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说话 民意调查如何塑造美国政治

用数字说话 民意调查如何塑造美国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苏珊·赫布斯特 著,张健 译
图书标签:
  • 民意调查
  • 政治分析
  • 美国政治
  • 数据分析
  • 公共舆论
  • 选举
  • 政治传播
  • 社会科学
  • 定量研究
  • 民调方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537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0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12
字数:187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政治传播、舆论、民主理论、美国政治历史等领域的必读书。
  可读性强,理论叙述与历史叙事相结合。
  有助于了解美国历史和政治。

内容简介

  《用数字说话:民意调查如何塑造美国政治》涉及两个主题:一是民主与理性的关系。二是民意调查的数据具有工具的和象征的两个功能。本书既有对民意调查的技术、历史方面的探讨,还有对它背后所隐含的政治哲学方面的思辨。

作者简介

  苏珊·赫布斯特(Susan Herbst),美国知名政治学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校长,是该校1881年建校以来首位女性校长。
  译者张健,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目录

导语/00
第一章 定量与理性
第二章 数字与符号政治
第三章 舆论表达与统计方法
第四章 党派政治与模拟调查的符号运用(1856—1936)
第五章 国会议员、记者与意见评估(1930—1950)
第六章 当代公众舆论研究
第七章 群众估算与公众舆论
第八章 意见量化与民主
参考文献
译后记

精彩书摘

民调与大众传媒

本书不少篇幅讨论记者所进行的民调以及调查研究,因而对当代民调业的讨论也从新闻组织开始。正如詹姆斯·布赖斯在《美国联邦》中所指出的,记者有助于塑造公众舆论,但他们也会尽其所能来尝试评估大众情绪。记者们一直对评估公众舆论感兴趣,这是因为在一个民主政体里,公众舆论很重要——公众舆论就是新闻。对公众舆论的严密评估可以帮助编辑考量公众想要听到或读到什么,并因此而形塑新闻内容。另外,人们喜欢阅读或者听到关于公众舆论的新闻,意见调查也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比较成为可能。

记者早就发现他人所提供的民调数据非常有用。在19世纪,他们报道由志同道合的党派读者所寄送给他们的民调。到了20世纪,新闻组织经常订阅民调服务,并且持续地刊登或者播报由他人收集的关于公众情绪的数字。然而,在最近的几十年,一些新闻组织建立起它们自己的内部民调机构。两位新闻学教授——戴维·韦弗(David Weaver)与麦克斯·麦库姆斯(Max McCombs)提出:记者最早开始对社会科学方法感兴趣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在社会科学下设置了首个新闻学培训项目后,很多大学创办了新闻学的研究生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者接受社会科学的学术训练。据研究者迈克尔·瑞恩(Michael Ryan)的调查,到70年代晚期,77个新闻学硕士项目中,61%的项目规定了一门量化研究方法的课程。

菲利普·迈耶(Philip Meyer),以前是记者,现在教授新闻学,他普及了“精确新闻学”这个术语,用于描述记者、编辑如何能够运用社会科学技巧的方法。他于1973年出版了《精确新闻学》(Precision Journalism),这本书影响深远,在新闻学院中拥有广泛的读者。在书中,他认为记者应该充分利用社会科学的发展,量化工具在报道新闻中非常有用:

社会科学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帮助我们……社会科学在许多领域的发现提供了一种对传统智慧的持续审核。仅仅密切关注和查明社会科学家们正在做什么,我们可以为自己省去不少麻烦,省去不确定性和错失的良机。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的实用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去追随他们这样的榜样,同时丢掉哲学家的扶手椅,放弃这样的观念,即某些事实与常识就能使任何问题迎刃而解,把黏性的、高性能的研究技巧变成我们手中的技巧。


像新闻学课程一样,新闻机构以调查研究和民意调查的形式,持续采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日报、电视新闻节目涵盖了形形色色的有关民调与调查研究的报道。1980年,戴维·帕尔兹(David Paletz)与一个研究团队进行了一次内容分析,目的是探究媒体如何使用民调。他们发现,在3个非选举年期间,《纽约时报》刊载了380个民调;在同样的时间里,NBC和CBS的夜间新闻节目也一直在报道大量的民调——数量分别是83和40。迈克尔·特劳戈特(Michael Traugott)与罗伯特·鲁希(Robrta Rusch)研究媒介中民调的扩张,他们分析了由《纽约时报》在1980年、1984年、1988年总统大选年中报道的大量民意调查,发现在每次竞选期间被报道的民调的绝对数量都增加了;引用民调一般是报道文章的一部分,这些文章强调竞选策略和“赛马”。

