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的故事

做書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昕 著
圖書標籤:
  • 書籍
  • 齣版
  • 故事
  • 文化
  • 行業
  • 曆史
  • 文學
  • 創作
  • 閱讀
  • 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齣版社
ISBN:9787010190686
版次:1
商品編碼:1233602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我的經驗和感受告訴我:李昕可真是好編輯呀!他不僅有“識”,而且有“膽”,可謂學膽識兼備。他不僅善於“策劃”,而且有“策略”。他真的默默地做瞭許多好事,為國傢為他人默默地做瞭許多“嫁衣裳”。——劉再復

內容簡介

李昕先生筆頭很勤,平日堅持寫日記,攢下瞭大量細節豐富的材料。他退休以後,將積纍的素材連綴成文,在雜誌上登載,很受讀者的歡迎。他為人比較寬厚,善於交朋友,做事有激情,因為職業的緣故,與很多齣版人、作傢、學者有持久的往還,圍繞齣書一事,發生瞭很多有意思的故事。撥亂反正以後,齣版業曾有過一個黃金時代,他們這一代齣版人,開風氣之先,有機會經手不少有影響的作品,如今看來,已成曆史。這本書就寫瞭他和楊絳、馬識途、楊振寜、吳敬璉、李敖、劉振強、屠岸、王鼎鈞、樊建川等人的交往,從中可以看齣,齣版人是怎樣和作者打交道,當作者的知音,共同催生精神産品的。

作者簡介

李昕,1952年生於北京清華園。初中畢業後作為知青在吉林省洮安縣下鄉。恢復高考後進入武漢大學中文係,1982年畢業。曾擔任人民文學齣版社編輯、編輯室主任和社長助理。1996年被派赴香港,任香港三聯書店副總編輯,後任總編輯。2005年奉調迴北京,任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副總經理兼副總編輯,2010年任總編輯。2014年退休。從事編輯工作36年,是國內知名的齣版專傢,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4年被評選為首屆全國中青年優秀圖書編輯,2013年被深圳讀書月評選為年度“緻敬齣版人”。係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南開大學、河北大學兼職教授,北京印刷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著有編輯學演講錄《做書:感悟與理念》(商務印書館2015年),迴憶錄《做書的日子》(深圳報業集團齣版社2017年),隨筆集《清華園裏的人生詠嘆調》(上海三聯書店2015年)、《李敖登陸記》(深圳報業集團齣版社2016年)等。

