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战生涯》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战生涯》:
中学起,立志文章报国;“一二·九”,誓言献身抗日。七七事变,阻断了求学之路;带笔从戎,起步于台儿庄战场通讯。在邹韬奋、范长江带领下踏上新闻之路,做国新社记者,为“青记”早期会员。就读武汉大学,加盟大公报社,以战地通讯员入职。一篇《豫灾实录》,触怒当局,酿成大公报停刊事件;亲历中原会战,目击国军惨败;几遭逮捕,笔耕不辍。深入西康、岷江流域,采写鲜为人知的大后方彝族地区、战时工业,留下宝贵历史记录。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二部 高峰自述:内战观察》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二部 高峰自述:内战观察》:
抗战胜利后的重庆、北平,从高层动态到百姓生存,他有过广泛、深入的采访;内战爆发后的沈阳、长春,从战局演变到人民苦难,他留下丰富、详实的文字。在国共主战场之一的东北和北方政治文化中心北平的经历,成为他记者生涯中重要、多彩的岁月。苏军、日俘行径;军调、国共轶闻;打四平、围长春、看辽东,为民请命;社会乱、经济垮、教育烂,目睹崩溃;更有风起云涌的北平**、风雨飘摇的平津局势……他是亲历者,也是记录者。
作者简介
张高峰,1918-1989,抗日战争初期踏上新闻工作之路,先加入范长江领导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学会(今中国记者协会前身),后入职大公报,从通讯员、记者到特派员,从抗战到内战,辗转于川西、中原、重庆、平津及东北各地采访、报道,以战地通讯著称。
张刃,张高峰之子。下过乡,做过工,蹲过机关,没上过正规大学。半路出家,子承父业,曾任《工人日报》驻站记者、部主任、秘书长兼中国报业协会书记处书记、副总编辑。以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结束职业生涯。
目录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一部 高峰自述:抗战生涯》:
第一章
平津沦陷
致读者
引子·家世
北平的学生公寓
抗日救国与新闻理想
卢沟桥的枪声
迟来的报道
不做亡国奴
沦陷后的天津
屈辱流亡路
第二章
带笔从戎
战时南京一瞥
搞宣传的学生“兵
随军增援台儿庄
军旅生活苦中乐
奇特的战斗序列
血战后的巡礼
南阳整训
武汉外围保卫战
第三章
颠沛流离
刘良模与邹韬奋
军人服务部与史沫特莱
冲出长沙大火
在浙西北前线
第四章
初识国共
再晤范长江
国共合办游干班
叶剑英与南岳僧侣
北渡黄河走太行
孙殿英浑人浑话
我所知道的汤恩伯
抗战中的苏军
中国的”马奇诺防线
与徐逸樵先生话旧
第五章
步入报坛
奔向大后方
“青记”与国新社
重庆被轰炸的日子
我与范长江
与大公报结缘
范旭东与川西“新塘沽”
中国纯碱与“洋碱”的苦斗
战时的内迁工厂
犍乐地区工业扫描
第六章
武大岁月
乐山的大学生活
教授群与我的恩师
我的同窗好友
读书之余
我与“新闻部队
我上了”黑名单
第七章
灾难中原
再赴中原战场
《豫灾实录》始末
停刊与逮捕的背后
续写饥饿的河南
黄泛区纪行
畸形的界首
人祸“汤灾”种种
唐人、《金陵春梦》及其他
流亡学生与“四行勇士
来自沦陷区的消息
亲历中原会战
目击国军溃败
中原之战尾声
两遭逮捕回重庆
第八章
川西来去
再入武大前后
抗战后期的武大
追忆朱光潜先生
血肉筑成乐西路
当年西昌见闻
鸦片、枪支、大烟灯
邓秀廷与刘文辉
与刘文辉一席谈
西康”鸦片之战
战时工业的苦撑
冯玉祥的画与话
附录
无愧于国家和民族
——解读几位抗战老兵的通信
《大公报人张高峰:第二部 高峰自述:内战观察》:
写在前面
第一章
胜利之初
欢庆胜利的日子
重庆谈判侧记
不了了之的对日索赔
隔着玻璃看审案
“罢宴”蒋介石官邸
伤残、失业的抗日军人
市场上的穷人与富人
民主建国会与李烛尘
第二章
短暂和平
游子还乡
军调部成立
北平办事处
两封读者投书
东北的阴云
《解放》三日刊事件
故都景象三札
看审日本战犯记
巨奸入狱一幕
房产争夺在北平
“可耻的长春之战
第三章
东北烽火
“中间偏左”立场
崩落中的沈阳
警觉日本东山再起
军调小组与东北停战
军事调处名实俱亡
与中共代表交朋友
从朝阳到平泉
内战中的热河
蒙旗自治问题初探
承德北平道上见闻
“红军票”始末
关内关外“通与不通
举步维艰的东北工矿
工业链条的恶性循环
东北接收一年间
