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研制方法——帮助读者全面透视罗罗新型发动机的设计开发的过程,原则和方法。
二十世纪发动机图谱——帮助读者对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以及设计开发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技术问题建立起清晰的概念。
个人成长及工程师众生相——能够给那些刚刚踏入职场的年轻工程师们提供宝贵的经验,让他们在书中找寻到不断前进的力量。
罗罗公司发展历程——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企业盛极而衰,走向破产,而后通过技术努力重获发展机会的鲜活案例。
斯坦利?胡克先生的这本自传,用带有英式幽默的生动的语言,讲述了他生命中与航空发动机有关的种种故事。以他从一个数学专业学生,成长为世界知名航空发动机公司工程的成功职业生涯为主线,详细描绘了其亲身经历的一系列航空发动机的研制过程和诸多细节,其中有着丰富的、真实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讨论和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内容涵盖了影响航空发动机发展的工程技术、项目管理、企业运营,甚至国家战略的各个方面,是在大学课本和一般技术文献上无法学到的知识,也是今天的航空发动机行业可遇而不可求的宝贵经验。同时,作者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清晰介绍了航空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演进历程,让普通读者也能够建立起航空发动机的完整认识。从事制造业、尤其是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行业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志于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年轻学子,以及航空航天爱好者和关心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读者,都能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益的东西。
斯坦利?胡克爵士是罗罗公司原总工程师,他是一个极具天赋的数学家,由于在流体力学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进入了罗罗公司工作;在1930年代开始的半个世纪里,他从一个茫然无措的公司新人,因为能力突出得到快速提升,又因为种种原因中途出走,几经起伏,回归后最终成为了罗罗公司的总工程师;因为他的杰出工作,使得英国空军在二战中广泛使用的Merlin发动机性能显著提升,奠定了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的优势;以亨利?罗伊斯创建的罗罗公司的工程体系为基础,亲手设计的Nene发动机,直接推动了航空业界涡轮喷气时代的到来;在罗罗公司历史性的破产事件后,他成功的领导了RB211发动机的技术改进,使得罗罗公司获得了重生;在中国引进西方航空发动机的项目中,他是转让方罗罗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他在1930年代曾经有机会到中国来做航空学教授,受到日本侵华战争的干扰,40年以后,他终于带着Spey发动机来到了中国。
目录
序言
1 职业学生
2 Merlin发动机
3 喷气发动机
4 Nene发动机
5 轴流式发动机
6 短暂的休整和新的开始
7 Proteus发动机
8 Olympus发动机
9 Orpheus发动机
10 Pegasus发动机
11 公司合并和我的第一次退休
12 RB211和“浪子”回归
13 罗马尼亚和中国
14 告别南丁格尔路
术语
附录I 发动机型号简介
附录II Merlin的功率和喷气发动机的推力
附录III 喷气发动机的推进效率
附录IV Merlin 发动机的增压设计
阅读体验非常独特,仿佛是作者直接坐在你对面,用一种充满激情的语调,向你娓娓道来那些决定性的历史时刻。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顺序,而是通过穿插不同时期的关键决策点,来展示胡克作为一个领导者和创新者的复杂多面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转折点时的手法,那些复杂的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概念,被用一种极其生活化、充满画面感的方式解释出来,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大致领会其难度和精妙之处。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文档,转化成了充满人性光辉的故事。读到某些关于团队协作和内部政治斗争的部分时,我甚至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硝烟和竞争的年代,体会到决策者背负的巨大压力。这本书的深度远超一本简单的技术回顾录,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如何驱动技术进步的哲学探讨。
评分这本传记简直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工程史诗!作者以一种近乎亲密的视角,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位航空工程巨匠——斯坦利·胡克的内心世界。书中对他的早期生活和那些看似平凡却蕴含着非凡决心的片段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轻的工程师在面对材料限制和空气动力学难题时,那种不眠不休的执着。叙事节奏张弛有度,既有对技术细节的深入剖析,又不乏对人物性格成长的细腻刻画。特别是描述他在战时条件下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理论蓝图转化为实际可飞行的机器时,那种紧张感和成就感交织的情绪,真的能让人手心冒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台机器的设计过程,更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用智慧和毅力去挑战不可能的极限。它唤起了我对工程学领域那种纯粹的热爱和敬畏,让人读完后,会不由自主地思考,真正的创新是如何在看似绝境中孕育而生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震撼在于其对时代背景的宏大描绘。它不仅仅聚焦于发动机本身,更将胡克的职业生涯置于全球政治格局的宏大背景之下。作者很善于利用环境氛围来烘托人物的决策动机,比如战争时期的资源短缺如何倒逼出创新的“野路子”,以及和平年代对速度和效率的无休止追求如何塑造了后来的技术标准。文字的磅礴气势与技术细节的精微之处,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关键人物关系时的笔触,胡克与其他设计团队之间的那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张力,为整个工程叙事增添了戏剧性。读到最后,你会感觉到自己是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人类工程学如何一步步突破物理定律的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结构给我一种渐入佳境的感觉,它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示出这位工程师的内心世界和设计哲学。开篇可能更偏向于历史背景的铺垫,但一旦进入到核心的研发阶段,语言的密度和信息的饱和度会猛增。作者对技术演进路线的梳理清晰得令人赞叹,他成功地将复杂的气动外形优化、燃烧室效率提升等概念,梳理成了一条逻辑严密的叙事主线。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灵感乍现”的描绘保持了高度的克制,没有渲染“天才”的神秘光环,而是强调了大量前期积累和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后的必然结果。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脚踏实地,充满了对知识的力量的尊重。对于任何渴望了解复杂系统是如何被系统性地、一步步从无到有构建起来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相当凝练有力,有一种老派的、严肃的科学著作的质感,但同时又夹杂着一种英式特有的冷静幽默。作者在描述斯坦利·胡克的工作方法时,着重强调了他对数据和实验结果近乎苛刻的追求。书中对一系列关键测试和迭代过程的描述,细致到令人咋舌,但绝不枯燥。你会看到,每一个微小的进气道角度变化,背后都蕴含着无数次的失败和精确的测量。这种对“工匠精神”的极致推崇,让这本书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没有回避早期的设计失误和那些差点导致灾难的事故,反而将这些“污点”视为成就的基石。这种坦诚和对事实的尊重,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看完之后,我对现代航空工业的基石有了全新的认识,它绝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精确计算和勇敢试错的累积。
评分作为航空发动机专业毕业生,很喜欢读
评分包装精美 确定是新书
评分不错不错的学习之书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值得。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值得。
评分作为航空发动机专业毕业生,很喜欢读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值得。
评分很不错的书籍,值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