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生于前清末年,开始工作时,赶上北洋军阀的末期——张作霖大元帅统治时期,曾目击国民党的兴起到它在大陆的覆灭。又曾在新中国度过几十年不平常的岁月,经历长期的风风雨雨,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拨云雾重见青天,过了近十年的充满希望、令他愉快的时光。在这漫长而曲折的六十年时日中,作者曾五次亲自创建过报馆,又曾五次亲手埋葬(被封或被迫停刊)它们。其中经过,也许只有作者一人明其前因后果,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至于所接触过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难屈指数。为了对这段历史负责,作者戏言趁记忆力尚未完全衰退之际,抓紧时间,尽可能加以回忆,如实地写出来,公之于世,与便有了这本回忆录。
本书为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以平实流畅的笔触,加忆了作者八十年丰富而坎坷的人生历程,着重于作者的记者生涯及所参加的政治活动,涉及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作者自称:“司马温公有一句名言:事无不可对人言,我凑上一句,脸有是非堪自信,作为一副对联,用以自况。所以,自己在写回忆录的时候,用不着推敲,更毫无外惭清议,内疚神明之处,可以信笔直书,无所隐讳。当然,因年已日近钟鸣漏尽,有些琐碎的细节,是记忆不周全了。”徐铸成曾任一、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5
前言
我为何写回忆录(代序)
楔子
第一章 负箧求知(1907-1926年)
第二章 步入报界(1927-1937年)
第三章 主持笔政(1938-1948年)
第四章 民主报人(1949-1957年)
第五章 坎坷生涯(1958-1976年)
第六章 游历著述(1977-1987年)
附录
“阳谋’亲历记
死的解放
后记
徐铸成生平简表
这套书的装帧着实令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属上乘,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分量。我尤其喜欢它的封面设计,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似乎在暗示着内容的厚重与回味悠长。翻开第一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面而来,让人瞬间进入一种宁静的阅读状态。虽然我才刚刚开始阅读,但仅从这初步的感受而言,就觉得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书页的排版也很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展,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看到了无数人的命运沉浮,更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坚守自我,追求理想。这种经历和情感的共鸣,是读书中最宝贵的部分。我仿佛也跟着作者一同经历了他的悲欢离合,也体会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评分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功力。他能够将复杂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却又引人入胜。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那些奋斗与挣扎,都被他以一种近乎平静的口吻讲述出来,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深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洞察。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分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经历,更是他对世事变迁的理解和思考。
评分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时代气息的细节深深吸引了。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匠,用文字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那些发生在特定年代的事件,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在他的笔下活了起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描述,努力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胜于枯燥的史料堆砌。
评分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一些看似寻常的片段,却蕴含着令人拍案叫绝的智慧。作者在讲述往事时,总能不经意间点出一些生活的哲理,或者是对某些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这些“金句”并非刻意雕琢,而是自然流露,因而显得尤为珍贵。我会在这些地方划线,做笔记,试图将这份智慧内化为自己的人生财富。
评分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
评分产品质量好,快递给力!
评分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
评分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
评分好
评分很好!
评分老报人回忆,值得纪念的日子
评分著名报人徐铸成的“搁笔”之作,自1985年3月开始动笔,历经两年杀青
评分老报人回忆,值得纪念的日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