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堡思想传记/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瓦尔堡思想传记/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E.H.贡布里希 著,范景中 编,李本正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文化研究
  • 瓦尔堡
  • 图像学
  • 思想史
  • 何香凝美术馆
  • 艺术理论
  • 文化批评
  • 传记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4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945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1
正文语种:中文
附件:图版
附件数量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史、艺术理论专业的学生、艺术史研究者和其他对艺术感兴趣的读者

阿比?瓦尔堡是20 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很多重要的学术思想都零零落落地散布在其讲稿、日记、信札、纸条中。本书是瓦尔堡研究院前院长贡布里希教授在对瓦尔堡文献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是一部以历史学家的角度书写就的思想传记。作者熟谙瓦尔堡学术成长所依赖的文化背景,精通瓦尔堡研究的文艺复兴问题,擅长心理分析,他在书中不仅实现了两位美术史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且一起对古典传统的双重性做了演绎。

书中共附有174幅插图,其中包括瓦尔堡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笔记本的内页和艺术品的图片等,另附有一篇扎克斯尔所撰写的关于瓦尔堡图书馆历史的回忆录,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位艺术史上关键人物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思想。正如《艺术通报》所说,此书是“一部*佳的思想传记,叙述清晰,感人至深”。


内容简介

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教授(Professor Sir Ernst Gombrich,1909—2001),出生于维也纳,1936年成为伦敦大学瓦尔堡研究院职员,1959年起担任瓦尔堡研究院院长和伦敦大学古典传统史教授,直至1976年退休。他拥有英国和美国的多个客座教授职位,是多个学院与学术学会的成员,曾荣获多枚勋章与荣誉学位。他对西方艺术史研究所做的贡献在国际上获得一致认可,1975年荣获伊拉斯谟奖,1977年荣获斯图加特市黑格尔奖,1985年荣获巴尔赞奖。其主要学术著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和《偏爱原始性》等,重要文集有《木马沉思录》《规范与形式》《象征的图像》《阿佩莱斯的遗产》《理想与偶像》《图像与眼睛》《敬献集》和《图像的用途》等。


作者简介

李本正,1947年出生,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副编审。曾参与翻译贡布里希的《艺术与错觉》《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里克特的《希腊艺术手册》,卡尔?波普尔的《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走向知识的进化论》《开放的宇宙》,范景中主编的《美术史的形状I:从瓦萨里到20世纪20年代》,以及卡罗琳?冯?艾克、爱德华?温斯特编的《视觉的探讨》等多部名家名著。


目录

目录:

001? ?中译本序? ……范景中

001? ?第二版序言

001? 第一章? 引? 言

021? 第二章? 序? 幕(1866—1886)

027? 第三章? 最初的老师和学业(1886—1888)

027? ? ?文化心理学

040? ? ?考古学与艺术史

042? ? ?慕尼黑,佛罗伦萨,与离开波恩

047? 第四章? 关于波蒂切利的学位论文(1888—1891)

075? 第五章? 超越艺术史(1891—1897)

075? ? ?哲学阅读与美学片断

095? ? ?盛大庆典研究

097? ? ?美国之行

102? ? ?当代艺术

107? 第六章? 返回到对佛罗伦萨的研究(1897—1904)

107? ? ?文艺复兴艺术:莱奥纳尔多

117? ? ?关于仙女的片断

145? 第七章? 结果与退却(1900—1904)

167? 第八章? 风格冲突之为心理学问题(1904—1907)

168? ? ?作为障碍物的哥特式写实主义

172? ? ?现代的类似事物

181? ? ?作为催化剂的哥特式

184? ? ?作为同盟者的哥特式

191? ? ?协调对立物

201? ? ?古典情念及其危险

211? 第九章? 星? 辰(1908—1914)

211? ? ?众神与恶魔

221? ? ?魔法与逻辑之间

233? 第十章? 幽灵出没的宗教改革(1914—1918)