尽管美国每年所进行的政治民调的数量没有明确报告,但是媒体要负责生产和推广许多数据。一些全国媒体联合起来进行民调(比如,《纽约时报》/CBS新闻民调或者是ABC新闻/《华盛顿邮报》民调),还有很多民调是由地方新闻机构来完成的。艾伯特·坎特里尔(Albert Cantril)认为,尽管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民调数量不断增加,但1988年的大选期间民调似乎“无处不在”。许多媒介渠道都用到了一本名叫《热线》(Hotline)的出版物——选战的每日报告,是一本州和地方民调的汇编。实际上,州和地方民调一般被全国性新闻机构所忽视;1988年之所以获得关注,也是因为这份《热线》。但全国性新闻机构对《热线》的依赖是有问题的,因为《热线》省略了许多方法上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恰恰能够帮助消费者评估民调的可靠性。

媒体中数量庞大的民调塑造了美国当代新闻业的特征。尽管我会在结论章节中探讨民调与量化对民主交流的影响,但在此应该指出的是,有很多记者担心民调在媒介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菲利普·迈耶报告说,许多依赖民调的新闻机构,让他感到“不安”。有时候,记者、编辑因为他们可能在大选中造成公众舆论的“乐队花车效应”而感到内疚,尝试减少这些感觉到的民调影响。报纸以及电视新闻广播在报道民调结果时采用这样的方法,即他们“试图隐瞒”数据的精确性:

比方说,当《纽约时报》去年11月报道盖洛普公司最终的民调结果时,它删去了盖洛普机构的基本预测——布什会在两党投票中获得56%的选票而获胜,只是报道了能够显示“尚未决定(如何投票)”的那部分不太精确的数字。《今日美国报》采用了高登·布莱克(Gordon Black)的直接预测,在头版用一张图表显示55%的人支持布什,但没有在与图表一起的报道中提及预测结果,而是强调选民中的“倾向者”与“尚未决定者”。这三家网络化的民意调查都没有尝试给出“尚未决定”的选民的发布情况。


