,分析各种理论的可能性。我们也将考察那些被认为是亚特兰蒂斯可能遗址的区域,如地中海的圣托里尼岛,以及大西洋的某个神秘区域,试图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寻找失落的 Atlantis 的踪影。 复活节岛巨石像之谜: 在太平洋孤悬的复活节岛上,那些沉默的巨石人像(Moai)究竟是谁建造的?他们为何而建?又为何岛上文明最终走向了毁灭?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个与世隔绝的岛屿,从岛上的地质构造、植物演变,到拉帕努伊人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层层剥茧,试图理解这个岛屿上发生的生态悲剧,以及与巨石像建造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希腊的米诺斯文明: 克里特岛上曾经繁荣一时的米诺斯文明,以其宏伟的宫殿、精美的壁画和独特的文字(线形文字A)闻名于世。然而,这个辉煌的文明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戛然而止?是火山爆发,还是迈锡尼人的入侵?本书将深入探究米诺斯文明的艺术、建筑、宗教以及贸易,试图还原这个爱琴海文明的黄金时代,并追溯其最终的命运。 中国的三星堆文明: 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三星堆遗址以其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黄金制品等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文物,震惊了世界。这些文物与中原文明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却又显示出惊人的创造力。本书将聚焦三星堆文明的独特艺术风格、宗教信仰以及可能的社会构成,探讨它与中原夏商周文明的关系,以及它为何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隐匿”了数千年。 埃及失落的王朝与神话: 除了金字塔和法老,埃及文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篇章。本书将尝试触及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重要的埃及古文明,例如那些在历史记录中语焉不详的王朝,或是关于诸如“所罗门王宝藏”等流传甚广的传说,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真实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后世的认知。 《山海画卷:寻觅失落的文明》的写作风格将力求通俗易懂,同时又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作者并非考古学家,但将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古报告、以及与相关领域专家的深度访谈,将这些艰深的研究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书中不会充斥着枯燥的数据和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以及对遗址现场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土地。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对“失落”的解读。失落,不单单意味着文明的消失,更可能是一种断裂,一种传承的阻断,一种知识的遗忘。我们不仅要探究文明消亡的原因,更要思考它们留下的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如何以各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后世的文化、艺术、甚至科学中留下印记。例如,亚特兰蒂斯的传说是否启发了后世的乌托邦思想?米诺斯文明的航海技术是否影响了地中海的贸易格局?三星堆的青铜技术是否对后来的中国青铜器发展产生了某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山海画卷:寻觅失落的文明》是一次穿越历史的旅程,是一场与古老智慧的对话。它旨在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好奇心,对未知世界的热情,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深刻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继承者,而理解那些失落的文明,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本书将如同一张藏宝图,指引读者踏上发现之旅,去触摸那隐藏在山川湖海之下,被时光尘封的文明的灵魂。这是一场关于人类集体记忆的挖掘,一次对文明顽强生命力的礼赞,更是对未知世界永不枯竭的探索精神的致敬。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次关于我们从何而来的深邃追问。在翻阅每一页时,我们都在与那些已经远去的生命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挣扎。通过这些失落的文明,我们得以窥见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曲折的路径,那些辉煌的瞬间,以及那些令人扼腕的叹息。这幅“山海画卷”,正是由这些失落的文明碎片所共同绘制而成,它们是历史的残响,是文明的遗书,更是我们理解自身和未来的重要线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碎片化和跳跃性的,这可能不是一本适合需要连续、线性叙事读者群的书。它的结构更像是一系列精妙的微型展览,每一章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主题单元,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围绕书籍发生的某个侧面故事。有些段落充满了对早期装帧工艺的近乎迷恋的考究,从皮革的鞣制到丝线的选择,那种对材料本体的极致追求,读起来让人心头一热。而另一些章节则突然转向了社会文化层面,探讨了书籍作为权力载体或反叛工具的历史作用。这种强烈的风格和主题的转换,初读时会有些许不适,但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作者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多维度的“书籍生态系统”的野心。它不只是在讲故事,更是在做一种跨学科的、有点学术性又带着强烈个人情感色彩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被历史遗忘的工匠群像时所流露出的尊重和深情,那份对“幕后英雄”的致敬,让这本书的厚度超越了单纯的记录。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那种近乎天真的“求真精神”。它没有回避那些早期出版过程中出现的混乱、错误、甚至商业上的丑闻,反而将这些“不完美”视为历史的一部分,坦诚地展示出来。例如,某一章专门讨论了盗版和早期版权意识的模糊地带,作者没有用现代的道德标尺去简单评判,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技术限制和社会背景下去考察,这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历史同理心。这种处理方式,让整本书的论述变得异常扎实和可信,读起来丝毫没有“美化历史”的矫揉造作之感。它更像是一份深入一线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泥土的芬芳和未经修饰的真实。每当我读到那些关于早期印刷商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难博弈时,都会由衷地感叹,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知识的普及”,是建立在如此多代的、充满妥协和挣扎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密度相当高,初翻时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寻常,实则蕴含深意的句子。它不像那些流行的畅销书那样,用大段的对话和快速的场景转换来抓住眼球,它更像是在用一种古典的、略带矜持的语调与读者对话。我注意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引用了古籍中的描述或者早年出版物的广告语,这种“借用”的方式,让读者能直接触摸到历史的声音,而不是被作者的二次解读所主导。特别是关于某种特定装订技术失传的章节,描述得非常克制,但那种“技艺的断裂”带来的失落感,却通过极简的文字力量,重重地砸在心上。这本书需要耐心,它拒绝被快速消费,它要求读者慢下来,甚至需要准备一支笔在旁边,随时标记那些闪光的、值得回味和深思的瞬间。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线索,而是一张需要耐心去拼凑的文化地图。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媒介变迁”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它把焦点放在了“物质实体”本身,而不是内容或作者。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当知识不再被固定在羊皮纸或纸张上时,我们真正失去了什么?作者在描述某一类特殊的书籍样本时,那种对纸张纤维走向、墨水渗透性的微观观察,已经接近于一种科学的严谨了,但笔触中又饱含着对这些“消逝的载体”的深切怀念。这种将技术细节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叙事策略,使得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的密度,又不乏情感的温度。它不是一本空泛地赞美阅读的书,它是在细致入微地解剖和致敬“作为物质的载体”的伟大。读完之后,我对任何一本印刷品都会产生一种新的审视角度,仿佛能穿透封面,看到里面蕴含的复杂工艺链条和历史时间轴。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装帧设计很别致,那种带着些许年代感的纸张触感,让人立刻联想到文字背后的悠长岁月。我本来只是抱着随便翻翻的心态开始阅读的,没想到,一旦沉浸其中,就很难自拔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平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堆砌,更像是老朋友之间在壁炉旁娓娓道来的一段段往事。尤其是一些细节的描摹,比如早期印刷设备的轰鸣声,油墨特有的气味,还有那些为了赶制一批书稿而彻夜未眠的场景,都仿佛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读着读着,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旧式排字工人手指上沾染的油污,以及他们脸上那种特有的专注和骄傲。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每一本书的诞生,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远不止我们翻开书本时看到的那些油墨和纸张那么简单。它让我对“阅读”这件事,有了一种全新的、近乎虔诚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为我们保留了那些正在被快速遗忘的、关于“物”与“技艺”的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