245? 第十一章? 痊愈与综合(1918—1923)

245? ? ?关于蛇舞仪式的讲座

259? 第十二章? 恢复工作(1924—1926)

261? ? ?关于伦勃朗的讲座

273? 第十三章? 社会记忆理论

297? 第十四章? 象征符号的生命(1926—1929)

323? 第十五章? 最后计划:《记忆女神》

349? 第十六章? 瓦尔堡成就的恰评

369? 第十七章? 瓦尔堡图书馆的历史(1886—1944)

? ? ? ……弗里茨·扎克斯尔

383? ?参考文献

383? ? ?瓦尔堡已发表的著作

386? ? ?未发表的原始资料

389? ? ?关于瓦尔堡的著述

395? ?新增参考文献

397? ?索? 引

419? ?图版目录

427? ?图? 版


精彩书摘

本书要符合一个双重目的,它应向读者介绍一位学者的观念和个性,这位学者通过他的为数不多的出版物,通过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院,通过他的追随者,其中包括这一领域中一些最杰出的人物,对艺术史研究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本书力求使读者第一次可以对瓦尔堡[Warburg]一生所积累的许多未发表的文字、计划和草稿有一个大概了解,它们有助于完满并解释贯穿在他的研究和他的图书馆中的指导思想。希望上面所略述的两个目的不会互不相容;但是显而易见,对瓦尔堡观念的介绍或许应更严格地集中于本质问题上即可,而对他遗稿的发表,则宜于内容更加宽泛。