比尔·科瓦奇(Bill Kovach)是《纽约时报》在华盛顿分部的编辑。他认为,民调对记者来说很有用处,但在很多方面上也是有问题的。民调造成了“赛马”式的报道,这过早地在选战中将候选人从竞争中排除出去。此外,许多媒体机构在它们内部的民调活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经常会无视其他民调人员的结果。这可能是危险的,因为那些其他的民调结果可能会与报纸自己的民调结果不同。科瓦奇想知道,是否媒体与他们的民调一起为公共辩论创造了议题:“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危险?”他问道,“其他的观点、议题以及办法都被排挤出去了,然后采用了一个不完整的议程?”事实上,大量来自记者与其他人士对媒体运用数据的批评声音,集中于媒体如何报道数据上。传播复杂的调查结果的困难、记者们缺乏恰当的量化方法培训、没有批评性地报道民调数据,所有这些都受到相当大的关注。10记者可能有时候会符号性地使用民调数据,像19世纪那样,但是当代民调报道中真正的问题在于对数据的错误解读。在结论一章笔者会按照民主理论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以数字为证:民意调查如何重塑美国政治》 在美国政治的宏大叙事中,民意调查的出现和演变,无疑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深刻的变革之一。它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探索,也不再是幕后政治家的秘密武器,而是直接渗透到公众意识、政治议程乃至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剖析民意调查这股强大的力量,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了美国政治的肌体,理解其演变轨迹、方法论的革新、以及它对民主进程产生的复杂影响。 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民意调查的数据或历史事件,而是致力于揭示民意调查背后的逻辑、运作机制及其对美国政治生态的结构性影响。我们将从民意调查的起源讲起,回顾那些早期、粗糙但极具开创性的尝试,例如早期的报纸投票和邮寄调查,这些尝试虽然在科学性上有所不足,却播下了民意作为政治衡量尺度的种子。接着,我们会聚焦于20世纪30年代乔治·盖洛普等先驱的出现,他们将概率抽样引入民意调查,为这项技术注入了科学的灵魂,并开启了民意调查的“黄金时代”。 随着科技的进步,民意调查的方法论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初的电话调查,到后来的入户访问,再到互联网时代的在线调查和社交媒体数据分析,每一种方法的革新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方法的优劣,例如电话调查的深度和细致,在线调查的便捷和成本效益,以及社交媒体数据在捕捉即时情绪和非正式观点方面的潜力。同时,我们也会审视这些方法在代表性、偏差控制和数据真实性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研究人员如何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他们的模型以应对这些挑战。 民意调查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为政治家和公众提供了一个关于“民意”的快照。然而,这种“民意”究竟是什么?它是真实、稳定、可测量的吗?还是一个不断变化、受到操纵、甚至是被塑造出来的概念?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些哲学和方法论层面的问题。我们将讨论“民意”的定义难题,以及民意调查在捕捉公众真实想法时可能遇到的障碍,比如问题的措辞、回答的社会期望、以及受访者的信息获取程度等。我们还会审视一些著名的“翻车”民意调查案例,分析其失败的原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民意调查的局限性。 民意调查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是多层面的。首先,它极大地改变了竞选策略。候选人不再仅仅依靠直觉和个人魅力,而是将民意调查作为制定竞选信息、确定目标选民群体、甚至调整政策立场的关键工具。我们会分析民意调查数据如何帮助候选人识别“摇摆州”和“关键选民”,如何指导广告投放和竞选活动的组织,以及它如何使得竞选活动变得更加数据驱动和精准。 其次,民意调查对媒体报道和公众舆论的形成也起着至ächlich作用。媒体将民意调查结果视为重要的新闻素材,对民意调查的解读和传播,往往能够引导公众的注意力,塑造公众对某个议题或候选人的看法。我们将探讨媒体如何使用民意调查来讲述政治故事,以及这种使用方式可能带来的放大效应、简单化倾向,甚至是对民意本身的误导。 更重要的是,民意调查深刻地影响了政策制定和立法过程。政府官员和立法者日益依赖民意调查来评估公众对某个政策的接受程度,或者判断某个法案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我们将分析民意调查如何成为民意的“晴雨表”,但同时也会审视它是否也可能成为民意的“塑造者”,以及这种双向互动如何影响政策的质量和长远发展。 本书还将深入探讨民意调查在塑造民主进程中的复杂作用。一方面,民意调查理论上赋予了公民更大的声音,让他们的意见能够被听到和重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民意调查也可能导致政治家迎合短期民意,而忽视长远的国家利益,或者使得政治辩论变得狭隘和浅层化。我们将讨论民意调查是否会加剧政治极化,以及它如何影响代议制民主的运作。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民意调查的未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民意调查的方法论将迎来新的革命。我们将展望这些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机遇,例如更实时、更细致的民意洞察,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挑战,例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和数字鸿沟。我们也将探讨,在技术飞速迭代的背景下,如何确保民意调查依然能够公正、准确地反映民意,并为民主政治提供有益的指导。 《以数字为证:民意调查如何重塑美国政治》将通过严谨的学术分析、丰富的历史案例、以及对当代政治现象的深刻洞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框架。它将揭示民意调查这股看似客观的力量,在塑造美国政治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以及它对未来民主治理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研究政治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学者的必备读物,更是每一位关心美国政治发展、关注公民权利和民主未来的人们不可或缺的指南。它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民意”的含义,以及我们在民主进程中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字信息,以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具回应性的政治体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民意调查是否还保有它原有的力量?这本书给了我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答案。作者不仅分析了传统的民意调查方式,还探讨了新兴的数字技术,如社交媒体数据分析,如何被用来“量化”民意。他讨论了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和局限性,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新的挑战。我尤其对关于“过滤气泡”和“回声室效应”的讨论感到着迷,这些概念深刻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民意”可能并不代表真实的情况。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意调查的演变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政治力量也在不断地适应和利用这些变化。它让我对未来的政治格局充满了好奇,也让我对如何更准确地理解“民意”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那种冷静的蓝色调,搭配着简洁有力的字体,隐约透出一股严谨和思考的意味。光看书名,就让人产生了无限的联想。“用数字说话”,这四个字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仿佛每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背后都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真相,而“民意调查如何塑造美国政治”,更是直接点明了核心议题,将“数字”与“民意”、“政治”这三个看似遥远却又息息相关的概念巧妙地联系起来。我一直对民意调查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尤其是在一个如此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政治环境中?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的窗口,让我期待着能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揭示那些隐藏在数据背后的逻辑和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治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指南,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开始这场数字与政治的探索之旅。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刻的触动,是关于“沉默的大多数”与“发声的少数”之间的张力。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民意调查如何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某些声音,而又可能“忽略”了另一些声音。这种对民意复杂性的深刻揭示,让我对民主的运作机制有了更全面、更辩证的理解。它让我反思,在追求民主和公平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确保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听到,而不是被统计学上的偏差或政治上的操纵所淹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评论。它引导我思考,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应该如何更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如何才能真正地让“数字”反映“民意”,而不是被“民意”所裹挟。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每天接触到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民意调查数据,竟然蕴含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甚至能够深刻地改变政治的走向。作者以一种极其详实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复杂的统计学原理和政治学分析相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特别喜欢他剖析不同民意调查方法时所使用的案例,那些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对那些“数字”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例如,在某个历史性的选举中,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民意调查结果,是如何被解读、被利用,最终影响了选民的投票倾向,甚至左右了选举结果。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政治漩涡之中,深刻体会到民意调查作为一种“工具”,其背后所蕴含的策略和博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让我对所谓的“民意”有了更审慎的看法。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简单地描述民意调查的结果,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数据是如何被“生产”、“传播”和“使用”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政治力量是如何巧妙地介入和操纵的。作者对媒体在其中的角色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他分析了媒体是如何选择性地报道民意调查,如何通过放大某些数据来制造舆论,从而影响公众认知。这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大量的碎片化信息所淹没,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辨别信息真伪、理解信息背后意图的有效方法。它提醒我们,每一个数字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故事,一个想要说服你的故事,而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于做出明智的判断至关重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