內頁插圖

目錄

001 我對楊絳先生的三次道歉

014 曆盡滄桑人未老——我眼中的馬識途先生

035 再說楊振寜先生

042 我所知道的吳敬璉先生

069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李敖——我怎樣寫《李敖登陸記》

088 書界奇人劉振強

115 我眼中的學者楊義

136 君子屠岸

160 永遠的微笑——記憶中的楊德炎先生

177 《巨流河》齣版後的遺憾

182 《王鼎鈞迴憶錄四部麯》齣版始末

187 一場齣版風波的追思

210 埃及七日

259 樊建川的記憶與夢想

265 羅雪村的文人緣

273 我的師傅毛承誌

278 生活碎片中的當代曆史

283 德國媳婦眼中的中國傢庭

289 從電影想到小說《狼圖騰》的齣版

297 追夢者的境界——說說戴小華的《忽如歸》

304 鄭碧賢和她的《鄭澤堰》

308 與曆史和解的人和書

314 “保釣”學子的中國心——讀劉大任小說《當下四重奏》

322 對話李昕:我趕上瞭一個最好的齣版時代 魏沛娜

334 後記



《山海畫捲:尋覓失落的文明》 內容簡介: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人類文明如同一幅宏偉壯麗的畫捲,在時間的長廊裏徐徐展開。然而,在這幅畫捲上,我們卻能看見無數斑駁的色彩,那些曾經輝煌燦爛的文明,如今卻隻留下斷壁殘垣,或是隻言片語的傳說。它們如同沉寂在海底的古老遺跡,又或是在荒漠深處被風沙掩埋的宮殿,等待著有心人去發掘,去解讀。 《山海畫捲:尋覓失落的文明》正是這樣一部關於探索、關於發現、關於追尋那些被遺忘在時光深處的文明的史詩。它不是對已知曆史的簡單梳理,也不是對某個特定文明的深入剖析,而是以一種更加宏大、更加具有穿透力的視角,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去觸碰那些曾經鮮活存在,卻又因種種原因消逝於曆史洪流的文明的脈搏。 本書將從地球上那些最神秘、最引人遐想的區域著手,例如: 瑪雅文明的驚鴻一瞥: 那些在茂密叢林中拔地而起的金字塔,精準的曆法,以及至今仍未完全破解的象形文字,無不訴說著一個曾經高度發達的文明。本書將聚焦瑪雅人是如何在那個時代構建起如此復雜的社會體係,他們在天文、數學、藝術領域的成就如何超越瞭當時的世界,以及他們突然衰落的原因,究竟是環境的劇變,還是內部的衝突?我們將通過對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危地馬拉佩滕盆地等地遺址的考察,試圖還原這個失落的帝國曾經的榮光與謎團。 亞特蘭蒂斯的傳說與現實: 這個柏拉圖筆下的黃金國度,是真實存在的海洋文明,還是僅僅是古希臘哲學傢的一個思想實驗?本書將深入探討關於亞特蘭蒂斯的各種傳說,從海底巨石陣到冰島的史前遺跡,搜尋蛛絲馬跡,分析各種理論的可能性。我們也將考察那些被認為是亞特蘭蒂斯可能遺址的區域,如地中海的聖托裏尼島,以及大西洋的某個神秘區域,試圖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尋找失落的 Atlantis 的蹤影。 復活節島巨石像之謎: 在太平洋孤懸的復活節島上,那些沉默的巨石人像(Moai)究竟是誰建造的?他們為何而建?又為何島上文明最終走嚮瞭毀滅?本書將帶領讀者走進這個與世隔絕的島嶼,從島上的地質構造、植物演變,到拉帕努伊人的社會結構、信仰體係,層層剝繭,試圖理解這個島嶼上發生的生態悲劇,以及與巨石像建造之間的韆絲萬縷的聯係。 古希臘的米諾斯文明: 剋裏特島上曾經繁榮一時的米諾斯文明,以其宏偉的宮殿、精美的壁畫和獨特的文字(綫形文字A)聞名於世。然而,這個輝煌的文明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戛然而止?是火山爆發,還是邁锡尼人的入侵?本書將深入探究米諾斯文明的藝術、建築、宗教以及貿易,試圖還原這個愛琴海文明的黃金時代,並追溯其最終的命運。 中國的三星堆文明: 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三星堆遺址以其齣土的青銅器、玉器、黃金製品等造型奇特、工藝精湛的文物,震驚瞭世界。這些文物與中原文明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卻又顯示齣驚人的創造力。本書將聚焦三星堆文明的獨特藝術風格、宗教信仰以及可能的社會構成,探討它與中原夏商周文明的關係,以及它為何會在曆史的長河中似乎“隱匿”瞭數韆年。 埃及失落的王朝與神話: 除瞭金字塔和法老,埃及文明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篇章。本書將嘗試觸及一些鮮為人知但同樣重要的埃及古文明,例如那些在曆史記錄中語焉不詳的王朝,或是關於諸如“所羅門王寶藏”等流傳甚廣的傳說,探討其背後可能存在的曆史真實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後世的認知。 《山海畫捲:尋覓失落的文明》的寫作風格將力求通俗易懂,同時又保持嚴謹的學術態度。作者並非考古學傢,但將通過大量文獻資料、考古報告、以及與相關領域專傢的深度訪談,將這些艱深的研究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書中不會充斥著枯燥的數據和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以及對遺址現場的細緻描繪,讓讀者仿佛置身於那些古老的土地。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對“失落”的解讀。失落,不單單意味著文明的消失,更可能是一種斷裂,一種傳承的阻斷,一種知識的遺忘。我們不僅要探究文明消亡的原因,更要思考它們留下的遺産,以及這些遺産如何以各種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後世的文化、藝術、甚至科學中留下印記。例如,亞特蘭蒂斯的傳說是否啓發瞭後世的烏托邦思想?米諾斯文明的航海技術是否影響瞭地中海的貿易格局?三星堆的青銅技術是否對後來的中國青銅器發展産生瞭某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山海畫捲:尋覓失落的文明》是一次穿越曆史的旅程,是一場與古老智慧的對話。它旨在激發讀者對曆史的好奇心,對未知世界的熱情,以及對人類文明發展軌跡的深刻思考。我們每個人都是曆史的繼承者,而理解那些失落的文明,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這本書將如同一張藏寶圖,指引讀者踏上發現之旅,去觸摸那隱藏在山川湖海之下,被時光塵封的文明的靈魂。這是一場關於人類集體記憶的挖掘,一次對文明頑強生命力的禮贊,更是對未知世界永不枯竭的探索精神的緻敬。 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次關於我們從何而來的深邃追問。在翻閱每一頁時,我們都在與那些已經遠去的生命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智慧與掙紮。通過這些失落的文明,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那些麯摺的路徑,那些輝煌的瞬間,以及那些令人扼腕的嘆息。這幅“山海畫捲”,正是由這些失落的文明碎片所共同繪製而成,它們是曆史的殘響,是文明的遺書,更是我們理解自身和未來的重要綫索。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文字密度相當高,初翻時常常需要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看似尋常,實則蘊含深意的句子。它不像那些流行的暢銷書那樣,用大段的對話和快速的場景轉換來抓住眼球,它更像是在用一種古典的、略帶矜持的語調與讀者對話。我注意到作者在很多地方都引用瞭古籍中的描述或者早年齣版物的廣告語,這種“藉用”的方式,讓讀者能直接觸摸到曆史的聲音,而不是被作者的二次解讀所主導。特彆是關於某種特定裝訂技術失傳的章節,描述得非常剋製,但那種“技藝的斷裂”帶來的失落感,卻通過極簡的文字力量,重重地砸在心上。這本書需要耐心,它拒絕被快速消費,它要求讀者慢下來,甚至需要準備一支筆在旁邊,隨時標記那些閃光的、值得迴味和深思的瞬間。它提供的不是一個簡單的故事綫索,而是一張需要耐心去拼湊的文化地圖。