前言/序言

  本书第一版于1970年由瓦尔堡研究院[warburg Institute]出版,我感谢出版者在书售罄后决定再版。这篇序言之后,是最近出版的有关瓦尔堡[Warburg]的著作和文章的精选的参考文献’,它证明,这位伟大学者的工作与个性继续在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众多的来访者希望再进一步考察瓦尔堡研究院的档案,由此来看,这股出版潮流未必会很快中断。
  引言中描述了本书的起源。无可否认,本书的组织也许促使人们产生了一些未必能实现的希望。第343-347页上那篇《未发表的原始资料》中长长的清单,不可能使人们了解这大量的草稿、笔记、简短的手札在多大程度上围绕着在本书中用文献予以说明的同样的一些观念。毫无疑问,由于它们只是些片断,因此它们比完成的著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但是,也可以把瓦尔堡的遗产所具有的吸引力看作一种征兆,表明正在崛起的一代艺术史家对于我们的研究一直采取的方向感到某种不满。
  基本的困难可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艺术史研究不可避免地与一种价值体系相联系。考古学可以从对某些类型的发现物所做的汇集和电脑处理中获益,无论这些发现物是箭头、饰针还是小雕像。而一份祭坛画清单,如果对《西斯廷圣母》[Sistine Madonna]和一幅出自一座乡间教堂的朴素的油画不加区分,那么,无论人们可能觉得它在其他方面多么大有用途,恐怕也不属于艺术史。在此,社会学和心理学都不能援救面对大量了无生气的资料感到不知所措的艺术史家。
  也许正是在这一方面,瓦尔堡的形象有希望提供一种补救办法,因为如果有人终生相信艺术史不是作为事实的堆积,而是作为对人类的苦难和胜利的记载,过去重要,现在依然重要,那他就是这样的人。持这种信念的并非仅瓦尔堡一人。本书读者很快会认识到,有多少基本假定是他和他的同时代的人们所共同具有的,他们像他一样,植根于19世纪的文化之中。他像他们一样,相信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艺术,莱奥纳尔多[Leonardo]、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和拉斐尔[Raphael]的艺术,是对人类文明最重要时刻的视觉表现,这个时刻一方面与偏执的中世纪的野蛮相接,另一方面与巴洛克的浮夸矫饰和可悲的过度奢华相连。正因为他充分接受了对我们所称的文艺复兴“盛期”的评价,他决定把他的研究集中在梅迪奇家族治下的佛罗伦萨的艺术和社会中这场伟大觉醒最初的骚动上。那些“细节”——如他所说,他发现“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是服装的轻微变化或者占星学图像的微小更改,在他看来,这些变化和更改是人类精神的最高成就的先兆。也正是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他日益频繁地与那些谈论形式的自主进化的风格史家进行辩论。在他看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与静穆代表了对于心理障碍的来之不易的胜利。甚至古代的复苏本身也不能导致这场胜利,因为古典的遗产也掺杂着种种倾向,它们威胁着这一宁静的获得。
  人们常说,瓦尔堡是从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那里得出了这种关于“狄俄倪索斯式的”[Dionysiac]古代的想象的,但是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差异,我只是在本书完成后才看到这个差异的。尼采希望在视觉艺术与音乐和戏剧之间确立一种对比,他的《悲剧的诞生》[Birth of Tragedy]的主题就是以这种对比为基础。视觉艺术——尼采教导说——反映了希腊灵魂的阿波罗式的[Apollonian]方面;换言之,他从温克尔曼[Winckelmann],尤其是莱辛[Lessing]的角度看待视觉艺术,而莱辛倾向于认为雕塑不能表现我们在古代诗歌和戏剧中看到的狂热的激情。瓦尔堡从不接受这种二分法。相反,他的兴趣完全集中在希腊罗马石棺和胜利纪念碑中的狄俄倪索斯式的成分上。正是这些成分携带着“情念”的危险电荷,只有性格坚强的人才能把握它,而不会屈服于它在心理上带来的危险。
  瓦尔堡在对于往昔的解释中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本书并没有试图掩饰这一点。在他看来,艺术家和工匠的创造永远不能成为惰性数据。他与这些作品的牵连超越了风格和图像志间的传统区分。在他看来,每一个图像都成了相冲突的力量的体现,这些力量与人类争取救赎的斗争有关。他在无数的笔记中喜欢做的正是清楚地展现这些力量的冲突和相互作用,以构建它们在历史战场上的位置,最终希望在那个照片“图集”中说明精神冲突之网,而那本图集将概括他的历史想象。
  瓦尔堡的方法显然过于特异,以至后来的人们无法采用。他没有任何方法,却给人以启示。在这个方面他很像同样强烈地对我们的艺术遗产做出反应的另一位预言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把这两个名字相提并论初听上去也许令人吃惊,因为再没有两名艺术研究者会比他们更大相径庭了:拉斯金向全体国民说教,瓦尔堡向学术精英讲话;拉斯金喜欢长篇大论,瓦尔堡的言谈玄妙深奥。然而这两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尽管有时持偏见到了怪异的程度,却都在下一代人的观点中留下了他们的印记。拉斯金激发了工艺美术运动,这场运动改变了20世纪的视觉意识。瓦尔堡的范例为诸如欧文·潘诺夫斯基和肯尼思·克拉克[Kenneth Clark]这样迥然不同的艺术史家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而这所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研究院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工作充分说明,他对文化史的价值所怀有的信念殊有道理。