东北人民伤透了心
东北飘雪的时候
第四章
东北烽火
多难的辽东半岛
大连接收一波三折
东北态势的转变
寂寞的鸭绿江
“请看今日东北之教育
“关系网”与“新闻官
“停进军”与“总餐宜
沈阳”帅府“轶事
1947年夏季的东北大战
魏德迈到沈阳
“特务”于斌及其他
陈诚的东北“新政
秋冬大战陈诚下台
第五章
东北烽火
一言难尽写东北
惹恼南京的《东北在变》
严寒中的东北
新闻检查与巧妙周旋
从关内看东北
东北元老”请愿
日渐“干枯”说东北
《观察》中的“烂污东北
急转直下的东北战局
回首东北三年
第六章
故都学潮
“反饥饿、反迫害”风潮
“反美扶日”运动
跌在“糟房”里
“七五惨案”始末
特刑庭与大拘捕
五万青年渡难关
第七章
风雨飘摇
病态的北平社会
目击处决王揖唐
我陪徐悲鸿出庭记
“金圆券”与罢教风波
北平围城杂记
胡适在北平的日子
战云笼罩下的文化城
第八章
翻天覆地
走向崩溃的平津
火光中局势开朗
大公报的停刊与改组
附录
张高峰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军旅生活苦中乐
战斗激烈、残酷,每天都有伤亡,连我们这些从未上过战场的文弱书生也忘记了恐惧,无视死神的威胁,在火线上努力工作。我们毕竟年轻,时常苦中作乐。
增援伊始,在遭遇战的慌乱中,我顾不得背起从家乡带出的一条薄被,扔在火车上了。那是祖父送给我做念想的,很是可惜。抗敌宣传队的同学开玩笑说:“如果鬼子当战利品拿到天津去展览,你们家人看到必吓一跳:啊哟!这不是我们孩子的铺盖吗?他战死了还是被俘了?”我说:“你错了,那是我凯旋回家了。”引得大家一阵大笑。战斗打响后,师部怕军粮断运,命令各部尽量自己携带一点粮食。我们宣传队八个人分到一袋面,大家轮流挑着行军赶路,很累,于是我建议,就近请老乡帮忙烙成大饼,大家平分,自己背自己吃,结果照这样办了。我也分到五斤大饼,“厨房”跟在身边,饿了就吃。战地生活虽然艰苦、残酷,却也别有一番情趣。战时部队流动性很大,今天在这里,明天去何处?谁也不知道。部队到了小村庄,没有那么多的房子住,只好露天食宿。行军时我听到过战士们这样的对话:“今天到哪儿宿营?”“天大的房子地大的炕,到处都是家,何必问归宿,你就走吧!”新兵上阵没经验,听见枪响便有人发慌。有轻机枪手听到敌人“啪、啪、啪”地打枪,沉不住气了,急忙扣动扳机,一梭子打过去,用枪声壮胆。排长发现了,对战士说:“你注意了吗,鬼子对我们老是打三枪,像是问”白——不——怕“,你不看准鬼子就打一梭子,‘怕……’一怕到底。这不行,打不上鬼子又浪费子弹。下次鬼子再打三枪,你还两枪。他问‘怕——不——怕?’,你回答‘不-怕!’,既省子弹,又有气魄。”战场上的战士们很令人敬佩。平日行军,每个战士都不仅要背枪支弹药,而且要带自己几天的干粮,只要不伤亡,这三四十斤重的“财产”就不能离身。战斗打响后,他们又必须全力以赴,甚至连生命都在所不惜。令人敬佩的还有炊事兵和通信兵。战士们吃完饭出发,炊事兵刷锅洗碗后走,但却要提前到达目的地,架起锅又烧饭,不然大家饿肚子。战斗紧张时,他们还要冒着枪林弹雨送饭到前沿。通信兵同样功不可没。那时,部队联络全靠有线电话,装备好一些的师,每个团才有一部手摇收发报机。在激烈的战斗中,如此薄弱的通信设施一旦被摧毁,联络中断,势必严重影响战局。因此,通信兵要昼夜轮番地冒着炮火检查线路,随断随接。他们随军行动也必须晚走早到。部队出发后,才能拆线拆电话;部队尚未到达,又要把线和电话架好,以保证联系畅通。我在战场的夜间看到过通信兵在野外查线路。战地的电线都是扔在地上的,他们拿着一根绑着“9”字形铁丝的竹竿,把电线套在圈里捋着前进,线断了马上能发觉、接好。夜间没有照明,山地里一失足非死即伤。我们这些宣传队员整天随军跑路,途中休息时,就在路边的墙壁上刷标语,内容是“军民合作”“肃清汉奸”“收复失地”“拥护领袖”等等,都是四字一句,把事先用马口铁刻好镂空的铁片按在墙上,用石灰水填涂,拿开铁片就成了,比自己用排笔写要快得多,也整齐。战斗开始后,买不到石灰,转移又频繁,标语刷不成了,我们改为组织民众运弹药、做向导、救伤员。后来,军委会政治部从武汉运来大量日文反战传单和归降优待证,我们又常常冒着敌人的炮火,尽量到前沿去散发。抗日战争确实是全民战争。徐州会战数十万大军的弹药、粮草、伤兵,都要靠当地人民群众运送、救护;行军途中,大小村庄都有群众摆出开水缸,供战士们饮用;就是带路也少不得群众做向导,尤其是夜间行动。一个满天星斗的夜晚,我从师指挥部到某团指挥所,相距不过四五里路,又是平原,却因为找不到向导,竟在茫茫荒野转了一夜,结果连师部也找不到了。
……
大公报人张高峰(套装共2册)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