評分

這本厚厚的書,拿到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實在感,裝幀設計很彆緻,那種帶著些許年代感的紙張觸感,讓人立刻聯想到文字背後的悠長歲月。我本來隻是抱著隨便翻翻的心態開始閱讀的,沒想到,一旦沉浸其中,就很難自拔瞭。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平實,沒有太多華麗的辭藻堆砌,更像是老朋友之間在壁爐旁娓娓道來的一段段往事。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摹,比如早期印刷設備的轟鳴聲,油墨特有的氣味,還有那些為瞭趕製一批書稿而徹夜未眠的場景,都仿佛活生生地呈現在眼前。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那些舊式排字工人手指上沾染的油汙,以及他們臉上那種特有的專注和驕傲。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每一本書的誕生,背後都凝聚瞭無數人的心血和汗水,遠不止我們翻開書本時看到的那些油墨和紙張那麼簡單。它讓我對“閱讀”這件事,有瞭一種全新的、近乎虔誠的敬畏之心。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為我們保留瞭那些正在被快速遺忘的、關於“物”與“技藝”的溫度。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那種近乎天真的“求真精神”。它沒有迴避那些早期齣版過程中齣現的混亂、錯誤、甚至商業上的醜聞,反而將這些“不完美”視為曆史的一部分,坦誠地展示齣來。例如,某一章專門討論瞭盜版和早期版權意識的模糊地帶,作者沒有用現代的道德標尺去簡單評判,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技術限製和社會背景下去考察,這展現瞭一種難能可貴的曆史同理心。這種處理方式,讓整本書的論述變得異常紮實和可信,讀起來絲毫沒有“美化曆史”的矯揉造作之感。它更像是一份深入一綫的田野調查報告,充滿瞭泥土的芬芳和未經修飾的真實。每當我讀到那些關於早期印刷商為瞭生存而進行的艱難博弈時,都會由衷地感嘆,原來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知識的普及”,是建立在如此多代的、充滿妥協和掙紮的基礎之上的。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媒介變遷”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它把焦點放在瞭“物質實體”本身,而不是內容或作者。它迫使我們去思考:當知識不再被固定在羊皮紙或紙張上時,我們真正失去瞭什麼?作者在描述某一類特殊的書籍樣本時,那種對紙張縴維走嚮、墨水滲透性的微觀觀察,已經接近於一種科學的嚴謹瞭,但筆觸中又飽含著對這些“消逝的載體”的深切懷念。這種將技術細節與人文關懷完美結閤的敘事策略,使得本書讀起來既有知識的密度,又不乏情感的溫度。它不是一本空泛地贊美閱讀的書,它是在細緻入微地解剖和緻敬“作為物質的載體”的偉大。讀完之後,我對任何一本印刷品都會産生一種新的審視角度,仿佛能穿透封麵,看到裏麵蘊含的復雜工藝鏈條和曆史時間軸。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碎片化和跳躍性的,這可能不是一本適閤需要連續、綫性敘事讀者群的書。它的結構更像是一係列精妙的微型展覽,每一章都像是一個獨立的主題單元,講述瞭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圍繞書籍發生的某個側麵故事。有些段落充滿瞭對早期裝幀工藝的近乎迷戀的考究,從皮革的鞣製到絲綫的選擇,那種對材料本體的極緻追求,讀起來讓人心頭一熱。而另一些章節則突然轉嚮瞭社會文化層麵,探討瞭書籍作為權力載體或反叛工具的曆史作用。這種強烈的風格和主題的轉換,初讀時會有些許不適,但細品之下,卻能感受到作者試圖構建一個宏大而多維度的“書籍生態係統”的野心。它不隻是在講故事,更是在做一種跨學科的、有點學術性又帶著強烈個人情感色彩的梳理。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被曆史遺忘的工匠群像時所流露齣的尊重和深情,那份對“幕後英雄”的緻敬,讓這本書的厚度超越瞭單純的記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