艺海拾贝:近现代欧洲艺术思潮流变与先锋探索 一本深入剖析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中叶欧洲艺术领域重大转折、流派兴替及个体创造力的思想性画册与研究集结。 一、时代的断裂与视觉的革命:印象派的兴起与后印象主义的回响 本书聚焦于对传统学院派美学体系构成首次颠覆性挑战的“印象派”运动,细致梳理了其在巴黎光影流转间对瞬间性、色彩和笔触的解放历程。我们不仅描摹莫奈、雷诺阿如何以光线为主要媒介,捕捉不断变化的大自然景象,更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科学观察与社会变迁——工业革命对城市景观的重塑如何催生出对“现代生活”的描绘需求。 然而,印象派的“客观瞬间”很快遭遇到内省与结构的挑战。本书紧接着转向“后印象主义”,将其视为现代主义的真正发轫期。塞尚对几何形体和多视角的执着,如何为立体主义奠定基石;梵高那充满内在情感张力的色彩与扭曲的线条,预示了表现主义的到来;而高更在塔希提岛的追寻,则揭示了对“原始”与符号性表达的渴求。我们通过对这些大师手稿、书信和作品的并置分析,展现了艺术如何从单纯的“再现”转向“阐释”与“构建”。 二、冲破理性的围栏:表现主义、野兽派与情感的绝对权力 进入二十世纪初,欧洲的社会结构与心理学研究(如弗洛伊德的影响)使得艺术家将目光转向了内在的、非理性的领域。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以“情感外化”为核心的艺术流派。 “野兽派”(Fauvism)以其大胆、非自然的色彩运用,彻底拒绝了对现实色彩的模仿,宣告色彩本身即是情感的载体。马蒂斯等人的作品,如同一次色彩的狂欢,象征着对视觉愉悦和纯粹形式的回归。 紧随其后的是在德国大地萌发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不同于法国的明亮,德国表现主义更具忧郁、焦虑与尖锐的社会批判性。群组如“桥社”(Die Brücke)和“蓝骑士”(Der Blaue Reiter)的成员,通过夸张的形体和阴郁的色调,深刻反映了一战前夕欧洲社会内部的紧张状态和个体精神的疏离感。本书详细对比了克里姆特在维也纳分离派中对装饰性与情欲的探索,以及席勒对人类焦虑的直白呈现,展示了表现主义内部的多样面向。 三、结构与解构的辩证法:立体主义、未来主义与几何的语言 如果说印象派解放了色彩,那么立体主义则彻底颠覆了传统透视法对空间的垄断。本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通过对物体多角度的分解、重组和平面化处理,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四维”视觉体验。我们追踪了从“分析立体主义”到“综合立体主义”的演变,探讨了拼贴(Collage)艺术的诞生及其对材料边界的挑战。 在意大利,受到工业化和政治激情的双重驱动,“未来主义”应运而生。他们狂热地赞美速度、机器、战争与现代都市的活力,试图用动态的线条和重叠的图像,捕捉运动本身带来的眩晕感。本书将未来主义的激进主张置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分析了其艺术理念如何与意识形态的萌芽产生复杂的关联。 四、潜意识的领域与非理性之境: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深度挖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精神创伤,催生了对“逻辑”与“理性”的彻底不信任。本书的第四部分是关于“反艺术”的探索。 “达达主义”的出现,是对战争荒谬性的最直接回应。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s)挑战了艺术品的定义,宣告了概念先于技艺的时代到来。我们探讨了达达在苏黎世、柏林和纽约等地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其对偶然性和非理性幽默的偏爱。 紧接着,“超现实主义”继承了达达的非理性基因,但转向了对潜意识和梦境世界的系统性探索。受弗洛伊德理论的深刻影响,布勒东及其同仁们致力于挖掘“超验现实”。本书详细解析了达利(Dalí)的“偏执狂批判法”如何将清晰的写实技巧用于描绘荒诞的梦境场景,以及马格利特(Magritte)如何通过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微妙悖论,挑战我们既有的认知框架。我们同时也会考察米罗等人在抽象化倾向中对“自动书写”的运用。 五、超越绘画的疆界:早期抽象艺术的纯粹探索 本书最后一部分转向了艺术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抽象艺术的诞生。我们审视了康定斯基作为“纯粹精神性绘画”的先驱,他如何试图将音乐的理论引入视觉艺术,创造出不受客观物象束缚的“绝对艺术”。 同时,我们也不会忽略另一支重要的抽象脉络——构成主义与风格派(De Stijl)。马列维奇的“黑方块”以其极简的几何形式,宣告了艺术的终结与新生。而在荷兰,蒙德里安则通过对水平线与垂直线、原色与非色的精确控制,寻求宇宙和谐的普遍法则。他们的工作,为战后国际艺术的走向,特别是极简主义和后来的抽象表现主义,铺设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和视觉基础。 总结: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图谱,展示不同流派之间如何相互对话、继承与反叛。通过对这些思想脉络的梳理,读者将得以理解近现代欧洲艺术如何从对外部世界的描摹,一步步深入到对人类内在结构、心理状态乃至纯粹形式的终极追问之中,为理解今日世界的视觉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思想传记”这个题材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它不同于纯粹的学术分析,也不同于简单的个人传记,而是力图在人物的生平经历中,挖掘出其思想的源泉、演进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瓦尔堡,作为艺术史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是值得深入探究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展现他在学术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包括当时的学术思潮、社会背景,以及他个人所经历的困境与突破。例如,他对于图像学研究的开创性贡献,是如何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被接受或被质疑的?他的理论体系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其中又包含了哪些重要的学术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用引人入胜的笔触,将这些复杂的学术脉络和人物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学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的。

评分

从书名中的“何香凝美术馆”这一信息,我联想到这本书很可能具备一定的当代艺术视角,或者至少是以一种现代的、面向公众的方式来呈现艺术史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束之高阁、晦涩难懂的学术论文集,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加活泼、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讲述瓦尔堡的思想。或许会包含一些与当代艺术实践的联系,探讨瓦尔堡的理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精彩的艺术作品的分析,不仅仅是文字描述,更能结合图像,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瓦尔堡的理论是如何应用到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这样的解读方式,对于像我这样,既想深入了解艺术史,又希望在阅读中获得美的享受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那些古老而深刻的思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略带历史感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瞬间就勾起了我对艺术史研究的兴趣。我一直对那些塑造了艺术史进程的重要思想家充满好奇,而“瓦尔堡”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神秘而深刻的学术光环。这本书的“艺术史名著译丛”的定位,也让我对内容的深度和学术性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某个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更能深入探讨这位思想家如何理解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艺术史。是不是会像在解剖一个复杂的艺术生态系统,从根源上揭示那些流传至今的艺术观念和风格的形成过程?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展现瓦尔堡在学术上的那些“aha moment”,那些关键的洞察力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研究者。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艺术史的全新视角,让我看到那些隐藏在作品背后的深层逻辑和思想脉络。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关注的就是它的译本质量。作为“艺术史名著译丛”的一员,我深信它在翻译方面必然有着较高的要求。我期望这本书的译文能够做到信、达、雅,既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学术思想,又能够流畅易懂,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其精髓。我非常好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如何处理那些涉及艺术史专业术语和概念的?是否会加入一些必要的注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语境?一个优秀的译本,往往能让读者感受到原著的魅力,甚至超越原著的某些局限。我期待这本书的翻译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让我能够沉浸在瓦尔堡的思想世界中,而不会因为语言障碍而产生隔阂。这种对翻译质量的考量,也是我选择一本艺术史相关书籍的重要标准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阅读体验和学习效果。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厚度,这预示着内容的丰富性和翔实性。作为一位长期关注艺术史领域的读者,我深知要真正理解一位思想家的学术贡献,绝不能止步于表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瓦尔堡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思想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发展、甚至碰撞的。是不是会有关于他早期求学经历的详细记述,那些学术导师、同窗好友,以及他们在瓦尔堡学术思想的萌芽阶段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尤其好奇,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所面临的学术挑战和思想困境是什么,又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坚持突破重围的?这种深入的传记式解读,能够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一位学者,而不仅仅是他的学术成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对“思想传记”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一个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呈现。

评分

送货快。质量好,不错。

评分

一系列。。。。。。。。。

评分

京东活动时买的,入手算便宜,买书划算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贡布里希先生代表作,必属精品

评分

一系列。。。。。。。。。

评分

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价廉物美,性价比高,值得购买。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京东速度很快,包装完整,如果遇到满减活动会更划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